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

于毒和张燕没什么不共戴天之仇,他素来的表现也不像宁死不屈之人,如今不肯低头只是放不下自己山大王的自在逍遥。

他在魏郡一手遮天,说一不二,就算是张燕也要敬他三分。但若是交出手中兵马,那他就远没有如今这么逍遥自在了。

若张燕厚道,它还能被高高架起,当个有名无实的高级领导,若张燕心狠一点,恐怕会直接斩草除根,以便于彻底掌握他的部属。

是以他明知自己不敌卢植统帅的汉军,也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

可若是战事不利,他向张燕低头也是毫无心理负担,当个空头领导,也好过身家性命不保。至于有可能的危险,刀都架到脖子上了,还在乎未来的风险?

简雍喃喃道:“若要阻止于毒彻底臣服于张燕,那恐怕只有一战彻底击垮于毒,将其本人俘获或者诛杀。”

李澈摇摇头,反对道:“这样也会让其他黑山贼震恐,若他们惊恐之下臣服于张燕,那反倒是起了不好的作用。”

荀攸也摇头道:“黑山贼逃窜的本事非同小可,若是于毒见机不妙,必然不会与卢中郎将死战,遁入太行山脉才是他的正常反应。”

“那就拿他们没法子了?”

李澈拿着扇子拍拍手,笑道:“倒也未必,所谓谈判合流,是要看双方意愿的,如今是张燕出价,于毒不接。我们担心的是于毒应价,那假如张燕要的价码太高了,而另一方却只要很低的筹码,你们说于毒会怎么选择?”

刘备闻言轻笑道:“明远倒是与卢师不谋而合了。日前卢师已经传檄魏郡,朝廷只为贼首张燕而来,并不打算剿灭所有黑山贼寇。

若有人能献上张燕,朝廷必不吝名爵封赏。”

这种檄文在一开始自然没什么用,贼寇们还是懂的唇亡齿寒的道理,若把张燕卖了,黑山军真就成了一盘散沙,就算朝廷不剿灭,也会在无休止的内斗中消亡干净。

但若是战况对贼寇不利,那趋利避害的本性驱使下,难免有人会动心思。尤其是张燕明显对各路贼寇图谋不轨,把他卖掉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李澈摆摆手:“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卢公可是此道高手,澈不过班门弄斧罢了。”

继而又笑道:“不过卢公这一策还可以再锦上添花,既然朝廷只要很低的价,那我们可以帮张燕把价要高一点。散布些流言,告诉黑山贼,朝廷大军是张燕故意引来的,就是为了吞并黑山各路渠帅。

还有张燕宠信杨凤,已经定下杨凤为继承人,会为杨凤扫清上位的障碍,比如某些在黑山军中声威赫赫的渠帅。”

几人闻言都点点头,这是很普通的离间计,黑山极盛时自然没用,但一旦于毒落入下风,陷入困境,那不由自主的就会去怀疑张燕。

再加上这些流言的蛊惑,于毒要想毫无芥蒂的臣服,恐怕就难了。

“备会把明远的策略告知卢师,至于卢师用不用,那要看战场形势。我等毕竟不在战场中,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

刘备还是很谨慎,这种事情还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毕竟不是自己带兵打仗,随意插手别人的谋划,一个不慎就会打乱布置。

“黑山军之事暂时与我们没有太大关系,攸倒是很好奇相君这些时日在乡野间有些什么发现?”荀攸转移了话题,有些好奇的望着刘备。

刘备此次巡查的范围并不仅在邯郸,而是包括了易阳县,也是为了将施政成效做一个对比,查漏补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仲任诚不我欺啊。”刘备开篇先是一声感叹,苦笑道:

“此前北巡,备还以为已经看清了各县的风貌,没曾想到,这易阳一处备便看走了眼。”

荀攸面色古怪,北巡之时刘备对易阳县长大加赞赏,认为易阳县治理的非常好。当时荀攸便觉得有些不对劲,只是恰逢刘三刀来袭,没有时间细细查探,也没有证据,故而没有提出来。

如今看来,这易阳县是真的有大问题?

“当日田野间看见的男耕女织,平和安详,原来尽皆是假象!此次备扮做行脚商人,刻意套话才发现,那些人竟然尽数是易阳大族的佃农奴隶!”

说到这里,刘备难免有些压抑不住怒火,任谁被这样耍弄了一通,也不会有什么好心情。

不管大族是不是巧取豪夺,逼良为奴。但辖下竟然有如此多的奴隶佃农,足可以说明易阳长治理无方,让民众活不下去,否则谁愿意卖身为奴?

回想起自己夸赞易阳长之事,刘备难免有些羞愧。

李澈安慰道:“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处高位者巡游,本就会受到很多蒙蔽。贾方伯当初不依旧例,擅自掀开车帘,允许民众自由上告,也没有彻底治理好所有郡县啊。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今次只是误判了一名县长,却可以避免往后更大的误判,如此岂不是好事?”

荀攸幽幽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李澈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继续道:“邯郸大族都被治理的服服帖帖,难道还治不了几个易阳的土霸王?

过两日便把督邮派出去,恰好赵国除了邯郸外只有四个县,四方督邮一人去一个县,这些大族出身的督邮,想来应该会很清楚他们同行的做法。”

刘备心理素质很好,很快便自我调整完毕,闻言轻轻点头,叹道:“再观邯郸,明远事无巨细,处理的井井有条,备听乡野老农言,明远似乎还在普及农耕之法?”

李澈颔首道:“不错,虽然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但天行有常,天数常变,观近些年的天时,显然是比较异常的,再抱残守缺,依照古法种地,难免有饥荒之困。

是以澈延请了不少有经验的老农,他们在几十年耕种中总结出来了不少经验,是很适合如今这天时的。赵国地少人少,那就只能尽量增加每亩地的产出,才能提升总收获。”

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谈(上)第三百九十二章 冲突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三百章 功利与道义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内务(上)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动(一)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与齐心第二百五十九章 谋权(上)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胜五败第一百八十八章 爱诸将妇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鉴之第四百零二章 关靖第二章 天下苦汉久矣第八章 袁公路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三百一十二章 谋划(上)第二十五章 刺杀第二十七章 醒转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宫争执(上)第四百四十九章 进爵第五百三十章 关中动乱(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协第四十六章 进谏第一百六十二章 战端(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与臣(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选择(下)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三百九十章 劝学(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二百二十八章 终变(二)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襄国长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殇(上)第四十二章 仁义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三百九十五章 临战决议(上)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战(七)第二十一章 吕韵第五百三十三章 关中动乱(四)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四百七十三章 议罚?议赏?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六十二章 贼寇习性第二百四十四章 兴兵为国,安问袁卢第三百一十二章 谋划(上)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谈(中)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五百六十一章 诱之以利(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吕布与阎行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动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动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变第八十八章 招揽第二百一十三章 万人敌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战第八十章 宗室第三百八十九章 劝学(上)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三百八十二章 幽州牧刘表(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胜五败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四十五章 伤仲永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三百八十四章 边市(下)第二百零四章 焚粮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二百四十六章 群雄起(上)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关(上)第八十四章 孙慎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阳终局(上)第四百一十六章 血书第二百五十九章 谋权(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蓟侯(下)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谈利言义第四百六十章 兖州初战(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五十九章 从贼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关中(十一)第一百八十七章 说亲(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八十六章 驱逐第二百三十二章 终变(六)第四百九十八章 来使(下)第二十五章 刺杀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