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杨开慧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杨开慧

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倒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

——杨开慧

杨开慧(1901~1930),字云锦,号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岁时嫁与毛泽东,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在毛泽东率领中共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后,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因拒绝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于1930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杀害,时年29岁。

红色爱情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一个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先进知识分子。他曾怀着谋求救国之路的信念远赴日本、英国留学。归国后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杨开慧受父亲影响极深,从小就怀有爱国之心,关心国家大事,同情劳苦大众。

杨昌济一生最喜爱两个学生:一个是蔡和森,另一个是毛泽东。当时毛泽东初入第一师范读书,怀抱着远大的理想,学习刻苦努力,对事物常有独到见解,并且他为人谦逊正直,极受同学老师们的欢迎。假日课余,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常到杨昌济家中,向杨昌济请教学问,讨论时事。那时杨开慧虽然只有13岁,却对他们的谈话有着极大的兴趣,常常搬着板凳坐在一边听他们研究学问,探讨国家大事,做了一名“旁听生”。

毛泽东常对杨昌济与蔡和森等人阐述自己对如今国内局势的看法,表达了革命的志向以及为革命“杀身亡家而不悔”的坚定信念。毛泽东的才华以及对革命抱有的热情深深吸引了杨开慧。13岁的杨开慧也许对男女情爱尚且懵懂,但隐约中她已对眼前这个身姿伟岸,有着壮志豪情的青年萌动了恋慕之心。

1918年夏天,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全家搬至北京。毛泽东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和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活动,两次到北京,并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一段时间。毛泽东在北京时,常去杨昌济家中做客,与杨昌济纵谈国事,批评时政,只是过去的“旁听生”杨开慧不再是搬着凳子坐在一边,而是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与他们共同探讨。

这时的杨开慧已经是17岁的大姑娘了。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杨开慧阅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进一步接触到了先进思想与文化,对中国革命充满了热情。她与毛泽东都有着改造中国的宏伟理想,两颗年轻的心,因共同的理想而越靠越近,年幼时懵懂的恋慕渐渐升华为爱情。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恋情受到了杨昌济的支持。毛泽东在学习工作之余,总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杨开慧。他们有时去香山踏青,有时骑车穿梭于青砖胡同之间……还有时,他们只是坐在一起看书,阳光从窗外洒进,温暖又美好,仿佛已是天长地久。

1920年冬天,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望麓园附近的船山书院内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这场婚礼低调又简单,杨开慧没有嫁妆、不坐花轿、不布置新房,只在几天后,请几个挚友亲朋吃了一顿六块大洋的喜酒。以杨开慧与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不作俗人之举。”

婚后不久,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回到湖南成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会书记。杨开慧伴随在毛泽东身边,成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两人居住在长沙清水塘22号,这里既是他们的家,也是湘区委员会机关办公地。杨开慧不仅照顾毛泽东的日常起居,还要完成党内工作。她常协助毛泽东剪辑报纸、抄写稿文、接待来访者。杨开慧的工作内容虽然繁琐,但她从不厌烦,认真对待。每次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文件,都交由杨开慧处理,杨开慧会将文件妥善分类保存,处理得井井有条。夏天时,她为伏案工作的毛泽东挥扇驱蚊;冬天,她为通宵工作的毛泽东披上棉衣。熟知杨开慧与毛泽东的人,都被两人的革命情谊所感动。

1923年,杨开慧随毛泽东来到上海。此时,她已经为毛泽东生下两个孩子:毛岸英与毛岸青。毛泽东到达上海后,立刻投入到党中央的工作中,杨开慧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照顾毛泽东。她常常把刚出生没多久的岸青放在桌旁的摇篮里,手写材料,脚推摇篮。

杨开慧一直伴随在毛泽东身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毛泽东的生活。直到大革命失败,党中央为了挽救危局,决定让毛泽东到湖南准备发动秋收起义,杨开慧回到板仓工

作,夫妻二人才被迫分离。

回到板仓的杨开慧在坚持工作的同时,也挂念着毛泽东。报纸上常会刊登朱毛红军的消息,但大多都是说国民党如何针对红军展开“围剿”的新闻。杨开慧虽然相信红军不会轻易被国民党“剿灭”,但是,迟迟得不到毛泽东的音讯,使她总是控制不住地担心不已。一有从红军队伍中归来的同志来到板仓,杨开慧就向他们打听毛泽东的近况,询问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她的心始终跟党在一起,跟毛泽东在一起。

坚韧的母亲

杨开慧与毛泽东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在大革命失败,二人被迫分离之前,杨开慧几乎一直陪伴在毛泽东身边。1927年2月,杨开慧随毛泽东来到武汉,毛泽东要在当地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杨开慧依旧担任毛泽东的助理,帮忙整理大批调查材料。此时杨开慧已经生下了毛岸英与毛岸青,而毛岸龙也即将出世。

杨开慧每天都非常辛苦,她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好毛泽东与儿子们的生活。毛岸龙出生之后,杨开慧更加繁忙,经常前一秒将毛岸龙哄睡,下一秒就回到办公桌前继续工作。工作与生活的双重重担虽然让杨开慧身体倍感疲惫,但她内心却很满足。

杨开慧总是尽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她最爱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常给他们讲历史上各位英雄人物的故事。在杨开慧的教导下,毛岸青、毛岸英都很懂事听话,杨开慧工作的时候,他们不是看书就是到院子里玩耍,从不打扰。年龄稍大的毛岸英,有时还会帮忙照看最为年幼的毛岸龙。

杨开慧与毛泽东分别后,受组织安排来到板仓,转入地下工作。杨开慧一边忍受着与毛泽东分离的痛苦,一边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展开斗争。在这段最艰辛的岁月中,孩子是她支撑下去的动力。当她外出执行任务的时候,毛岸英与毛岸青就在家照顾幼小的弟弟毛岸龙。有时杨开慧一出门就是一天,当她深夜赶回家中时,岸英与岸青已经哄着弟弟入睡,三个人并排躺在床上,甜甜地睡着。每当看到这幅情景,杨开慧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幸福。

1930年,国民党抓走杨开慧的时候,连同8岁的毛岸英也被抓走。在狱中,敌人总在毛岸英面前说红军是“土匪”,毛泽东是“土匪”头子。小小年纪的毛岸英始终不信,因为母亲告诉过他,爸爸是为天下穷苦百姓与坏人战斗去了。

杨开慧赴刑场的那一天,她看着抱着自己痛哭流涕的毛岸英,心中思绪万千。她想告诉他要好好学习,以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想告诉他妈妈要与你分别了,妈妈心中是多么不舍。她想说的话有千千万,却不知从何说起。最终,她只深情地摸了摸岸英的头,就被敌人押送着向刑场走去……

光辉永照

受父亲杨昌济与丈夫毛泽东的影响,杨开慧少年时就对革命充满热情。1920年,杨开慧进入长沙福湘女中读书。福湘女中是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校规森严苛刻,对女性思想束缚严重。在迂腐的校方眼里,杨开慧是个留着齐耳短发,不信基督的“过激党”,对她颇为不满。校长凌支尼视杨开慧为眼中钉,命令杨开慧每周必须跟随其他同学到教堂做“礼拜”。杨开慧不信上帝,没有做礼拜的义务。每逢做礼拜,她不是谎称家中有事,就是推脱说身体不适,躲在宿舍看书。杨开慧像当时所有进步青年一样,投身于学生运动。杨开慧奔走各校组织演讲队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学联,**国演讲。

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开慧与众多进步人士一起呼吁男女平等,争取女性权益。为了响应湖南知识界提出的“男校宜速开女禁”、“男女同校”的主张,杨开慧与福湘、周南等女校的学生毅然考入男校读书。从此,长沙男女分校的旧传统被打破了。

1921年,已经与毛泽东结为夫妻的杨开慧,同毛泽东一起在湘区委员会机关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党龄而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缪伯英,有着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的身份。因为革命形势不断变化,毛泽东总要行走于各个城市间,杨开慧作为毛泽东的妻子以及得力助手,常随毛泽东一起东奔西走。不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都给予了毛泽东很大的帮助。

1925年春节期间,杨开慧随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杨开慧为人亲切和善,喜

爱和农民朋友打交道,很快就与当地群众建立了革命友谊。杨开慧向农民宣传共产党的宗旨,讲解革命的道理,启发他们的觉悟。她与毛泽东在毛氏祠堂办起了农民夜校,亲自给农民讲课。她清楚农民文化基础薄弱,不适宜讲难懂的文章著作,但《三字经》、《百家姓》这类不能联系实际的知识学起来又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杨开慧与毛泽东自编了一些浅显易懂的歌谣教给大家。在杨开慧的协助下,韶山的农民运动发展得极为顺利,发展了一大批农协会员,并且创建了中共湖南韶山支部。

1927年秋天,毛泽东按照党的“八七”会议指示,去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

当时板仓正被白色恐怖所笼罩,革命斗争形势极为严峻。杨开慧到达板仓后迅速与当地地下党取得了联系,把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传达给大家,并与大家团结到一起,迅速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去。

秋收暴动的消息传来,杨开慧与其他地下党员迅速展开支援行动。大家分成几个小队,有组织地对敌人驻地进行破坏:割断电话线、炸毁桥梁,并在大街小巷张贴革命标语。这次行动为响应秋收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秋收起义后,板仓的革命形势更为严峻。地下党展开工作极为困难,活动经费也得不到补给,经常要靠党员自己添补。许多地下党思想越来越消极,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开始动摇。杨开慧为了鼓励大家,将自己的衣服、首饰全都拿出来充当公款,她还时常与思想消极的党员谈话,开导他们。渐渐地,板仓的地下组织一扫之前的阴霾,每个人都重燃起革命的斗志。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板仓地区重新组建起秘密赤卫队。杨开慧与赤卫队员先是用妙计夺走了当地团防的几支枪,有了武器装备后,又惩治了当地土豪恶霸李月桃,大大壮大了队伍,在当地也有了声望。

1930年秋天,毛泽东率领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撤退后,引起了国民党又一轮的反共**,组建了“铲共义勇队”、“清乡队”,四处抓捕共产党。

这一年10月中旬的一天,伪乡长范庆熙带领80多个匪兵来到杨开慧的家,将杨开慧、陈玉英以及8岁的毛岸英一同抓走,押送到长沙警备司令部。很快,敌人提审杨开慧,想从她口中得知党的秘密。谁知,杨开慧一字不说。愤怒的敌人用各种酷刑折磨她,但杨开慧即使疼得在地上翻滚,也坚决不吐露任何党的秘密。湖南省清乡司令部无计可施,只得把杨开慧当做“最严重的政治犯”,关押在陆军监狱。

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国民党献计道:“杨开慧若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国民党认为,只要杨开慧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那对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定能严重打击共产党在社会上的声望,在政治上是一大胜利。于是,国民党再次提审杨开慧,对杨开慧许诺道:“只要你愿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解除夫妻关系,我们就给你自由。”

杨开慧一听,冷笑一声,说道:“不可能!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敌人听后顿时暴跳如雷,大声吼道:“你上有年迈老母,下有三个幼子,你就不怕死吗?”

杨开慧坦然地看向敌人,平静又坚定地回道:“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敌人恼羞成怒,决定杀害杨开慧。

1930年11月14日,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的刑场上,一排排国民党士兵严阵以待。一个穿着青色毛衣和旗袍的女子在两队士兵的押送下,缓缓走来。这个人,就是杨开慧。她一路走来很是沉默,但是步态却很稳健,神态从容。她仿佛不是准备赴死,而只是前去某个地方。杨开慧站在刑场之上,最后望了一眼无边无际的天空,静静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刻。

“砰”的一声枪响,年仅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表达了她对杨开慧的怀念之情: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李青林

(本章完)

南粤的红棉树——高恬波“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刘和珍迎着革命的晨曦——游曦英灵不朽——八女投江迎着革命的晨曦——游曦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李林革命女将——胡筠红岩上红梅开——江竹筠英雄母亲——陈若克为革命倾尽所能——彭灿碧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刘和珍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李林革命女将——胡筠视死如归的女政委——吴富莲“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刘和珍“双枪老太婆”——邓惠中红色花木兰——区夏民左联志士——冯铿左联志士——冯铿英灵不朽——八女投江坚贞不屈巾帼志——郭隆真红色花木兰——区夏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迎着革命的晨曦——游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双枪老太婆”——邓惠中英雄母亲——陈若克左联志士——冯铿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杨开慧正气凛然——李青林闪耀的青春——陈铁军红色花木兰——区夏民迎着革命的晨曦——游曦坚贞高洁井冈兰——伍若兰红色花木兰——区夏民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李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正气凛然——李青林红岩上红梅开——江竹筠红色花木兰——区夏民女游击队长——毛泽建视死如归的女政委——吴富莲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英雄母亲——陈若克妇女的星,大众的牛——茅丽瑛英灵不朽——八女投江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迎着革命的晨曦——游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视死如归的女政委——吴富莲英灵不朽——八女投江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英雄母亲——陈若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李林视死如归的女政委——吴富莲为革命倾尽所能——彭灿碧坚贞高洁井冈兰——伍若兰闪耀的青春——陈铁军七月榴花开——张露萍红岩上红梅开——江竹筠英雄母亲——陈若克红色花木兰——区夏民南粤的红棉树——高恬波视死如归的女政委——吴富莲“双枪老太婆”——邓惠中红色花木兰——区夏民闪耀的青春——陈铁军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杨开慧女游击队长——毛泽建妇女的星,大众的牛——茅丽瑛为革命倾尽所能——彭灿碧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红岩上红梅开——江竹筠正气凛然——李青林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杨开慧革命女将——胡筠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杨开慧正气凛然——李青林正气凛然——李青林“双枪老太婆”——邓惠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七月榴花开——张露萍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杨开慧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坚贞高洁井冈兰——伍若兰闪耀的青春——陈铁军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英雄母亲——陈若克坚贞高洁井冈兰——伍若兰英雄母亲——陈若克英雄母亲——陈若克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