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碗 政事堂慷慨陈词 攻吐蕃誓保国土

海湖地处高原千万年来这里没有留下多少人类的的人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对这片土地一直缺乏认识到了吐蕃王朝建立唐帝国与吐蕃赞普联姻内地的人民方知此地。

至宋代吐蕃陷入分裂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互相争战其中六谷部因得到中央朝廷的支持渐成统一之势。然王钰创立大燕帝国在付出昂贵的代价之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平定吐蕃各部。青海湖被鲜血染红王钰取“碧血青天”之意命名为青海。可他没有来得及把这占大燕帝国四分之一的领土安排好就去世了。留给了继承者一个摊子这个摊子是好是坏众说纷纭至少当时天下人都认为是个烂摊子。

当时决定攻打吐蕃举国反对王钰还是做了一直到他死后争论还是没有结束。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这片土地对国家终究有没有用?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把吐蕃打垮值得吗?

天空碧蓝一尘不染青海湖还保持着亘古以来的模样。当年的战场如今青草片片战死的忠魂埋骨于地下再也看不出征战的痕迹。一队约数百人的燕军士兵巡逻在湖边先帝攻下吐蕃以来班师回朝留下数万川军队镇守此地这支部队是在例行巡逻。

在高原上呆得久了将士们似乎也适应这里残酷的环境想当初刚入高原时多少人连走路都成问题几十斤的铠甲穿在身上如同大山一般沉重。

“管营相公。前面有情况!”走在前头的士兵突然大声喊道。

“戒备!”管营立即下令让部队排开阵势以防有变。可当他看清楚情况之后纵然上阵日久。仍不够心惊胆战正前方一片人潮以同崩海啸之势向他们袭来。其兵力之多。难以估算恐十倍于我军。

“管营相公我部不过二百人。对方数十部于我不如暂退上报卫所。”部下建议道。

管营很年轻才十几岁模样见敌势大眨眼将至沉稳的说道:“先帝征讨吐蕃时一再言明。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吐蕃反叛若不战而退有辱先帝神威。罪莫大焉。你带十骑飞报卫所刘将军。我即战死于此。”

言毕拔刀出鞘身先士卒冲向敌人。三百勇士面对数十部地敌人全无惧色。但转眼之间他们就被敌人潮水一般的进攻所淹没。青海湖边再起狼烟。

快马飞入北京红翎信使一路疾驰直奔兵部。不多时兵部尚书韩世忠匆匆而出坐上官轿向皇宫而去。时天子王战正于天章阁会汇朱熹张思继等人讲授理学谈论诗词闻韩世忠紧急求见他却真听得兴起不忍离去。遂命人将韩世忠引入天章阁。

“陛下!陛下!”一踏进天章阁韩世忠就叫了起来。

王战高坐于上闻言说道:“韩爱卿不可喧哗且稍待片刻朕听完再讲。”韩世忠一愣只得退在旁边。下朱熹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王战微露笑容听得极为出神。而韩世忠紧紧握着前线战报数度欲开口奏事然天子全无兴趣。

好不容易等到朱熹讲完天子拊掌称赞又说一阵方才想起韩世忠还在旁边遂问道:“韩爱卿何事?”

“陛下吐蕃反叛!”韩世忠急步上前呈上战报。

王战脸上笑容凝结朕刚刚即位怎么就遇上这等事?忙取过战报展开读来方知二十天以前燕军巡逻部队在青海湖边遭遇吐蕃叛军一位管营殉国所部二百余士兵全部战死。现在叛军多路出击吐蕃北部战事刚起南面纳木湖畔上万叛军正急攻吐蕃政治中心逻些城守军将领飞马向朝廷告急。

原来吐蕃六谷部刚刚要统一高原被王钰横插一手当时慑于王钰的威望和燕军的勇猛表面上表示了归顺遵从中央朝廷地统治。后闻王钰殡天没有了顾忌反心再起遂于日前动叛乱。

“这如何是好?朕方登大位就横遭兵祸恐非吉兆啊。”王战望着战报为难的说道。

“陛下吐蕃反叛乃并非天灾当从召集大臣商议对策。”韩世忠提醒道。王战这才如梦方醒忙命沈拓宣旨召三省长官及参知政事们参加御前军事会议。

当时王轼正在吏部大堂会见这科新中的进士们择其优良者初全国各省府县出现地空缺。说起这科来也真怪很多新科进士夸夸其谈吹得天花乱坠恨不能将平生所学全部展示在威王殿下面前希望能补到一个实缺。但一问其如何作官如何施政却只能笼统的说个大概完全没有详细计划。

王轼大笔一挥十余位进士再等下次出缺这等腐儒只会空谈误国如果放到地方上去作官不但不能为民请命为朝廷分忧恐怕还会祸及自己。此时吏部侍郎提醒他这些进士都是天子门生圣上钦点威王大笔一挥倒是容易不怕圣上不高兴么?

“圣上不高兴无非就是申斥于我至多免我职权百姓不高兴就会象四川一样到时候谁去收拾?”王轼不听劝告将那空谈的进士们一笔勾去。

这时下属来报宫内太监宣旨圣上急召威王入宫参与御前军事会议。王轼吃了一惊军事会议?蒙古作乱了不会这么快吧?难道恩师韩毅地预言成为现实了?当下不敢逗留忙交公务交于副手暂时处理急忙赶往宫中。

政事堂内皇帝三省长官以及带有“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头衔的大臣们已经就坐。但会议还没有开始圣上执意要等威王千岁到了以后才开始商议。

王轼匆匆而入未及行礼王战已经叫道:“威王不必多礼。坐吧。韩爱卿把事情大概说一下让诸位大臣们心中有个数。”

王轼虽贵为王爵。但这政事堂不比其他地方所以坐在三省长官之后方一落座就听到韩世忠说了一句:“上月初八。吐蕃反叛朝廷各路官军遮掩不及……”略一停顿还是安坐下去。

待韩世忠讲完王战问道:“吐蕃反叛攻打甚急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大臣们一时无言说老实话吐蕃是因为先帝好大喜功。努力想要拓展疆域才结下梁子现在先帝不在了烂摊子留给当今圣上来收拾可真是头疼得紧。如果说派兵征伐会不会又是一个十五年大战?这样的话。国家可吃不消。

“怎么了?难道没有一点办法么?”王战见大臣全不言语稍感失望。

此时。参知政事文华殿大学士吴弼起身说道:“陛下臣闻吐蕃乃不毛之地。人民尚未开化。先前吐蕃诸部互相攻打以至千疮百孔朝廷收之无益。以臣愚见莫如放弃命驻守吐蕃的军队全数撤回

军费开支。”

王战听完没有表态他不想打仗可如果就这么放弃先帝用了十五年时间才征服的吐蕃恐怕会遭人议论也对不住父亲在天之灵。

“正当如此陛下吐蕃虽然土地辽阔但物产稀少人口不多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放弃正是上上之策也会免除不少麻烦。先帝攻下吐蕃时欲在此地司仪行政可没有官员愿意到那不毛之地任职朝廷守军也是叫天连天不能适应。臣同意吴大人地意见。”门下侍中李纲也表示了赞同。

王战犹豫作难道:“可吐蕃是先帝耗费十五年时间动用数十万大军才收得就此放弃恐遭天下人非议啊朕也不愿作那不孝之人。”

“陛下岂不闻祖宗不足法天灾不足惧?此一时彼一时也情况不同对策也应该相就的改变岂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再者说先帝执意攻打吐蕃本就不对……”监察御史话未说完被王战一口打断。

“就事论事不要扯到这些更不允许批评先帝。”

议来议去意见几乎一边倒没有一个大臣说要留住吐蕃的就连尚同良也沉默了。他虽然不表态可当年带头反对攻打吐蕃地人就是他也正是因为如此吴弼才被王钰提升为尚书令因为吴弼这个人很好用言听计从又善于体察圣意他一上台就开始压制尚同良等人地意见。可当年极力赞同的他如今又是第一个跳出来说应该放弃吐蕃。尚同良等人冷眼旁观均不齿吴弼的为人。

王轼一直没有说话坐在他对面地英王王皓好象事不关己一般两兄弟偶然目光相遇也马上弹开形同陌路。

“威王你说说看这事怎么办才好?”天子突然问道。

王轼颇感为难政事堂议事还是头一次这样意见一边倒如果自己聪明点就随大流赞同他们地说法也省得挑起对立可是……

左思右想他站起身来却没有先表意见而是拱手向韩世忠问道:“韩公本王请教一下攻打吐蕃用了多少年花费多少银子损失了多少兵力?”

韩世忠也客气的起身略一思索回答道:“前后断断续续共计十五年军费过三千万两川军军以及兰州军共阵亡十四万余人伤者无数。如果再计上伤亡军人地抚恤这笔开支就有些吓人了。”

王轼点了点头这才对皇帝说道:“陛下高祖武皇帝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打下吐蕃现在有人说要放弃这不合适吧?”

所有大臣顿时感到不可思议威王今天吃错药了吧居然独自一人站出来反对?尚同良听到王轼的意见之后心头开始着急威王实在不应该这个时候出来挑起矛盾这会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两面不讨好。还是太年轻了。没有政治经验。

王战顾虑地也是这个听弟弟如此说自言自语道:“是啊先帝在天有灵。若知道朕放弃了吐蕃恐怕也会责怪朕败家的。”

“陛下话不能这么说。高祖武皇帝攻打吐蕃乃是受了奸臣蒙蔽一时失策。难道因为犯这个错误的代价太大。就要错误一直持续下去?这不是讳疾忌医是什么?”吴弼投机取巧明知圣上不喜欢别人批评先帝索性推说当初王钰是受了奸臣鼓惑。不过当初极力鼓动的那个奸臣好象就是他吧?

王轼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反唇相讥道:“吴大人暂且不说所谓当初蒙蔽先帝地是谁也不说你地意见对与不对本王想提醒你。你现在的主张是要我们放弃小半个国家吐蕃占大燕领土的两成五两成五各位。如果我们现在放弃了。还不说对不住先帝就连那前后十四万为国捐躯地烈士。怎么告慰他们?怎么对他们的后代交待?他们祖辈父辈浴血奋战把命都搭上了才打下这么大地领土。现在朝廷要放弃。吴大人你不怕以后在外行走被忠烈地后代指着脊梁骨骂吗?”

吴弼面露惭色尴尬至极吞吞吐吐地说道:“这臣的主张乃是为大燕江山社稷着想至于个人荣辱那那不是臣所考虑地。”

其他大臣听了威王一席话第一反应就是威王今天跟以前不同这言辞犀利针锋相对地风格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位为官多年的老臣。

尚同良起初还担心皇帝不满但暗中观察威王殿下高谈阔论之际皇帝一直含笑关注着他而且频频点头一片骄傲之色。

“陛下先帝排除万难打下吐蕃一定是有他的考虑在。而且先帝说过一个人再长也不过活个一百多年可国家民族还要继续前进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就不顾今后千百年的民族利益。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朝廷放弃了吐蕃一千年后后代子孙会怎么评价我们?当年石敬塘认契丹皇帝作父自称儿皇帝割让了幽云十六州被骂了快三百年前宋百年积弱虽然有皇帝的失德但罪魁祸就是此人。至今民间提起他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我们不能做这种既对不起先人也有愧于后人地事情。”王轼苦苦进谏听得王战冷汗连连他说完之后王战整个脸色都变了。

对大臣们说道:“威王所言极是放弃国土这是遗臭万年要背上千古骂名的恶事朕决不能这样做否则他日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先帝?”

大臣们一听都向王轼投以责难的目光明明圣上就有意放弃吐蕃就威王这么慷慨激昂的一说全变了主意。尚同良暗暗着急威王年轻气盛这样做既讨不到皇帝的欢心也得罪大臣实在里外不是人。

“威王千岁下官请教一句既然不放弃。那现在怎么办?吐蕃叛军一拥而起势头正旺参加过攻打吐蕃地将领一直有怨言现在谁还肯去领军征讨?”吴弼突然问道。

王轼到底是武备堂出身标准的军人风范一听这话立即说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选择地权力朝廷命令一下军人就应该一往无前挑三拣四的话他有什么资格带兵?如果没有人愿意去本王虽然年少为国尽忠也不甘落于人后我去!”

尚同良急得差点站起来这威王越说越不靠谱!带兵打仗是儿戏么?你以为是你在宫里拎几头胖熊来揍这么简单?再说了你去带兵打仗那让天下将军们的脸往哪儿放?朝廷没人了么?

王战一听也吓到了连忙劝道:“二弟不可胡说!岂能让你去冒这风险?就算要打燕军能征惯战之将数以百计还能没人?罢了罢了今日就议到这吧朕考虑考虑。”说毕离席而去。

大臣们起身准备出宫不论是谁临走地时候都不先忘看王轼一眼再看尚同良一眼心思

局面不会是这两人事先安排的吧?可尚同良是死硬不太可能吧?

出得宫来王轼黯然无语他感觉到孤立无援。没有人帮助他就连一向敬重的尚相也三缄其口想干点事情。何其艰难啊。

“王爷留步。”背后尚同良急声叫道。

“尚相。”王轼回过身来拱了拱手。

“唉!”尚同良先重重的叹了一口气。目视王轼问道:“王爷今日何故如此?你难道没看出来圣上不想打仗大臣们也顺着他地意思在说吗?”

王轼面无表情:“本王知道圣上不想打仗。”

“那既然知道。王爷何必挺身而出两面不讨好?就算圣上爱护王爷不加责备可你今日和所有大臣对立起来日后还怎么共事?王爷不要忘了你现在管着吏部不比从前了。”尚同良苦口婆心的劝着。

这句话倒激起王轼的脾气笑道:“难道因为怕得罪人。本王就什么也不说?凡事机关算尽处处小心?而且本王并没有说错放弃国土这是要遭千秋骂名的。”

“话是不错可王爷你有对策么?”尚同良见王轼听不进去。反问道。

“当然有本王学地就是这个。”王轼说完。躬身一揖扬长而去。尚同良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威王是他捧出来的。可现在却不听他的劝告。不过尚同良到底是位贤臣他想到地不是威王挑衅他的德高望重而是察觉到威王是个有主见的人坚持自己地想法毫不妥协。这虽然在政治上是极不聪明的但至少说明这个人不是个软骨头。政治经验不足可以慢慢学要是天生软骨头谁也救不了。

泰安宫

王皓正在向耶律太妃和孟太妃汇报自己第一次参加御前会议的情况议的是什么事大臣们是什么样的态度说了些什么话皇帝是如何表的态一一说明。特别是威王驴脾气跟所有人对着干的事他更是添油加醋说得绘声绘色。

“最有趣的就是二哥明明看到所有人都持一种意见偏偏要表现出自己地与众不同大议论。说什么这是既对不起祖先又对不住后人的事。把局面搅得一团糟圣上都气了宣布终止廷议离席而去。”王皓说得唾沫横飞津津有味。

孟太妃听完拍着儿子的肩膀笑道:“王轼就是那么一个蠢货你想想看成天舞刀弄枪的人有什么脑袋?他还以为自己很威风殊不知既得不到圣上的欢喜也开罪了大臣以后他地日子就难过了。”

耶律南仙听完之后半晌无语见那母子二人欢天喜地好象王轼犯了重大失误一般于是问道:“那英王你今天说了什么?”

“我?”王皓眨了眨眼睛“我什么也没有说大家都持一种意见本王何必多费口舌?”

“就是皓儿打小聪明这种时候多说什么?看那王轼出丑就行了。”孟太妃十分得意。

耶律南仙气不打一处来大声问道:“威王那里慷慨陈词的时候你一个字也没有说这还叫聪明?不管王轼说得对不对至少他给所有人都留下印象了说明他是个有想法地人大臣们就算不赞同他的意见也会佩服他的胆气。你呢?你在那里当摆设!你参知政事地头衔是挂着好玩的么?”

王皓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孟太妃一见开始护短:“哎呀姐姐象今天这种情况皓儿能说什么嘛?”

“你那时候就应该站出来和你二哥针锋相对吴弼他们自然会替你帮腔。我听来听去倒是你二哥力挽狂澜把所有大臣的意见全都打压下去了。这事情皇帝如果决定动武就是你二哥一手促成的那时候主战的将军们都会记他的情!你不要忘了你二哥是武备学堂出身!他提出自己去带兵如果这事成了会后患无穷!你知道他有多少同门师兄弟在军中担任要职么?”耶律南仙越说越气真恨不得一巴掌扇过去。

王皓被吓怕了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孟太妃也开始着急苦着脸问道:“那那姐姐事情已经这样了没有补救的办法么?”

“你不是说你儿子打小聪明么?咱们英王殿下应该有办法啊问我作甚?”耶律南仙冷笑道。

孟太妃一时语塞半晌之后讨好的笑道:“姐姐。你肯定有办法王轼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哪能扭得过你?先帝还在的时候就时常夸奖姐姐。是女中豪杰……”

“行了不用拍我马屁。这个局一定是尚同良和威王勾结事先设好的不过他们想得太简单了。其一皇帝很看重他地弟弟不可能放威王出去。其二。这仗打不打皇帝决定不了他还得来问我。其三王轼帮了我的忙。”耶律南仙颇为自得的笑道。

孟太妃母子就不明白了王轼怎么会帮我们?他与王战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十分亲近如今正是他们春风得意之时。不打压我们已经要烧高香了。

见他母子二人一头雾水的模样耶律南仙说道:“英王想要立足朝中自然是要有人支持地现在吴弼一班人马在帮你。可中央枢纽有人还不行毕竟山高皇帝远。军队还要有人支持你才行。可现在大燕一百多万军队全是先帝一手打下的底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王轼力主镇压吐蕃叛军这倒是个机会。”

“姐姐的意思是。趁这个机会拉拢军中将领?”孟太妃问道。

“拉拢?你拉拢谁?现在谁去领军平叛还没有决定呢。”耶律南仙白了她一眼。

“那怎么说是个机会呢?”孟太妃又问道。

“你不懂正是因为没有决定人选所以才是机会。大燕十几个卫戍区全都有人了可吐蕃这块还空着如果朝廷要动武势必会挑选得力干将而且极有可能节制四川云南陕西三省军队那就是二十多万人马那就是西南半壁江山。如果这个人由我推荐出来……”耶律南仙语至此处没有再说下去。

孟太妃放大眼睛看着耶律南仙用手巾捂着嘴惊讶地说道:“那这个人以后就是自己人了!咱们皓儿在军中也有支持者了!”

“不错可问题是这个人选一定要能服众在军中要有威望普通人坐不上去现在让我为难的就是让谁去节制这三省军队。”耶律南仙摇了摇头。

此时英王插话道:“太妃朝廷制度作战状态下委派的将领都是临时性战争一结束兵权就收回。林冲当年就担任过河北兵马大元帅但金国一灭他也回归本职这样一来不是白忙一场么?”

“总算这一次你说到了点子上没错朝廷是有这样地制度。可战争不结束兵权不就一直在么?”耶律南仙笑道。

王皓一时不解:“吐蕃也就那点本事仗

与燕军周旋。可十几年来燕军已经渐渐适应了恐来没多久吐蕃又垮了。”

“你怎么就不开窍?仗怎么打又不是皇帝决定的那是指挥将领的事他不让战争结束不就行了?”耶律南仙点拨道王皓恍然大悟耶律太妃果然不同凡响可这手也太黑了吧?拿国家利益去冒险难道朝里大臣都是笨蛋?

次日再议吴弼等几位大臣突然改换口风一致赞同兵吐蕃平叛。都说威王殿下一席金玉良言振聋聩如黄钟大吕警醒世人。国家疆域寸土必保否则上有负于先人下愧对于后世要招千古骂名的。

王战本来不喜欢打仗但经过威王一闹动摇起来现在吴弼等人又改了口风他更加拿不定主意毕竟他没有碰到过战争的经验。战争最考验一个帝王的才能因为战争不是独立存在的牵扯到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如何调度得当以最小的损失保证最大地胜利是门大学问中国历史上能做得尽善尽美的也没有几个人。王战应该不会成为这其中之一。

“圣上驾到!”沈拓那尖锐的声音在泰安宫回荡着。

太监宫娥哗啦啦跪倒一片王战直入宫内正碰上迎出来的耶律南仙遂拱手道:“朕今日特来探望太妃。”本来中国古代妾在家族中没有什么地位更何况老爷已经去了儿子在当家成为庶母的妾就更加不用提了。

不过耶律南仙是个异数行他极得高祖武皇帝地信任宠爱。其次对大燕立有汗马功劳再次她的亲弟弟就是现在大燕最重要地藩属。西辽国王。就这三条即便是皇太后赵出云也要对她另相相看。

“陛下政务繁忙。还能有这个心意愧不敢当请座吧。”耶律南仙命人奉上茶水。

王战落座。喝了一会儿茶不知语从何起耶律南仙一见主动问道:“莫非陛下遇到了什么难处?尽可说来老身替陛下参谋一二。”

正中下怀皇帝轻咳两声说道:“是这样地吐蕃余日前作乱袭击官军。攻占城镇。朝廷商议数日有说战的有说和地。朕一时拿不定主意太妃早年随先帝四处征伐熟悉军务。所以朕特来讨教。”

耶律南仙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问道:“陛下可曾听说过。祖宗基业寸土必保这句话?”

“这是自然怎么?太妃也主战?”王战听出来弦外之意。

“吐蕃虽然地广人稀。但雄踞中原西部千百年来不通外界人民不服教化。高祖武皇帝动用数十万军队费时十五年方才收服陛下可知道这是为什么?”耶律南仙问道。

王钰征吐蕃是本着替后世国人减少麻烦在这个时代就要把吐蕃纳入中央朝廷的直接管辖王战从小生在这个时代哪里能够体会他父亲地苦心?

遂直言道:“朕实不知。”

“陛下真诚实君子也。先帝有个宏愿要将中原文明远播四方所以他接连不断的动征战一则巩固大燕统治二则开拓疆域三则传播文化。吐蕃这么大一片领土先帝岂能放弃?攻打吐蕃代价很大如果放弃岂不是白打了?再说现在吐蕃作乱不过是垂死挣扎陛下只消点一员上将带大军征讨必定望风披靡。”耶律南仙建议道。

王战频频点头照这么说来先帝倒是用心良苦可这打仗是要花钱要死人的前番十五年耗费甚巨如今国家财力刚刚好转一些恐怕承担起来有些困难。

当他把这些担心告诉耶律南仙时后者却笑道:“这有何难?现在大燕军队一百一十多万其中马步军占八成水师占两成。可这两成地水师部队却占用了马步军一半的军费。说句实在话水师是各兵种中最华而不实最没有用处的。水师自成立之时起没打过什么仗大多是在近海航行保护商船。现如今大燕海商们都有能力自保何必朝廷穷操心?如果陛下感觉到财政上有困难不如裁了水师省下来那笔军费莫说吐蕃之战就是再打下大燕目前这么一片领土也绰绰有余。”

王战茅塞顿开大喜道:“太妃之言甚合朕心若能裁掉水师省下来地军费当是一笔庞大的数目供应平叛当无大碍。”略一停顿又作难道:“可当由何人领军征讨?又何处兵马?这些……”

耶律南仙端起茶杯揭开杯盖轻轻荡着茶末笑道:“这就不是我能乱说的否则朝里就会有人乱议论反而不妙。”

“太妃不必顾忌朕诚心请教。”王战再三说道。

耶律南仙这才放下杯子:“现如今朝廷各卫指挥使都有本职在身不宜轻动。川卫戍区倒是靠近吐蕃但其指挥使不具备大将之才。要平吐蕃之乱非得威望过人战功卓著之人不可陛下可有这样的人选么?”

威望过人?战功卓著?河间郡王林冲不就是代表么?不过他镇守河北不能乱动的再其次的话岳飞也不错可他们都有本职在身。

“若按这个条件又没有本职在身的恐怕找不出来吧?”王战问道。

耶律南仙闻言笑道:“陛下忘了一个人先帝在世时他不但威望过人战功卓著而且统率的是先帝嫡系南府军。后来在灭蒙之战中可能有什么地方不小心得罪了河间郡王被参了一本。先帝为了照顾林冲地情绪收了他的兵权放在中央挂个虚衔。”

王战仔细一想突然明白过来:“太妃说的是呼延灼?”

“正是此人陛下以为如何?”耶律南仙看着王战。

“他朕年幼时倒是听过一些他的事迹是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可年纪会不会大了一点?还有他是先帝撤下来地人朕再启用不合适吧?”王战为难道。

“哈哈陛下说哪里话年纪再大能比得过林冲?他不也还统率十万铁骑雄视京畿么?虽然先帝收了呼延灼的兵权可当初是因为碍于林冲地脸面不得不妥协陛下应该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此时候皇帝也要让着拥兵自重的大将。呼延灼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如果陛下能重新启用他他一定会感恩戴德誓死报效。”耶律南仙话里话外都不离十多年前那场军中将领之间地争端。

反正王战当时还小也不知道这些事情的内幕权且听着。略一思索之后当即表示:“若如此朕再与大臣们商议看能不能将这件事情定下来。”

“陛下必要的时候你也应该乾纲独断否则把大臣们娇纵惯了不是什么好事。”耶律南

第129碗 柴进堂泄露天机第一百五十五碗 传说中的蒙古第两百五十碗 艰苦卓绝的追击战第六十八碗 谈判结束 大功告成第一百八十碗 人不轻狂妄少年第九十五碗 南府军威武第三十碗 大宋国队教头第一百八十五碗 有惊无险第两百四十一碗 宋代马谡第二十五碗 有佳人名素颜第两百四十五碗 明争暗斗 金军提出“胡六条”第两百三十七碗 王钰长子出世第一百六十九碗 赵出云杀进靖王府第两百六十一碗 蒙古两路攻宋第140碗 大开杀戒第二十五碗 有佳人名素颜第六十三碗 巾帼不让须眉第一百零二章 清除异己第一百九十二碗 赵颉发现惊天秘密第120碗 亮剑行动开始了第两百九十四碗 军队人事变动 大燕“军校”创立第三百碗 王钰向这个时代所有人告别第三百零七碗 铁木真入京朝拜 大司马教导威王第两百三十三-四碗 幽云动乱第七十一碗 传授官场之道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一百四十七碗 王钰亲卫第三碗 李师师的澡盆第一百五十四碗 警告蔡太后第两百一十碗手机战第三百二十二碗 从陆上强权到海上霸主第十七碗 惊闻林冲有难第七十七碗 招安梁山泊第七十五碗 王钰“神勇”破贼寇第两百六十七碗 让蒙古人见识什么叫南府军第一百六十一碗 万民可汗第两百六十八碗 耶律南仙弹压叛乱第两百二十七碗 宋蒙两军冲突第120碗 亮剑行动开始了第三十二碗 王钰前途未卜第两百五十八碗 两位王者的对决第一百七十九碗 南仙出云大打出手第七十二碗 梁山贼寇进京第三百一十碗 政事堂慷慨陈词 攻吐蕃誓保国土第三百一十九碗 大燕不能再出一个武则天第两百九十六碗 十五年后第两百六十六碗 铁木真出世第一百零四碗 国之将亡 必出妖孽第十六碗 诡异的小童童第一百九十碗 王钰的秘密第一百七十三碗 阴险的女真人第三百二十二碗 从陆上强权到海上霸主第七十五碗 王钰“神勇”破贼寇第三百一十二碗 皇帝大婚受嘱托 林府赴宴生情愫第二十九碗 誓要扬我国威第五碗 初见赵大嫖客第二十三碗 王老爷高中了第四十五碗 大宋英雄王钰第二十碗 取消资格危机第三百零三碗 恭王神射 震憾西京第一百零四碗 国之将亡 必出妖孽第九十七碗 太尉王钰第两百二十七碗 汴京城皇陵崩塌第九十三碗 孤军奋战第一百四十五碗 欲杀王钰 必先除耶律南仙第四十六碗 连升三级官职第四十六碗 连升三级官职第两百二十五碗 “忠心耿耿”的大宋属国——蒙古第九十三碗 孤军奋战第136碗 醒掌天下权第四十九碗 又惹牢狱之灾第两百五十二碗 完颜亮星夜逃亡第一百八十五碗 有惊无险第一百八十七碗 蒙古向大宋称第123碗(上) 赵佶驾崩 王钰涉险第两百六十八碗 耶律南仙弹压叛乱第一百六十一碗 万民可汗第120碗 亮剑行动开始了第两百三十八碗 直捣黄龙第两百九十三碗 林冲封王第七十三碗 殿帅府急调兵第两百二十五碗 “忠心耿耿”的大宋属国——蒙古第两百三十八碗 直捣黄龙第112碗 京城商贾联名请愿第六十八碗 谈判结束 大功告成第三百一十七碗 天策上将 总统全国军队第一百五十六碗 薛禅金刀第四十碗 王小宝的兵器第十三碗 小宝痛下杀手第五十四碗 各朝都有贪官第两百二十七碗 宋蒙两军冲突第十三碗 小宝痛下杀手第两百九十四碗 军队人事变动 大燕“军校”创立第两百九十九碗 力保汉王 旗开得胜第三百一十六碗 千军万马避白袍第一百五十四碗 警告蔡太后第两百五十六碗 捷报飞传 举国欢腾第三十六碗 受封为承事郎第116碗 “大宋水师”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