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江左耻辱

第437章 江左耻辱

“万胜!万胜!万胜!”

“轰轰轰——”

冬月初五,随着山呼万胜的声音响起,江东门外的礼炮声也纷纷作响。

寒冬之中的长江水上,一艘艘五千料马船停泊码头,走下的,是前往日本东征的凯旋之师。

“臣平江侯陈瑄,幸不辱命,东征平乱,斩叛倭二万六千四百二十七级,俘三万六百二十七人,破京都,扶孝仁即国主位。”

身着赐服的陈瑄毕恭毕敬的作揖行礼,码头之上,华盖之下,朱高煦眼神含着笑意,嘴角轻挑,满是自信。

“赏平江侯陈瑄,苏门答腊铜山一座……”

轻描淡写一句话,却震得身后六部官员纷纷跪下:“殿下不可啊!”

当初朱高煦赏西南诸将铜山是在春和殿进行的,群臣想要阻拦已经晚了,但如今当着他们的面,一座铜山又赏出去,这未免也太……

“有功不赏,何以服众?”

朱高煦依旧自信开口,不顾群臣劝谏,抬了抬下巴对陈瑄示意:“起来吧。”

“臣,谢殿下隆恩!”

陈瑄虽然想到赏赐会十分丰厚,但没想到会直接得到一座铜山。

“其余参战武官,将士,皆赏俸钱五倍!”

朱高煦大手一挥,无数武官兵卒纷纷跪拜:“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他大手一挥,便是百万贯消失不见,看得让人心疼。

“灭一个小小日本,也不至于这样吧。”

“殿下对武官大手大脚惯了,真是……”

“我们勤勤恳恳也不见有什么嘉奖……”

朱高煦的大方,让文官们不免小声议论起来,不过朱高煦并不在意,只是对陈瑄、郑峻、杨文、杨雄等人示意道:

“长安门楼与长安门已经设宴,今日诸君共饮,庆祝我军凯旋。”

“臣等领教令……”

一声令下,返程的数千东征将士纷纷下船,跟随队伍前往长安门广场庆贺。

军中百户官以上武官得到了入宫城,前往长安门楼庆贺的机会。

以往地方边军,通常只有指挥使级别才能入宫,但朱高煦开口,却没有人敢于不服。

至于那群跪着的群臣,朱高煦只是瞥了一眼:“平定日本国乱,对日后朝廷与东洲贸易至关重要,所带来的钱粮赋税乃以数百万计,莫要徒生事端!”

能让朱高煦这么说,可见他们的做法已经惹到了朱高煦。

见朱高煦生气,这群人又连忙起身,没有魏征的胆量,也没有海刚峰的铁骨。

无视他们,朱高煦乘坐金辂在兵马护卫下返回宫城。

当金辂经过江东门的时候,街道两旁站满了前来瞻仰当今太子的百姓。

因为还没有开学,中学学子也可以进出学校,特别赶来观摩。

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大明的雄壮之师,也看到了那辆承载着大明太子的金辂。

虽然只是看到了马车,但这一幕还是让江淮他们感受到了震撼,尤其是之后的东征大军。

喝彩声、欢呼声络绎不绝,年轻人对他们宣扬国威的做法赞不绝口,女子虽然害羞,却也目不转睛的盯着他们。

从洪武到如今,不过十一年时间,军人地位却从以前的泥腿子变成了如今的军士。

一个“士”字,足以说明他们的地位,毕竟经过多年扫盲,明军整体的文盲率已经从永乐元年的97%,下降到了如今的72%,并且每年都在以3%的速度持续下降。

之所以如此,主要得益于现在募兵的政策。

当下的六军都督府募兵都有标准,身高不得低于五尺二(166cm),学历必须小学毕业,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体能标准。

当然,部分军队的标准会根据所需要的兵种而降低,例如乌斯藏都司及朵甘都司,以及云南都司、旧港都司、交趾都司等地兵卒都可以酌情降低标准。

这些地方的兵源质量不用多说,只有他们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文化、身高之类的标准可以降低。

不过一时的降低不代表一直可以降低,毕竟大明已经迁徙大量西番百姓进入内地,除此之外还在昌都、德格、西宁一带开设小学,教导当地西番百姓读书识字。

西番的百姓,通常都会把孩子送到这三个地方,因为送孩子到小学读书,可以减免一年的马赋。

虽然这样的政策,会导致许多番民常年生孩子来免除交税,但这样反而带给他们的压力更大,最后为了活命,只能听从朝廷的指令,迁徙进入四川、陇西定居。

这些各类标准,注定了在大明当兵吃饷是十分困难的,一样职业有了稀缺性,那就很容易被人吹捧。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泥腿子才成为了军士。

“哔哔——”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哨声响起,行军有序的东征将士开始唱起了《从军歌》,歌声盖过了四周的欢呼声,将士们也兴高采烈的步行前往了长安门广场。

“真汉子!”

江淮没有忘记过是谁把自家一家从农奴解放成百姓的,瞧着东征将士的模样,他也忍不住的喝彩起来。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队伍走远,百姓们也自发离去,留下的只有喧嚣过后的孤寂。

江淮感觉一阵失落,整理了一下心情后,便与同窗们走出外城,向学校踏上归程。

很快,东征将士们来到了长安门广场上,而这里也被整理干净,搭起了许多遮阳的厚油纸伞。

随着数千人入座,长安门楼内的朱高煦等人也纷纷入座。

文臣居左,武官居右,人数二百余人,楼内摆桌数十。

长安城头两侧,上千人的宫廷乐队已经准备好了,待朱高煦开口上膳,上千传菜太监便开始传菜。

按酒四品(下酒菜)、燌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汤……等各类饭菜纷纷上桌。

按照朱高煦在永乐三年制定的要求,设宴凯旋之师,每桌要用鹅一只,鸡两只、羊肉三斤、猪肉三斤、白粳米二斗、茶食九斤、香油饼九十片,各类水果十斤。

此外,还有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等御酒五斤,不管品类,总之要上齐五斤。

以一桌便是一个小旗十人来说,远征归来的将士腹中清汤寡水,正要多吃酒肉,才能宽慰他们远征寂寞苦寒之苦难。

“这一场国宴,恐怕耗费不少万贯……”

“小声些吧……”

文臣们嘀嘀咕咕,朱高煦瞥见也懒得理他们。

伴随着饭菜上桌,朱高煦这才开口道:“奏乐!”

当他开口,殿内的亦失哈连忙让人去通传,不多时城墙上的宫廷乐师们便纷纷奏响跃起。

凯旋之师,自然是要听诸如《象王行》、《得胜歌》等乐曲。

千余人的乐团奏响国乐,立马就将现场的气氛给烘托了起来。

朱高煦拿起自己的酒杯,一手放在腰间,一手对群臣敬酒,语气威严中透露着一丝高兴。

“此次平叛日本,彰显我中国威仪,让四方之藩臣瞧见了我中国庇护藩臣之决心。”

“刚才有人说我对陈瑄的赏赐太过丰厚……”

他的话说出,一些文臣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武官们则是不高兴的扫视。

“我想说,只要对我大明有功之臣,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该有的赏赐都要有。”

“金山银山不足以表示我对你们的疼爱,我已经下了教令,要在顺天府的虎峪筑高台,置功德塔,要让千秋后人看到阵没沙场的有功之臣。”

“对于你们活着回来的有功之臣,我也下了教令,让胡濙在日本的富士山设“寿安镇国碑”,参与此战的将士,都将勒名碑上,永镇日本!”

朱高煦的话,让武官们激动万分,可不等他们念头落地,朱高煦看向陈瑄、杨文等人,继续道:

“陈瑄、杨文、郑峻,你三人累功不可计数,孤要在天寿山为汝等三人修建燕台,铸金身,绘画像。”

“除此之外,还要在你三人家乡盖庙,刻石像,让你三人受千秋香火。”

“臣!”三人闻言脑中空白,反应过来后连忙跪下作揖:“谢殿下隆恩!”

朱高煦此举有些僭越,但谁都知道,朱棣已经有心传位给朱高煦了,因此现在的他,实际上就是大明朝的半个皇帝。

他可以教令,也可以代天子敕令,反正朱棣也不会反对。

“来,再奏《破阵乐》,浮一大白!”

举杯痛饮,朱高煦开始走下金台,穿梭群臣之间。

从午后至夜晚,绚烂的烟花争先恐后的在空中绽放,美不胜收。

这一幕幕被朱棣所得知时,朱棣刚刚返回北京城不久。

他看了一眼,觉得朱高煦这么做也挺好,因此不免对身边的王彦说道:

“这个燕台需要筑,但还是各筑各的比较好。”

“我听说老二手下有一群善于绘画的画师,你让老二派这些人给丘福、朱能、张玉、少师(姚广孝)、郑亨、孟善……他们二十五人绘画像,刻石像,在我陵墓前修建燕台。”朱棣说罢,怕王彦把他们自己给漏了,不忘提醒道:“对了,你和郑和也得刻。”

“奴婢领旨……”王彦感动的鼻头一酸,没想到自己一个太监也能进入这燕台之中。

“解缙最近消停点没有?”

朱棣揉了揉自己的眉心,感觉事情有些多,但他却提不起兴趣来。

“他……”

王彦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从桌案上的奏疏中抽出一本,而这本奏疏便是左都御史陈瑛弹劾解缙的奏疏。

整个大明朝,如果要找出最恨解缙的几个人,那陈瑛和纪纲绝对榜上有名。

面对漏洞百出的解缙,他们又怎么可能放过?

【缙借奏事入京,方偕检讨王俑道广西、广东,览山川,荒谬异常,无人臣之礼!】

简单一行字,让朱棣瞬间气血上头。

他身为皇帝都在为了大明朝东奔西跑,前往漠北苦寒之地风餐露宿,爬冰卧雪。

下放解缙前往广西,是因为他知道自家老二下一个目标是广西,想着让解缙去广西办点事,和老二缓和点关系。

可解缙这厮倒好,连一个广西参议督粮道的事情都管不好,而且还随意告假,借口上疏入南京,结果却四处游山玩水。

“证据属实吗?”

朱棣压着脾气询问王彦,王彦只能从桌案上拿出一份塘报,双手呈给朱棣。

【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人住,惟有石岩名读书。阳朔江城据石头,唐碑犹在枕寒流。素王庙貌城圉上,晓日苍苍照画楼。】

【绣水东来古郁江,古藤城郭镇南邦。山云桥度形虹并,江月楼空乳燕双。晴日莺花红绵帐,春风烟树碧油幢。吹箫唤起蛟龙舞,金鸭焚香倒玉缸。】

【缙过藤州,爱藤山水,寓水月岩,盘桓旬月,藤人士多就学焉……】

“混账!”

朱棣真的是气到想杀人:“俺是惜才,但不代表俺不敢杀他!”

“他一个儒生敢忤逆俺的话,他真觉得俺不敢杀他吗?!”

他破口大骂,王彦也连忙跪下磕头:“陛下息怒,陛下息怒,不值得为这样的人气坏身子!”

“传令纪纲,让他把解缙给俺带来北京,俺今年不回南京过年了。”

“他解缙不是喜欢游山玩水吗?我看北京城就十分不错,让他在诏狱里好好玩玩吧!”

朱棣拂袖而去,王彦无奈,只能跟随他而去。

在他进入干清宫内休息的时候,王彦没有着急传旨,而是等了足足一夜,见朱棣没有任何改变的想法,这才下旨,让刑科给锦衣卫发驾帖,命纪纲将无人臣之礼的解缙押解北京。

不过几日,纪纲就收到了北京传来的旨意,其中内容让纪纲高兴:

“好好好!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不着急,还是得先把消息放出去,另外把证据也放出去,这才能堵住那群江左人的嘴。”

纪纲府上,随着纪纲站起,坐在下首位的陈瑛也连忙建议。

“这件事情你去办,反正只要解缙进了诏狱,我就有办法收拾江左那几个人。”

纪纲表情阴鸷,陈瑛闻言,脸上也渐渐露出残忍。

翌日,在纪纲动手前,锦衣卫就已经开始在京城传播消息,将解缙一年多来的所作所为给宣传了起来。

十四个月时间里,赶路花了四个多月,做事七个多月,其中三个多月都在游山玩水,剩下三个月就是告假,然后上京上奏。

四个月的时间,要知道郑和从江南出发抵达锡兰也不过才花费了四个月时间。

一时间,解缙的名声开始被他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败坏,一些江左官员也不敢公然说解缙哪里哪里好,生怕被人以为自己与解缙一样,只会说,不干事。

冬月十九,解缙被纪纲派人从福建泉州府带走,发现他时,他还在泉州府开元寺题诗,等他反应过来,已经被人关入马车,向北京带去了。

得知消息,朱高煦一点也不惊讶,老头子虽然脾气好,但不代表他是面团捏的。

解缙三番两次打他的脸,不给他点颜色,老头子还怎么当皇帝?

“殿下,要不要把解缙……”

春和殿里,亦失哈小心翼翼的在脖子做了个手势,朱高煦却道:

“伱觉得对付这种人,是让他直接死了最好,还是让他生不如死比较好?”

“殿下您不想杀他?”亦失哈有些诧异,毕竟解缙三番两次和自家殿下作对。

“我想杀他,但我更想让他生不如死。”朱高煦轻笑道:

“他不是看不起武官吗?既然如此,那我就等他的罪名落地,将他流配交趾充军。”

亦失哈闻言也脸上露出笑容:“这厮如果知道自己的后代生生世世都得当交趾军户,恐怕得气得自杀。”

“不管他,跳梁小丑罢了。”朱高煦整理了手中奏疏,随后拿出一份开口道:

“安南国主陈曜前些日子死了,他死的倒是刚好,现在朝廷也可以放手收拾黎利了。”

安南国主陈曜,这是傅让扶持的陈氏最后子孙,因为有些痴傻,所以被傅让扶持来安稳当初的安南人心。

如今过去那么些年,大明早已通过温水煮青蛙,先后迁徙五十余万口,十万六千余军户进入安南,彻底实控了红河两岸。

没有了红河三角洲的大平原,这些年安南内部的叛乱规模也越来越小,大部分安南人都接受了现在大明百姓的身份,只有少部分还冥顽不灵,这其中以黎利麾下的兵马最为雄壮。

黎利躲在长山之中,与长山蛮结盟,时常骚扰明军,兵马近万。

以长山的物产,肯定是养不活上万兵马的,因此安南之中必然有人支持他,不用多想也知道是那些本土后崛起的乡绅。

即便是大明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不会感谢大明,只会想办法让黎利重新建立一个安南人的国家。

“当初父亲北征,本准备召张辅、张纯和徐晟参加北征的,只可惜被黎利这厮纠缠,没能及时北上。”

“既然黎利不想让他们走,那平定了广西的土司后,就先解决长山蛮再对付云南的土司。”

朱高煦手指稍微用力,手中价值千金的毛笔便被轻易折断,显然他对于黎利骚扰交趾的事情十分不爽。

“西南的粮草调集如何,能不能按照预期的腊月初一动兵?”

由于天气闷热,对广西动兵最好还是选择在腊月、正月这两个比较寒冷的月份进行动兵。

“粮草已经筹措完毕,不过傅让那边上疏,准备亲自坐镇交趾城,派徐晟坐镇清化。”

“至于广西的事情,他准备派张辅、张纯北上参与。”

亦失哈解释过后,朱高煦也颔首道:“既然陈曜死了,那就不用再伪装了,教令六部,设交趾三司……”

这句话说罢,朱高煦想到了被自己派往山西的王骥,不免询问道:“王骥在山西做得如何?”

“时常弹劾官员,其中有不少我们的人……”亦失哈犹豫开口,朱高煦却冷血道:

“没有什么我们的人,贤则用之,不贤黜之。”

“你去与孙铖,让他与下面的人说清楚,不管是新政出身的,还是渤海出身的,只要触及朝廷的红线,不管是谁,孤都不准备饶恕。”

“身正不怕影子歪,他们如果个个行事光明磊落,那何必需要害怕王骥?”

话音落下,朱高煦也开口道:“拔擢王骥为交趾左布政使,暂代右布政使一职。”

朱高煦将交趾左右布政使的位置都交给了王骥,显然他是准备让王骥在交趾好好大干一场。

有王骥做配合,傅让也能放手对黎利和长山蛮进行围剿了。

“奴婢领教……”

亦失哈作揖应下,朱高煦见状也靠在了椅子上。

亦失哈将手中奏疏放下,为朱高煦揉捏了几个他常常发酸的地方,过了片刻朱高煦才睁开眼睛:“诸藩得到《宗规》后是什么态度。”

“行为都收敛了许多。”

亦失哈笑着说出结果,朱高煦却轻哼:“他们怕的不是《宗规》,只是怕我。”

“下面的人,你叮嘱好,各王府长史都得是我们的人。”

“他们要做的,就是为朝廷监督好藩王们,另外我大哥和老三那边,最近有没有什么变化?”

朱高煦侧目询问,因为他记得朱瞻基好像开始接管汉王府兵马了。

“没有什么大的动静,不管是汉王殿下,还是赵王殿下,除了日常外出游玩外,其它时候就是在府中看看歌舞,没有什么不妥举动。”

“没有就行。”

吐出一口浊气,朱高煦起身准备前往前寝宫,稍许晚些在郭琰那里休息。

亦失哈跟了上来,朱高煦也不忘交代道:“郑和他们算算时间,应该再过一个月就能抵达昆仑角了,不知道能不能传回好消息。”

“大西洋与小西洋危险,信鸽损失惨重,得多多培育才行。”

“奴婢领命……”

在一声声的交代声与回应声中,主仆二人身影渐渐消失在了春和殿内。

至于解缙,他的倒霉日子才刚刚开始……

 

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第468章 漠北事变257.第257章 大战在即第134章 以待天时第415章 战争序幕193.第193章 却胡兵七百里第533章 数据治国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43章 春和不和第83章 擅寡而长第65章 上架感言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129章 百废待兴第489章 仓攒吏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3章 金陵街坊289.第289章 郑和下东洋239.第239章 负债累累第400章 炮击木骨都束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49章 傲雪欺霜第526章 扶危济困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467章 朝鲜特供230.第230章 否极泰来第68章 武英理政第51章 孜孜不倦244.第244章第134章 以待天时250.第250章 瑞雪兆丰年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第472章 瓦剌西迁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458章 工业展开242.第242章 势必不还第385章 试点江南第19章 卫所尚足150.第150章 战火再起264.第264章 长江天险第414章 张弛有序第480章 携老扶幼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321.第321章 南北夹击216.第216章 龙游潜水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452章 永乐十五年181.第181章 关外尚安273.第273章 胜券在握163.第163章 归家亦苦第353章 二下西洋187.第187章 螳螂捕蝉第396章 先甜后苦208.第208章 晏驾归去第41章 兄仁侄狠第118章 未雨绸缪第529章 封王就藩314.第314章 试点四川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436章 春风吹又生第478章 洪熙三年325.第325章 永乐三年第114章 东宫三杰第119章 心态转变第12章 天下糜烂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162.第162章 死伤甚重第81章 孝陵之上253.第253章 渤海争战304.第304章 苛捐杂税第124章 前路漫漫298.第298章 家有遗传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338章 朝贡外交体系第396章 先甜后苦第104章 归北不远第402章 瓮捉野猪第85章 行钞税法第118章 未雨绸缪第100章 燕府女诸生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第402章 瓮捉野猪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433章 北征告终请假第477章 拉帮结派第415章 战争序幕325.第325章 永乐三年248.第248章 渤海入关第108章 诸王态度278.第278章 年号永乐第524章 以一持万第7章 便宜舅舅231.第231章 辽事糜烂第471章 西南事终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367章 调停诸国第505章 直挂长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