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碗 效仿舌战群儒

历时四月,以王钰为首的大宋使团终于到达辽国都城,西京(今北京),也就是幽州。此时,辽国处于耶律延禧的统治之下。大宋使团到达西京后,按礼仪,本该由辽国朝廷派出官员迎接,也不知辽人是故意怠慢,还是其他原因,仅仅来了一个知府招呼王钰他们在驿馆住下。这种无礼的举动,让副使韩毅大为恼火,王钰却是不太在意,准备与辽人谈判。

一连住了十余天,不见辽帝接见,直到了第十五日,才从辽宫中传出消息,命大宋使节进宫。王钰带着韩毅与红秀在辽国官员的陪同下,入辽宫面见耶律延禧。

辽人制度,全盘学习汉人,无论官制,政体都与宋朝无异。就连皇宫的建筑,也是中原风格。进了宫门,由宦官领路,一路前行,到一座大殿前停下。仰头一望,延庆殿。

王钰本以为辽国皇帝就在这殿中,可进去一看,殿中数十人席地而坐,都是身着朝服,眼高于顶之辈。

“宋使稍候,皇帝此时无暇召见,在座的都是南人官吏,宋使可与诸位大臣一叙乡情。”领路的宦官在旁说道。南人?那就是说,在这里坐着的,原来都是汉人,却跑来辽国作官?狗汉奸!

殿中,左右两列汉族官员席地而坐,只有殿门处有一副座头,看来是留给王钰的。

“王大人,看这样子,是效仿汉时诸葛孔明舌战群儒。”身后的红秀低声提醒道。王钰没有作声,径直提起自己座头上的垫子,向殿上走去。辽官尽皆失色,这位宋使要干什么?

王钰刚坐定,就听一人说道:“中原向来号称礼仪之邦,不知宋使为何这般无礼?”

“我是大国使臣,你们故意将座头设在末座,这是对我国家的不敬,既是你们无礼在先,怎么又来怪我?用句俗话,你们这叫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哦,我倒忘了,诸位大人本来就已经背井离乡,以前在大宋学的那套儒家的‘礼义廉耻’,恐怕早就忘了。”王钰此话一出,满座皆惊。更有不少人面有愧色,宋使此言,是暗指我等不知廉耻,卖国求荣。

此时,众官中走出一人,气宇轩昂,儒雅不凡,只是没有胡须,皮肤白皙。他倒是挺懂礼貌,上前一揖,拜道:“宋使巧舌如簧,必是智谋之士,没请教尊姓大名,现居何职?哪一科的进士?”

人敬我一尺,我敬一丈,王钰还了礼,朗声答道:“本官姓王名钰,现任太常少卿,蒙皇恩,未升舍而授官,没请教这位大人……”

那人尚未答话,已有人叫道:“这位许大人以前是在宋帝皇宫之中当差,熟知宫廷之事,才学兼备,素为我大皇帝倚重。”原来是个太监。

那位许大人微微一笑,和颜悦色的说道:“大人既被破格提升,想必满腹经纶。宋人素好诗词歌赋,对联文章。我有一上联,还请宋使不吝赐教。”

王钰暗呼不好,对联这个东西,自己只有在过年的时间才看过,他现在拿来考我,如果是什么“天增岁月娘夭寿,春满乾坤爹满门”自己恐怕还勉强对得上,因为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到处都是这几句。如果难一点,恐怕今天自己丢脸不要紧,还得给国家丢人现眼啊。

“宋使听好,我这上联是,小少卿,穿冬衣,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那许大人说出此联,洋洋得意,因北方寒冷,王钰穿的是官员冬季朝服,但手里还是持着一把折扇,这本是大宋文官平常的装束。

说实话,王钰根本没有听懂他这对联是什么意思,更不用对下联了。

“大人,他这副对联里,有春夏秋冬四季,而且是讽刺你不学无术,没读过春秋。依红秀看,你只能用东西南北来对,才工整大气。”没有想到,红秀竟然也是个才女。见王钰面有难色,在背后小声提点。

王钰虽然经过她提醒,可仍旧想不出来,现在他倒有些后悔当初不为什么不多读点书了。唉,要是有那研究史学的老爹在,肯定能对得上来。

“大人,南北两样,红秀能对上,他是南方人,却跑到北方来,你可以用这个对,只是东西二字,红秀实在没有办法。”红秀又提醒了一句。

东西?这两个字给了王钰启发,盯着那位许大人看了好半天,又在某个重要部位扫了几眼,突然笑道:“老太监,生南国,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背后“扑哧”一声,红秀脸蛋通红,忍不住笑了起来。就连韩毅也忍俊不禁,都说王大人是个不学无术之辈,可这副对联,就算是饱学之士也未必对得出来,必须要是出生市井,放得下斯文的人才有办法。

殿中一阵窃笑,那位许大人老脸挂不住,喃喃的念着什么,低头回到了座位。

“好厉害的一张嘴!本官来会会你!”又一人站了起来,看他装束,似乎是个武官。大步走到殿前,当着王钰的面,放出了狂言:“我大辽建国百余年,兵锋所指,望风披靡。与你大宋交战,更是每战必胜。你们至今每年都要送我朝岁币,谁胜谁败,一眼就看得出来,你这黄口小娃儿,却在这里作口舌之争,算什么本事?”

“哦?谁胜谁败一眼就看得出来?那我倒要问问了,本官自入辽以来,眼见辽国民风,官制,文化,都与大宋无异。就连你们的皇宫,也是学习我们汉人的风格。你既然牛皮吹得震山响,那怎么不自己创建一套制度,自己创造一种文化出来?学我们干什么?”

那武官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气得说不出话来。突然狠狠哼了一声,竟然不顾同僚,拂袖而去。众官面面相觑,好厉害的少年!我等在此,本想出他的丑,没想到竟被他抢白一顿,丢了面子。如果皇帝知道这事儿,谁也讨不到好。

当下,又有几人想来为难王钰,却忽听一人高声笑道:“宋使远来是客,我等如此为难,不是待客之道啊,倒叫客人笑话了。”

那人三十左右,风度翩翩,显得傲然不群。众官见他这么一说,倒是没人敢来出头,想必此人官爵不低。

此时,刚才那位太监又匆匆走了进来:“大皇帝口谕,让宋使回驿馆歇息,明日朕自派相关人等与之谈判。”

“使节来朝,竟不召见,实在是欺人太甚!”韩毅不满的喝道!王钰举手制止了他,回复了那宦官,便起身告辞。经过刚才那人身边时,王钰特意看了他一眼,那人面露微笑,拱手一揖。

第两百零六碗 血洗平川关第二十六碗 又见出云郡主第两百六十七碗 让蒙古人见识什么叫南府军第一百九十六碗 王钰要离京?第十一碗 开封府抓人啦第两百四十三碗 神机军师朱武第四十三碗 宋辽国战开始第四十七碗 素颜十八华诞第一百零九碗 一声惊雷震天地第两百一十碗手机战第两百零三碗 五千汉军回归大宋第两百四十二碗 名不虚传南府军第两百零一碗 丑细阳定奇计第一百零四碗 国之将亡 必出妖孽第一百七十六碗 陆游斗富第一百六十九碗 赵出云杀进靖王府第一百四十六碗 惊天大逆转第三百碗 王钰向这个时代所有人告别第一百四十八碗 千钧一发第129碗 柴进堂泄露天机第139碗 天字第一号大贪官第二十二碗 忽闻喜从天降第两百二十六碗 王钰回京第两百八十三碗 蒙古人给大燕帝国的礼第三百一十九碗 大燕不能再出一个武则天第123碗(上) 赵佶驾崩 王钰涉险第三十三碗 朱夫子的见教第六十二碗 流氓提砍刀 谁挡谁就翘第一百七十三碗 阴险的女真人第两百一十三碗 滦河大捷第八十七碗 王钰潜龙入海第两百五十五碗 林渊枪挑金兀术第五十七碗 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三百一十九碗 大燕不能再出一个武则天第一百九十九碗 暗潮下的危机第一百八十二碗 将星闪耀第九十一碗 兵临城下第两百四十一碗 宋代马谡第九十碗 我要种马!第两百七十三碗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第三十四碗 夜遇刀疤杀手第两百一十四碗 大捷!兀术全军覆没!第五十二碗 上皇帝万言书第两百四十八碗 西夏叛乱第两百八十八碗 韩毅洞悉蒙古战略意第一百七十五碗 岁月场惊现李清照第两百一十九碗 上京大逃亡第三百二十二碗 从陆上强权到海上霸主第一百八十九碗 好一个厉害的汉奸第一百四十二碗 整军备战 讨伐西夏 报太原之仇第四十四碗 最野蛮的比赛第两百五十三碗 绝处逢生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七十五碗 王钰“神勇”破贼寇第一百四十八碗 千钧一发第九十四碗 将军难免阵前亡第八十五碗 虎躯一震 王八之气四射第122碗 政治献金岳飞:汉旗指处 望风逃遁 北灭女真 西平党项第两百二十七碗 宋蒙两军冲突第七十四碗 李逵元夜闹京城第两百八十二碗 先打越南?第两百四十六碗 林冲屠杀十万降卒第一百八十一碗 古今罕见第五十三碗 效仿舌战群儒第一百零三碗 辽国灭亡第七碗 惊现天赋异秉第125碗 柴进堂打进汴京第一百五十一碗 赵桓暴毙第三十七碗 吃五十杀威棒第一百六十八碗 相逢一笑泯恩仇第两百零二碗 剑拔弩张第一百五十四碗 警告蔡太后第两百三十六碗 新春贺岁之北伐开始!第三百一十碗 政事堂慷慨陈词 攻吐蕃誓保国土第两百三十二碗 王钰的苦心第九十二碗 进攻!进攻!进攻!第一六十五碗第七十三碗 殿帅府急调兵第一百四十九碗 王者之风 群雄慑服第八十七碗 王钰潜龙入海第九十碗 我要种马!第六十一碗 刀光剑影照亮前程第两百一十九碗 上京大逃亡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七十五碗 王钰“神勇”破贼寇第四十五碗 大宋英雄王钰第两百八十七碗 迂回前进 断燕军粮道本书内容简介第两百三十八碗 直捣黄龙第一百八十九碗 好一个厉害的汉奸第两百一十一碗 大宋铁骑第二碗 穿越原来不易第七碗 惊现天赋异秉第一百四十一碗 我本将心向明月第三百二十一碗 斗智斗勇 姜还是老的辣第一百九十三碗 赵广拼死上金殿第一百四十八碗 千钧一发第七十碗 所谓“皇恩浩荡”第一百一十碗 赵佶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