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二章 靖边城主

高岳点点头,吩咐彭俊自去,便回了府衙,方坐稳,便传杨韬来见。片刻,杨韬全副甲胄,快步进来,施了军礼拜道:“末将拜见大将军。”

“罢了。此非战阵,不用如此拘礼。杨将军,我记得你去往塞外追击杨次了,如何不回上邽向胡将军复命,却转到我这里来有何事么?”

高岳和善的笑笑,示意杨韬可先坐下说话。杨韬乃是原上邽派系的高级官员中,首举义旗率部归降之人,且后来胡崧、裴诜等,对杨韬的评价也都还不错,带兵打仗的水平也算还可以,所以高岳对他还是比较优容的。

杨韬不坐,执意要站着回话。他恭敬的再拜,便回身向着大门外一声招呼,立时便有他的亲兵,端了个木盒进来,躬着身献给了高岳。打开一看,正是杨次的头颅。

高岳略看了看,挥手让人暂且拿去。便抬眼对着杨韬道:“我听闻杨次乃是你的堂兄弟。将军固然是惩奸除恶,但大义灭亲也使人感佩。然则使你昆仲决裂,倒是我的憾事了。”

杨韬诚惶诚恐道:“杨次虽是末将的堂兄弟不假。但此人从前历来阿附张春,心术不正为非作歹,且为了献媚张春,还曾公开责辱末将。末将与他不仅早就情断义绝,更是互为仇雠,彼此不相容。如今末将迷途知返弃暗投明,能够及时跟随大将军麾下,幸也。而杨次却贼心不改,自绝生路,落到这个地步,乃是罪有应得,哪里关大将军的事呢!”

高岳点点头抚慰几句,微笑道:“将军不负期待擒杀杨次,得建功劳,辛苦。我自会嘉奖将军及所部将士,以示激励,不叫你失望便是。”

杨韬忙道:“末将此来非是邀功之意,且杨次也并不是末将所杀。此中详情,正要回禀大将军。末将奉命追击杨次,怎奈彼亡命远飙,末将一时追之不及,只能循着踪迹竭力不会跟丢。待得北出塞外,来到一处远离中原胡汉杂居的地方,叫做靖边城,也好算高大雄阔。”“末将领兵追踪到此,那靖边有个城主,名叫邓恒,早已捕杀了杨次,在城外等候末将,言道早闻秦州大将军威名,此番举手之劳愿以杨次人头作为献礼来拜见。末将听他这般说,当时真是又惊又喜,于是也好言抚慰,便将那邓恒带了过来,所以才没有回去上邽,而是径直来了襄武。此人现就在外面候着,请大将军传召。”

“哦?还有此事?快请他进来。”

高岳很是惊讶。不过听闻是靖边城,他倒也比较了解。五胡十六国后期,塞北铁弗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一度称雄西北,他曾大兴土木建筑新城作为首都,号

为统万城,其地便是处在靖边一带。等到北魏灭夏,将此地改称为了夏州。后来在宋朝时,朝廷心腹之患的西夏国,也就是肇始于夏州。

但在晋朝,处于塞北的靖边城,所处的南河套甚至整个河套地区,都是处于朝廷疆域范围之外的荒寒之地,虽然土质肥沃且水草丰美,但中央政府在大一统的强盛时期,都无心去单独开发并成立各级政府机构来管辖,任其“孤城遥望玉门关。”到了西晋末,朝廷自身难保则设州置郡更是谈不上了。所以,包括靖边在内整个河套,都成了塞北胡族的游牧之地,其中尤以铁弗匈奴人为甚。在广袤的河套地区,各处大小族群、中原遗民等胡汉杂居,渐渐结成一个个部落或城邦,自治自理,自生自灭。

正思想间,随着传令声高唱,有一人从外大步而入,来至堂间站定,躬身施礼道:“边塞粗野小民,拜见大将军。”

高岳打眼去瞧,见此人最多三十岁左右的模样,蓄着短须,皮肤黝黑四肢健壮,倒也是一条相貌威武的大汉。

突然又想起,后赵末期,国家大乱,四面楚歌。而善于领兵的征东将军邓恒,在蓟城以年迈之身,几乎用一己之力,对抗所向无敌正如日中天的前燕帝国,英勇无畏。不晓得可就是眼前这个邓恒,只是单看年龄,绝对对得上号。

心中颇为好奇,又无法求得答案。高岳让他免礼,温言道:“你就是靖边城主邓恒么。”

邓恒一拱手,不卑不亢道:“小民正是邓恒。塞北荒寒,人民择地聚居。小民因是靖边土著,又身躯粗大有几分蛮力,处事也还算公正,所以被城中所推,暂为管事罢了。至于城主二字,在大将军面前,实在不值一提。”

高岳见他确是边塞之人,虽然带着彪悍的民风,但言行举止间却没有那种粗鲁无知的野蛮之气,反而很有些有礼有节的味道,故而对他的初次印象很是不错。打量了几眼,高岳又好奇道:“我看邓城主,面貌及谈吐,似乎并不是塞北胡族,莫非也是汉人么?”

“虽处胡地,但小民正是汉人。幼时随先父从陇地北迁,来到了靖边城。小民家中有故旧家兵百多人随从护持,且先父为人热情无私,所以我家在靖边也就定居下来。慢慢的,方圆百多里内的人民,平日有个大事小情争执殴斗之类,往往都来找先父主持公道,我家也就被众人推做了管事。”

为人热情公正是一方面,但是如果没有强硬的实力相辅,哪里能够在粗野彪悍的边塞之地,还做到一方首领!又听说此人家中竟然还有故旧亲兵,所以显然不是平民百姓出身,

且又是从中原北迁的汉人,那么,多半是曾经的官宦之后,也未可知。高岳哦了一声,又问道:“既然如此,邓城主的先人,想必应是朝廷的官员吧。”

邓恒却挠挠头,面上有些迟疑:“这个,我家祖上,听先父说,确实是中原的官吏。但不瞒大将军,当年先父北迁靖边的时候,小民才刚刚出生,正是襁褓婴儿,至于为什么要弃官不做,或者因何离开中原主动搬至边塞,这其中种种缘由,家父直到去世都不肯明言,所以,小民也确实不太清楚。”

杨韬与这邓恒,也不过是萍水相逢,因其斩杀了杨次,故而有所结识,但对他的身世以及为什么会有主动来拜见高岳的意愿,一概不知,所以当下也仿佛在听书般入神,忍不住插话道:“令尊怕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罢。”

见这邓恒,不仅是汉人,且是朝廷官员之后,家世又感觉很是神秘,高岳不知不觉竟来了兴趣,点点头道:“我与杨将军想的一样。冒昧问句,你家祖上,是何名讳?”

邓恒很自然的道:“据先父说,小民祖父名邓朗,高祖父的名讳,叫做邓艾。”

乍闻此言,高岳惊讶地如同被施了定身法相似,目瞪口呆的望着邓恒,心中的震撼之感,让他一时说不出话来。

作为武将,对古时的历代名将名帅,便有一种格外的敬慕追思,恨不能当面瞻仰风采。邓艾大名,不要说高岳,在后世,便是普通百姓,也多有耳熟能详的。其人文武全才,上马整军下马治民,皆是成绩斐然。别的不说,作为曹魏时期的杰出统帅,他一马当先,智勇兼施,最后得以攻灭蜀汉,独享灭国之功。

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军事和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最后官拜太尉,煌煌威名,震慑天下。

虽然后来因为钟会的谗言,导致邓艾被司马昭冤杀,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中本来应有的地位。唐宋时期,朝廷追封古代名将,为其立庙祭祀,其中便有“魏太尉邓艾”的大名。他在高岳的心里,实在是遥不可追的著名先贤,几可算是偶像地位。

钟会诬蔑邓艾叛乱后,司马昭将邓艾、邓忠父子皆处死,并把邓艾的子孙流放到西域。直至西晋泰始九年(273年)才被晋武帝司马炎恢复名节,更任命邓忠的儿子邓朗为郎中。但未及多久,邓朗便莫名其妙的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死。看来,邓恒应确是邓朗的孙辈,其家族为了躲避险恶朝堂,保存香火,不得已从西域北逃,远离中原来到边塞,隐姓埋名度日。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六章 赵室遗属第四十七章 反败为胜第三百四十六章 赵室遗属第两百七十四章 公私混杂第两百八十三章 感念旧恩第五十三章 为官之本第一百三十七章 心有所动第十八章 我是靠山第两百一十八章 无可奈何第三百六十二章 南战北争第三百四十章 两赵决断第三十六章 原来如此第两百一十七章 最新去向第三百七十三章 身陷绝境第三百七十八章 遣使赴京第三百七十三章 身陷绝境第两百四十六章 日落西山第一百二十章 重焕生机第三章 来之安之第一百五十三章 越级拔擢第两百二十章 金屋有娇第四百零一章 遗臣之情第两百九十二章 秦国肇基第两百九十二章 秦国肇基第三百一十九章 大师箴言第五十章 陇西郡守第三百二十章 贵何如之第二十九章 当街翻脸第两百六十二章 靖边城主第三百二十二章 亲临朔州第三十四章 陡然遇袭第一百八十章 端阳节至第两百五十八章 开个玩笑第四百二十六章 如许期待第九十七章 王储行事第三百七十章 并州军议第二章 身不由己第两百三十三章 杀鸡儆猴第两百八十三章 感念旧恩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一百二十三章 上邽来使第两百二十九章 闭门商议第四百零三章 不速之客第八十二章 军制商议第一百五十六章 惠跖不同第五十四章 痛贬庸吏第四十五章 固守待援第三十四章 陡然遇袭第九十七章 王储行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全面敌袭第四百一十五章 来者何意第三十章 陌生堂弟第两百章 传檄而告第两百四十五章 同生共死第两百四十九章 幕后操纵第八十二章 军制商议第七十四章 有惊有险第两百零二章 莫名所以第二十三章 强力臂助第三百七十九章 总不服气第八十三章 惊惧难言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国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而逃第二十六章 小露身手第一百一十一章 情难自已第一百二十八章 夺命而逃第两百零九章 不行就走第三百五十一章 痛下决心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而逃第两百零五章 合攻张春第四百零六章 功亏一篑第两百四十一章 外城失守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辱使命第一百三十一章 何方神圣第一百零七章 悠悠我心第两百一十三章 陈安又来第六十四章 真知灼见第两百三十一章 各有心思第三十九章 要事相商第四十七章 反败为胜第七十七章 探知消息第三百九十章 莫名使者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级封赏第两百四十一章 外城失守第一百二十四章 成竹在胸第三百四十四章 初次交手第两百四十一章 外城失守第七章 消弭祸事第三百八十五章 传话而已第两百三十三章 杀鸡儆猴第两百五十四章 堪做栋梁第两百二十二章 回乡的路第一百七十二章 霸王再世第四百二十一章 奔走串联第四百二十五章 以诚动人第三百二十九章 东西夹击第二十八章 韩雍生辰第两百六十二章 靖边城主第三百二十八章 赵使来谒第两百五十五章 难言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