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深水区

谢氏富甲江南,一半家产,同样是很可观的数字。不算那些古董、珍玩,以及金银等财产。就光是土地一项,田亩数字就达到百万亩以上。尤其这是江南的上田,顶北方的田地出产为高,论产量,一亩地能顶三亩以上。等到杨承祖将这部分田地的明细,摆在南直隶布政衙门时,南直隶布政饶是二品大员,也被上面的数字吓的一阵心惊肉跳。

南直隶虽然富庶,但是由于公田越来越少,免税土地越来越多,赋税整体上,还是呈走低的态势,至少上缴朝廷的部分,是逐年递减的状态。像是谢家这么大一片地产,真正交税的并没有多少,即便是有人干掉了谢家,也不过是田地换主,不可能拿来交税。

杨承祖的田产,除了他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外,主要都是皇庄,这些皇田,有转过来赏给新军将士,让他们成为了天子的佃农。还有一部分,则是作为新军的饷源使用,这是上面议定好的,布政这边没法说什么,但是想不明白,既然跟自己没关系,把地契拿到自己布政衙门内,又是为了什么?

大明的军田也要上税,税额比民田还要高,但是,布政衙门就没人想过要去收这些田的税。能收到税,当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为了收税得罪了这名权臣,就不够聪明了。收来的赋税大头也是交给朝廷,自己得罪人,何必呢?得罪这种动辄要杀人全家,砍几千颗脑袋不眨眼的主,就更没必要。

南直隶布政李承功颇有些犹豫的看着那些地契“这……这是何意?”

“没什么,备案而已。”杨承祖朝着几位布政衙门的人拱拱手“年关了,却要让大家操劳,不好意思了。回头我在杨记酒楼开三天流水席,给各位犒劳,一定要来赏光。不过大家还请多费点心,把这些帐记好,免得将来出问题。”

“国朝侵占军田,已经是常态,南京四十九卫的军汉,他们的田地有多少都被人夺了,不用我多说了吧。为了不让新军将士的田产,将来也走到这条路上,也为了皇家田庄不被地方侵夺收成,本官特意向万岁讨了圣旨:新军将士田产,一律禁止买卖。卖田者,鞭四十,买田者,斩!至于其所应付田租子粒,由我杨记代缴,收税的事,跟杨记来算。不过这制度虽然好,没有衙门监督,也是枉然。这就有劳各位,多多费心了。”

卫所军田侵占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交不出租子,只能借贷,借的债务还不上,最后只能卖田,于是军田就变成了民田。军汉无田,最后沦为逃军或是叫花子,战斗力就提不到。新军现在整体上还是积极向上,人人视死如归的局面,不过为了避免将来也成了军卫,就得未雨绸缪。所有该缴的税,杨记包揽,新军的粮食除了自己吃以外,全都要卖给杨记。遇到困难,也由杨记负责借钱给他们,通过这些手段,既保证了他们不至于没田生存,也保证了他们被拘束在土地上,不成为流民以及手工生产者。

除了这部分田租外,原本托庇于谢家的佃户,也是不服徭役,不交役钱的。就是因为投献有各种好处,所以民间投献成风,官府能收的税也就越来越少。现在杨记名下,控制着大量的田产,也就有了大批人身依附的佃户雇农,这部分人的名册,杨承祖已经造好,拿了过来。

“这些人的徭役是负不了,不过该出的钱,杨记会替他们出。从明年开始,我会安排人来付钱,如果谁敢抗税,尽管以王法对待。”

李承功笑着摇头道:“缇帅,不必如此。如今这不交赋税的,不是你一个,有的人不过是个举人,也有着几千亩田地,保着自己一族人不负徭役。这种事官府不是不知道,而是管不了,与他们比起来,缇帅反倒是真的不用承担赋税,这交钱的事,也大可不必。”

“李方伯说的这种事,下官也听说过,一些举人仗着有功名,就敢带头抗租。也正因为有此积弊,苏松才欠税粮数百万石,是可忍,孰不可忍?下官身上担的差事里没有催收课税的事,也就不好越俎代庖,但是下官名下的产业,却必须带头交税,这个规矩,别人可以坏,我不可以。您只管收好,过了年,我派人来交钱。还有杨记在城内的所有生意,谁要是敢不交税,方伯只管下令捉人。”

在他离开布政衙门不久,这番发言和行动,就在南直隶范围内传播开来。东南地面,聪明人还是有不少的,这些话和行为,被人一分析,就有人猜出来,他这一番举动,很可能是要对赋税这一部分下手。

东南的大族豪强,历来有着抗税的优良传统,元朝实行的包税制,让这些名门大多成为包税者。通过这一身份,为家族聚敛了海量的财富,大笔的产业,交不出税的平民,就得把自己的田地卖给这些地主富绅。另一个时空里所谓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农人失去土地,只能进城想办法,然后就出现了雇佣工人等事。

那些大家族倒也不是想把人逼的造反,他们会给这些人一条活路,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要的只是田地,毕竟对他们而言,不管金银财宝还是古董奇珍,都不如田地来的可靠。

大明建立之后,他们的生活并没受太大影响,由于浙直是科举大省,朝廷官员里,有一大半是南方人。他们要么是出身名门望族,要么也与这些大家族有关,在朝廷里向来为这些大族说话。朝廷需要增收钱粮赋税时,这些大多会出来替家乡鸣冤,诉说着家乡的艰辛,希望皇帝减免家乡赋税。

当这样出来的大员够多,形成了舆论上的压力,就算是天子,也得考虑一下人心,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即使硬要推行,也往往被下面的人挡回去,并不容易收钱。

对于东南的豪门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不交税,或者少交税。像是杨承祖做海贸,如果是损害了其中一部分人利益的话,如果他真要收税,那差不多就是侵害所有人的利益了。

这件事如果真的做了,刚刚平静下来的南方,可能还会出新乱子,但是杨承祖并没有着手去做,最多还是在一种猜测的状态。单纯因为一个猜测,就跟某人不死不休,未免太不成熟。如果这个人还是天子宠臣的话,就更要谨慎处置。谢家的血还没干,没人愿意冒失的一脚踩进必杀陷阱里送死。

经过一番简单的磋商之后,几位东南的头面人物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惹不起躲的起,不能跟他动硬的。既然不希望他在东南搞风搞雨,还是好说好讲,把人送出东南,让他早日离境。另外一方面,就是把手伸到了他的内宅,用传统但有效的手段,开始在他的内宅里制造事端。

第186章 暗访(三)第246章 自投罗网(二)第597章 慈悲太后第837章 进言第826章 枭雄末路(下)第895章 只羡鸳鸯不羡仙(一)第804章 米王之亡(上)第678章 收拢人心第330章 走马上任(四)第477章 红颜一怒·江湖缟素(七)第542章 进京第645章 以力降人第90章 火龙烧仓(二)第810章 后院失火第1019章 祸首进京第768章 梅污玉碎(三)第923章 解甲(上)第196章 暗访(十三)第955章 奉旨凌弱(三)第680章 宵小第1083章 投名状(上)第639章 袭营(下)第459章 寻宝记(八)第1008章 公议第798章 桂萼张璁第172章 夺龙记(一)第664章 回门(下)第113章 夜战(二)第689章 上元之会(三)第333章 讨饷(三)第198章 暗访(十五)第306章 血夜(十二)第910章 打压(三)第467章 帝师(二)第414章 背刺第818章 谈判(三)第348章 讨饷(十八)第289章 恶虎(一)第718章 兄长(中)第207章 局中局(九)第703章 曹小婉(下)第689章 上元之会(三)第844章 羊入虎口(一)第975章 断肠(上)第572章 侯门贵女(三)第885章 功过(三)第540章 功高计毒(八)第64章 明查暗访(一)第1059章 重见飞红(上)第724章 哭泣之城(一)第975章 断肠(上)第300章 血夜(六)第119章 条件第460章 寻宝记(九)第56章 讨银(二)第902章 码头风云(上)第943章 大扫除(一)第1099章 虚君第393章 攻与防(三)第359章 成名(二)第331章 讨饷(一)第485章 红颜一怒·江湖缟素(十五)第692章 三件礼物(中)第697章 比武(下)第524章 龙起安陆(五)第405章 定心(三)第1032章 桃李春风一杯酒第1085章 杀局第261章 找场子(五)第60章 讨银(六)第404章 定心(二)第201章 局中局(三)第396章 攻与防(六)第349章 一拳开(一)第50章 闹衙门(四)第1039章 旧地重游第222章 暂别第198章 暗访(十五)第294章 恶虎(六)第322章 初抵安陆(四)第345章 讨饷(十五)第734章 殇第481章 红颜一怒·江湖缟素(十一)第628章 生死斗(上)第1043章 撑场子(一)第41章 青梅竹马(一)第810章 后院失火第1000章 荒唐的奏折第546章 礼仪状之争(三)第232章 急风骤雨(一)第459章 寻宝记(八)第981章 金风玉露(一)第821章 私会(二)第308章 血夜(十四)第925章 君臣(上)第643章 粮商(上)第207章 局中局(九)第31章 威风(一)第538章 功高计毒(六)第375章 手段(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