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养倭为犬

“列阵!”

“哔哔——”

营盘之中,随着陈昶沉稳开口,数千明军在木哨声中结长枪阵,步步紧逼。

“退出去!”

猛哥帖木儿望着那枪林徐幕而进的画面,连忙叫嚷着撤出营盘。

大量建州男丁跟随猛哥帖木儿开始后退,不过他们的撤退没有章法,就好像黑帮火拼过后作鸟兽散,毫无阵脚。

“呵……”陈昶瞧见这一幕便笑了出来,随即嘲讽起了南边的朝鲜军队。

“这朝鲜还号称东方强国,却不想连这种乌合之众都能把他们搅得鸡犬不宁。”

陈昶一边说一边摇头,同时心里记下了这件事情,准备在战后将消息传给自家殿下。

显然,朝鲜的武备下降严重,如今居然连披戴甲胄的这种乌合之众都打不过了。

“哔哔——”

“噼噼啪啪!”

当木哨声响起,一杆杆火绳枪平举并射出铅弹。

在不到二十步的距离,明军的火绳枪威力无须过多赘述,即便建州男丁穿戴甲胄,却依旧被弹丸击穿甲胄,两千余建州男丁一下子栽倒不下二百人。

这一幕瞧着猛哥帖木儿头皮发麻,连忙高呼:“撤!撤快点!”

在他的催促下,建州男丁的阵容更加散开,许多人一走出营门便分散往海阳城撤退,而这样的松散阵型对于骑兵来说,简直就是待宰的鱼肉。

“杀!!”

五百明军骑兵不假思索的发起了冲击,在这好似郊游的松散队伍之中来回冲杀。

即便建州男丁穿上了大明的制式甲胄,可没有经过训练的他们,也不过就是强壮一些的普通人罢了。

面对五百骑兵的冲锋,以及从营门步步紧逼的数千明军,这两千建州男丁连一点有组织的自保都做不到,更别提反击了。

“看样子弗达哈的话是真的,当初去劫掠朝鲜集镇,他手下的兀狄哈女真人才是主力,要不然就凭着这群家伙的表现,朝鲜兵马也太过废物了。”

陈昶驱马走出营门,看着在海阳城前被五百骑兵分割绞杀的两千余建州男丁,根本提不起来任何兴趣。

“哔哔——”

“都跟着我杀出去!”

猛哥帖木儿吹响了自己的骨哨,而四周的建州男丁听到骨哨声也纷纷朝他这边聚集起来。

这是他们常年在密林狩猎的本能反应,一旦听到骨哨声便代表发现猎物,随后便会冷静下来朝骨哨声处聚集。

不止是他们,关外的许多女真人都有这种反应,因此单论兵源素质来说,渔猎肯定是要比农耕要好。

毕竟猎手转兵卒,难度比农民转兵卒轻松太多了。

只不过再好的兵源,没有经过训练,那便是一堆乌合之众。

他们聚集起来后,明军的五百骑兵确实没有对他们发起冲击了,但跟在他们身后的明军混合步兵却配合骑兵,将他们包围在了平原上。

漆黑一片的平原上,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建州男丁只觉得口干舌燥。

在他们面前,数千明军举着火把将他们包围一团,唯一的缺口还有明军的骑兵在外游弋。

这样的压力,让身为头人的猛哥帖木儿都显得不知所措,更不要提普通的男丁们了。

“跟着我杀出去,就如当初我们攻破和州城一样!”

猛哥帖木儿为了鼓舞人心,选择亲自带头发起突围。

瞧见这一幕,陈昶哪里还能不知道谁是猛哥帖木儿。

他用马鞭指向猛哥帖木儿那模糊的身影,对左右吩咐:“吩咐下面的弟兄,别把他给打死了,我还准备把他生擒送给殿下呢。”

“生擒他的人,我个人出赏钱十贯来犒赏。”

“是!”指挥使徐真脸上笑容明显,与陈昶一样,他并不把猛哥帖木儿放在眼里。

很快,陈昶的军令在军中传达,谁都知道带头冲锋,腰间披着虎皮的那个女真人不能打死。

若是能生擒,那还能得到十贯赏钱,这可是笔不小的数目。

“杀!!”

猛哥帖木儿率领建州男丁开始了冲锋,依旧没有任何章法,完全依靠个人热血上头来冲锋。

这样的冲锋,在身经百战的辽东战兵面前,无疑是在送死……

“哔哔——”

明军的木哨声突然响起,猛哥帖木儿瞬间头皮发麻。

不待他反应,他便眼睁睁看着明军的长枪手蹲下,露出了中间平举火绳枪的火枪手。

“噼噼啪啪!!”

近千火枪手扣动扳机,只是一瞬间,栽倒的建州男丁不计其数,整支队伍的士气在这不到十步距离下被打崩。

“我投降!”

“不打了!不打了!”

“额啊!!”

一时间,整个战场哀鸿遍野,即便猛哥帖木儿率领他身边的数十名男丁冲到了明军阵前,可他们所面对的并非火枪手,而是挺身探枪的长枪手。

只是一个照面,七八个女真男丁被长枪顶翻,几名长枪兵甚至舍弃了长枪,拔出短刀便试图生擒猛哥帖木儿。

猛哥帖木儿手持双刀,在明军刻意的避开下,被放入了长枪阵中。

不待他挥舞几下双刀,便被五六名明军扑倒在地,好似过年绑猪一般,被五花大绑的绑了起来。

“侯爷,那猛哥帖木儿被俘了,那他的部众……”

徐真看到了被明军绑住的猛哥帖木儿,侧头询问起了对海阳城和当下建州男丁的处置。

“都是不错的兵源,而且迁徙人口到东海府并不容易,有他们在这里,开垦耕地会容易许多。”

“反正他们也只是被猛哥帖木儿击败并收容的其它部落女真人,投降我们也不会有太大负担。”

陈昶评价过后,便见到了被五花大绑押过来的猛哥帖木儿。

此刻的他倒是很有活力,依旧在不断地挣扎,但这都无济于事。

他被带到了陈昶面前,陈昶瞧着他笑着用海西女真语道:“猛哥帖木儿,是谁给你的勇气,认为你能凭借朝廷给你的物资来反抗朝廷的。”

“哼!”猛哥帖木儿不说话,冷哼一声。

陈昶也并不指望他能说出什么有文化的话来,毕竟就他行军打仗的本事来看,他顶不过就是一个草寇的水平罢了。

“押下去,拿下海阳城后连同他的妻儿老小一起送往京城,交给朝廷处置。”

“是!”

伴随着陈昶结束话题,猛哥帖木儿如斗败的公鸡般被押走,而正面战场的两千建州男丁也在经过三轮排枪的洗礼后,只剩下了蹲下投降的数百人,以及躺在地上不断哀嚎的千余人。

明军将他们俘虏,能医治的就医治,不能医治的就将他们的尸体摆到了海阳城下。

翌日清晨,明军发起进攻,仅有不到三百男丁和六七千老弱的海阳城根本无法抵挡,城破战败……

“就这么被生擒了?”

六月初,拿着手中的奏疏,朱高煦颇有一种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

他手中的奏疏,正是关于陈昶出兵与猛哥帖木儿作战的结果,以及招抚南边双城、合兰、和州等地细节的奏疏。

陈昶一如既往的将奏疏写的十分详细,其中关于猛哥帖木儿率领两千余人如何作战,更是写到了细节处。

除了猛哥帖木儿,弗达哈和阿哈出都十分配合,南边的和州和双城朝鲜军也早早将军队和移民撤走。

末了,陈昶除了附上四座城池的人口、耕地情况,还详细写到了他对朝鲜军队战力的怀疑。

曾经的朝鲜在十几年前,也是能拉出两万骑兵,数万步兵的东方强国。

那时候别说猛哥帖木儿这种草寇,便是驻扎在辽东的马云、叶旺等辽东明军将领都需要担心朝鲜是否会奇袭辽东。

而今看来,朝鲜军队在十几年的长治久安中,战力已经急速下降,被其引以为傲的边军,居然连明军草草装备的建州卫都打不过。

好在它足够贫穷,加上大明人口确实不能随便浪费,不然朱高煦还真有吞并朝鲜的想法。

朝鲜的人口最少有三百万,不过由于整个国家山多平原少,又缺乏足够的金属矿脉,因此整个国家不管是农业资源还是商业资源都十分贫瘠。

仅永乐九年间,其国内就多次爆发地方性的钱荒,以及地方性的粮荒,前往山东购粮的商船也随着大明对日市舶司的开放而逐渐变少。

一个没有贵重金属产出来作为主要货币,还需要不断进口资源的国家,朱高煦要是吞并了它,那才真的需要做好扶贫三百万人口的打算。

而且扶贫也就算了,以朝鲜的体量,不迁徙个百万人口,根本没办法在短期内同化它。

但如果朱高煦真的能随意迁徙百万人口,那他还不如把这人口投入到安南、云南和三宣十慰中去。朱高煦给朝鲜的定位很清晰,那就是做大明的忠犬,为大明看好门户。

当下的大明北方的钱荒问题虽然得到缓解,但本质上依旧缺少货币。

大明的钱荒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到了嘉靖年间才得到缓解,而原因就是海外白银流入。

如今的朱高煦确实想要开采海外白银黄金,可大明朝的精力注定有限。

因此,他才会将小西洋划为民营贸易区。

不仅如此,他还准备将昆仑洲他所熟悉的几大矿区给绘制成矿图,借助下西洋的举动,把昆仑洲有金银矿的事情告诉各国。

靠近大明的吕宋、西南、澳洲等矿区,大明可以一步步的布局,但昆仑洲和美洲着实遥远。

因此不管是昆仑洲还是美洲,都可以扶持当地势力来开采黄金白银,做大大明朝的经济蛋糕。

传统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通常都会审时度势。

想要迁徙人口去昆仑洲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利用当地人口去挖掘金银铜矿,然而用可再生资源的手工商品与他们交换。

这一手段,就连后世的西方各国都受不了,只能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挖掘冶炼的真金白银流入中原,最后只能弄出一个鸦片来填补贸易逆差。

如果不是清朝防内大于防外的心理,不敢动员全国力量去对抗英法,那中国也不会从贸易顺差国变成贸易逆差国。

如今大明拳头大,那就应该抢占世界经济市场和人口,同时扶持昆仑洲和美洲本土势力来钳制欧洲。

朱高煦并不认为自己能统一全球,在他有生之年,他能吃下西南、东北、南洋地区,外加上西域,他就已经十分满足了。

如果后世子孙能在这一版图上,借助日后可能研发出的火车,将版图扩大为实控三宣十慰,漠北、澳洲、河中地区,那就更为不错了。

至于朝鲜,如果不是西方入侵,它们将会在数百年的文化同化中,渐渐倾向并融入中原王朝。

对朝鲜和日本,朱高煦准备用文化来同化他们,对南方和西方就得文武并用。

这次的下西洋舰队航行返回后,一旦朝鲜得知昆仑洲本土势力孱弱,并且还有大量的金矿后,朱高煦可不觉得他们会好声好气的去雇佣当地人开采金银矿。

朝鲜与日本,本质上都是一个表面礼貌,内里肮脏的禽兽之国。

让他们在海外搞风搞雨,大明借助贸易来坐收渔翁之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当然,这个办法得建立在大明自身武力强大的局面下,不然很容易被噬主。

不过培养两条恶犬来时刻警醒自己,也不失为一个好事。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抬头看向了身旁伺候自己的亦失哈:“将东海府归入辽东府管辖。”

“另外看看今年天下有多少罪犯,只要确认不是冤案,尽数发配东海府。”

“大约……”亦失哈想了想,随后走到了书架上,将刑部交上来的文册翻看后才回禀道:“九千余人。”

“尽数迁徙。”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吩咐,随后便低头处理起了奏疏。

自从上次朱棣想要北征的消息被婉拒,了解了燧发枪原理的他也不提什么北征了,只是让朱高煦在弄出制式的燧发枪后交给他看看。

除此之外,朱棣每日在西角门也会处理百五十份奏疏,剩余能分到朱高煦手中的,大约是平均百四十份左右。

如此既满足了朱棣了解朝政的心思,也减轻了朱高煦自己的理政压力,两边都很满意。

“殿下,沐阳伯胡纶求见……”

忽的,殿门的班值太监作揖开口,朱高煦也抬起头来:“宣!”

在他的召唤中,胡纶走入殿内,并往偏殿走来的同时唱礼:“殿下千岁……”

“无事不登三宝殿,西厂有什么消息?”朱高煦开门见山,胡纶也躬身道:

“驻日百户所探查到了消息,足利幕府的将军足利义持似乎准备单方面结束与朝廷的君臣关系,不过市舶司却可以保留。”

足利义持依旧做出了和历史上一样的选择,不同的是他没有结束与明贸易,但这想想也不奇怪。

对日市舶司的税收已经在幕府财政体系中占据了一个不小的份量,如果结束市舶贸易的关系,那幕府将会减少一块收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足利义持如果真的敢中断贸易关系,那即便是支持他废除君臣关系的臣属们也会反对,他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

“关西的守护们没有表示反对吗?”

朱高煦询问起了胡纶,毕竟关西各国守护也是吃到了市舶贸易好处的人。

“反对了,不过足利义持似乎正在和他们谈判,执意要结束日本与朝廷的君臣关系。”

“而且这恐怕只是第一步,他应该看出了朝廷的计划……”

胡纶毕恭毕敬的将自己所掌握到的情报和分析说出,朱高煦闻言也眯了眯眼睛。

当下的市舶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闭环,大明贩卖往日本的商品,除了贵族们需要的绸缎、瓷器以外,还有中层武士们需要的茶叶、糖类、绢布、稻米,以及底层百姓需要的粗粮。

这点,朱高煦在足利义满还没死的时候就调查了清楚。

例如当下石见地区,当地有近三万矿工在为各国守护开采银矿,而他们一天的工钱是十文,而十文能买到两斤从宁波贩往日本的蜀黍、糙米等粗粮。

因为田少、产量小,经过精加工处理的稻米,对于一般的日本老百姓来说,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在大明普通的百米,到了日本便称为“银舍利”,这个雅称把白米提升到佛家舍利子一样的珍贵程度,是只有贵族和武士才能吃到的存在。

不过如今,即便是白米,矿工们也能偶尔吃上一顿,因为它的价格是每斤十文。

当下大明与日本的贸易中,输入最大的毫无疑问是粮食。

从宁波前往隐歧的官营商船,十艘起码有七艘是粮船。

仅去年来说,江南地区向日本输送了近二十万石粗粮和十万石白米,换回了价值三十多万贯的白银,占据贸易总额的两成半。

这还是担心粮食在海上会受潮,特意挑选的顺风季节,能在不到五天内将粮食运往日本的情况。

当然,其中翻船沉没的粮船数量也不少,往往是起运五十万石,能送达的只有三十万石。

但即便如此,换回的白银却能在市面上买到近百万石粮食。

在没有大灾之年的情况下,适当向外输送粮食,保持大明部分地区粮价不至于太低而伤害到农民利益,还是很有必要的。

并且除了粮食以外,粮食酒也是大明出口日本的一项重要商品。

每年仅米酒,就能为大明带来十几万贯的收入,其它的各类商品更不用多说。

双方的市舶贸易才维持了七八年,大明的商品就已经占领了日本的绝大部分市场。

尽管期间也有商人去找关系,诉说当下日本商人的困局,但真正有背景的商人,早就拿到了各国守护赐予的勘合符。

可以说,现在日本最高级的商人,就是为各国守护充当二道贩子的商人。

足利义持已经察觉到了这样下去会对日本本土的商人和经济造成伤害,然而却没有多少守护愿意停下。

放在之前,他们收税还得维持一个行政班子才行,如今却根本不需要。

各地开采的银矿将被他们拿去隐歧市舶司贸易,贸易带回的商品价格则是在提高过后,高价贩卖给出卖体力的农民与矿工们。

发给矿工们的工钱,就这样被他们收回囊中。

长期下去,这样肯定会出现问题,但架不住这钱来的太快,生活来的太滋润。

曾经昂贵的米酒,如今他们可以大口大口的喝着,即便打翻在地也不心疼。

所谓的银舍利子,武士们几乎可以做到天天吃,并且还有来自大明的红糖、白糖所制作的甜品。

即便知道自己的经济正在被架空,但谁都停不下来。

足利义持想要结束,得看他有没有这个实力。

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朱高煦靠在椅子上思考了一番,随后才缓缓开口道:

“让你的人去和关西的各国守护接触,将足利义持的想法告诉他们。”

“另外告诉关西的各国守护,只要他们愿意团结在大明周围,那这笔生意依旧可以继续下去,大明也不会出兵干涉他们内部的问题。”

“如果真到了需要流血的时候,我希望他们能支持足利义嗣,大明也将会给他们相应的回报。”

分割关西和京畿、关东的关系,这是朱高煦计划的第一步。

只要关东不干涉,仅凭京畿的力量,顶多只能和关西抗衡,而一旦明军加入战场,足利义持的败亡便是指日可待。

等他一死,朱高煦就可以利用足利义嗣来收复京畿地区的各方势力,然后联合京畿与关西的势力,彻底将天皇一脉传承到足利义嗣身上,让所谓千年不曾更换的天皇一脉终结。

即便届时关东地区的各国守护不愿意,他们也绝不是足利义嗣的对手。

一旦足利义嗣当上天皇,自己就可以扶持同样亲明的足利义教为幕府将军,届时将军和天皇都是足利家的人,日本的各国守护即便不说,心里也会产生不满。

足利家获得了权与名,自然不愿意那么轻易放手。

想要继续维持统治,便需要依靠外力,而大明便是这个外力。

只要维持百余年,日本就会和朝鲜一样,成为大明手中牵着的忠犬……

305.第305章 朱三受难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85章 行钞税法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第51章 孜孜不倦第57章 入宫觐见第472章 瓦剌西迁第406章 东洲第一人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13章 大树营内第58章 以钞抵税第101章 钱钞事起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426章 疯狂作死第397章 哀毁骨立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109章 云南告急216.第216章 龙游潜水174.第174章 天子收网第402章 瓮捉野猪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38章 宋国公府201.第201章 丧子之痛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342章 开港招抚第357章 朱家欢乐第359章 自由贸易323.第323章 讨债兄弟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章 洪武暮色182.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30章 父子相似148.第148章 闷声做事265.第265章 午夜惊魂第77章 北地难安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546章 愚蠢至极第530章 世界局势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第368章 明属榜噶喇海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02章 瓮捉野猪第116章 末路尽忠第509章 判若两人332.第332章 穷途末路第480章 携老扶幼第363章 诱敌深入第489章 仓攒吏第509章 判若两人第95章 身不由己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475章 父债子还第465章 风浪不止193.第193章 却胡兵七百里151.第151章 风雨前缀325.第325章 永乐三年255.第255章 渡海登陆318.第318章 小国强人第21章 权力游戏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351章 称孤不道寡第349章 枭雄终焉第114章 东宫三杰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308.第308章 父不识子147.第147章 崽坑爷粮245.第245章 真定之战227.第227章 炮轰铁岭第65章 上架感言第346章 永乐五年第501章 天子点兵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537章 苏州游行262.第262章 京师震动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第536章 岁月催人老第42章 旁敲侧击第383章 河中风云262.第262章 京师震动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423章 杀鸡儆猴第389章 日本国变第463章 永乐十七年327.第327章 太子监国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103章 乱我家者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76章 造船平倭第344章 把船靠过去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第63章 书房论兵第387章 中亚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