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河中震动

第572章 河中震动

“呜呜呜——”

七月,天山脚下,号角作响……

亦力把里,作为连接阿力麻里及忒勒哈纳的地区,它建城的时间并不长。

东察合台汗国的国都原本在阿力麻里,马哈麻即位后,又迁徙到了忒勒哈纳。

原本按照历史,也先不花上位后,东察合台汗国的政治中心会渐渐南移到叶尔羌(莎车),然而还不等也先不花和羽奴思争出胜负,便在莫贺城峡口遭遇滑铁卢,被明军生擒后还为其带路。

如今整个东察合台汗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投降明军,仅存靠近帖木儿国的阿里马图、托克摩克、阿忒八失、养夷、峪穆翰、撒里库里等城池还没有表态。

原本位于亦力把里的察合台本部是准备击退毛忠之后,然后再带着整个伊犁河谷投靠帖木儿国。

然而明军如神兵天降般突然从海岬力出现在了阿力麻里,不仅拿下了昔日的旧都,还切断了亦力把里城与外界了联系。

此时此刻,身处亦力把里城内的察合台贵族们也终于开始慌乱了。

“沙哈鲁根本不敢出兵,博格达彻辰汗已经带兵截断了我们的退路。”

“如果沙哈鲁知道博格达彻辰汗亲自出现在河中,那他绝对不敢将河中的广袤土地给吞下。”

亦力把里的一座宫殿内,一名贵族正在对众人分析情况,而他所代表的,赫然就是投降派。

“我们应该投降,城外现在有上万明军,西边还有不知数量的明军,仅凭我们的兵力,根本无法突围。”

“哪怕我们突围了,博格达彻辰汗已经来到,沙哈鲁根本不敢接纳我们。”

贵族声嘶力竭的说着,可殿内绝大多数贵族却还在摇摆。

他们并不想舍弃手中的权力,因为他们已经从毛忠那里知道了投降的结果。

正五品散阶,外加千顷草场,上千羊种……

这待遇并不差,正五品散阶每年俸禄虽然不过百贯,但这只是低保,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真正具有价值的,是一千顷草场和上千只羊。

一顷为百亩,一千顷就是十万亩。

十万亩草场如果安心养羊,足够养上万只羊,以大明现在的运输条件,这些羊只要能出栏就能被运往南边,不愁卖不出去。

光是卖羊,每年就能岁入七八千贯,这待遇远比他们这里好。

当然,并非有所有投降贵族都能拥有千顷草场,而这也是大部分贵族不愿意投降的原因。

除了献城的贵族能拥有千顷草场,余者都是百顷草场,也就是万亩草场,以及五百只羊。

哪怕万亩草场每年也能获利七八百贯,但这点收获根本不足以让这群贵族满足。

“别犹豫了!等博格达彻辰汗带兵过来,我们再想投降就不可能了!”

那贵族着急得热切,其它贵族却还在犹豫。

“我们有五万兵马,他们没有带火炮来,一时间也拿不下我们。”

“他们的补给维持不了太久,等打到僵持了,再把条件提一提。”

一些贵族贪心说着,但他们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明军翻越天山而来,注定不可能携带火炮。

亦力把里的墙基三丈厚,哪怕要用火药包轰炸,没有个七八次轰炸也炸不开,所以他们不是很担心。

“你们是不把下面儿郎的性命当人命吗?!”

一些中下层贵族忍不住呵斥,可众人脸上却露出轻蔑。

牧户男丁的性命,又怎么比得上他们的荣华富贵呢?

“就按照秃马乎的话来,先打了再说!”

“愚蠢!!”

见这群人还是不肯投降,投降派的贵族们纷纷离场。

也在他们讨论投降的同时,朱棣与朱高煦留下一千人看守阿力麻里,带领另外两千人赶赴亦力把里。

翌日黄昏,他们所率兵马抵达亦力把里城外,而毛忠也早早为他们修建了营盘,骑马带着百余人前来参拜。

“臣都指挥佥事毛忠,参见陛下、太上皇!”

毛忠翻身下马,单膝下跪在地上作揖。

朱高煦将他扶起来,上下打量了一遍。

三十九岁的毛忠长相威严,身长大概五尺四寸(173cm)左右,比朱高煦矮了快一个头。

此前他追击也先不花时,也先不花说二人皆为蒙古人,然后被毛忠破口大骂。

毛忠敢这么骂也是有原因的,毛忠的曾祖父哈喇歹是从四川迁居武威的蒙古人不假,但其祖父刺国在明军北征抵达武威时率众归附明朝,隶籍兰州,跟随明军征讨哈密时战死。

其父亲同样从军,还参与平定沙州蒙古的叛乱,并在之后几次跟随朱棣北征,因为军功而授昭信校尉、死后也获赠右军都督佥事。

到了毛忠这一代,尽管由于青藏被朱高煦拿下,但毛忠二十出头时刚好赶上朱棣第四次和第五次北征。

两次北征后,他这个世袭的卫指挥使得到了进一步提拔,成为了甘肃都指挥佥事。

眼下三十九岁的他将长子和次子都带入了军中,以小旗官和卫卒身份参与了这次征西域之战。

对于毛忠,朱高煦是十分喜欢的。

历史上的毛忠十分忠心,能力也很是出众。

不仅祖父为大明朝作战而死,他自己和三子、长孙也为了大明朝作战而死。

真要论起来,那真是四代都以性命报国了。

这么想着,朱高煦拍了拍他的双臂:“倒是长得结实敦厚。”

“谢陛下夸奖!”毛忠受宠若惊,朱高煦则是将目光投向了亦力把里城。

亦力把里城并不大,或者应该说由于游牧属性,东察合台汗国治下的大部分城池都不大。

毕竟城市基本上都是贵族和商贾在居住,牧户只需要放牧就足够。

“陛下,这亦力把里墙基起码三丈,而且墙基是垒石修葺。”

“这几日我军使用火药包爆破,均无法炸踏墙基。”

毛忠见朱高煦目光投向亦力把里,当即解释起来。

朱高煦闻言轻笑一声:“怎么攻城轮不到我教你,自有人教导。”

他话音落下,朱棣便一脸幽怨道:“没有火炮,强攻死伤太多,只能用计谋或等火炮到来了。”

朱棣算是明白朱高煦为什么说他这次没有耍手段了,因为这次根本不需要耍手段。

没有火炮,想要攻克亦力把里还是挺麻烦的。

“胡季,城中有没有你西厂的人?”

朱棣开口询问,胡季闻言上前作揖:“回太上皇,城内有百余名西厂力士。”

“城内情况如何?”朱棣再度询问,胡季也回答道:

“当下所掌握情报,多为毛都指挥佥事围城前的情报,城内有充足的柴垛、粮草,城内百姓和兵卒合计约十万左右,很是拥挤,但粮草却足够维持半年。”

“半年……”朱棣咋舌,别说半年,他只需要围两个月,就能等来朱能的火炮。

当然,如果真的傻乎乎等着,那他岂不是要被老二看轻?

想到这里,朱棣便开口道:“城内想投降的人应该不少,加上许多男丁都是从阿力麻里征调而来,如果他们得知阿力麻里被朝廷攻陷,想来也会军心动摇。”

朱棣看向毛忠,直接吩咐道:“派塘骑绕着城池骑行,告诉他们阿力麻里已经被攻破,他们的家人没事。”

“另外,再派人前往阿力麻里,将家中男丁被征调的百姓带来这里,让他们劝降。”

话音落下,他继续看向胡季:“想办法把消息送进去,让他们试着策反城内的部份贵族。”

“告诉那些贵族,大军的火炮还有两个月就能运抵,如果他们能在这之前配合天军里应外合,朝廷答应他们的优待依旧存在。”

“是!”毛忠与胡季先后作揖,随后便紧锣密鼓的开始安排了起来。

“阿力麻里已经投降,你们的亲人也没有被骚扰。”

“大明的博格达彻辰汗、额耶尔札萨克汗亲至,并许诺所有人,贵族迁徙漠东,赏赐草场百顷,羊群百只。”

“凡百姓,可留在当地,每户赏赐草场百顷,均分贵族所遗留羊群!”

尽管贵族们早早就从毛忠的劝降信中知道了阿力麻里被攻破,可他们却为了让兵卒们有勇气抵抗明军而选择隐瞒。

因此当真相被明军揭开的时候,城头上的数万男丁心头尽是迷茫。

“阿力麻里被攻破了?!”

“他们说的是真的吗?!”

“你看他们手上的旌旗,还有后面那支人马来的方向,不会有错的。”

“贵族的待遇那么好,为什么他们还不投降!”

原本他们就是被抓来守城的壮丁,虽然有弓箭和弯刀,却没有甲胄,只是第一重的炮灰。

明军给出的条件十分诱人,百顷草场是这些人不敢想象的,而羊群均分更不用说。

他们这些牧户,本来就是为贵族放牧、耕种而生的人,自然清楚贵族们的牧群有多少。

这些牧群如今被赶往山区躲藏,并不会走丢。

等明军离开,数十万牛羊就会重新占据水草丰茂的伊犁河谷。 如果这些牧群能被他们所获,那他们都不敢想象自己的日子将会变得有多好。

壮丁和兵卒们在动摇,而城内投降派的贵族也被西厂的力士所找上。

在得到了承诺过后,是夜子时三刻,亦力把里东城的城门被守城的贵族打开,并在城门外点燃了大火。

作为开城之人,他将会获得千顷草场,羊群千只和正五品散阶的待遇。

“大火出现了,先派五百人接管城门楼和瓮城。”

深夜里,朱棣没有休息,拿着望远镜看见燃烧的大火后,便指挥毛忠进攻亦力把里。

毛忠作揖应下,随后派遣五百骑兵进城接管城门。

他们十分小心,只要亦力把里守军有什么异动,他们就会立马撤退。

好在有惊无险,他们成功穿过瓮城与外城甬道,将东城城门楼接管。

“大军进发!”

眼看大火被熄灭,朱棣立马抬手示意大军进攻。

毛忠一马当先,率领麾下四千余人冲向东城门。

朱棣有条不紊的指挥本部两千骑兵巡哨整个亦力把里的四座城门,以防贵族们外逃。

朱高煦坐在一旁看着朱棣攻陷亦力把里,说实话,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内。

亦力把里的战斗力比起漠北的鞑靼、瓦剌差了太多,加上也先不花和羽奴思、布卡别克等人都已经投降,拿下亦力把里根本不需要耗费太大力气。

是夜,亦力把里城内火光冲天,朱高煦与朱棣眺望着那火光,依稀还能听到喊杀的嘈杂声。

“大事稳妥了,可以去休息了。”

朱高煦提醒朱棣,朱棣也兴致缺缺道:“这对手越来越弱了……”

朱棣此刻只觉得对打仗没了兴趣,他还是喜欢那种势均力敌的感觉,而不喜欢这种碾压的战局。

不过以大明此刻的实力,想找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实在是太困难了。

父子二人唏嘘几声便回营盘休息,翌日清晨毛忠便已经将亦力把里肃清。

凡是抵抗明军的贵族,一律杀无赦。

至于投降的贵族,毛忠则是给予优待,依旧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府邸,只是让他们将走入山中的牧群召唤回来。

由于攻城太过顺利,毛忠也叫停了前去阿力麻里的兵马,让他们不必带亦力把里守城兵卒的亲眷前来。

翌日正午,朱高煦与朱棣乘骑马匹进入了亦力把里城池。

这里充斥着清真风的建筑和许多庙宇,显然东察合台汗国的绿化已经影响到了方方面面。

他们来到了亦力把里的宫殿,但这里的宫殿更偏向河中的风格,不如北京的奉天殿宏大,感觉也就是一个稍微大一些的府邸。

坐在大殿主位,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后便对毛忠吩咐道:“将城池的商贾、贵族尽数迁徙前往大宁。”

“等牧群返回城池,便将羊群均分给牧户,让他们带回家乡。”

“不过要告诉他们,牧场需要等朝廷划分,他们现在可以随意放牧,但不代表那些牧场是他们的。”

“是!”毛忠作揖应下,朱高煦则是看向朱棣:

“您可以休息几个月,过些日子我还得出发前往养夷。”

“你去养夷干什么?”朱棣诧异,朱高煦则是开口道:

“沙哈鲁不听话,敲打敲打他也是应该的,此外北边的月既别国也蠢蠢欲动。”

“我不过去威慑他们,他们还以为大明的胜利果实可以随意被他们所摘取呢。”

朱高煦如此说着,朱棣闻言却咳嗽道:“你既然要去,那我便与你一起去吧。”

“您的身体,再赶这一千五百里路可不算太好……”朱高煦略微皱眉担心,朱棣却摆手道:

“就这么说定了,毕竟这次之后,我日后恐怕也没有太多机会能走那么远的路了。”

“之前既然说了要去看看昔年的怛罗斯城,那就要趁这个机会去看看。”

朱棣依旧撒泼耍赖,朱高煦对此也无奈,他可不能像朱棣对夏原吉一样关起来。

朱棣要是做了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情,那后悔的可是他自己。

想到这里,朱高煦叹了一口气:“您总是如此执拗……”

朱棣露出笑脸,他知道朱高煦答应他了。

想到这里,朱棣起身道:“毛忠,给我找个地方休息,等朱能打到阿里马图,我们再启程也不迟。”

“是!”毛忠为朱棣引路,朱高煦则是坐在主位,让胡季搬来了放在亦力把里的东察合台汗国文册。

东察合台汗国大体上继承了察合台汗国的体制,主要由忽里台议事会、长者为汗、分封制和总督制组成。

忽里台议事会是蒙古部落王公大臣原始的议事机构,参加议事会的主要是汗族成员、各地异密、王城官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等。

议事会对汗国的重大事宜做出决定,如汗位的继承、领地的分封、军令政令的颁行、重要官员的任命等都由议事会决定。

东察合台汗国不设“储君”或“太子”,汗位继承是长者为汗,即谁年长就立他为汗。

汗国所辖的疆域和财产,基本由大汗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孙子,由汗室成员共同继承、共同享用。

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和田等都是重要的分封地被分封领地的汗室成员称总督,他们在领地内拥有全权,汗国不得干涉。

总督没有世袭权,大汗可以随时变动调整。

东察合台汗国主要使用回鹘文、蒙古语和波斯语

整个国家的经济,主要是天山北部草原地带实施畜牧,南部诸地农业种植。

由于整个汗国坚守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传统,所以天山北部甚至出现了退耕还牧现象。

所谓商业,主要是亦力把里河谷所产的铜、铁、铅和其它地方产出的湖盐、砜砂、白毡布、玉石等商品。

尽管东察合台汗国可以自己铸币,但自从世界进入洪熙时期以来,全世界范围都在使用大明通宝,而与大明为邻国的亦力把里也不例外。

单从毛忠对抵抗派贵族的抄家所获来看,几乎三分之二都是大明通宝,其它则是其它国家的货币和他们本国的货币。

让朱高煦感到头疼的,是这群家伙没有详细的记载国家的经济情况,甚至不过问分封地区的耕地、草场。

只要分封的地方按时交税,不低于往年就足够。

所以对于朱高煦来说,亦力把里的这上百本文册,没有几本能用的。

田亩丈量、草场划分都得等大明朝的官吏到位后才能丈量,才能均分。

想到这里,朱高煦不免有些头疼,而时间也在一点点的过去。

七月十四,亦力把里贵族们的河谷牧群被逮到里亦力把里,朱高煦给每个男丁分了十只羊,最后还剩下十余万只羊,五万多头牛。

这十余万只羊,被朱高煦分给了前番被毛忠打下来的忒勒哈剌、纳剌秃等地牧户。

至于这五万多头牛则是被留下,交给毛忠带来的民夫训练。

它们需要经过训练后才能变成合适的耕牛,其中不合适作为耕牛的,便只能作为肉牛交给百姓来照顾。

朱高煦均分牧群的举动,很快得到了整个河谷百姓的民心,尽管他们信仰宗教,但在这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底层平民并不会狂热宗教。

对于他们来说,发给他们草场和牧群的大明洪熙皇帝、蒙古人的博格达彻辰汗才是他们的真主。

不过朱高煦倒也没有着急对当地宗教下手,而是等待着后续调派的官吏。

在等待中,南边传来了不太好的消息。

七月二十日,陈懋收复阿速、乌赤等城,但喀什却被帖木儿国入侵占领。

按照时间来推算,那时沙哈鲁应该还不知道朱高煦亲征西域。

不过城池既然已经被占据,想让他老老实实吐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朱高煦是肯定要前往养夷城了。

七月二十四日,北路军的朱能攻破阿里马图,朱勇在也速里修建莫州城,向北边的大海子(乌伦古湖)进军。

得知朱能攻破阿里马图,朱高煦也只能带着朱棣向养夷前进。

从亦力把里前往养夷,一共一千五百里路。

好在有了亦力把里河谷二十多万百姓的支持,补给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朱高煦只是下达旨意,便有四万多男丁前来担任民夫。

朱高煦依旧按照每日五十文的工价,雇佣他们为民夫,并告诉他们,成为大明百姓后,他们便是自己做主,朝廷不会无缘无故的征调他们当免费劳力。

干活还能有工钱,这种事情在曾经的牧民心中简直就是神话,而今却实打实出现在了生活中。

在朱高煦均牧群、均草场的政策下,很快他们就拉起了六万人的民夫队伍,并用从亦力把里河谷缴获的二十几万石粮食,承担起了大军西进的粮草。

从亦力把里河谷一路向西,走到阿里马图以西的地方后,便基本上都是荒漠戈壁。

只有沿着天山前进,他们才能见到沿着河流而形成的绿洲。

八月十四,南路军兵锋抵达喀什,北路军拿下托克摩克。

八月二十五日,北路军分兵收复峪穆翰、阿忒八失城。

由于展现拉的太长,即便前后十万民夫的队伍,也渐渐无法供应万余兵马。

最终在九月初七,北路军攻陷养夷城,并最终将西征的脚步养夷城。

这一消息传到了距离养夷城比较近的怛罗斯、讹答剌,以及北部草原上的月既别,而随后朱高煦与朱棣抵达养夷城的消息也被帖木儿的沙哈鲁和月既别的阿布海尔所获知。

面对抵达河中的大明天子,两国纷纷派遣了使者前往养夷城……

256.第256章 蒙古来投第109章 云南告急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66.第266章 衣冠禽兽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13章 大树营内第119章 心态转变215.第215章 女真八卫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156.第156章 兵临城下第586章 后记宣德(5)第590章 后记正德(1)225.第225章 风起云涌第76章 造船平倭第408章 新老更替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108章 诸王态度第561章 浪恬波静第569章 安西北庭249.第249章 海军朱成功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488章 欣欣向荣第63章 书房论兵第461章 解决民生第492章 衣冠禽兽第500章 朱门父子第101章 钱钞事起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479章 传统手艺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342章 开港招抚278.第278章 年号永乐175.第175章 睚眦必报第519章 长治久安261.第261章 军民鱼水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158.第158章 黑云压城第52章 街头斗嘴第348章 恩逾慈母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79章 时光如梭第577章 夏原吉爱我172.第172章 育婴圣手147.第147章 崽坑爷粮315.第315章 打开新世界第545章 风向南吹168.第168章 茁壮成长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322.第322章 应对自如224.第224章 靖难之役第122章 临出行前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387章 中亚老四176.第176章 三王巡边第419章 大航海到来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598章 后记永历(1)第347章 郑和回国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93章 谨言慎行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72章 小鬼难缠295.第295章 筹谋安南第86章 施以恩惠第391章 大明孝子248.第248章 渤海入关第608章 地府势单唐宗力孤汉祖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第599章 后记永历(2)第584章 后记宣德(3)280.第280章 安抚诸将第11章 亲亲相争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340章 青藏驿道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395章 厚德嘉贞第38章 宋国公府第368章 明属榜噶喇海第602章 地府春秋笔法朱允炆第433章 北征告终第46章 为孙补偿第51章 孜孜不倦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163.第163章 归家亦苦265.第265章 午夜惊魂第592章 正德后记(3)第473章 自取灭亡第474章 程汇元案第41章 兄仁侄狠第51章 孜孜不倦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259.第259章 两线作战第48章 老当益壮第360章 再征漠北第27章 练兵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