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政治解决

斜阳夕照,荒野静寂。

河畔小路之上,邵勋小心翼翼地扶着庾文君,出门散散步。

怀胎十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儿就要降生了。

庾文君的脸上有些害怕,又有些憧憬。

毕竟她的年纪只有十七岁,又是第一次生孩子,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在邵勋出征不在家的时候,她想了很多,甚至悄悄拉过堂妹蒲桃,流下了多愁善感的眼泪。一旦她不幸难产,小庾就顶上去当正妻,为陈公生儿育女。

少女总是多愁善感,总是想得太多……

邵勋回来后,她的心情莫名地就好了。

今日挺着大肚子出门透气,心情更是好得无以复加。唯一不高兴之处,就是他身上的紫袍不见了,穿了一件红袍回来。

庾琛、庾亮父子也在。

庾琛鬓角斑白,脸上满是深深的沟壑,很显然梁国内史任上,他操心着太多事。

庾亮左侧脸颊有点红肿,虽然他极力掩饰,但还是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我从未知出征的时候,文君不顾身子不便,帮了我这么多忙。”邵勋轻轻扣着庾文君的手指,感慨道。

与石勒从八月对峙到十一月,后边还在筑城,消耗甚大。

原先准备的军粮早就消耗一空,后边转运过来的,基本都取自豫州,尤其是襄城、颍川、陈郡等地。

十一月的时候,加紧送了一部分粮食过去,力求能支撑到明年三四月间,又取自荥阳、陈留、颍川三地。

再加上战前输送的粮草,颍川士族出了三次粮,简直是卖肾支持他邵某人。

到第三次筹集修建枋头南城的粮草时,颍川士族其实已经不愿出粮了。

庾文君为了缓和幕府和颍川士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观看景福殿桑园的名义召集各家女眷,说了前线的难处,又讲了讲收复河北后的好处。

女人们回去吹吹风,男人们也就顺坡下驴,捏着鼻子认了——本来也不可能真的硬顶到底,但男人间僵持不下的时候,由女人出面转圜,有个台阶下,事情也就成了。

“夫妻一体,妾自然要为夫君之事操心了。”庾文君轻声说道。

邵勋诧异地看了她一眼。

出征之前,庾文君让他不要挂念家中,诸事有她。当时就感觉她长大了、成熟了,这次又有同样的感觉,以后真不能把她当小女孩看待了。

“你做得很好,我很欣慰。”邵勋笑了笑,然后又道:“做人要讲良心,颍川诸族如此支持我,将来定有好处。”

庾琛、庾亮父子听了,没什么表示,但心中暗暗点头。

陈公这话,莫非一语双关?

没有人肯无条件付出,就连匈奴都知道用官位拉拢士族,裴家这种分仕各方的大家族依然在河东坚挺无比就是明证。

汝颍士族的大力支持,那也是为了自己捞取好处。

邵勋在午后与庾琛谈过了,出任司隶校尉后,无需坐镇洛阳,径去枋头,专与河北士人、豪强、坞堡帅勾兑。

他可以自辟属吏,无论任用谁,只需拟一份名单上来,一律批准。

给予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其实就是默许庾琛往河北安插汝颍士人、军官,也是对他们支持自己的一种回馈。

至于庾亮,仍任参军之职,不过他不再分管农田水利之事了,以后工作重心放在酒店冶铁城上面。

汝阳聚那边的工匠都迁过来了,最近又从朝廷那边捞了一些,现在整個冶铁城慢慢有了工匠、学徒、力役三千余人,另有屯田军五千驻扎在附近种田,作为冶铁城的护卫力量。

以后这些都归他管理,别再插手其他方面的事务。待邵勋觉得他急躁的毛病改了后,再予以重用。

几人走了一圈后,庾文君觉得有些累,邵勋便扶着她上了马车,回了府邸。

安顿好妻子后,他又坐下来与庾琛父子详谈。

“我欲伐石勒,然后方不靖,公以为该如何?”邵勋问道。

“可是南阳之事?”庾琛问道。

“然也。”

庾琛沉吟了一下,道:“最好不要动刀兵,能不能把梁芬逼走?”

“天子肯定是不愿的,梁芬也未必会奉诏。”邵勋说道:“即便朝廷发了旨意,天子在公开场合否认有此旨,或者梁芬宣称此乃伪诏,都会引起轩然大波。”

庾琛皱眉思索,道:“不妨试探一下,让人表荐梁芬为雍州刺史。”

邵勋点了点头,道:“我这便书信洛阳,让人上疏。”

说完,他还是觉得此事很棘手。

昔年王如之乱时,南阳有关西流民四五万家。叛乱被平定后,这些人当然不可能被全部杀光,这太骇人听闻了。

事实上至少六七成以上的人活了下来,还是和之前一样,聚居成坞,自耕自种,只不过不再叛乱了。

这几年,因为匈奴在关中大打出手,彭天护、姚弋仲等辈东迁,又有许多胡晋流民进入顺阳、南阳、新野、义阳乃至随国。

梁芬不是没有基本盘的,还很雄厚。

他大力任用关西士人,帐下头号爪牙、天水阎鼎就出任牙门将,遍布各地的坞堡帅经常至宛城听令。

老实说,邵勋都有点弄不清楚他的想法了。

你说他有野心吧,不太像。

之前汝南民变,有扶风籍贼人逃到南阳投奔他,被他捆送回了汝南。

而且,他至今没对邵勋占据着的鲁阳、堵阳、叶县动手,尤其是邵勋族人邵光担任屯田校尉的堵阳屯田军,离宛城非常近,但他一直不理。

这种做派,真的不像一个乱世野心家。

但你若说他没野心吧,那也不对。

在潼关被匈奴占领的情况下,关西胡晋流民只能通过武关进入关东地区,旧南阳郡是这些关西流民的第一站。

梁芬派人将这些人管束了起来,并且不惜与南阳土著翻脸,也要让他们交出撂荒的耕地,分给胡汉流民,令其聚居成坞,自种自收。

关西流民对他感恩戴德,就差立祠了。

邵勋也弄不清楚梁芬到底收拢了多少流民,感觉很多,说不定已经超过王如之乱前的数量。

他思考了许久,最后发现,梁芬的所作所为,与当年平定张昌之乱的刘弘有点像。

刘弘也是逼迫荆州士族甚至蛮人酋豪吐出用不上的地,分给南下的中原流民,乃至涌过来的巴蜀百姓,令荆州户口大增,同时还多了一大块能直接管理的税基。

此人有时候也会不奉诏,驳回朝廷旨意,但你不能说他不是忠臣,因为忠臣难做,愚忠之人只会被掌握中枢的奸臣玩死。刘弘到死都是尊奉朝廷的,纳贡、勤王,一样不缺,天下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忠臣。

“时也,势也。”邵勋叹道。

两年多前,梁芬出镇宛城,当时是留守的曹馥下令侯飞虎撤军的。

这事倒也不能怪曹大爷,他也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事后邵勋也认可了。

只是没想到,以前在朝中像个隐形人一样的梁芬,居然能凭借关西人大举涌入南阳的大势,做出这样一番局面。

有些人,其实就是不愿趟浑水,喜欢明哲保身罢了。可一旦被逼到某种份上,却也不能小觑。

“贤婿也不要过多忧虑。”庾琛说道:“梁芬其实没多少野心。纵有些许,也是阎鼎之辈弄出来的。”

“哦?你是说梁芬可能被阎鼎等人架空了?”邵勋问道。

“不至于。”庾琛摇了摇头,道:“老夫以前接触过阎鼎。其人在密县聚拢了一批关西流民,自耕自种。时不时往洛阳跑,积极参与关西士人聚会,野心勃勃。但他名望较低,纵有野心,也得收摄起来,尊奉梁芬号令。”

邵勋有点懂了。

一个军政集团,往往都有点自己的意志。

王如之乱的起因,其实就是南阳土著与流民之间的矛盾。

关西流民是外地人,受本地人歧视、欺压,自然就容易抱团,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有自己的集体意志。

这种集体意志,如果被野心家利用,就会酿成王如之乱;如果善加安抚,就能勉强苟着不出事——说实话,以关西流民为主的王如之乱,以及巴蜀流民造成的杜弢之乱,都他妈是朝廷瞎几把搞弄出来的。

“老夫当侍御史的时候,与梁芬有过数面之缘。”庾琛又道:“他是个明白人,从来不插手朝廷政争。诸王打来打去,朝官被卷入其中者不知凡几,但梁芬却步步高升,做到了卫将军。不是他勤于任事,而是其他人都没了。”

邵勋听了大笑,梁老登挺能苟啊。

“而且,贤婿在南阳布得好大局,梁芬纵然想北上,也不太敢吧?”庾琛看着邵勋的眼睛,说道:“且不说南阳士族与梁芬不对付,单说前有梁臣在南阳招募关西流民,为南阳王庄客部曲;此番韦辅自秦州回返,又带回来了一批关西士人豪强,就让梁芬有所掣肘了。如今这些人已经来许昌了吧?”

邵勋尴尬一笑,含糊道:“弄些人与梁芬打擂台,不能让他过得太舒服。”

“开过年后,贤婿最好去一趟南阳。”庾琛说道:“南阳国的那些人,虽说尊奉你的号令,但伱久久不至,难免他们有想法。正好趁此良机,与梁芬会一会。还是那句话,最好不要动刀兵,一旦打起来,说不好要打多久。如果一次打不干净,将来可能还会有反复,你总不能把南阳的关西人都杀光了。”

“好。”邵勋从善如流,定下了计议。

南阳之事,最好还是政治解决。

第一百十四章 无能为力第七十章 韩陵山第五十七章 故地重游第九十六章 指点第一百十八章 分工第一百三十九章 他回来了第三十四章 当机立断第一百三十五章 酝酿第八十七章 相忍为国第一百六十三章 兵发第一百四十五章 这口锅谁敢背?第一百零一章 潘滔第四十五章 大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突入第六十二章 出征前的陈郡第一百二十八章 偶遇第十五章 汲桑小贼,何足忧也第一百二十二章 没有回头路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正合,以奇胜(下)第八十章 消息第四章 总要种地的第六十七章 河渚第一百七十七章 你好可怜第三十章 塑造第一百七十二章 以拖待变第三十九章 问对第一百七十一章 二百四十里第二十章 我意已决第四十一章 太白!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一届全体大会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第八十三章 战略方向西晋爵位制度第八十九章 天渊池第二十七章 庶务第一十二章 争第一百五十八章 鬼啊!(给盟主盖世之平凡加更)第四十二章 渡口第三十三章 鼓起余勇第一百十二章 农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决断难做第一百二十八章 站队第二十四章 许昌与洛阳第一百零四章 后方(为盟主汉明帝加更)第四章 摊子第五十八章 夜宴第一百六十四章 方面大将第一百零九章 前出第一百三十二章 烂透了!第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四十章 全线出击?第四十九章 势力格局第一百三十九章 高朋满座第四十八章 服从性测试第一百十九章 端门第四十二章 我有多少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坞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变第一百四十章 全线出击?第三十一章 佯攻第三十三章 鼓起余勇第一百三十八章 卖命第一百零五章 舌战群儒第一百五十七章 以正合,以奇胜(下)第一百八十章 不要让我失望第二十八章 大汉第一百五十一章 善后安排第四十七章 “满城之战”第三章 劝羊第五十四章 拜访第三十三章 猜测第一十七章 后路第八十章 最后时刻(上)第五十一章 我还会回来的第六十八章 风雪之中的追袭第一百三十四章 战略意图第十九章 一鱼两吃第八十章 消息第一百零四章 试探第一百零五章 舌战群儒第四十四章 高平城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袭扰与前进第二十一章 政治表态第一百三十五章 招揽第一百二十一章 团建第一百四十六章 传统之人第一百零八章 河谷第一百二十八章 广成泽第四十七章 根本第十三章 临走前的布置第六十三章 主业第一百零五章 舌战群儒第二十章 撤离第一百五十二章 私事与公事第一百零四章 宜阳第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三章 劝羊第三十七章 平昌楼第一百七十九章 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