第172章 盐政会议(2)

“诸位臣工,你们手上有两份目前大明各地食盐产量及价格、各地所需粮食数目及粮价表,出入并不是很大,现在请诸位臣工议定各地盐政每年所产食盐额度,以及对盐工的分级奖励标准,开中法用粮食兑换盐引比例。这些事关盐政新政的成败,还望尽心议之。”崇祯皇帝诚恳地要求底下群臣。

关系到这具体数字上,和这些转运使,提举的关系就大了。他们一时都没有发言,各地的一二把手细细地商议起来。

张同敞就在他们的身边,听着他们愁眉苦脸地讨论,心里不由得暗暗鄙视。

崇祯皇帝等了一会之后,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就示意了下内阁首辅。

于是,温体仁出班,转身面对同僚说道:“现在开始议定第一项,食盐产量,由各地转运使和盐课提举呈报,诸位同僚修正。”

温体仁说完后,转向司礼监这边,微微示意下。

曹化淳就吩咐边上几个太监笔墨准备,一人记结论,一人记在场大臣的建议明细。

钟进卫并没有事先看过这两份调查报告,此时也细细地看了起来。不过,他并不准备说话。就算有这两份报告,他对大明百姓的实际生活还是不了解,说错了不好。

温体仁等了一会,没有一个转运使和盐课提举发言,就直接点名。被点到名字的人无奈之下只好把商量好的数目报出来,其他人听了在心里暗暗地修改自己的数目。

户部事先已有过估算,一听报上来的数目严重偏低,毕自严就从盐工数量,所欠盐引斤数,所辖地区所需食盐数量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给殿内所有人听,让他们再行修改数目。

一方面是因为毕自严说的有理有据,另外一方面,毕自严是他们老大,因此这些盐政的人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数目。

一直修正到他们快哭的时候,毕自严才放过了他们。

内阁成员和其他尚书偶尔也发下言,主角还是毕自严。不是他们不想发言,而是毕自严表现的和以往太不一样了。

以前的时候,大家都是泛泛而谈,说什么都可以从中找到漏洞进行驳斥。现在准备了实际数据,就数据说话,没有事先准备的人也只能依据这份数字,就提不出其他意见。

再说,这新盐政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大盐商的富有,早让他们眼红了。现在损了这些盐商利益,而自己用盐的费用还能降低,又利于百姓,能有好名声,自然刻意反对的声音就少。

司礼监的人在一边快速记录,曹化淳知道崇祯皇帝的重视,他亲自走到记录的太监身边,一边听一边核实记录内容。

周延儒的额头冒汗,但他一点都影响不到事情的发展,唯有干着急。

会议在持续进行着,崇祯皇帝看着事情的进展,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心里也是放下了一块石头。

这盐政革新,是一条龙计划里面最为关键的一步。各地急需粮食的地方得到救济,会大大缓解朝廷的困境。

会议进行到各地盐引价格及销售地区的时候,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各方利益自然有一番博弈,最终达到平衡后才有了结论。

周延儒在这方面也趁机参与,稍微为两淮大盐商争取到了一点利益,不至于让他们亏损太多。

会议开得时间很长,等一切商议完毕之后,已是夕阳西斜了。

崇祯皇帝让曹化淳把各项商议结果,对着群臣念了一遍,确认无误。

然后,他提高声音,大声说道:“此盐政事宜,朕甚为看重,还望群臣用心,不得怠慢。”

经过一个下午的讨论,大臣们都已没了精神,崇祯皇帝一说,他们又不得不表态,一定干好这个事情。

崇祯皇帝看他们这幅样子,不是很放心,就又说道:“为保证盐政能顺利实施,特设全国巡盐御史,监督各地食盐的产出和盐引兑换情况。”

殿内群臣一听,全国巡盐御史,这个职位的权利很大啊,不知道皇上是否已有人选。要是没有的话,得赶紧推荐自己的人上位。

就在文官们的期待中,崇祯皇帝开口道:“张同敞何在?”

张同敞在崇祯皇帝说设全国巡盐御史的时候,心里已经有点明白召自己前来参与盐政的目的,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选他。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叫他,就赶紧上前几步,躬身回答崇祯皇帝道:“臣在。”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身高五尺三寸左右,个头并不高,但整个人气宇轩昂,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崇祯皇帝对张同敞的第一印象很不错,他说道:“首辅向朕举荐你出任全国巡盐御史,言你有曾祖之风,敢于任事,对错分明。你可愿为朕分忧,替朕监督新盐政的实施么?”

张同敞一听,皇上和首辅如此看重自己,还言自己有曾祖之风,一下激动起来,脸刷的一下变得通红,向崇祯皇帝一躬身道:“臣必不负陛下,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钟进卫也在看着张同敞,见一年轻小伙也用上了这句名言,不禁有点哑然。

周延儒一看形势不对,就又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张同敞年纪太轻,经验不足,怕不足于担当全国巡盐御史的重任...”

周延儒本想说出由自己来担任,更妥当一些,也显得朝廷的重视。没想还未说出口,温体仁就说话了:“你不也是如此年轻,就位居阁臣了么。年轻人,有冲劲,新盐政正需要有张同敞这样的年轻人出来做事,为陛下分忧。”

崇祯皇帝在上面笑着回应道:“首辅说得不错,你们都是年轻有为之人,朕还期待着你们给大明官场注入一股活力,让大明重现开国之初的风尚。”

周延儒无奈,以前自豪自己年轻入阁,现在却成了妨碍自己达成目的的障碍。

崇祯皇帝看周延儒退回原位之后,就对张同敞说道:“全国巡盐御史一职,会很辛苦,也会有很多困难,你要有思想准备。”

“臣明白。”张同敞一边说一边挺起了胸膛,显示自己的无畏。

“你巡查各地的时候,如遇各地盐价波动及盐工奖励不合理,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幅度不能太大,并报朝廷知道。”崇祯皇帝再次授权。

“是,陛下。”

“刚才周卿的话也有道理,你毕竟年轻,但盐政之事不能有失,朕让东厂同时关注各地盐政,以防万一。”

张同敞自然不会有意见,他对自己有信心。

但那些转运使和盐课提举心里就叫苦连天了,本来多了个巡盐御史监督自己,就很不自在了,现在又多了一个让人恐怖的东厂监督,更是苦恼,他们不由得对牵扯出东厂的周延儒恨得直咬牙,不多嘴会死啊!

他们其实不知道,就算周延儒不说,崇祯皇帝最终也是会让东厂参与进来的。周延儒一冒头,他就顺水推舟,把群臣不喜的东厂给光明正大地安排了进去。

会议到这里,就差不多了。群臣退出文华殿,匆匆回去安排自己的事情。周延儒赶紧回去把情况告诉廖彬,让他快马回去说明这个情况。而其他心思活动的官员,则也是派出自己的亲信,前往仓钞集中地大肆收购,以赚取差价。

要知道,许多仓钞因为食盐产量不足,可能持有人都换了几辈人了,还没有兑换出盐引。而有关系能兑换盐引的大盐商,自己手中的仓钞都兑换不完,而且也不愿意多兑换,因为兑换多了要交的税就多,还不如兑换一些,再添加一些私盐来卖更实惠。因此仓钞一直走低,几成废纸。

现在朝廷下定决心增加产量,兑换所有仓钞。所以把仓钞低价收购过来后换成盐引能大赚一笔。没有多少官员不动心,纷纷快马前去抢购。

第679章 新军能行么第794章 钢铁厂第322章 组建远征军第768章 突围第582章 男儿本色第178章 官官相护第576章 大灰狼第763章 侯爷到哪里了第802章 直升飞机第305章 辽东汉人的希望第739章 建虏的现状第565章 又要打仗了第736章 大明的优势第274章 建虏人心之恶第672章 到嘴的鸭子又飞了第283章 建虏并不笨第518章 我也是凡人第59章 厂卫第159章 各有心思第210章 反腐难啊第651章 海州辽阳第188章 昌黎第二战结束第674章 留人质安军心第175章 小民的看法第364章 龙子龙孙第205章 昌黎第四战(5)第334章 不摆谱第320章 进士之祸第774章 身死国灭第227章 同袍之情第705章 张献忠的生活第95章 脱险第846章 攻取大员第575章 作茧自缚第739章 建虏的现状第262章 血债血偿第227章 投石报信第661章 飞夺海州城第610章 一样大败第780章 欣喜若狂第118章 温度问题第697章 要敢野战第214章 万人敌第239章 我忙你愁第473章 都有收获第783章 隆重出迎第573章 出发第466章 大明英烈祠堂第160章 宦官人生第433章 孙传庭出山第236章 水泥商机第11章 昏迷第806章 执着第542章 冷热寒症第366章 流放东江镇第367章 洪承畴第598章 爷没兴趣第655章 困难还是有不少第795章 粮食危机第343章 众星云集第863章 有无学问第788章 朕要了第857章 展望未来第346章 兵败如山倒第830章 真正的效果第415章 大明央行的必要性第526章 新军演练第237章 崇祯发了笔横财第386章 开封戏曲第350章 难言之隐第851章 朝贡之策第404章 大明工业化第294章 捷报反应第225章 商人逐利第443章 中兴侯的鬼点子多第853章 得胜归来第686章 大明水师学堂第484章 运几船回大明如何第173章 张母教子第211章 围剿发泄第253章 数学的应用第515章 持久战第159章 各有心思第766章 垂死挣扎第560章 计划抢粮第352章 如何处置第780章 欣喜若狂第724章 四小请战第181章 昌黎动员第220章 廉政公署第544章 威胁信第168章 银行第189章 又动劝降之念第620章 胜利回归第813章 最长的奏章第295章 献俘第192章 第二次劝降昌黎第430章 死营得安第177章 人心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