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东风入律

“诶唷……”

“怎么了怎么了?哪里疼?”

“张御医!”

五月,当呜呼声在一个数百里大湖泊畔的绿柳庄园内响起,着急忙慌的女声也跟着响起。

昆明医院,一个占地数千亩的三司级医院,它有内外科医生六百余名,学生三千余名,既是学校,也是医院。

随着大明对物理、化学、生物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生命科学与医学也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其中,解剖学让医生对人体器官有了正确认识,而显微镜的发现和使用让医生认识了细胞,细菌的发现则是让医生了解了天花、霍乱、鼠疫、结核、炭疽这些世纪大病的病理和预防方法。

昆明与交趾两大西南医院,主要是研究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疟疾等雨林和高原类高发病。

正因如此,当三高的朱高炽入住昆明医院,当地医生很快就诊断出了朱高炽的病因。

“没事,应该是肥胖引起的痛风,和主要病因无关,只需要把脚固定别碰它就行,现在主要注意控制饮食,尤其是糖分不能摄入太多。”

一座清幽小院内,五旬的一名御医只是随意看了看朱高炽的情况,便判定了他疼痛的原因。

判定的同时,他也不免有些头痛道:“殿下这三高引起的并发症太多,糖尿病是主因,另外还有痛风和其它心、肺、肾疾病。”

“虽说陛下已经让太子殿下携带京中御医前来,但……”

张御医摇了摇头,这让旁边的张氏和朱瞻基脸色一变。

母子二人心中忐忑且绝望,而朱高炽躺在病床上,脸上发红且油脂旺盛,喘着粗气。

在他旁边放着一个个充满气体的猪膀胱,而这里面则是装着纯净的氧气。

氧气的制造和提取并不困难,这项欧洲人在十八世纪就研究出来的技术,大明早已在太学的研究中所得到,只是费用昂贵且手段单一罢了。

一个个猪膀胱看似便宜,但连带里面装着的氧气,每个都价值上百文。

若是用来呼吸,也不过十几个呼吸就能消耗一个,平民根本消耗不起。

当然,朱高炽没有这种烦恼,只要他感觉呼吸困难,旁边护理的两名实习医生就会为他戳穿一个猪膀胱,用橡胶制成的医疗管输送到他的鼻腔中。

见到他呼吸困难,两名实习医生当即为他供应了一个猪膀胱,而这里放置的猪膀胱起码能让朱高炽两刻钟内呼吸顺畅,至于其它的氧气膀胱则是还在制作中。

“这氧气能不能备多一点,我看着他呼吸难受。”

张氏声音带着哭腔,张御医闻言惭愧道:“氧化汞取氧速度快不了,不过请王妃放心,殿下的氧气绝不会中断。”

“那就行。”张氏抹了抹眼泪,朱高炽居然还有兴趣打趣道:

“唉,我看呐,我估计就要交代在今年了……”

“呸!别说不吉利的话。”张氏连忙啐了一口,朱瞻基也颇为无奈。

他没想到老头刚经历了生死,居然还有心情开这种玩笑。

“不说也没用啊,张御医都说药石难医,只能控制,我不是死在病床上,估计就是死在路上。”

朱高炽呼吸顺畅了不少,调侃道:“要我说还不如死在府上,也方便埋葬。”

“对了,瞻基你让人给我修陵墓没,赶紧开始修吧,别我死了还得停棺几年,指不定都发臭了才下葬。”

“爹,您少说两句吧。”朱瞻基无奈叹气,朱高炽则是啧啧几声。

“你们看看你们,愁眉苦脸的模样,怎么感觉像是你们快走了啊?”

“唉……我这都活了五十岁了,也值当了,你没看看你那几个爷爷,活过五十的都没几个。”

朱高炽这话也没说错,朱元璋二十六子,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七个了,其中活过五十岁的只有十个。

这么看来,他如果真的以五十岁的年纪去世,那也算得上“高寿”了。

“你不与好的比,只顾着与差的比,没良心的。”

张氏哭哭啼啼的叫骂,朱高炽见状也不反驳,只是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瞧他这模样,张氏恨铁不成钢,而张御医则是作揖道:

“殿下,您的病情已经趋于稳定,但后续的情况还是得看后续。”

“既然您的病情已经稳定,那臣先让人奏报陛下了。”

“奏报陛下吧。”朱高炽点头道:“另外让太子殿下也不用来了,跑来跑去也挺折腾的。”

“是……”张御医见状退出了小院,连忙让人将消息发往北京。

待消息送达北京的时候,却已经是五月末梢了。

朱高煦看着张御医所写的奏疏,眉头紧皱的同时将奏疏递给了身旁的亦失哈:“现在可以把消息告诉我爹了,连同奏疏一同。”

“陛下,那殿下那边……”亦失哈询问,朱高煦则是颔首道:

“让他去看看吧,刚好也可以看看西南现在情况如何。”

朱高煦如此说着,亦失哈也开口道:“太上皇那边也快从南京回来了,是等从南京回来告诉,还是现在就告诉?”

亦失哈担心朱棣得知大儿子的情况,着急之下前往西南。

“现在就说吧,我爹不会不知轻重的。”

朱高煦还是比较放心老头子的,尽管老头子在北征的事情上比较着急,但在其他事情上,老头子还是识大体的。

以他现在的情况前往西南,即便有抗疟粉,但也不好说是不是百分百安全。

况且云贵高原是心脑疾病高发地,朱棣这年纪过去确实不太好,现在的医疗手段面对脑梗和心梗等疾病可以说毫无办法,朱棣不会冒这个风险。

这般想着,朱高煦也稍微舒缓了一口气的靠在椅子上。

老大没事是最好的,但就老大的病症来说,在这个时代无疑是绝症。

兴许真的如奏疏一般,老大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了。

“陛下,工部尚书黄福有事启奏。”

“宣”

殿外响起唱礼声,朱高煦下意识准奏,片刻后黄福便走入偏殿内作揖道:

“陛下,江南铁路从宁波到南京的路线已经制定,可以率先修建了。”

“既然可以修建,那就修建吧,另外通往吉林和定辽的铁路如何?”

朱高煦询问黄福,黄福颔首道:“回陛下,长吉铁路随时可以开工,定辽铁路则是勘察了六百里路线,若是开工也可以,但就怕后续路线出现问题。”

“那就先开工长吉铁路,这条铁路修通后,我也找个机会回去看看。”

朱高煦这般说着,却不想黄福闻言却皱眉道:“陛下乃万金之躯,随意离开京城,这……”

“万金之躯也是要喘口气的。”朱高煦打断了黄福的谏言,黄福闻言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能叹气应下,随后作揖离开了武英殿。

在他离开的同时,一名身材高大的官员也与他擦肩而过出现在了武英殿内。

他的出现让正殿的徐硕等人侧目注意,然而他只是作揖行礼,随后走到了偏殿前作揖道:“请公公代为通传,殿阁大学士王骥回京述职。”

“王骥?”听到这个名字,徐硕等人眼底露出诧异。

王骥居然回了北京,而且他们还没有得到消息。

“陛下,殿阁大学士王骥回京述职。”

“宣!”

殿内,朱高煦的声音作响,王骥也持着笏板走入偏殿内并五拜三叩道:

“臣王骥,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场面话就不用说了,起来赐座。”

朱高煦威严的声音响起,王骥也毕恭毕敬的起身,并坐在了两名太监抬来的椅子上。

他抬头看向了皇帝,不免有些诧异。

距离他上次见对方已经过去二十一年,他自己也从二十八岁变成了半百的老人。

他本以为皇帝也是如此,只是当他看到对方时,实际四十八岁的朱高煦看上去却只有三十多岁。

不过仔细想想,这位年轻时似乎就长得比较老成,比较耐老也正常。

“你出巡地方二十余年,累功甚高,我本意是准备授伱爵位,但仔细想想又担心令你太过引人注目,所以暂时搁置。”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想让王骥以勋臣身份入阁,如此一来也算开了先例,日后便不会发生南明那种不让勋臣入阁的事情。

“臣何德何能,陛下不必担心微臣。”

王骥这次是真的受宠若惊了,大明朝文官获爵的人并不多,整个永乐、洪熙朝也就一个孙铖罢了。

虽然孙铖能力不如庙堂之上的大部分人,但奈何孙铖从吉林城就跟着皇帝,有军功的同时获爵倒也不奇怪。

自己虽然也有军功,但交趾土人战力并不强,只是比较难缠罢了,所以他也没有觉得仅凭驻跸交趾的功劳就能获得爵位。

“殿阁有你,朕也能稍稍放心许多,爵位的事情你也不用妄自菲薄,朕说你可以,你自然就可以。”

朱高煦这般说着,同时也考校道:“你觉得,朝廷眼下的局面如何?”

“臣以为,虽有皮藓之患,但不成大碍。”

王骥如实汇报,不过他又补充道:“当然,这是指在陛下的治下。”

他的话算隐晦,却也很容易听出来,那就是没有了朱高煦的存在,皮藓之患就不一定仅仅是皮藓之患了,而这也是朱高煦一直所担心的。

如今的大明,毫无疑问是封建帝制的巅峰时期,而将封建帝制推上巅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本人。

正因如此,在以皇帝个人意志为主的这个时期,他的决策决定了大明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大明的国力在洪熙年间无疑达到了一个巅峰,而国内矛盾也被朱高煦施展手段解决。

不管是南北百姓,又有谁会说当今不是盛世,当今天子不圣明?

这是值得夸赞的事情,也是值得担忧的事情。

朱高煦已经四十八岁,没人知道他还能在位多少年。一旦他去世,那现有的许多政策是否还能维持,新君的手段是否能如当下般威压天下,这些都是不安定的因素。

王骥没有与朱瞻壑直接交流沟通过,所以他并不知道作为太子的朱瞻壑实际能力。

但在他看来,类似朱高煦这样的人恐怕很难再出现了,即便后世之君再怎么优秀,也很难超过他。

不管是谁即位,皇权都不可能保持当下的绝对控制力。

“让你入阁,主要是因为你在军事上的见解颇深,而内阁不仅仅要处理政务,也要处理军政。”

朱高煦瞥了一眼殿外,似乎看到了殿阁那四位大学士。

“他们算经济账是一把好手,但军事就不太行了。”

“你入阁后,以你为主,徐硕为辅,关键的事情要据理力争,朕永远站在你的身后。”

朱高煦三言两语便给予了王骥最大的支持,王骥闻言感动道:“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就不用了,好好活着。”朱高煦轻笑,随后看向亦失哈:

“带他和徐硕交流交流,熟悉熟悉政务。”

“奴婢领命”亦失哈躬身作揖,王骥也作揖道:“臣告退。”

二人不多时便离开了偏殿,来到正殿开始交接工作。

王骥到来后,六军都督府的奏疏都将由他和徐硕共同处理,而亦失哈也隐晦表示了王骥为主,徐硕为辅。

徐硕早就有这个准备,所以当事情到来时,他也并不显慌乱,而是很直接承认了自己作为王骥副手的身份。

在交代过后,亦失哈便转身离开了此地。

在此期间,杨荣与杨溥则是一直隐晦观察王骥。

王骥在江南处理的清流可不在少数,他们对王骥自然没有好脸色。

不过王骥毕竟刚刚入阁,如果他们排挤王骥,那不免会让皇帝心里不高兴,这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江南铁路还未建成,这段时间他们还是尽可能安分点比较好。

如此想着,他们也就沉浸在了理政的时间里。

与此同时,远在数万里外的海上,一支庞大的舰队也成功抵达了一座繁华的海港城池。

写有北门港(旧金山)隶书大字的牌匾出现在了众人眼前,而这里便是北洲宣慰司的第二个城池,靠近大海的北门县。

由十艘宝船和二十艘大福船组成的舰队缓缓驶入海湾,并停靠在了北门港的港湾之中。

随着船只停稳,一艘艘船开始放下船梯,随之走下的是一名名身穿鸳鸯战袄的明军兵卒。

在码头上,数千名翘首以盼的官兵和数百名紧张的流配罪民在紧张等待着。

随着船上的五千余名兵卒走下甲板,一名武官这才上前对四十多岁,身穿麒麟服的张纯作揖道:

“伯爷,北洲宣慰使孟懋前来接替您与诸位兄弟。”

那武官一开口,张纯便笑道:“你小子倒也不用那么客套,我与你父亲相识多年,这北洲宣慰司有你看着,我心里也十分放心。”

“对了,东洲宣慰使的舰队呢?”张纯看了看孟懋身后,孟懋却道:

“他们先一步往南边去了,毕竟金银主要在南边,运送金银返回中原最为重要。”

“倒也是。”张纯抚了抚自己的长须,同时对四周吩咐道:

“帮弟兄们搬运东西,熟悉熟悉地方后再搬运黄金上船。”

“遵命!”四周声音沉闷回应,孟懋则是看向了那身穿布衣的数百人。

“张叔,这……”

“这些啊,这些是我在当地发掘的好苗子,准备举荐他们参军。”

张纯笑道:“他们已经通过考验了,带他们回去从小兵做起,也算为他们的父辈戴罪立功了。”

“对了,我还是先和你说说北洲的事情吧,这……”

张纯开始交代起北洲宣慰司的情况,同时也带着孟懋走向了一旁的酒肆坐下。

酒肆的伙计开始上饭菜,张纯也带着孟懋一边说一边吃。

北洲宣慰司发展十三年时间,如今人口已经多达三十余万,其中半数都是当地的土人女子。

在这里,娶妻纳妾不受约束,只要养得起,想娶多少娶多少。

此外,当地的耕地也开垦了二百余万亩,方圆近千里都没有成规模的土人。

依靠中央谷地的这二百万亩耕地,每年有近一百八十余万石粮食产出,其中能供给给南边东洲宣慰司的多达三十余万石。

故此,南边东洲宣慰司的人口也很难增长,毕竟北方也才刚刚吃饱没几年。

除此之外,北洲宣慰司每年能开采出的黄金白银也不在少数,所以张纯刻意提醒道:

“这北洲的金银并不少,但若是你要动手,也得有个度才行。”

“张叔,你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我这次是奉了太子的教令前来,北洲的金银我是不会动的。”

张纯的话刚说完,孟懋就回绝了他的提议。

如孟章一样,孟懋也是十分正直的性格,正因如此孟冉才会觉得自己大哥会动手打死自己。

孟懋知道海外的许多官员贪污,但他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他只能约束好自己和手下人,至于检举其它人,那是他父亲都不敢做的事情。

“太子的教令?”

张纯略微诧异,完全忽视了孟懋说不动北洲金银的事情。

他刚来的时候何尝不是这么想,但时间长了,看着仓库中金银越来越多,即便再怎么坚持,却最终还是抵抗不住贪念。

他是如此,孟懋恐怕也不会好到哪去。

“西夷袭击了昆仑角的宣慰司,陛下担心西夷日后会从他国得知北洲和东洲的消息,故此准备扶持一些势力在北洲和东洲的东海岸。”

“我这次来,主要就是扶持几个部落成为宣慰司的耳目。”

“如此一来,即便西夷登陆东海岸,我们也能有所准备将他们驱离。”

“宣慰司接下来的发展,恐怕会向着海门县(古巴)倾斜,依靠海门县来巡视南北海域。”

孟懋说完了情况,张纯这才颔首道:“这北洲虽然不如东洲资源丰富,但仅是这谷地便可以开垦数千万亩耕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

“只有在这里开垦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让南边的东洲三国心甘情愿为朝廷挖掘资源,这么看来,你肩头的担子很重啊。”

张纯唏嘘几声,孟懋却笑道:“无碍,若是连这点苦都吃不了,何谈忠君爱国?”

“嘭!”

“小心点!”

杂乱声响起,孟懋侧目看去,却见一辆马车上的箱子栽落,滚出一堆白银。

“小心点!”

张纯突然叫嚷一声,那几名兵卒闻言连忙作揖,随后将散落一地的银子给装了回去。

末了,他们将箱子重新固定在了悬挂“张”字旌旗的板车上。

类似这样的箱子,整个板车上还有好几箱。

以刚才跌落的白银数量来看,一箱起码有好几千两,而这一车恐怕有不下两万两之多。

类似这样的板车有十几辆,并且都悬挂着“张”字旌旗。

“昔年父亲说张叔也算忠直之人,现在看来……”

孟懋在心底叹了一口气,表面却云淡风轻的对张纯作揖道:“张叔还有什么要和我交代的吗?”

“没有了,这宣慰司就近千里的大部落都被我攻灭招抚,剩下百来个小部落,即便全部一拥而上也未必是你的对手。”

“若说真要交代什么,那你就别怪我多管闲事。”张纯抚须笑道:

“这北洲的女人虽然别有一番滋味,但你毕竟是国公府未来的继承人,碰她们可以,但子嗣还是预防些别诞下。”

孟懋还以为张纯会交代自己什么重要的事情,却不想居然是在交代小心女人。

闻言孟懋十分无语,心想果然是太平无战事,便连张纯这种洪武年间就从军的老将都没了防备。

“小子谨记,张叔您先忙吧,我四处走走看看。”

孟懋不想继续和张纯讨论,现在的他只觉得张纯浑身都是铜臭味,浑然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石亨,给孟指挥使牵匹马来!”

见孟懋不想聊,张纯当即对人群之中一名身穿鸳鸯战袄的普通兵卒叫喊起来。

闻言,石亨连忙从旁边马厩牵来了一匹马,毕恭毕敬的将马缰递给了孟懋。

“多谢。”

孟懋一声感谢,让石亨愣了下,反应过来后却见孟懋已经骑马往外走去。

瞧着孟懋的背影,石亨不免攥紧了拳头。

“大丈夫,当如是也!”

第468章 漠北事变第5章 洪武暮色第351章 称孤不道寡144.第144章 凯旋南归188.第188章 黄雀在后第467章 朝鲜特供第9章 营中小院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453章 棒鸡倭狗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608章 地府势单唐宗力孤汉祖第515章 天家无情第558章 和光同尘第473章 自取灭亡第363章 诱敌深入第589章 后记弘治第595章 后记隆万天革新请假187.第187章 螳螂捕蝉第413章 狗咬狗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110章 布局成功第53章 难成大器229.第229章 破军如牧羊258.第258章 杨清水驿之战第389章 日本国变第612章 地府獐头鼠目朱老四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442章 环球航行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第51章 孜孜不倦第604章 地府本性纯朴燕朱棣第526章 扶危济困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第71章 燕府势大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383章 河中风云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460章 好事成双271.第271章 兵围京师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575章 永乐无憾第518章 颜李案第518章 颜李案139.第139章 万事俱备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131章 日出松江276.第276章 理清税制第478章 洪熙三年263.第263章 驰骋淮南285.第285章 谋划安南170.第170章 野人来投211.第211章 危机四伏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444章 天家无情第92章 鸟尽弓藏第604章 地府本性纯朴燕朱棣第45章 为朱氏孙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97章 龙江船厂169.第169章 西虏猖獗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35章 各怀鬼胎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394章 药石难医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29章 封王就藩293.第293章 对日市舶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518章 颜李案206.第206章 挟父自重第591章 后记正德(2)335.第335章 波流涌动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397章 哀毁骨立第590章 后记正德(1)第116章 末路尽忠第417章 京都保卫战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579章 时光如梭第411章 喜上加喜147.第147章 崽坑爷粮150.第150章 战火再起第77章 北地难安180.第180章 另寻他路306.第306章 定额之争第588章 后记成化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154.第154章 烽火将至第52章 街头斗嘴第584章 后记宣德(3)第337章 离经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