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火器的质量问题

卢象升拱手一礼道:“还请监军教下官。”

他知道钟进卫这么说,肯定是有想法,所以就请教了。

钟进卫摆出一副专家的派头,向顾百川伸出了手。顾百川一见,连忙把鸟铳重新还给钟进卫。

钟进卫一手端平了鸟铳,一手指着鸟铳尾部说道:“现在这里是靠火绳点燃,有诸多不便,那么是否可以想个办法改进呢?比如,家里生活做饭,或者点灯时,没有用火绳吧?用的是火镰燧石。那么可以不可以把火镰燧石应用到这个地方呢?”

钟进卫的话犹如黑暗中突然出现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一直暗夜行路的卢象升,他的脸上马上露出一种惊喜之色。

阎应元比卢象升更是惊喜,如果能成功替换掉火绳的话,这鸟铳的威力会增加不少。

东厂番役和李老四这些随从对火器的了解就少了点,但刚才也听到了不少,现在见卢象升和阎应元的表情,就知道中兴侯说的有道理,不由得都关注起来。

钟进卫注意到听众们的神态,心里暗自得意,继续装b道:“还有那引药,是否可以事先用合适的纸张包好合适的份量,用的时候直接拿一包撕开放入,会不会更快,更方便?”

阎应元这时忍不住赞道:“好主意!”这比用定量容器来盛要方便多了。

钟进卫很享受阎应元的赞赏,继续说道:“不但这引药可以这么做,发射药和铅弹是否也可以用合适的纸张包裹,一起放入铳管,以便简化步骤,加快装填速度?”

周围一片点头的动作,让钟进卫的心里很爽。不过他没有忘乎所以,直接说出更先进的底火子弹之类的东西。

他见好就收,对卢象升说道:“我们再看看那佛郎机。”

这个时候,钟进卫俨然成了火器专家。卢象升对钟进卫的印象又有了新的变化,他赶紧把钟进卫引到搬出来的佛郎机前。

阎应元紧随其后,跟了过来,主动给钟进卫解释这火器:“佛郎机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佛郎机的炮腹相当粗大,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这门佛郎机有十个子炮,就在那边上。”

阎应元一边介绍一边把子炮拿了过来,给钟进卫做示范并着重指出佛郎机的缺陷。

因为炮腹是敞口的,子炮与炮腹间有缝隙,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就不远,而且还容易伤到炮手。

明军后期仿制的佛郎机已经经过改进,就是炮腹口微翘,子炮是锲合进去的。缝隙比以前小了好多,性能增加了不少。

遗憾地是阎应元手中这门佛郎机,还是早期的佛郎机,属于缝隙比较大的那种。先前训练的时候,操作的炮手是个新手,不注意给烫到了。

佛郎机相对其他炮而言,优势也很明显,就是射速很快,火药都是事先定装,很少出现炸膛的事故。

钟进卫一边听着阎应元的介绍,一边回想后世的火炮结构,想着是否能改进佛郎机的缺陷。

还别说,真被他给想到了一种方法。钟进卫正想再显摆一下自己的知识时,孙承宗的亲兵跑来向他禀告道:“本兵请监军马上去一趟中军帐。”

钟进卫一看是孙承宗派人来找他,知道是有急事,否则会在自己巡营回去时再找自己。

于是,他就只好放弃了这次表现的机会,回头去找兵仗局说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改造佛郎机看看。

他告别卢象升和阎应元,带着护卫匆匆赶往中军帐。

孙承宗一见到钟进卫,就笑着对他说道:“之前提到的火炮已经到了。我们一起过去看看。”

钟进卫一听,稍微愣了会,然后问道:“是从澳门购买的那些火炮?”

“是的,刚到。”孙承宗点点头回答道,然后带头走出了营帐。

钟进卫刚才听闻了国产火炮的质量,就很想见见这外来货,他随即跟上孙承宗,想起刚才在卢象升营中的事情,就对孙承宗说道:“孙大人,你是不是太不给我面子了。”

孙承宗一听,有点吃惊,停住脚步转过身看向钟进卫,问道:“为何如此说话?”

“我刚才去九台的营地看了你拨过去的火炮火枪,发现火炮火枪多有炸膛,佛郎机的缝隙大的能挤进一个人,你说你够不够意思?”钟进卫在心里多少有点埋怨孙承宗,就说了说他。

孙承宗一听钟进卫那夸张的说法,不由得苦笑了下,然后说道:“大明自己造的火器,因为种种原因,质量确实存在问题,否则也不用千里迢迢地去澳门购买了。”

他说完后骑上了亲卫牵过来的马,然后等着钟进卫。

“葡萄牙的火炮质量就那么好,没有炸膛的么?”钟进卫有点好奇,一边问,一边也从李老四手里接过马的缰绳,然后翻身上马。

“这倒也不是,他们的火炮也有炸膛的,只是几率比我们小很多。我们这次过去,就是要去检验他们的火炮,试射一次,没有问题了再向皇上禀告。”孙承宗给钟进卫解释了下购买西洋火炮的最后一个步骤。

“孙大人,我们大明自己建的火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炸膛?”钟进卫想从孙承宗这里求证。

孙承宗在前面骑马前行,听到钟进卫的问话,轻轻叹了口气,降下了他的大嗓门,有点无奈地说道:“火炮火枪多有炸膛,是有诸多原因造成的。”

钟进卫催马和孙承宗并行,然后问道:“有哪些原因?”

孙承宗看看钟进卫,见他一脸认真地等待答案,就只好说道:“第一是朝廷出不了足够的银两,却又要求造出足够多的火器。”

“那就还是钱的问题。朝廷难道不知道这样要求造出来的火器很可能不能用多久么?”钟进卫点评了一下,然后又问了孙承宗一个问题。

“中兴侯,非朝廷愿意,而是前线急需那么多的火器,没办法不给,朝廷也有难处。”孙承宗解释道。

钟进卫听了默然,因为前线需要这么多的火器,但朝廷又拿不出这么多钱,强行凑够了火器,这也算是掩耳盗铃吧!

孙承宗看钟进卫没有再说话,就说第二个原因了:“前些日子的贪腐案,你是知道的吧。朝廷拨下去用于造火器的银两就被一些人截留的截留,贪污的贪污,剩下真正用于火器制造的银两少得可怜。”

“难怪,我说朝廷就算再蠢,再掩耳盗铃,也不会让给出的银子和要求造的火器数目相差太多吧,原来是一群蛀虫捣鬼!”钟进卫恍然大悟,刚才还有点埋怨朝廷的掩耳盗铃实在是蠢,多少有点冤枉。

孙承宗侧过头看看钟进卫那神情,微笑了下,这中兴侯的喜怒都露于脸,亏了他没有从官场底层一步一步地爬。

“还有工匠的不尽心,官员的敷衍也有关系。工匠造多造少皆无利益,官员要是认真,势必造出的合格火器不足于应付朝廷要求的数目,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孙承宗又向钟进卫说了最后一点。

钟进卫听了,有点生气,沉默了一会,就看向孙承宗,问他道:“这些原因你都知道,那你为什么不向皇上禀告,好好修理修理这些人,改进下火器质量呢,这可是关系到前线将士的生死,战争的胜败啊!”

这会轮到孙承宗沉默了,他的亲卫和钟进卫的护卫也不敢说话,默默地跟在后面,只有马蹄声在有规律地响起。

第441章 票号之议第483章 设立大型补给点第764章 此生无憾第335章 携商入秦第244章 创新没那么难第614章 这是咋了第117章 工匠的处境第463章 孝之大小第849章 崇祯六年第659章 竟然败了第804章 月儿姑娘第620章 胜利回归第140章 死不瞑目第679章 新军能行么第392章 代善给明军创造机会第459章 锦衣卫政委第689章 重现大明无敌水师第524章 全力以赴第394章 月黑风高夜第92章 濒临绝境第307章 意外之喜第823章 大失所望第540章 大明万胜第427章 大明皇家研究院第272章 胜负至关重要第324章 己巳之变终章第269章 阻击建虏第750章 祖大寿的愿望第278章 伏击建虏第101章 论盐政第719章 不能太宅第662章 时间就是胜利第447章 新军的新第536章 峡谷大撤退第166章 海盗问题第528章 稳妥第一第200章 昌黎隐忧第832章 万事如意第592章 明军太凶残了第83章 喜从天降第590章 追是不追第561章 找到了第446章 什么样的新军第817章 坐地起价第767章 诀别第32章 反腐第46章 东厂第222章 廉洁退休金第650章 军备情况第520章 必须建大凌河城第320章 进士之祸第682章 突变第62章 义捐第483章 设立大型补给点第140章 死不瞑目第90章 危机四伏第621章 玄虚第557章 闭关锁国第81章 废墟新棚第228章 快刀斩乱麻第631章 授勋第124章 话剧第251章 打赌第227章 兄弟情第83章 喜从天降第394章 月黑风高夜第442章 票号之争第704章 宣言第111章 水泥第431章 又见阎应元第399章 封建海外第146章 农业研究院第358章 坏消息接二连三第97章 闻报震怒第556章 就是本官放得火第759章 急转直下第41章 不成熟第447章 新军的新第691章 虽远必诛不是口号第693章 葡萄牙人的妥协第71章 亲近第820章 论奢华风第291章 我们赢了第510章 到西洋送礼第321章 三千营的考验第210章 反腐难啊第468章 死营凯旋第523章 一网打尽第623章 担得起第227章 同袍之情第594章 陷阱第71章 亲近第138章 永平第287章 反胜为败第638章 产钳第86章 理想第817章 坐地起价第773章 皇太极的遗愿第257章 大军开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