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杨村 (1)

杨德宗收起锄,夹在肩上,不慌不忙地朝家走。他心里想,不碍事,女人叫嚷着多半一个时辰也生不下来的。于是走到路边,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一边吸一边又想:要是生个儿子就好了。

杨德宗回到家里,妻子王瑶琴已经被小叔子杨德华,送到镇上医院去了。杨德宗这才急急地,赶去医院。医院妇产科门口,除了小叔子杨德华,还有王瑶琴的母亲和妹妹王瑶萍。王瑶琴的母亲和妹妹,都是王家庄人。王家庄与大杨村只隔着一条马路,那条马路经过整修后,叫做:康宁公路。王家庄在康宁公路上,是臭名昭著的。常跑这条公路的司机,没有不受过它宰割、不唾弃它的。但它就像长在公路上的一颗毒瘤,你以为把它切了,其实它一直虎视眈眈地存在着。王家庄是靠路发财的村庄,而大杨村的男人不与王家庄抢路段。他们讲究外出打工赚钱。

王瑶琴进产房后,一直到傍晚才把孩子生下来。她一听是个八斤重的大胖儿子,望着儿子的“小”心里就高兴。而此时杨德宗在产房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正想打道回府时医生出来说:“是个男孩儿。”

想儿子想久了的杨德宗,被这一句话震得神清气爽。他知道自己有儿子了,心里的激动却没有表现出来。他依然抽着烟,做着沉思状。岳母在一旁说:“这回满意了吧?”杨德宗只是微微一笑。

瞅过儿子后,弟弟杨德华问:“起个啥名?”杨德宗略微思索了一下:“大名叫杨安,小名叫宝龙。”

“宝龙?!”

“宝龙,就是龙的传人的意思。”杨德宗得意地说。

“不错,有意思又叫得响。”杨德华点头道。

杨德宗与杨德华兄弟俩,先各自离开了医院。杨德宗三天后再来接产妇和孩子回家。这会儿杨德宗在街上买了做月子吃的干面、红糖、奶粉、饼干,还买了一包尿片。其实这些东西家里都有,杨老婆婆与媳妇早就准备好的。

现在杨德宗坐在公共汽车上,他心里最想把生了儿子的好消息告诉母亲。然而回到家,黑洞洞的,杨德宗点亮灯只见翠翠抱着饼干罐睡着了。母亲不在家,母亲去了哪里?杨德宗忽然紧张了起来。他看看灶火是灭的,再看看鸭棚的门是敞开的。他马上意识到母亲出事情了。

杨德宗飞快地跑去杨德华家里。杨德华正在吃晚饭,他见哥神色紧张便说:“啥事,这么慌兮兮的样子。”

“母亲不见了。快去找。”杨德宗说完,直奔江边。而弟弟杨德华没有哥的紧张,他想母亲也许窜门儿去了,村里的老人谁个不窜门?能有啥事?杨德华虽这么想,但还是放下了碗筷。这时他老婆从里屋传出话来:“刚回来,把饭吃完了再去找。老太婆能死到哪里去?”杨德华的老婆与婆婆不和,她嫌婆婆把公公遗留下来的几个木匠钱,都贴给了老大杨德宗家的。

杨德宗来到江边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月光浮游在江面,江里还没有到涨潮时节,一切是风平浪静的。杨德宗知道母亲每天都会赶着鸭子到江边来,但每天基本都只个把时辰,绝少有超过半天的。会不会是有人为了那群鸭子谋财害命呢?杨德宗越想越觉得凶多吉少。从江边回到村里,他又挨家挨户地找,都说没看见杨老婆婆。杨德宗决定报警了,但杨德华说再找找看。于是,兄弟俩又兵分二路寻找。直找到子夜时分,还是没有音讯。

刑警队长杨步高,在凌晨两点被刑警队值班员洪水根叫醒。同时被叫醒的还有杨步高的妻子,她眯着眼睛看丈夫起床穿衣,然后轻轻地关灯出门。这一切她已习以为常了,然后转个身又睡去。

杨步高赶到局里时,刑警队其他几个队员已经等在那里了。他们研究了一下,坐一辆吉普车“呜呜”呼叫着,到江边和大杨村以及有可能案发的地点搜寻。这时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江面闪烁着点点微光,离江不远的一片树林隐隐约约有几声鸟儿的啼叫。他们握着的手电筒如探照灯似地在江面和树林,扫来扫去。一遇见有人走来,便迎上去问长问短。

杨步高此刻握着手电筒,与他的同伴走进树林。树林里有不少坟堆和石碑。在一棵树下,杨步高发现地上的土有些松,便挖了开来。挖着挖着,挖出来一把锈迹斑斑的菜刀。杨步高让拿着照相机的洪水根,从不同的角度拍了下来。接着他们又继续搜寻。不久,兵分几路的刑警队员传来:尸体找到了。

尸体是随着江的上游,一直漂浮到盐官镇的。因为天未亮,从远处看刑警队员起先还以为是一块若隐若现的石头。尸体拍过照,经法医检验过后被拉回大杨村时,天已经大亮了。村子里一下围满了人。有交头接耳指指点点的,有悲叹的,有哭声的,乱作了一团。杨德宗兄弟俩把母亲抬回了家,母亲直挺挺地躺着,被水浸泡发涨了的尸体,显得格外白。

“早起我还看到她‘嘎嘎’地叫着,赶着鸭群,怎么眨眼就死了呢?”村里杨五爷说。

村里的老娘、大爷们抽嗒着。翠翠也抽嗒着说:“奶奶死了,以后就没有奶奶疼翠翠了。”

村妇女主任挤了进来,她蹲到翠翠身边说:“我们都是你的奶奶,我们都疼翠翠的。”翠翠止住了哭,一头窜了出去。这时鸭棚里的鸭正“嘎嘎”地走出来,朝江边走去。

一个星期下来,案件的侦破毫无进展。尽管排除了自杀的可能,但没有排除杨老婆婆不小心掉入江里的可能。杨步高那天早上又来到江边。他看见江面上有鸭子在嬉闹,便断定那是杨老婆婆家的鸭子。村里人说:“这群鸭子来回自如,杨老婆婆不用管着,也一只不会少。”杨步高一边走,一边望着嬉闹的鸭子,不小心与迎面走来的小男孩撞了个满怀。杨步高蹲下来赔礼道歉时,小男孩说:“警察叔叔,你也喜欢看鸭子吗?”杨步高说:“喜欢。你每天都来看鸭子,有没有看到一个老婆婆,就是管鸭子的老婆婆?”

“以前看到的,后来她掉入水里去了。”

“你说她掉入水里去了?她怎么掉下去的呢!”

“她要让那些鸭子上岸回家去。她‘嘎嘎’地叫着,后来她往江面上扑着挥着手,‘嘭’一下就掉下去了。这时候我还喊:有人掉下去了,救命啊!可是很多人路过,朝江面看看,没有人去救,其中还有我叔叔呢!再后来就看不见老婆婆了。我回家去与娘说了这件事,娘说不救人是不对,但你小孩子的,别乱说。”

“你说得好!带我去看看你叔叔吧!”

“不好!娘知道了要骂的。”

“那好,你告诉我你家住哪里?”

“王家庄。”

“噢,知道了。谢谢小朋友。”

杨步高很快来到了王家庄。没费多少时间,他就在康宁公路旁的一家小饭店里,找到了小男孩的叔叔。小男孩叔叔说:“那老婆婆确实是自己掉下去的。有人听到我侄儿喊救命,就围观了起来,但没人救。也许都与我一样,是旱鸭子吧!”

杨步高将小男孩叔叔的话录了音。杨步高想叔叔与小男孩一样,是杨老婆婆掉入江中的见证人。杨步高觉得这个不是案子的案子,到此应该可以结束了。于是他找来杨德宗和杨德华,把事情说了一下,又将录音放给他们听,以证明杨老婆婆是自己掉入江中,溺水而亡的。

杨德华本来对王家庄的人没好感,觉得王家庄的人自私自利又横行霸道,抢占了康宁公路边的一片商机。如今又见死不救,虽然够不上犯罪,却也少了良知和道德。哪有一个青年男人,眼睁睁看着一个老人掉入江里挣扎而无动于衷的?杨德华越想越气,终于在某个晚上勾结了一帮同伙,将那个王家庄孩子的叔叔拳打脚踢了一顿,并砸烂了他的小饭店后,逃遁而去。

那叔叔被打后,自然想到了是死者老婆婆家里的人前来报复。虽然没有证据,但毫无疑问,他的直觉就这么告诉他。于是,他打电话给杨步高说:“杨队长,我被人打了,小饭馆也被砸烂了,这个案子与你有关。你来过后,我就倒霉了,你如何赔偿我的损失?”

杨步高一听,十分惊讶。但他说:“这是民事纠纷,不是我所管的职责范围。你要去找村治安保卫组的同志。”杨步高说完就搁下了电话。那叔叔对着被砸烂的小饭馆,气愤得破口大骂。后来事情没有得到解决,那叔叔虽然窝了一肚子贼气,但他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他的小饭店还要继续开下去,惹不起只能躲得起。

杨老婆婆葬礼后,杨德宗才把媳妇和儿子接回来。小姨子王瑶萍也一起来到大杨村,但第二天就回王家庄了。说是要与几个小姐妹去城里打工,看看外面的世界。在王家三姐妹中,王瑶萍觉得自己要做个最有出息的人。不能像二姐王瑶琴只嫁个大杨村的,更不能像大姐王瑶芬嫁个二婚头,丈夫死了,回到娘家还拖着个继子。大姐叫继子:拖油瓶。继子叫大姐:阿姨。渐渐地,王家庄的人都叫大姐阿姨了。阿姨与父母早些年闹翻后,就在王家庄最西头盖了一间瓦屋,没再嫁人,守着拖油瓶过。阿姨疼拖油瓶,亲儿似地疼。有鱼肉的时候,阿姨自己不吃,看着拖油瓶吃。添新衣的时候,阿姨自己不买,给拖油瓶买。阿姨只打过拖油瓶一次。那是拖油瓶七岁时,阿姨把他送去学校读书,拖油瓶没等放学就逃回来了。

还有一桩尴尬事,有几个嫂子坐在太阳底下织毛衣,拖油瓶走过来,那嫂子问:“拖油瓶,你晚上与你阿姨一个被窝睡,你吃你阿姨的没有?”拖油瓶说:“没有,不过阿姨的身体很热的,我常把冻僵的手放到她的肚皮上。”那嫂子说:“你摸你阿姨的肚皮啊!”

那嫂子说到兴致上,阿姨正巧走过来,全听见了。她的脸一阴,扭头就走。拖油瓶虽小,却知道阿姨那副阴森森的样子,一定是自己说错话了。于是呆呆地站着,然后一声不吭地走了。那些嫂子见这一大一小,如此光景,便认为他们之间藏着一个秘密。为什么阿姨当年宁愿与父母闹翻,也不肯再嫁呢?

都说嫂子们是长舌妇。嫂子们越是不明白的事情,越是喜欢说东道西。一时间阿姨与拖油瓶,就成了王家庄村民们的话题。拖油瓶看到别人指指点点,就会下意识地认为是在说他和阿姨。他忽然地有了自卑感,变得孤寂起来。不合群,也不想与人往来,只与阿姨亲近。而阿姨的心思,也都在拖油瓶身上。阿姨想,我一个农妇定要培养出一个知识分子来。就这样阿姨带着拖油瓶过,没有人再来提亲了。

如今拖油瓶已考上省城的重点中学。住在城里,他每到寒暑假才回来。阿姨脾气倔,从不伸手向父母要钱。她种地,卖菜,供拖油瓶上学。日子虽清苦,却因为心里有期望,也其乐融融。

寒假里拖油瓶回来了。拖油瓶给阿姨买了一只漂亮的发夹。他总觉得阿姨不该为了他,像个黄脸婆。阿姨该像城里的女人一样漂亮。然而阿姨是辛苦的。阿姨的瓦屋还是从前的瓦屋。一个小小的房间,一张大床就是他们栖身的地方。

拖油瓶在中学的自然课本上,已上过生理课。他不大情愿再与阿姨睡一张床。但家就这么一点大,床就这么一张。他也不好意思提出要求,让阿姨为难。于是就将就着。然而在阿姨的眼里,拖油瓶永远是小孩子。阿姨虽然已与他分头睡,但仍然是一个被窝。那天阿姨睡下后,仍然像从前一样要拖油瓶给她按摩脚。拖油瓶按摩着、按摩着就抱着阿姨的脚睡着了。睡梦里他抱着阿姨的脚,渐渐地变成了柔软的大腿。他感到他的体内一阵冲动,心“砰砰”地跳得厉害。这时候一股风从窗洞里吹来,门帘上的风铃“当当”地响了两下。

第二天一早,阿姨起床后,拖油瓶迟迟不肯起床。他在考虑如何把床毯上的污秽弄干净?如何为自己添一张床?阿姨催他起床,他闷闷不乐地沉默着,眼睛直直地看着天花板。

杨二爷是杨德宗的二伯父,老村长。今年83岁,是大杨村年纪最大的老人了。按村里人的说法,杨二爷是老革命,从前在四明山打过游击,回大杨村后还做过地下的领导。可谓九死一生。那些峥嵘岁月的日子,杨二爷很怀念。他常对村里的男女老少,讲他的革命故事。他说那时光我们在山上,埋伏在草丛中,一动不能动。无论蚊虫叮咬,全身奇痒都不能动。这是铁的纪律,关系到很多人的性命。杨二爷说着就会捋起袖子和裤腿,指着那些曾经被毒虫咬得腐烂的疮疤,然后说:“这就是见证。”

然而如今的年轻人,已不再是“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他们对杨二爷叙述的革命故事没有兴趣。他们需要一切时尚的东西。没有钱,他们就要出门去赚钱。杨二爷感到很失落。他特别怀念“文革”时期,跳“忠”字舞,听样板戏,还有各种名目的文艺宣传队。那时候有人把他的革命故事,编成快板朗诵表演。至今,他还记得那快板的一段词儿:

四明山上游击战

杨二虎上山来

指挥战斗有谋略

英勇杀敌本领高

本领高

……

第28章 手机短信 (4)第38章 你好,上海 (4)第62章 失 踪 (2)第9章 九 堡 (3)第59章 苍茫人世 (2)第32章 职业流行病 (3)第5章 破 碎 (4)第1章 序第39章 你好,上海 (5)第12章 大杨村 (1)第43章 如风过耳 (2)第29章 手机短信 (5)第25章 手机短信 (1)第47章 如风过耳 (6)第47章 如风过耳 (6)第11章 九 堡 (5)第47章 如风过耳 (6)第19章 在西篱村的日子 (2)第43章 如风过耳 (2)第22章 在西篱村的日子 (5)第12章 大杨村 (1)第26章 手机短信 (2)第63章 残 缺 (1)第39章 你好,上海 (5)第48章 去马市交易场 (1)第28章 手机短信 (4)第68章 岁月如梭 (2)第16章 大杨村 (5)第29章 手机短信 (5)第9章 九 堡 (3)第34章 职业流行病 (5)第16章 大杨村 (5)第59章 苍茫人世 (2)第67章 岁月如梭 (1)第65章 透过岁月的薄纱 (1)第23章 在西篱村的日子 (6)第59章 苍茫人世 (2)第58章 苍茫人世 (1)第69章 牧羊女兵第25章 手机短信 (1)第37章 你好,上海 (3)第55章 筒子间的生活(3)第43章 如风过耳 (2)第45章 如风过耳 (4)第13章 大杨村 (2)第60章 苍茫人世 (3)第38章 你好,上海 (4)第14章 大杨村 (3)第5章 破 碎 (4)第63章 残 缺 (1)第2章 破 碎 (1)第67章 岁月如梭 (1)第9章 九 堡 (3)第32章 职业流行病 (3)第20章 在西篱村的日子 (3)第57章 筒子间的生活(5)第36章 你好,上海 (2)第33章 职业流行病 (4)第3章 破 碎 (2)第42章 如风过耳 (1)第62章 失 踪 (2)第65章 透过岁月的薄纱 (1)第28章 手机短信 (4)第13章 大杨村 (2)第17章 大杨村 (6)第60章 苍茫人世 (3)第53章 筒子间的生活(1)第7章 九 堡 (1)第36章 你好,上海 (2)第25章 手机短信 (1)第53章 筒子间的生活(1)第7章 九 堡 (1)第19章 在西篱村的日子 (2)第42章 如风过耳 (1)第56章 筒子间的生活(4)第49章 去马市交易场 (2)第65章 透过岁月的薄纱 (1)第67章 岁月如梭 (1)第28章 手机短信 (4)第50章 去马市交易场 (3)第11章 九 堡 (5)第29章 手机短信 (5)第47章 如风过耳 (6)第66章 透过岁月的薄纱 (2)第22章 在西篱村的日子 (5)第1章 序第27章 手机短信 (3)第26章 手机短信 (2)第45章 如风过耳 (4)第9章 九 堡 (3)第1章 序第36章 你好,上海 (2)第5章 破 碎 (4)第30章 职业流行病 (1)第65章 透过岁月的薄纱 (1)第48章 去马市交易场 (1)第36章 你好,上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