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色厉内茬

“按照你的说法,岂不是坐等着他们来播州改我杨家的命?”

播州城内,当杨升带着质问的语气询问杨纲,杨纲此刻也是手足无措。

他虽在南京见过明军的火绳枪与步骑配合,可当时的他没想到明军的步骑配合如此犀利,尤其是那看上去傻乎乎的线列排枪战术。

以杨纲的回忆来看,当时的明军火枪手最多不过超过五千,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在半字时甚至更短的时间里进行了三轮排枪。

也仅仅只是三轮排枪,便将他麾下三千精锐击毙得几近两千人。

如此恐怖的一幕,杨纲至今无法忘记,这才是他当时拉着自家父亲撤退的主要原因。

以当时明军收拾自己麾下三千精锐的速度来看,顶多再交战一轮,自家父亲部下的一万兵马便会被击溃,而虎视眈眈的瞿能也会率领骑兵配合步兵对整个战场进行收割。

明军的步骑手段,他体验过一次便不想再体验了,何况就南京大阅兵的情况看来,步骑手段只是明军的五分力,真正的杀手锏,恐怕是那一门门火炮。

想到这里,杨纲整个人便不寒而栗。

“父亲……”

“此战,属实误会……”

可若是他改换借口,以民为根本来作为借口,那即便是沐春也得先向南京汇报再来决断。

前日一战,夷兵丢下四千余性命,明军也丢下了百余条性命。

“窸窸窣窣……”

“父亲,我们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和沐春谈判,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没有了!”

在他们回头后,看到的是沐春的笑脸,而沐春本人也抬了抬下巴,示意兵卒赐座。

沐春的话,让瞿能、沐晟等人猛然回头,诧异的看着他。

穿过无比“漫长”的营地,杨纲被带到了中军木屋前。

杨纲硬着头皮将自家父亲教导自己的那套说辞说出,尽管即便他自己都觉得这个借口十分荒诞,可沐春如此精明的人却露出了轻笑。

他一开口,杨升便坐不住的站了起来,脸上诧异的同时不禁询问:

“我昨日撤军回来时才布置了三千兵马在那里,又将官军木寨加固垒高,怎么会被攻破的如此之快?”

“怎么了?”

如果他说杨氏是为了抗拒开改土归流而起义,那沐春绝不会轻易同意他们投降。

“不好了,永安马驿被攻破了!”

杨纲还没来得及开口,宣慰司衙门内就跑进了一名杨姓宗室将领。

哪怕众人都知道是借口,可就是没有人会揭穿这个借口。

“现在认输有什么用?”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木屋,昏暗的木屋里,唯有几道烛光能让杨纲看清楚沐春等人的面孔。

杨升还在为杨纲的软弱而生气,因此脸色难看的看向那名宗室将领。

“官军带来了上百门火炮,它们只进攻了一次,木寨的土木寨墙便被摧毁出一道豁口,官军顺着豁口攻入寨中,下面的人根本无法抵挡。”

沐春抬着下巴,轻蔑的看着站在门口的杨纲。

“我杨氏联合诸部土司,也能拉出六万兵马,我就不信他的火器能敌得过那么多兵马!”

正如杨升所想一样,翌日清晨,当杨纲带着十余名骑兵来到永安马驿的木寨南边时,得知他到来的沐春也派人将他带进了永安马驿之中。

“若是沐春询问你,我等为何起兵,你便说是朝廷兴修宫室,入深山伐大木百姓死伤过多,只要朝廷愿意停止对播州百姓的徭役征发,我杨氏可以接受改土归流,交出播州的治理和人口,仅保留半数耕地。”

虽然看上去明军已经讨回了那口气,可对于兵卒和中基层武官来说,那百来条性命是他们的袍泽兄弟。

“既然是误会,那把误会解开就行了。”

明军前日击垮了夷兵不假,可这不代表明军没有付出死伤。

与他一样的,还有沐晟、瞿能、瞿郁、瞿陶等人。

“如果沐春有谈的意思,那我们就和他们好好谈。”

走在永安马驿的木寨中,杨纲可以感受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压力,几乎所有寨内准备出发的明军都死死盯着他们。

“进去吧。”

“是火炮!”宗室将领似乎想到了什么恐怖的事情,战战兢兢道:

杨升一边说,一边转身从自己的桌案上取出官印交给了杨纲,并亲自教导道:

杨升毕竟是汉人土司,虽然沾染了土民的风俗文化,但最是清楚汉人朝廷的台阶是什么。

“如果他不愿意谈,那你也尽量拖延时间,等诸部土司的兵马集结。”

“前日还与我兵戎相见,怎么今日又来讲和了?”

“将军、将军!”

能攻破这样的木寨墙,那说明他们的火炮恐怕会对播州城造成威胁。

“永安距离我们尚有七十里,这样吧,你现在带着我的官印,从府库之中取些金银去永安马驿找沐春,我留下来继续召集诸部土司。”

шшш☢ тTk án☢ ℃O

“……”杨升脸色变得更为难看了,他没想到明军的火炮居然能摧毁夯土的木寨墙,要知道木寨墙的厚度达到了八尺。

杨升怒其不争的叱骂起了杨纲,不过冷静下来后他也觉得杨纲说的很对。

杨纲原本就在担心明军火炮,如今听到明军火炮如此犀利,他心里压根没有了战前的从容,整个人完全被明军那从未见过的进攻方式给颠覆了。

两名兵卒见状给杨纲抬来了椅子,他也在作揖回礼过后坐下,但就坐姿来看,他心中十分忐忑。

对此,沐春靠在了椅子上:“这件事情,我会上奏陛下,若是陛下宽宏大量,可以免除播州百姓徭役,同时也免去你们这次的错误。”

一个时辰前,沐春还在对诸将说播州杨氏是叛军,可当下播州杨氏的叛乱却成了一场错误。

如此明显的信号,杨纲自然接收到了,故此他连忙作揖道:

“怎敢奢求陛下和朝廷原谅,我播州犯了错,自然要严惩。”

“此次之事,乃我父子不察,误信刁民挑拨,这才闹得如此不可开交。”

“我父亲派我前来,一是为了解释这件事,二是羞愧难当,乞请辞让播州宣慰使等官职,以此表示赎罪。”

杨纲忍着心痛说出了这句话,他很清楚自己说出这句话的代价是什么,代表着传承五百多年的播州杨氏政权瓦解,从今开始没有播州杨氏土司,只有播州杨氏罪臣。

“杨宣慰使能有这样的想法很好,不过这件事情我得上奏陛下,请陛下定夺。”

“此外,你父子犯下如此失察之举,也不好再留在播州,具体将你父子家族调往何处,也全听陛下定夺。”

沐春在试探,试探杨氏父子的底线,同时也在告诉他们,朝廷的底线是什么。

以杨氏在播州的影响力,即便他们没有官职,去除了兵权,可他们的威望依旧在当地。

如果继续把他们留在播州,那播州依旧留有隐患,而这是沐春不允许的。

“我父子全凭朝廷安排……”

杨纲心里是有些不愿意离开播州的,甚至他也觉得自家父亲不愿意离开播州。

只是现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暂时先答应,回去后再与自己父亲商量即可。

“既然如此,伱先暂时与你父亲回去等朝廷旨意吧。”

沐春见杨纲表面同意,当即便让他返回播州。

“下官告退……”

杨纲小心回礼,而后起身退出木屋,在明军武官带领下离开了永安马驿。

在他走后,沐晟才道:“他们这会不会是缓兵之计?”

沐晟一开口,瞿能等人纷纷看向沐春,沐春却道:

“若是真心投降,那可以免去一场战事,毕竟我军目标是改土归流,是打碎贵州当地世袭千年的土司,而不是比谁杀的人多。”

“只要播州杨氏及麾下六十余家土司接受改土归流,那朝廷便没有理由继续攻打他们。”

“以四川和湖广的体量,足以吃下他们。”

“若是杨氏父子的缓兵之计,那也无碍。”

“他们把兵马聚集起来与我们交手,总比我们拉长战线去深山之中一个个的搜捕要好。”

在沐春看来,只要能不留隐患的完成任务,那这一仗完全可以不打。

贵州的地形他们已经领教过了,朝廷在贵州境内只有三条主要官道,其它道路都是崎岖的小道。

这样的地形,明军要打仗还得修路,如此一来就耽搁了时间。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其次才是出兵攻打。

“若这杨氏父子真的就此投降,那反倒有些软弱了。”

瞿能只觉得自己兴致刚起来,便被杨纲的求和给打断了,不免轻视这对父子。

“他们会投降不出奇。”

沐春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后才道:

“他们倚重的无非就是娄山关、崖门关、桑木关等播州外围五关,而今我军依靠拉拢拿下娄山关,长驱直入播州城,他们如何抵挡?” “眼下先等等陛下的朱批,再关注他父子二人的动向,最重要的还是运送粮草来永安马驿。”

他瞥了一眼沐晟,沐晟也连忙作揖:“四川布政使蹇义已经派遣民夫,将重庆府的五十万石常平仓粮运抵綦江,不过綦江的民夫不足,恐怕还需要从四川征调。”

“这事情你与四川布政司官员协商,总之在陛下朱批奏疏发还前,永安马驿的储粮不得低于十万石。”

“是!”沐晟应下,而后众人先后走出了木屋,各自返回了自己的临时居所。

也在他们返回居所时,杨纲加急往播州赶回,并将消息带给了自家父亲。

坐在宣慰司衙门内,杨升有些忐忑,毕竟就沐晟的意思来看,他们能否保留播州半数田地,还得看朝廷的脸色才行。

“如果没有这半数田地,我们就继续反!”

杨升恶狠狠开口,不过杨纲却想到了在南京时瞧见的朱棣与朱高煦,摇摇头道:

“依照我上次在南京所见,陛下应该十分大方,应该不会把土地全数收走。”

“至于东宫那位倒是对土地很执着,但也只是收走土地,改发钱粮。”

“总之对土司们的召集不能停!”杨升起身渡步几个来回,分析道:

“如果朝廷给出的条件令人满意,那我们就当着土司们的面和官军谈好条件,带着他们迁徙。”

“若是谈不好,便带着他们与官军再斗一场。”

他的想法与杨纲不谋而合,父子二人同时颔首。

与此同时,播州各土司纷纷跋山涉水的前来助阵,而沐春所发加急也在七日后抵达了南京城。

冬月初的南京已经略微寒冷,武英殿内的火道与火墙也填充了燃料,整个宫殿不能说全部暖和,却也不是那么寒冷。

“如果杨升愿意迁移出播州,交出播州,那给他播州半数耕地倒也不是问题。”

朱棣看着手中来自沐春的加急奏疏,很大方的开口答应。

相比较他,坐在他身旁的朱高煦就不是这么想了。

“耕地不能给他,他若是有半数耕地,又掌握耕地上的佃农,那即便迁徙他处,却依旧有着东山再起的本钱。”

“儿臣的意思是,给杨升、其次子杨纲、其嫡长孙杨炯三人,分别授予正三品的散阶加武勋的官职,此外再将杨氏迁徙成都府,划五千亩耕地给予其作为庄田。”

“如此一来,他们父子爷孙三人,便都能领正三品的两份俸禄,即便世袭降阶,也能保他们三人十代富贵。”

“至于庄田,成都府的五千亩庄田产出,可比播州上万亩庄田产出。”

朱高煦给杨氏父子的并不算多,至少比起他们手中数十万亩的播州田地来说不算多。

不过改土归流本就如此,更别提他们作乱的前科。

在朱高煦看来,给他们五千亩庄田和三人世袭的从三品散阶、武勋,这已经是极大的恩宠了。

如果杨升还觉得不满意,那朱高煦也不介意动用武力来铲除播州全境土司。

更何况,在朱高煦看来,杨升大概率会同意,毕竟杨氏能苟活到万历年间,主要还是因为软弱。

但凡他们强硬点,早就像思州田氏和其余土司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老二,你这……”

朱棣听了朱高煦的处理方式后,不免觉得朱高煦有些激进了。

在他看来,杨升能交出数十万亩耕地,那留一半给他也没什么,反正也是白捡的。

不过在朱高煦看来,所有的土地都是促进当地经济的生产资料。

赶走了播州杨氏,再迁徙离开一部分当地百姓,然后留下部分百姓来均分这些碎片化的耕地,让当地可以自给自足,这才是朱高煦想要的。

不管是什么民族,但凡能有一口吃的,最底层的百姓都不会想造反。

只要把耕地都收到朝廷手里再均分给土民,那立马就能消除当地土民对朝廷的仇恨,人性就是那么现实。

“父亲按照我说的来便是,这播州杨氏不值一提,真正需要在意的还是思州田家。”

朱高煦将目光放到了田家身上,毕竟比起改土归流后只能设两个府的播州杨氏,辖地能设八个府的田家才是改土归流道路上的巨无霸。

“嗯,他们倒是想要拿下辰州,不过被顾成给击退了。”

朱棣看向了另一份奏疏,朱高煦闻言也道:“让黔国公尽快收拾杨氏,然后与曹国公、顾成三方夹击田氏,最快一年就能结束战事。”

“等杨氏和田氏坍塌,宋、安两氏应该能看清局势。”

凭借领先世界的火绳枪和加农炮,西南土司的石堡已经没有了什么威胁,能限制明军的只剩下了交通。

对贵州全省改土归流是第一步,一旦贵州改土归流结束,接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基建。

将贵州的土民迁徙四川进行开垦荒地,让四川重新成为大明朝的西南粮仓。

如果再将贵州驿道给扩建,那朝廷就可以分别四川、交趾两个大粮仓供给西南大军,对云南和广西进行改土归流。

北方的饭因为环境问题,大明朝吃的再多也容易吐出来,可南方就不是这样了。

“就按照你的意思朱批吧。”

朱棣见朱高煦似乎在思考什么,当下朱批了奏疏递给王彦,同时开口说道:

“解缙这帮蛮子从北边往南赶了这么久都没回来,没他们帮忙处理奏疏,倒还真是有些麻烦。”

虽说殿阁大学士只负责整理和提出建议,但光是这两点就能为皇帝本人减轻不少负担。

习惯了殿阁大学士这个制度后,突然离开了他们,朱棣还真有些不适应。

“殿阁大学士的制度不错,不过还需要设下规矩。”

朱高煦想起了内阁权力越来越大的原因,因此不忘提醒朱棣。

“什么规矩?”朱棣喝了一口茶,心不在焉的询问。

“不得以六部官职担任殿阁大学士。”朱高煦沉声开口,朱棣闻言也点了点头。

“这殿阁大学士若是再加上六部尚书的官职,那权力便会变大,虽说无法制衡皇权,不过也会带来不小麻烦。”

那麻烦可不算小……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不免想起了明代中后期,内阁对皇帝阳奉阴违的那些事情。

对于朱高煦来说,殿阁大学士就老老实实的保持现在的位置就行,不要再进一步,也不要往后倒退。

“对了,西边的事情,你有什么消息吗?”

朱棣突然想到了西边的事情,显然是在询问帖木儿国的问题,对此朱高煦则是回忆了一下自己前世所记得的一些事情。

他如果没有记错,帖木儿死后,帖木儿帝国陷入了内乱,原本是两个孙子辈的在争斗,后来混入了一个儿子辈的沙哈鲁。

期间发生什么,朱高煦不记得细节,但他记得最后是沙哈鲁夺得王位,帖木儿帝国在他的管理下也算蒸蒸日上,国内经济得到恢复,并且与大明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

相较于帖木儿,沙哈鲁的上台对于大明来说倒算是一件好事。

“眼下帖木儿国陷入内斗,帖木儿的两个孙子正在争夺王位,国内战乱不休。”

朱高煦简单和朱棣说了一下帖木儿的情况,朱棣听后捋了捋大胡子:“这样的话,俺们支持谁比较好?”

“不用支持谁,只需要安静等待就足够。”朱高煦说着,同时也想到了安南和南洋的事情,所以与朱棣汇报了一下。

“近来两年,广东与福建迁徙安南、旧港、吕宋的百姓不在少数。”

“光从去年的情况来看,迁徙安南的百姓数量多达五万余人,基本编入了卫所,均分了屯田。”

“眼下,朝廷在安南已经有大小十五个卫,军户八万余户,三十余万口。”

“除此之外,旧港和吕宋的口数也分别达到了前者五十八万余口,后者七万六千余口。”

“不过,旧港近五十八万口中,有近八成都是当地的土民。”

朱高煦说罢,朱棣也略微诧异:“南洋贫瘠之地,也能养活这么多人,这倒是俺没想到的。”

“南洋之地主要是疟疾与瘴气多。”朱高煦解释道:“如果能从东州(南美)带回可以减轻疟疾症状的药材,那南洋的肥沃土地便能得到开发。”

“不过南洋这种孤悬海外的地方,一旦朝廷遇到危难时,也很容易叛乱自立。”

“正因如此,对南洋的驻扎军队还得严格控制,必须从大明派遣兵马前去驻扎,并且要将兵卒亲眷都留在大明,以此来控制将领和兵卒。”

“知道了。”朱棣起身,显然是对这些事不太感兴趣。

瞧他这模样,朱高煦不免想到了自家娘亲,因此忐忑询问道:“我娘近来没事吧?”

“……”听到朱高煦的问题,朱棣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沉吟后才道:

“比起俺刚回来时,又消瘦了几分,如此下去,俺担心你娘撑不了几年了。”

说出这句话时,朱棣脸色有些暗淡,朱高煦也觉得心里一紧。

“我……”朱高煦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站起身来回礼:

“我回春和殿去问问,看看安南医院那边有没有什么进度。”

“去吧。”朱棣叹了一口气,朱高煦也回避般的离开了武英殿。

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515章 天家无情207.第207章 子债父偿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119章 心态转变第374章 好事不断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296.第296章 改封诸藩331.第331章 高丽者鱼鳖也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第85章 行钞税法第550章第533章 数据治国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第470章 洪熙元年191.第191章 十六字诀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329.第329章 感情甚笃第428章 其势可谓第475章 父债子还第129章 百废待兴第460章 好事成双第402章 瓮捉野猪第385章 试点江南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538章 伶牙俐齿儿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268.第268章 满城风雨158.第158章 黑云压城第503章 洪熙之隆144.第144章 凯旋南归第18章 小子野望第119章 心态转变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287.第287章 大兴教育第37章 一举一动第512章 物是人非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345章 吕宋宣慰司第65章 上架感言197.第197章 西南战起144.第144章 凯旋南归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183.第183章 收复忽喇温第461章 解决民生210.第210章 风雨前奏第53章 难成大器第77章 北地难安285.第285章 谋划安南第500章 朱门父子第26章 羽林左卫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94章 朝夕祸福第51章 孜孜不倦第512章 物是人非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第85章 行钞税法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382章 炮击忽鲁谟斯第57章 入宫觐见第537章 苏州游行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第525章 吸血盛宴314.第314章 试点四川第453章 棒鸡倭狗276.第276章 理清税制第403章 养倭为犬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392章 新年气象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68章 武英理政260.第260章 首战即决战第410章 倭奴叛乱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第118章 未雨绸缪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112章 威震西南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543章 尧趋舜步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45章 为朱氏孙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489章 仓攒吏270.第270章 兵临城下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412章 天神的孙子第487章 草台内阁150.第150章 战火再起第517章 国有疑难可问谁246.第246章 末路尽忠第519章 长治久安第125章 渡海登莱第40章 燕府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