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传承

“得国之正,无过于本朝太祖高皇帝!”

张佳木点一点头,向着王骥道:“此论甚正,老伯爷,愚意也是觉得如此。”

‘好,你能这么说,老夫甚慰。”

“但如果我停止在这一步,恐怕也不是这个原因。”张佳木缓缓道:“得国此正,也不说就不能失国。王朝更迭兴替,谁还管当初的事?要说得国之正,周朝八百年天下就不正?”

他见王骥要反驳,因摇了摇头,向王骥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绝不可以天下人奉一人,而一人可以残民以逞,享尽威福”“没有这个道理!”

“佳木此…“

明朝学术的开放还要从明中后期开始,那些文臣根本不把皇权看在眼里,可以直指着皇帝的鼻子大骂。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才会出现顾炎武和黄宗羲两个救国无方,误国有术,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两个大学者。

张佳木现在说的,便是顾炎武的主张。

可以说,在当时就提出这种比较原始的理论也是极为不容易的,也是明末思潮解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这样的见解。如果没有明末文官政治发展到顶峰的结果,恐怕顾炎武也不会有此结论。

但就现在王骥来说,这样的理论也实在是太超拼了一此。

老头儿瞠目结舌,几乎要说不出话来。

“君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张佳木看向王骥,沉声道:“现今天下事独集于县官一人之手,连丞相也没有,试问,君贤则国治,君若不贤,又如何?”

“君不贤,则文死谏耳。”

“死谏仍不听呢?”

“这……”

张佳木微微一笑,道:“王振用事时老伯爷为什么托庇于阉人门下,还不是因为国君年幼,实权尽在阉人之手,不得已不为之耳。如果君权没有那么大,大臣可以分府自立门户,各操权柄,州县官可以自行辟官,临民、理财、管军、分君权而各治之,天下事又如何呢?”

明清之际之所以国家衰败到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步,还是因为中央集权太过,儒学因程朱理学的出现而僵化,士大夫除了少数人之外,经世致用之学根本就谈不上。

现在这会儿就是明朝一个关键的转向点。

是继续集权继续僵化,还是幡然悔悟,有所改变9

对于时政的弊病,王骥也是心知肚明,等张佳木说完,他点了点头,道:“看来佳木主持的政府革新,绝不会止步于现在这个样子。

“是的,是的!”

张佳木答道:“自是不会止于现在这样的程度。不瞒伯爷说吧,中央要恢复三省制度强加监察,限制君权,独立同法。做到这个程度只若是今天行,我便是明天便死也是值得的。”

他从来没有和人这么推心置腹的说话,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随着时间和权力的增减会产生变化。

张佳木执掌天下权,久矣!到现在,把话说出口来,他也才是知道,眼前国家大政的走向和改变在他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也怪不得很多优秀而杰出的政治人物,为了理想可以抛弃一切。

有的时候,只有到这种境界的人才会深刻的理解,为什么会如此。

“是的!”他自己强加了一下语气,向着王骥道:“伯爷带我出身,所以我句句是实。中央就是要这么改,非改不可。若是有谁挡我去路,任是谁,我也绝不会放过!”

“唉!”王骥也是神情激动,起身跤了几句,才转身向张佳木道:“你和增儿,分歧就在于此了。”

“伯爷说的是,这实在是没有办法可想的事。”

“这都是命中注定所必然之事,无可再说。”王骥看向张佳木,道:“这么一说,你绝不会放权,最少在二十的内,非得由你把大权牢牢握住不可。那么,我要问你,三省重立,中央如你所说改制成功,地方郡县分权,也是势属必然。同时,吏员与官员都以考试进行,是不是?”

“是,这也瞒不过伯爷。”

‘嘿,老夫和胡老狐狸常推演朝局,看你要怎么做。我看,你办吏员学校,考核吏员,只是将来考核官员的先声罢了。将来,是要官吏不分,官可以行吏事,吏也可以为官,是吧?”

“就是如此,伯爷真的厉害。”

‘这不算什么。”王骥甚是感慨,向着张佳木道:“老夫虽然能从你的布局中推演出一些东西来,但和我胡老狐狸,还有王直那厮,我们三个服官都有一百五十年了,三个老东西自诩不凡,但于国家大政上一无建树,和你相比,我们真的只是伴食鬲诺的小吏罢了!”

王骥这般夸奖,张佳木却也是并不谦虚,和这些老臣比起来,他的成就自是要大上许多,这一层也毋庸讳言。

“那么,老夫最后来问你一句,这却是老夫自己问,佳木,究竟将伊于胡底呢?”

“废立之事,绝不会有。”

张佳木想了一想,便语气坚决的道:“历来权臣想要更进一步,篡夺中央,非得有两次以上的废立,请伯爷放心,绝不会有此事发生。还有,重建中央威权,分权三省,我的权力也会慢慢削减,除了军权之外,政权我将慢慢的不再插手。”

王骥眼皮一跳,道:“你的意思,将留着军权在手?”

“是的,本朝也非得有一个军权极大的人物来制衡文臣不可。”

在明朝原本的轨道上,虽然朱元璋和朱棣这爷儿俩都是强势帝王,也有很强大的武官集团,但明中期之后,文官集团一样发展到了可以对抗皇权,同时也对抗皇权的昏属品宦官的地步。

现在张佳木进行了政治改革,文官们在制度上都有掌握天下的权力,如果军方没有一个强势人物和掌握强势军权的人物和机构在,历史的演变将一无变化,百年之后,仍然是文强武弱,国家渐渐失去国防的结局。

“这么说,你要重开大都督府?”

王骥不愧老而弥坚,甚是老辣。张佳木不过刚提一个头,他便巳经知道结果了。

“是的,重开大都督府。”张佳木答说道:“事情一出,我就知道我很难了。以今日之局面,我没有办法激流永退。一退,则非死不可。”

今日局面,确实也是如此。

太子要杀张佳木,而张佳木若不弓颈就戮的话,就非弓导一场废太子的政变。这政变一起,宫中再有这么样的动静,他一失权柄,就非死不可。

就算是驸马的身份,也是一样救不了他。

“所以“张佳木看到王骥的脸上也有谅解的表情,因又接着道:‘天下军权,我必须掌握在手。而且,以后要形成制度。”

‘这个制度怎么弄?”

“汉代的大将军,权柄太重。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军权和政权全部在手。现在我重开三省,中书令和尚书、门下三省掌握天下政权,而我和历代大都督只掌军权。”

“如果你下一任的大都督有野心,文官虽有政权,但调一营兵,什么问题也解决了。”

“天下事哪有这么简单?文官掌握了政权和人心,还有可管一部份后勤,军队以后也要读书识字,知道天下大义。

如果文官无理相逼,甚至是皇帝无理,那么军队可以反击,除此之外,绝不可调兵相向口这一层,我将刻石成碑,留在大都督府正堂之前。”

‘虽然如此,还不足。”张佳木又接着道:“还要有监军,掌握军队动向,同时也规劝继任的大都督们,还有,要加强监察权,便是议院。以天下有名有德望的人,不拘是士大夫还是退休的武官,又或是有名的学者,甚至是商人,有此一院,可以制衡和调和文武,伯爷,以为如何?”

“说到这,你还没有说大都督怎么选任?”

“这没有办法选。叫皇上和外人插手,大都督府自己就会乱。”说到这,张佳木微微一笑,向着王骥道:“况且,我做这么多事,立这么大功,掌这么大权,难道就什么也不落?我虽一心为国,也不能清高至此,以后大都督,就由我的子孙相袭,世代守国,岂不也是美事?”

“哈哈,果然如此,不出老夫所料。”

“老伯爷,这种时候,我能这么着,是不是也算退了一步?”

“算了,算了。”王骥神情已经轻松很多,他道:‘你不曾要加九锡,已经难得可贵口嗯,可贵之至。”

他看向左右四周,看到巳经听呆了的李成桂和门达等人,又是抚须笑道:“况且你为大都督,并且世代相承,也是要安部下之心啊。他们提着脑袋陪你玩命,你说要退位,恐怕现在你的这些部下就要和你玩儿命。现在这么一说,知道将来必定可以尊荣富贵一生,而且可以安然传给子孙,大家自然就心安了。”

“是的,愚见也是如此。”说这个,张佳木自是有点无奈,但哪怕就是他自己也想把权位传给子孙,人同此心,谁又能真的无私,到化家为国的地步呢?

第399 十团营第201章 夜惊第159章 从容第478章 谋划第183章 世家第386章 谎言第193章 贩苦贼第560章 起始第603章 文思院第1章 倒霉差使第283章 外勤第4章 意外第186章 见过公公第661章 流言第499章 定局第384章 忍第566章 入营第29章 重庆公主第360章 边患第93章 巧遇第507章 仁政第93章 巧遇第384章 忍第38章 投壶第386章 谎言第264章 收成第541章 新旨第258章 贺喜第387章 明白第601章 对质第77章 庄子第17章 查案第123章 迎驾第282章 来使第70章 赠马第329章 大宴第112章 罢朝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七十四章第564章 储备第360章 边患第2章 静夜思第81章 大变将起第430章 遇袭第137章 东宫复位第403章 人心第257章 虚与委蛇第39章 比试第285章 森严第398 两心第186章 见过公公第201章 夜惊第247章 摆队第162章 希望第134章 北镇抚司第307章 好奇第298章 火起第261章 行乐第108章 心有山川之险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七十四章第300章 大宗小宗第577章 大事第574章 内助第93章 巧遇第542章 太保第331章 慈宁宫第78章 窑厂第634章 说狱第239章 军中耆旧第284章 请罪第552章 大祸第634章 说狱第333章 盛怒第24章 怒闯东厂第220章 纵骑第329章 大宴第230章 不同看法第120章 誓杀于谦第411章 人情第262章 夫妻第613章 狱中第471章 对撞第195章 赎身第125章 夺门第495章 埋伏第564章 储备第382章 石府外第171章 遇真佛第五卷权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一章 狭路相逢第104章 万宫女第614章 规则第144章 文武之争第16章 杨大老爷第206章 站队第286章 油滑第59章 相国心思第212章 死不足惜第528章 朝旨第275章 出操第387章 明白第167章 抓人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