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特别附录明朝憨山大师解读《金刚经》的本源(2)

〖解〗既法无可说,佛无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为我等声闻,说四谛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

我等依涅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众意言分别也。故世尊逆举小果,逆问空生,而代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解〗此的示无住真宗也。大众因闻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则进取无可住矣。争奈世尊昔日,教我声闻,令离生死,安住涅,非无法无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习气,执有实法,难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为众旁通,故举昔果逆征之曰。于意云何,谓于汝意下如何也?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入,逆也。谓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约不入六尘名为逆,非是实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有欲界一品残思,但只消一来欲界断之,则从此长往矣。此亦非有来往实住处也。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永不来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来之处可住也。阿罗汉,此云不生。以见彼诸法,一切皆无,实无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尝作念,我是阿罗汉。亦非有住可之罗汉地也。若阿罗汉自己作念,认著我是罗汉,此则与众生知见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验之。即如世尊每每称我得了无诤三昧,又赞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蒙世尊如此极口称赞,然我自忖己心,并不曾一念生心,执著我是离欲罗汉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则不说我是乐寂静行者。以我而观,昔日涅元无住处。足知如来菩提,必无可住之理矣,复何疑哉。此决佛果有住之疑。下决佛定有成之疑。

〖解〗闻上开示。佛果无住,明矣。既果无所成,争奈现见如来,从燃灯受记。是则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岂无可住之果。下答以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解〗此示究竟无得之旨也。以闻无住之谈,已悟菩提无住。遂疑菩提虽无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无成,如何传授。故世尊逆问空生而决之。以燃灯佛虽云授记,但印契此心而已,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则燃灯必不与我授记。

〖解〗菩提无住,佛果无得,如此,则不必庄严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萨行,庄严佛土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谓佛既无成,涅无住。

若如此又何须庄严佛土耶?执此疑者,谓度生之行,实要庄严佛土,如修寺一般,此执相之愚也。故世尊逆问空生,菩萨果有庄严佛土不?空生领旨。答言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何以明之。然而佛土者,净土也。且此净土,岂可以七宝累砌而为庄严也。以众生所见秽土,乃恶业庄严,种种苦具。在诸佛所居净土,但以清净觉心,净彼诸染,染业既空,则土自净。是以清净心而为庄严。然此庄严,非同彼也。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此看来,菩萨庄严佛土,不假外来,只是自净其心。心净则土自净。

故曰,但应如是生清净心而已,不必别求庄严也。

〖解〗既云清净,如何生心?佛言:清净如何生心。但不当生六尘染心而已。非有清净可住而生心也。所谓执谢情忘,净心自现。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三祖云:莫逐有缘,无住空忍。此为无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过此。故六祖一闻,言下顿悟。

〖解〗既不庄严佛土,是无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报身必居实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因闻佛土非可庄严,遂疑报身必居实土。若不庄严,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谓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乃法身也。法身非相,真土无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见,而土又何可以庄严耶!此从离六尘相,离心缘相以来,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双绝,始是般若极则,以显法身无住之理。故开导至此,理极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无量。故下较量福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法显殊胜也。说四句之福,胜河沙七宝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前显法身已圆。群疑顿破,言忘理极。故空生领旨,遂请结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解〗此指归般若实际也。空生领悟,般若全体已露,更无余法,故问结经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意谓此法无名,但此心耳。又问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前未闻此法时,其心未安,故初请降伏。以所知所见,满目尘镜,生佛迢然,净秽殊途,取舍异趣,故其心不安,难以降伏,特起种种疑情。初疑众生难度,则告以众生本空。又疑佛果难求,则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难周,则告以三轮空寂。次疑佛土难严,则告以心净则严。次疑报身无寄,则告以法身无依。到此空生伎俩已穷,群疑冰释。佛心已尽披露,无复遗余。所以闻者心安自降伏矣。故问结经名。世尊不以实法赘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结之。下文乃单示法身极则,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须具金刚眼,始得极尽相应。故空生感悟流涕,赞叹难量。似久客还家,宜其见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议而后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谁当说法。此计法有所说也。故佛征诘。乃悟身既非身,法亦无说。

〖解〗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堕断灭。断灭无相当于何处见法身耶?众有此疑,故佛征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示诸法虽空,不入断灭也。闻说法身非相,遂疑堕断灭。断灭则无处觅法身矣。世尊示以尘尘刹刹皆法身也。故诘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尘世界而观,则满目尘境万象枞然;若以非微尘世界而观,则一道虚间,真空冥寂。所谓寂灭灵虚,寄森罗而显象。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要见法身,须具金刚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所闻法身非相方名为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现前三十二相之佛岂非佛耶?此认化身为真佛也。下以法化一体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谓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则应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体,身土皆空,理极情忘,言词相寂。故但赞叹能契此理,转教之者其福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此显法空胜益也。世尊显理已极,群疑已破,四相顿空,我执既亡,法身独露。故世尊较量布施恒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其无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领此旨,感激未闻,故涕泪悲泣赞叹希有。此正前云善护念善嘱咐者以此故也。

(已前领悟。已下陈情。)【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解〗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见也。若空生辈诸小乘人与诸众生皆执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来二十余年,所说诸法未曾离相,恐生惊疑,故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心。何以故?

以佛本愿,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今将引昔小乘发大乘心,特以此金刚心地为本修因,故先用此心断彼群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为菩萨发觉之初心,所谓护念付嘱者此心也。以小乘弟子一向未闻,而今始闻之。从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儿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闻感激涕零,宜其然也。故赞叹希有。前叹希有,乃忽尔觑见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备闻其说。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尽群疑,此真希有之心也。盖从昔已来所未闻者,诚希有之法也。空生自陈已悟。又激发同辈意谓我闻而悟自谓希有矣,若再有一人闻而能信自心清净如此者,则实相现前,诸妄消灭。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离相之法最难信解故也。且我辈亲见如来。虽是难信,然闻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难。若佛灭后去圣时遥,后五百岁,五浊恶重,魔强法弱之时,能信此法者,甚为难也。苟有能信者,则为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离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故曰:能离一切相,即名为佛。此真希有也。世尊闻说乃印许之曰:如是,如是,诚如所说。以此法大机小,闻者皆生惊疑怖畏故也。苟闻而不惊疑怖畏者,甚希有也。

以我所说,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解〗前言布施,乃六尘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难舍已舍,即舍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许住相,已说无相之福更大。

既而又说,不但七宝布施,不比无相之福。即将恒沙身命布施之福,亦难比之。以身命内施也。故空生遂疑谓外施可忘,身命难舍,如何能舍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说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体而不嗔恨,则我空矣。此是当机疑意如此。其经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萨我法二执。然我执即五蕴身心,且此五蕴身有假名,有实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体验破五蕴实法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解〗此破五蕴实法,结答云何应住之问也。空生一闻身命布施,不达五蕴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为难。谓外施七宝,不住于相,犹可能也。若舍身命,则不能矣。不舍身命,则我相未空。既然著相,难契真空,故世尊特说忍辱之行。当歌利王割截身体之时,若我四相未忘,则生嗔恨矣。所以不嗔者,以达五蕴本性空故。所谓割水吹光,湛然不动者,以离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萨当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者,不应住于六尘生心,应当生无所住之心也。此结前文总会离相之旨,以答云何应住之问也。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则心境俱妄,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不应住于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然菩萨既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如是布施,方为妙行,不可执著别生臆见也。以如来说一切相,皆是真如。说一切众生即是真如。所以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结示云诸相即是非相,众生即非众生。

〖解〗既云不住于相,则一切皆空。空即能证之智亦空无体矣。无体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诫令但当谛信佛言,是如来自证境界,决不虚妄。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解〗此结令谛信也。空生闻佛所说因果皆空,疑谓果空则不必用因。因空则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况不住生心,则无实果可证矣。世尊诫以但当谛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来所得之法非实非虚,不可以执著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解〗不住相布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解〗此示无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属于无明,为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无所见。无住之心诸障尽撤,人我两忘,如日升天,朗照万象。故此无住之心,即真实般若,佛所证者,此心而已。

〖解〗且此无住之心,纵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解〗此示心佛平等也。空生之疑将谓己智不能契合佛智。

第25章 特别附录明朝憨山大师解读《金刚经》的本源(2)第16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1)第10章 不焦虑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平静”(1)第10章 不焦虑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平静”(1)第20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2)第24章 特别附录明朝憨山大师解读《金刚经》的本源(1)第20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2)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24章 特别附录明朝憨山大师解读《金刚经》的本源(1)第5章 不焦虑的活法:心情烦躁时,马上深呼吸(1)第17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2)第17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2)第13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2)第17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2)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4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心,从专心吃饭开始第23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5)第20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2)第6章 不焦虑的活法:心情烦躁时,马上深呼吸(2)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2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1)第2章 《金刚经》学前课18分钟(1)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8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笼里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6章 不焦虑的活法:心情烦躁时,马上深呼吸(2)第1章 自序:读懂《金刚经》获得不为外界干扰的神奇力量第15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8章 不焦虑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来自外界的伤害第21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3)第10章 不焦虑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平静”(1)第23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5)第10章 不焦虑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平静”(1)第19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1)第23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5)第22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4)第4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心,从专心吃饭开始第17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2)第6章 不焦虑的活法:心情烦躁时,马上深呼吸(2)第26章 特别附录明朝憨山大师解读《金刚经》的本源(3)第7章 不焦虑的活法: 修广大心,从眼前的烦恼中解脱第13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2)第21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3)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22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4)第19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1)第22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4)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2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1)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18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笼里第2章 《金刚经》学前课18分钟(1)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21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3)第18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笼里第21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3)第16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1)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19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1)第22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4)第13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2)第20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2)第19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1)第26章 特别附录明朝憨山大师解读《金刚经》的本源(3)第16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1)第3章 《金刚经》学前课18分钟(2)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0章 不焦虑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平静”(1)第11章 不焦虑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则“不执著,心平静”(2)第16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1)第8章 不焦虑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来自外界的伤害第16章 不焦虑的活法:正见使人心静,偏见使人焦虑(1)第7章 不焦虑的活法: 修广大心,从眼前的烦恼中解脱第24章 特别附录明朝憨山大师解读《金刚经》的本源(1)第13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2)第15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6章 特别附录明朝憨山大师解读《金刚经》的本源(3)第20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2)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1章 自序:读懂《金刚经》获得不为外界干扰的神奇力量第19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1)第7章 不焦虑的活法: 修广大心,从眼前的烦恼中解脱第18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笼里第23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5)第23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5)第6章 不焦虑的活法:心情烦躁时,马上深呼吸(2)第20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2)第15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4章 不焦虑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23章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5)第13章 不焦虑的活法:不要让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煎熬(2)第2章 《金刚经》学前课18分钟(1)第9章 不焦虑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来面目第5章 不焦虑的活法:心情烦躁时,马上深呼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