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旧事

洪武旧事,对人『性』的压抑和催残极为严重,一直到明中期之后,管制渐松,思想开放,同时海禁也开,民间逐渐富裕,民气蛮是昂扬。

所以有无数的话本小说,甚至不乏『色』情者,在这个时期大量出现。

这也是人对『性』灵的追求,对苛政的不满,而以『色』情的手段来攻击或是影『射』政治,在当时流行,就算数百年后,也并不希奇。

这一场张佳木主导的大改革,在南方引起了一场提前百年的思想开放的浪『潮』,就他自己来说,也是从来没有想过的副产品……

……

当然,就当时来说,更多人的关注点还在于这几项改革的自身。能不能顺利的核定官员数字,比如把一些八品或九品官就改成吏员,而吏员除斗食之外,百石的吏员就等于原本的从九品官,领取俸禄方面,怎么领取,如何改良以往以实物或是宝钞抵俸的无理做法,怎么统筹实物发放的地点或仓储,这都是极为头疼的事。

在京的文官,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数字,不过总在三千人以上。再加上数万的吏员,一年发放的俸禄全部实发为粮食的话,当在百万石以上。

这些粮食,以现在京师的供应倒是完全供应的起。毕竟江南每年由漕运运进大量的粮食到京师,原本是一年四百万以上的额子,后来粮食多到吃不完发不光,通州一带的大仓库积了几年十几年的粮,都**至不可食用,浪费太多。

就算是现在,折了两百万石的粮,改成一年一交进的一百万两的金花银,京师运来的粮食还是发不完,每年都会浪费掉大量的粮食,通州和京师附近的几个大粮仓,平时常年收储的粮就在三百万石左右,这么多粮,又是年年有补充,用来发俸禄是足够了。

当然,这些粮也不能全部用光,从唐到宋元明清,政治首都都并没有建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其实唐中期之前,长安一带丰饶富裕,用来供应朝廷和养活府兵的土地还是绰绰有余。但后来就不成了,地力用的太尽了,到武后执政的年间,就不得不至洛阳就食,天子和百官要靠这种办法来吃饭,一则是照应民力,二来,也是一个帝国政治中心不能自给自足的尴尬境遇。

到了明朝,情形却是更加严重。北方的粮食用来供应边军和自给自足,加上养活那些亲藩和地方官府就已经较为吃力,象直隶和河南、山东一带尚好,到了山西、陕西、延绥、甘州一带,就需要年年运粮过去了。

至于京师,有着超过百万的人口,这种超级大城市想要有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当然是痴人说梦,所以只能在年年动员超过百万的人力,由江南一带就是人推肩挑,然后由卫所军人组成的漕军一路北上,运到通州为止。

每年都是这么着,所以在永乐年间就有海运的呼声。

可惜,当时的技术和思想远没到达能海运的程度,就算是在几百年后,技术够了,人心却仍是不够,拖了好几十年,才勉强把这种劳民伤财,看似给了几十万人工作,但却是无意义的浪费的漕运给停掉了。

京师如此,而在开中法没有被破坏之前,边境的粮食也能供应如常,就是用这种办法,大明维持了京师的平稳和边关的安全。

所以京师储粮用来发放俸禄,首先皇帝这一关便不怎么能过的去。

……

“朕一年收进百万金花银,但现在各处都是进入出多……”在乾清门,算是比较正式的召见,张佳木站在下首,皇帝坐于御椅之上,四周是一群穿元青『色』长袍,白靴笼冠持铜头拂尘的太监。

在张佳木的身侧,则是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贤。

象这种一文一武搭配着的召见,在皇帝这里已经是好多回了。毕竟,张佳木现在的权势已经在实际上超过了永乐年间的纪纲。而在纪纲当权的那些年,连李景隆这样的纨绔国公都不被纪纲放在眼里,连赵王和汉王的储位之争,纪纲都置身其中,游刃有余。

张佳木不愿显的太嚣张跋扈,但无论如何,现在是他在主导一次大变革,而就皇帝来说,现在帝国的情形也确实是叫人头疼的……无论如何,财政上就是足够叫皇帝觉得难堪,并且只能问计于眼前这两个最亲信的文武大臣了。

“府库钱粮,入少出多……”皇帝继续说着:“并且,军官之俸,一季需关俸银十四万两,何以为继!”

说到这里,皇帝看一眼张佳木,用颇感无奈的声音向着张佳木道:“卿主持加俸一事,百官赞同,朕无可说得。至于说宝钞和实物抵俸一事,既然百官也都不满反对,朕亦可革除。但仍需量入为出,如果搞到入不敷出,则朕必罪卿!”

这一次俸禄改革,皇帝原本是无可不可的态度,当然,以深心来说,皇帝不愿多此一举的。

既然事先官员们能领取这样的俸禄,照常办事,又何必无事找事?

但锦衣卫最强的就是数据汇总,以苏州无锡、淮安沭阳、河南朱仙镇等地为例,将官员实际俸禄和火耗征收、摊派等正经的灰『色』收入罗列出来,再计算幕僚费用,迎来送往的费用、仪金、官服、车马等费用,再计算官员人口,十年辛苦得官的成本,如此这般算将出来,最后的结论连皇帝自己看了亦是心惊。

一个知县年俸禄是四十五两,而且只能拿到一半多些,但实际如何?那些贪污和中饱就不提了,就算是上下认可的火耗征收和商税截流,再加上合理的摊派收入,一个知县多则万金,少也有四五千,最不济的穷地方,一个知县一年收入两千两以上也是很正常的收入。

这些收入,还是扣除了来往官员的招待,给上司的分成,送给京官的冰炭敬,再去掉给进士同年的一些开销和恩师座主的仪金,最后剩下来的纯收入。

当皇帝看到这么多可靠又清楚的数据时,自然是怒不可遏。

但他亦是无计可施。现在不比洪武年间,皇帝也没有把全天下官员全部杀光的魄力和想法。就算他有,也找不到愿意这么干的人。

哪怕是张佳木也坦然告之,如果皇帝真的这么想和要这么做,那么他也只能辞职了事了。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千年之后的名声都拿出来陪皇帝这么疯……当然,话不可以说的这么难听就是了。

在种种权衡之后,皇帝才勉强允准加俸之事,但皇帝的着重点,却在火耗归公上。

自计算之后,火耗归公的收入不仅可以支付官员正常的收入,而且把各种摊派计算之后,留下合理的部份,比如在某些养马地的干草税,还有一些正经的商税,可以保留,再有官田收入,把这些相加,减去俸禄和加上的吏员俸禄,仍然可以有相当大的富余。

皇帝不仅是善财难舍,而且在节流的同时,很想开源。

他老人家也是穷怕了,一年收入百万,但宫中用度很高,明之皇宫用度,一年总在数百万之间,比起清朝,明的宫廷人数过于庞大,光是光禄寺就有近万厨子的豪气,清朝实在也是无法相比。

几万宦官加宫女的压力也着实不小,当然,清朝的八旗开销是计入公账,用全中国的钱养活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而明朝的内廷和等于皇帝打手的武官集团是归皇帝自己开销供养的。

一季就是十四万,一年养京师武官的银子就在大几十万了,加上实物俸禄,比如粮食和布匹,一年的开销就更高了。

这还只是武官,底下总还有小兵的开销,皇帝要校阅,校阅就得有赏,逢年过节,小兵总得发一两银子的过节费,这些钱也归皇帝出。

光禄寺的开销也很大,内廷的开销也不小,皇帝自己算起来,也真的是一本苦账了。如果张佳木搞的不好,官员粮食不够,再挤兑京师存粮和禁军京营的用粮,那皇帝可就真的恼了。

“请皇上放心。”张佳木从容答道:“京师百官俸禄,臣另有想法,当以实物与银对半的法子来放。至于通州储粮,和臣内阁并户部、兵部会议过,一年拿出百万石以上,仍然会有相当够的储藏。”

“嗯,就是这么着。”张佳木最近的重心就在京营改制上,皇帝也对此极为重视,点了点头之后,又向李贤道:“先生有什么要说的?”

“回皇上,”李贤与张佳木事先早就有所默契,所以此时皇帝一部在,他便答道:“自古国家怕冗食,现在京卫一卫,有武官两千余人,臣以为,其中老弱残疾者,可以逐次调外。”

“此是正论。”皇帝轻轻点头,不过,紧接着又道:“恐怕一时难行罢?”

如果依李贤所言,针对的就不止是京营中淘汰下来的老弱残疾的营兵,这些大头兵好打发,但那些武官却不好惹,与文官一样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连皇帝也不敢赖他们工资,这些人很随意就能和一个国公攀上关系,捅这个马蜂窝,皇帝亦觉头疼。

| |

第205章 谋反第359章 亲近第692章 潜藏第88章 威风杀气第567章 清军第182章 顾全大局第687章 周妃第238章 训诲第662章 监军第279章 讨教第1章 倒霉差使第495章 埋伏第554章 伏子第365章 诉说第135章 选择第478章 谋划第262章 夫妻第612章 治乱第190章 斯文一脉第83章 异常第687章 周妃第500章 赢家第577章 大事第205章 谋反第686章 肃清第154章 提人第6章 开荒任务第52章 为官之道第429章 国公府第645章 无声第581章 生态第633章 倾心第55章 底线第30章 处理意见第157章 算卦第159章 从容第600章 置法第549章 吉兆第81章 大变将起第574章 内助第313章 定论第264章 收成第403章 人心第341章 集体第249章 新闻第496章 獠牙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七章 叫阵第628章 所见第178章 明朝的情报员第344章 草原第38章 投壶第532章 新职第498章 决死第594章 仁德第218章 入场第348章 踏实第3章 点卯第115章 姑且待之第293章 不得劲第353章 恭候第5章 惊变第621章 加薪第180章 先发制人第328章 败坏第278章 营房第290章 监视第517章 平静第333章 盛怒第161章 人生百态第175章 提醒第28章 巧遇第434章 第三条路第179章 土地第431章 起火第319章 分润第365章 诉说第324章 驭下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一章 狭路相逢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四章 反制第502章 宫保第187章 厚礼第661章 流言第516章 报效第93章 巧遇第376章 爱好第610章 罗网第29章 重庆公主第384章 忍第418章 巧遇第273章 人情第396章 觅封侯第20章 变故突起第280章 展望第677章 酒话第377章 阁老第199章 意外发现第621章 加薪第44章 新思维第325章 星光第69章 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