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天下糜烂

第12章 天下糜烂

“咴…咴……”

清晨,当雾气褪去,一辆驴车自大教场内驶出,而车上坐着的便是换了身黑色短褐的朱高煦和杨展。

杨展在前驾车,朱高煦坐在驴车上,看着不断倒退的大教场,心里对十几里外的镇子多了些好奇。

嘴笨的王瑄被留在了院里,因为今天魏国公府要送来东西,得有人看家。

坐在摇晃的驴车上,朱高煦看了一眼那头瘦驴,不免问道:

“民间牛肉价既然那么贱,那牛价便宜否?”

“这得看牛。”杨展一边熟练驾车,一边回答道:

“昨日我和王瑄没去看,但之前在松江府时,我记得一头黄牛也就七两,犁牛贵些,须十两才能购得。”

“那马呢?”朱高煦有些好奇,但杨展却犯难道:

“这我不知,得殿下您等会自己看,况且也不一定有,如今天下缺马,价格难定。”

“缺马?咱们缺马吗?”朱高煦疑惑反问,但杨展却跟见了鬼一样的回头道:

“缺啊,我在松江府时就没见过有几个人能骑马,到了南京也是骑驴偏多,只有入了大教场,才见了如此多的马匹。”

“我记得洪武二十一年楚王殿下征云南阿鲁秃建功,陛下特赐了秦马三十匹,结果诸藩王都羡慕的紧。”

杨展的话让朱高煦对大明的马匹情况有了个了解,但他却疑惑问道:

“楚王要那么多马作甚,他封地在武昌,应该也没有什么外敌吧?”

“武昌附近自然没有,但长江以南,湘江以西便都是诸蛮和山寇。”杨展解释着,同时也提出他记得的几场藩王剿匪事迹:

“我记得前年,楚、湘等殿下均领兵平湖广西南的山寇诸蛮,杀了不少蛮子。”

“不过倒也正常,眼下长江以南、湘江以西,广州西去皆以土蛮居多,朝廷虽然迁移了不少人,但听闻当地十蛮二汉,穷苦的紧。”

杨展给朱高煦讲述了大明在西南的局势情况,总的来说自汉以后,汉人在西南的聚集地就少的可怜。

到了晚唐,西南汉人又经历大规模的战乱。

到了宋代,尽管汉人在当地的数量稍微变多了些,但此后蒙元入关,大量汉人又死于战乱。

等朱元璋收复天下及云南等地时,西南汉人数量少的可怜,这才有了迁移大量百姓前往西南之举。

但即便如此,如后世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及四川成都以南,广东广州以西均以少民居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才会在武昌、荆州、昆明、成都等地设置藩王驻守。

在洪武年间,除了周王朱橚外,其余藩王都有着需要防备的对象,哪怕是山东的齐王、鲁王也需要防备倭寇,保护勾连南北的运河。

在杨展口中,大明朝除了福建、浙江、江西、南直隶及山东、山西、河南、北平外,其余诸省基本都是胡汉杂居,并且胡人数量不少的动乱省份。

陕西北部有内迁的蒙古人,西边有吐蕃人和羌人,河西走廊还基本都是色目人和绿化蒙古人。

四川成都以南基本都是彝人,云南和湖广、广西、广东情况则是更为复杂。

至于辽东,那除了军户便没有汉人,均是高丽人、蒙古人和女真人。

能被大明视为基本盘的,也就南京、北平及闽浙、江西、山东、山西这一京六省了,甚至河南内部的归化蒙古人也十分不安分。

这么看来,朱元璋要治理这样的一个帝国,确实需要很大的精力和魄力。

坐在车上的朱高煦不免佩服起了老朱,但同时他又想到了朱允炆。 就自己那个好大兄的削藩手段,如果没有一个强人站出来,那大明的未来还真是很难说。

这么想着,朱高煦心里不免增加了几分紧迫感,对于研读兵书,学习兵法的想法更加强烈了。

“殿下您休息会,还有七八里地,估计还要半个时辰。”

杨展交代着,同时也熟练驾驭驴车在土路上躲避那些坑洼的地方。

顺着他的话,朱高煦也渡过了无聊的半个时辰。

直到辰时,二人才瞧见了田野之中冒出一点建筑,随后建筑不断放大,一个集镇出现在了二人眼前。

这镇子叫大树营,是外城南部方圆二十余里唯二的集镇。

朱高煦和杨展到了镇口,向守在这里的军户出示了军牌,随后就牵着驴车进了镇里。

明代的江南集镇,大多都依附着一条条河流,而大树营也毫无疑问。

其实朱高煦对大树营这个镇子的名字很感兴趣,因为他后世去过云南旅游,但这三个字在当地却是一个值得寻味的地名。

不曾想来到了明代南京城,他居然能见到一个把这三个字当做镇名的地方。

他在镇内走动,镇内土地基本都是夯实的土路,土路两侧则是一排排木瓦房及搭上茅草铺摆摊的脚商。

明初朝廷规定百姓只能穿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色,而男女衣服不得用金绣,也不可用锦绮、纻丝、绫罗等材料,只许用绸、绢、素纱、布。

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又下令,庶民不许穿靴,只能穿鞋。

不过对于百姓婚嫁,朱元璋倒是比较宽容,规定庶人婚嫁时,可以穿九品的冠服。

另外,百姓平时不能用冠,只可戴政府规定的四方平定巾、巾帼或网巾。

至于商贾,朱元璋视商贾为下等,这在服饰制度中也有体现。

如农民之家尚且允许穿绸、纱、绢、布,但商贾之人却只许穿绢、布,而不许穿用绸、纱。

除此之外,他还明确规定,如果农民之家有—人为商贾,就不许家人穿绸、纱两种材质的衣服。

这些知识,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朱高煦来说并不陌生,因此他也觉得朱元璋管的太多太杂。

不过当他来到这个时代他才发现,朱元璋的那些规定,对于真正的普通百姓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存在约束的地方。

如眼下的大树营内,来往贩卖物资的百姓大多头戴皂布巾,身穿青布棉袄、布裤、白布袜、青布鞋。

诸如锦绮、纻丝、绫罗等材料的服饰及长靴,根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穿得起的东西。

甚至如朱元璋规定可以穿的绸、纱、绢,四方平定巾、巾帼或网巾等东西,也不是这个时代百姓能穿戴得上的存在。

“果然耳听不如眼见……”

朱高煦感叹着,但同时又唏嘘道:“恐怕也就我能瞧见这一幕了。”

(本章完)

第47章 东宫名录第51章 孜孜不倦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401章 再议北征第76章 造船平倭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第540章 衣锦还乡第451章 繁花似锦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202.第202章 山穷水尽第352章 永乐大阅兵第493章 癸卯贪腐第122章 临出行前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74章 二子善谋第55章 道德者死290.第290章 沿海商帮244.第244章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第536章 岁月催人老第394章 药石难医第22章 《削藩论》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315.第315章 打开新世界第393章 吕宋开荒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387章 中亚老四第132章 得陇望蜀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第398章 大发战争财第84章 帝王心性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21章 权力游戏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474章 程汇元案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第399章 审时度势第364章第104章 归北不远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448章 迁都北京139.第139章 万事俱备第73章 平倭论254.第254章 登州海战144.第144章 凯旋南归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第9章 营中小院第508章 快马加鞭未下鞍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第137章 北乱南治第112章 威震西南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40章 燕府三子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454章 北上之旅174.第174章 天子收网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443章 未雨绸缪第374章 好事不断第87章 老谋深算第494章 癸卯案终267.第267章 拨乱反正第532章 诸君慢行第444章 天家无情第372章 色厉内茬281.第281章 螳臂当车者第65章 上架感言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第405章 怨种父子184.第184章 火绳枪第509章 判若两人第36章 以利诱之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第352章 永乐大阅兵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549章 形单影只第471章 西南事终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222.第222章 奉天靖难第340章 青藏驿道第363章 诱敌深入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第67章 大本堂内274.第274章 阖宫焚燃第537章 苏州游行第474章 程汇元案第38章 宋国公府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