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

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

“地窖不要放过,尤其是那些大户宅院的地窖。”

正午、在吴高撤退之后,渤海军轻松占领了铁岭。

然而城中军民粮食皆被转移,除了有十几户军户没来得及离开外,其余军民都被吴高提前布置南下。

朱高煦也没有着急追击,而是选出了两队被渤海军俘虏的官兵,让他们将南军在这一战的表现往辽西汇报而去。

“殿下您这么做,那吴高有苦头吃了。”

看着离去的两队官兵,诸将之中唯有明白朱高煦这么做含义的陈昶笑了出来。

“我即便不用这么做,他恐怕也领不了多久的兵了。”

朱高煦轻笑:“丢了三万卫,又丢了铁岭卫,我那大兄若是还能让他再度领兵,我反倒稀奇了。”

没人比朱高煦更了解朱允炆,朱允炆可以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将领自辩后再失败。

吴高肯定已经自辩过三万卫为何丢失,也肯定说过铁岭的重要性,如今铁岭再度丢失,他恐怕很快就要滚到南边去了。

“滚的好,别回来了……”

想到吴高要被赶到南边去,朱高煦总算心里顺了口气。

诚然吴高即便在辽东,也很难阻挡他拿下辽东。

只是与他打仗,实在有种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偏偏他撤退也就算了,撤退之前还得恶心一遍你,这就让朱高煦很难受了。

“朝廷若是能把吴高杀了就好了。”

被吴高欺负不轻的孟章气愤说着,朱高煦却摇摇头:“那可不行。”

“嗯?”孟章等人疑惑抬头,朱高煦也察觉到了他们对吴高等人的痛恨。

这样的情绪,无疑让朱高煦想到了朱棣在当上皇帝后,麾下将领报复南军将领,致使许多将领被闲置报复,最后郁郁而终的事情。

他可不想自己麾下也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得早做准备才行。

“各为其主,他并无过错,反而对我大明朝有功。”

“若真的有错,有怨念,你们也当将怨念放到把我们逼得靖难的人身上。”

朱高煦一开口,王义就明白了他的态度,当即改变口风:“这倒也是,伤兵营的许多辽兵都知道我们是被冤枉的,对我们的谩骂都不还口。”

王义附和之后,众人便不好意思再继续仇视辽兵与吴高了,虽然心里依旧那么想,但表面不能说出来。

“殿下,都算出来了!”

在朱高煦表态的时候,徐晟也策马从街道远处策马而来,勒马后将几本文册拿了出来。

他递给了朱高煦,并根据文册内容解释道:“这一战,我们杀敌一千四百六十七人,俘虏一千七百二十四人,获得了三千余套甲胄与许多兵器,还捡回了许多铁炮弹。”

“伤亡这边,我们战死四百七十六人,负伤一千三百一十二人。”

“在那些兵卒身上搜出了四百余石粮食,城内不少地窖中也搜到了三千余石粮食。”

“这些粮食,够弟兄们吃五天了!”

徐晟带来了好消息,可以说算上赶路的时间,这次打铁岭几乎没有粮食损耗,渤海军的军粮依旧能支撑大军四十二天。

唯一让诸将心里不痛快的,便是折了快五百弟兄。

“铁岭的《鱼鳞图册》拿到没有?”

“没有拿到,估计被吴高带走了,不过我们在指挥使衙门里找到还没被烧毁的粮册,何吏目他们按照粮册的入库粮与亩产反推,估算铁岭应该有三万六千余亩田地。”

朱高煦询问徐晟,而他也给了朱高煦答案。

闻言,朱高煦当即转头对诸多指挥使开口道:“今日先渡河的五卫三营指挥使,分别今夜休息前将各自立下首功的百户编撰出名册,立功的弟兄,每人按照人头授田三十亩,让他们可以写信给他们的家人南下来铁岭安家耕种。”

朱高煦给出犒赏,随后又道:“他们没南下前,这城外的三万多亩耕地,便交给被俘的官兵耕种,此外城中那未曾离去的十七户百姓,也按照人头各自划分十亩耕地。”

“殿下隆恩!”听到朱高煦如此安排,诸指挥使纷纷作揖回礼,朱高煦则是颔首过后开始吩咐起王义。

“以那吴高在南下一路上和在铁岭守城的性子,恐怕会将铁岭至沈阳路上那三个千户所都裹挟南下,试图坚壁清野来瓦解我军。”

“等马匹渡河,你带三千骑兵一路南下,能截获多少人口和粮食就截获多少,遇到吴高也不要与他硬碰硬,他的好日子没几天了。”

“是!”王义应下,随后转身办事去了。

“殿下,那吴高是个能人,朝廷真能将他换了?”

刚刚返回的徐晟还不知道朱高煦先前的布置,因此疑惑询问。

朱高煦闻言却笃定点头:“他这次弃守铁岭若是有斩获还好,可我们自家的弟兄都保护的严严实实,他一无实物来充当斩获,二又丢了辽北门户的铁岭,将三个千户所丢给了我们,伱说朝廷还能相信他吗?”

“那不是太遗憾了……”徐晟一脸惋惜:“不能在战场上击败他,多少有些难受。”

“确实……”

“没办法,这老小子就像泥鳅,也不敢和我们硬碰硬。”

徐晟的话赢得了众人的附和,显然他们都想在战场上正面击败吴高。

倒是朱高煦轻笑:“对于他这种人,击败他也不能让他感到难受,反倒是让他以人臣、同袍的身份与我们站在一起,那对他来说才是一种折磨。”

“殿下您想收服他?”站在一旁的陈昶说出朱高煦的想法,朱高煦也没有掩饰,直接颔首道:

“你们也与他交过了手,我们真凭实据的拿出来论论,若是没有野战炮和火绳枪,让你们各自领兵五千与吴高所率五千人交手,你们可有自信赢他?”

朱高煦扫视众人,然而除了心中有胆气的徐晟与陈昶二人站出来外,其余指挥使面面相觑,无一人站出来。

事实上,朱高煦自己也很清楚,自己手中若有能胜过吴高的人,便只有傅让一人,剩下的林粟、张纯、陈昶、王义、徐晟和塔失等人都很难稳胜吴高。

吴高眼下才四十有九,若是能收服他,那他还能为大明镇守十数年乃至二十几年的边关,能省去朱高煦好多事情。

不止是他,就连西南兵团的顾成、瞿能、沐春、何福等人也是朱高煦想要的人才。

这群人的可贵在于,要么父子皆骁勇善战,要么就是本人尚身强力壮,都可以为大明戍边多年。

放弃这样的人才,对于朱高煦来说,只是想想都十分难受。

朱高煦并不太相信所谓的一县就能出一国之才,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古往今来这么多以州县起事的人,为何只有刘邦、朱元璋等人能成就大一统。 WWW ¸ttκan ¸¢○

朱棣手下是有几个名将,可张玉老迈,张辅、陈懋、孟瑛未壮,唯有朱能可以撑起永乐朝,结果还在出征安南时病逝了。

剩下的丘福、张武等人都只是将才,根本撑不起大的场面。

如果朱高煦真的像历史上一样,坐看着靖难武将排挤报复建文武将,那他们父子就准备把自己累死吧。

“得抓紧时间才行……”

看向了刺眼的天空,朱高煦大抵推算了一下时间。

不出意外,西南的刀干孟又叛乱了,而这次刀干孟需要面对沐春等人的围剿,估计比历史上败亡的还要快得多。

自己得加快速度,但能否快速夺下辽东的关键,还在崔均那边……

“全军下马休整,半个时辰后再出发!”

当朱高煦将念想放到崔均身上的时候,此刻的崔均正勒马让急行军一个上午的五千马步兵下马休整。

他们身上有一股子酸臭味,那是这半个多月来在长白山脉之中风餐露宿,衣服长期潮湿没有清洗晾晒的味道。

“弗老哥,我们现在到哪了?”

相较于出发前的面容清秀,眼下的崔均胡子拉碴,恐怕便是朱高煦见到他,一时间也难以认出来。

“我们刚刚过了秀岩(岫岩),只要再走三百里山路,然后就可以抵达金州地界了。”

“到时候你就能见到栾马驿站,一路沿着官道南下,再走两个驿站就能抵达金州卫(大连),往南边去,经过木场马驿后就能抵达金州中左所(旅顺)。”

弗达哈讲得很清楚,不过也表了态度,那就是他肯定不会与崔均去攻打官兵的。

崔均自然也知道如何从栾马驿去金州,不过他在意的是山路,而且他也没有想让弗达哈跟自己去金州的意思。

说不好听些,他带着经过了一个冬季山地训练的五千马步兵,属实看不上弗达哈及其手下那几千野人女真。

带着他们,反倒容易拖累自己的行军速度。

他出发前殿下与他说过,南下金州需要快,因此这一路上他每日带着弟兄们只休息三个时辰,剩余时间不是在赶路就是在防备搜山官兵。

不过似乎是吴高带着辽东都司主力前往了北边,因此辽南一带巡哨力量薄弱,很快便被他们绕过了一处处石堡。

半个月时间,一千三百里山路,他自己都想不起来自己是如何带着弟兄们走到这里的。

只是他清楚,距离殿下所吩咐的任务地方只有不到四百里了。

“三日内,必须赶到那里……”

崔均下了狠心,而与他一同下了狠心的还有吴高。

弃守铁岭的第二日,吴高便率领大军撤到了沈阳城。

这一路上,他裹挟蒲河等三个千户所的军户南下,将沈阳以北制造成了毫无人烟的‘白地’。

不仅如此,他还让人将沈阳与三个千户所的军户都往南边的辽阳城送去,同时加固沈阳城城墙。

见识过了渤海军野战炮的厉害后,他便不准备打算建造外围防御工事,而是准备依托瓮城与沈阳坚固的城墙来严防死守。

他的这些做法,从军事上来说毫无问题,尤其是对于粮食短缺的渤海军来说更是十分致命的。

只是,打仗并不只是军事,它更是政治。

吴高的这些做法,成功引起了辽北武官们的敌视。

忙碌的沈阳城内看不到一个百姓与军户,有的只有辽东的战兵。

他们在大街小巷穿梭,将火炮、石料、狼牙拍等各类守城所需的东西尽数运往城墙马道。

穿过这些人,耿𤩽勒马在衙门门口,翻身下马后走入衙门内。

与沈阳城一样,衙门内同样忙碌,兵卒们不断将沈阳府库之中的钱粮搬出去犒赏大军,而吴高则是坐在中堂,手写一份奏疏。

耿𤩽走进了中堂,也瞧见了吴高所写的奏疏。

不过只是瞥了一眼,他便开口说道:“浑河以北八万余人尽数迁往了辽阳,不过下面怨声载道,许多人都说要写信弹劾你。”

“随他们……”吴高并不在意这群人的弹劾,耿𤩽见状也叹了一口气,继续道:

“我检查了一下储备仓与府库,沈阳城内粮食足够我三万二千余人支撑半年,不过你确定我们能守住沈阳吗?”

耿𤩽的话让吴高笔锋一顿,他确实没有把握在朱高煦的进攻下手中沈阳,只是他也没有其它办法。

铁岭城之所以能取得不少斩获,是因为他们借助了柴河,趁着渤海军分兵渡河时强攻来获取战果。

只是眼下沈阳城在浑河以北,加上浑河漫长,明军又不如渤海军行军快,那想要再复刻铁岭之战就十分困难了。 对沈阳城的防守,只能从死守瓮城与城墙开始了。

吴高的不回答,让耿𤩽心里一凉。

他自认在兵法上不是吴高对手,而如今吴高都不敢明面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说明这次驻守沈阳便是死守。

一想到那日渤海军的野战炮威力,耿𤩽心头便蒙上了一层阴霾。

“铁岭到此地,对于我们来说只需要两日路程,对于叛军来说兴许只要一日半,算上其牧群渡河时间,兴许明日正午他们就能抵达沈阳城下了。”

“叛军所携带的粮食不多,只要能守住沈阳城一个月,这围就解了。”

吴高诉说局势,可他与耿𤩽都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真的能在朱高煦手下守住沈阳城一个月吗?

这个问题无人回答,或许他们的希望,都放到了大宁与山东的援兵上。

只是可惜,他们的希望终究破碎。

伴随脚步声传来,一名黑着脸的将领一路小跑进入衙门内,引得吴高与耿𤩽看向他。

“江阴侯,燕庶人起兵谋逆,如今已经占据北平、永平二府了!”

将领步入中堂,带来的消息让吴高与耿𤩽二人下意识对视,心情沉到了谷底。

“唏律律……”

就在吴高二人收到消息的时候,昌平城外呼声焦躁,数万大军齐聚城南十余里外,列阵对敌。

两方都打着“朙”字旌旗,不同是一边是将领大纛是‘房’,另一边是“燕”。

明军人多,约三万余人,燕军人少,仅有两万出头。

这五万人列阵迎敌,距离不过二百余步。

“殿下,这房昭与俞填还真如那几个牧民所说一样,带兵出了城池。”

燕军阵前,丘福与朱棣激动说着,朱棣则是目光不断在打量房昭兵团的阵型。

只是看了一会,朱棣便清楚了这支兵团的情况。

他用马鞭指着房昭兵团左右两翼的衔接处,老气横秋道:“这房昭没带大军磨合,便要出城来打俺,稍许你们率正兵往他中军插去,朱能与陈武率两千骑兵往他右翼包夹,俺亲自带三千人往左翼包夹。”

“殿下,这样不妥吧?我们还未清楚房昭实力,万一他们带了火器就遭了。”

丘福担心开口,可朱棣却胸有成竹:“听俺的便是,别说三万人,便是十万人,俺也破给你们看!”

“这房昭的三万人,对于俺来说,就像放羊一样简单。”

这一战他留下了张玉、孟善等人驻守永平与北平,以防大宁与山海关的兵马趁虚而入。

两万人,足够他击破房昭这三万人。

“擂鼓!”

朱棣高举马鞭,很快身后的擂鼓车便开始敲响擂鼓,而对面的明军阵中,居庸关守将俞填也看向了旁边那个不苟言笑的将领。

“都督,燕军要进攻了。”

俞填开口,房昭也颔首:“看到了,燕庶人轻敌,稍许看我如何擒他。”

话音落下,他也回头下令:“擂鼓!”

不多时,鼓声便在两军阵前回响,三万明军挺枪前进,左右两掖各一千骑兵不紧不慢的跟随。

与之相比,燕军只是一万五千步卒挺枪前进,左右却有五千骑兵不断游走。

当两军接近百步,双方各自的弓手已然准备,他们拉弓准备,在来到五十步的距离时各自放箭。

箭雨落下,却没有延缓双方各自的步调,偶尔有人中箭倒下,却很快被身后之人拉拽而走。

在双方距离靠近后,明军弓手纷纷退回阵中,反倒是燕军弓手有条不紊的收弓,从身后之人手中接过了丈三长枪。

这份镇定,让跟在房昭身旁的俞填心有不安,房昭也沉下了脸色。

“杀!!”

两个长枪方阵相撞,数千杆长枪碰撞,不断有人倒下被拖走,也不断有新的人填补上来。

这种时候,朱棣与朱能、陈武三人开始统帅五千骑兵前进,意图包夹房昭左右两翼。

“调左右骑兵,挡住燕庶人!”

房昭察觉到了朱棣的意图,当即做出调整。

很快,左右两翼的两千明军骑兵开始上前阻挡朱棣所部五千精骑,朱棣自己乘骑一匹黄骠马,手持长枪与麾下骑兵冲向前方一千骑兵。

相较于中军的正兵长枪碰撞,两方骑兵的碰撞显得更有冲击。

明军骑兵的任务是抵挡,因此无法使用骑弓来拉扯骑射,只能用长兵与之碰撞阻拦。

沉闷的马蹄声在这块平原上响起,朱棣亲自率领骑兵冲到敌阵前,挥舞着长枪,吼声如雷,杀气腾腾。

“杀!!”

“嘶鸣——”

血肉相撞的声音传遍耳边,不断有人受创落马,被后方来者践踏为尸体,也有人马术精湛,可才刚刚回到马背便迎来了另一名骑兵的长枪,悔恨坠马。

“都跟着俺的大纛,俺去哪你们去哪!!”

“是!!”

骑着高头大马的朱棣从敌阵中间冲了出来,他手里握着一把长枪,气势如虹,身旁与他凿穿明军骑兵的燕军骑兵纷纷回应。

他们调转马头,再度发起二次冲击。

相较于骁勇善战的燕军骑兵,山西骑兵已经多年没有参与到备边任务中,多年来一直在河套驻牧,因此当他们突出重围,看到自己身旁许多熟悉面孔消失不见时,他们便再没了与燕军骑兵二次冲击的勇气。

“换骑弓!”

骑兵千户左右下令,同时吹响木哨。

在他的吩咐下,幸存的八百余骑兵换成弓箭,准备与朱棣麾下骑兵拉扯。

见此情况,朱棣旋即勒马,直接放弃他们,往房昭后方迂回而去。

“都督!燕庶人绕道后军!”

“后军驻守,不要给他有可乘之机!”

房昭沉稳下令,然而未经磨合的兵团在仓促改换阵型后,很快便暴露出了致命的空隙。

后军与中军之间出现了一条四五尺的道路,而朱棣等的就是这个时候!

“儿郎们!跟俺走!”

朱棣一马当先,在左右护卫下往那处缺口冲杀去。

后军指挥使试图指挥后军合拢,可传令的速度比不过朱棣骑兵的速度快。

顷刻间,长枪与骑兵碰撞,兵卒被撞飞,战马被刺中栽倒,长枪断裂。

朱棣率军将后军与中军衔接斩断,并开始包围后军,裹挟他们往后而去。

这一幕,就好像牧羊犬分割羊群,哪怕羊群再有实力,可一旦它们阵脚松动,便只有被裹挟的结局。

朱能与陈武一直在等着自家殿下,眼看后军被裹挟截断,他们二人立马率军舍弃右翼明军骑兵,往来不及更换军阵的中军身后掩杀而去。

“中军换后军!”

房昭意识到了不妙,可他的意识与他的军令一样落后。

消息还未传到后方,朱能与陈武便率领二千骑兵从长枪阵身后发起突击。

二千骑兵贯入阵中,没了长枪列阵的阻碍,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在中军横冲直撞。

如朱棣战前所说一样,他对付着三万人,与牧民放羊别无二样。

中军被袭,这让前军兵卒士气跌落,不断被燕军正兵打得向后退去。

“都督!我们败了,撤退吧!”

俞填急的面红耳赤,房昭也不敢置信的看被搅乱的中军,以及节节败退的前军。

“撤……”

他无奈下令,俞填连忙去指挥中军,将未被搅乱的部分兵卒整编为后军,舍弃了被裹挟而走的后军和被搅乱的部分中军。

他们开始列阵退走,朱棣见状当即大呼:“房昭败退,降者不杀!!”

“房昭败退,降者不杀!!”

燕军的声音,让被裹挟的后军惶恐,他们列成圆阵自守,不断遭遇朱棣所率骑兵的箭雨打击,士气本就跌落谷底,再听都督房昭败退,一时间阵脚自乱。

怀来卫指挥使刘真闻言看向前军与中军方向,这才发现中军被搅乱,前军与部分中军开始结阵退走。

“大哥,咱们失了阵才让中军被包了饺子,撤回居庸关也要被论罪,不如投了。”

几名千户劝说着刘真,刘真本就耳根软,听到众人这么说,便下令全军放下兵器。

很快,数千后军抛下兵器,朱棣见状没有留下招呼他们,而是直接舍弃他们,往正在撤退的房昭杀去。

骑兵在平原之上追杀步兵本就轻松,眼看朱棣与朱能两部舍弃被自己弃下的残兵,房昭脸色惨白。

他很清楚自己无法从昌平步步为营撤回居庸关,因此眼下他想要突围便只能带着骑兵撤退。

带着手下上万步卒,他是绝无可能在朱棣手下活命的。

他还在犹豫,朱棣却已经带着四千多骑兵咬了上来。

他们使用骑弓来回在明军左右两掖面突兵卒,不断有兵卒中间。

只是撤退十余里,队伍便只剩下了撤退前的八九成。

一路撤退,一路被朱棣面突追杀,房昭的精神几乎崩溃。

明明是三万打两万的碾压局,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这么难。

“回师!”

二十余里路从正午走到黄昏,直到见到居庸关,朱棣才下令勒马,咧着嘴笑了起来。

与之相比,仓皇逃回居庸关的房昭经过清点后才发现,三万大军只被他带回七千人,欲哭无泪……

《明太宗实录》:五月甲戊,上破房昭,克昌平,招降万众,旬月兵至数万。

(本章完)

第9章 营中小院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第467章 朝鲜特供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116章 末路尽忠第399章 审时度势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116章 末路尽忠238.第238章 破阵胡儿第341章 南洋海贼王第79章 中元祭日第569章 安西北庭第505章 直挂长帆216.第216章 龙游潜水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9章 营中小院196.第196章 穷兵黩武第431章 硬顶上第356章 永乐二征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438章 旧人将去第446章 灭其国更其主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343章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510章 漠北大捷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448章 迁都北京279.第279章 永乐新政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6章 阴晴圆缺第121章 除夕守岁第459章 阖家团圆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55章 道德者死第401章 再议北征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第355章 忘恩负义第487章 草台内阁第429章 三征蒙古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第446章 灭其国更其主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573章 恩威并施第450章 浙江新政第9章 营中小院第582章 后记宣德(1)第452章 永乐十五年164.第164章 燕王扫北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9章 傲雪欺霜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506章 父强子壮第65章 上架感言第60章 岳婿矛盾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244.第244章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346章 永乐五年第95章 身不由己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520章 与时俱进第555章 狐假虎威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第527章 东风入律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第562章 弥天大谎第12章 天下糜烂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573章 恩威并施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578章 帝悲恸第418章 明日条约第6章 阴晴圆缺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107章 会厅议倭第49章 傲雪欺霜第368章 明属榜噶喇海第8章 徐氏治戎第489章 仓攒吏275.第275章 猫哭耗子第61章 校台比试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92章 鸟尽弓藏326.第326章 筹备北征第526章 扶危济困268.第268章 满城风雨第340章 青藏驿道第17章 兴亡百姓苦173.第173章 翻手之间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