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文化制度状况考五

学点儿历史 中国早期文化制度状况考(五)

中国早期文化制度状况考(四)——宗法制度

四,宗法制度:

西周春秋间的宗法制度不仅是贵族的组织制度,还与政权机构结合在一起。按照这种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政治上最高的领导。天子的众子被封为诸侯,君位同样由嫡长子继承,相对于天子是小宗,而在本国内则为大宗,是国内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本国的最高领导诸侯的众子被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国君为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统治着自己的封邑。卿大夫或还可再分出“侧室”或“贰宗”,大宗小宗原理同上。

可以大致看出来,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关系,并在此之上,在同一家族内部分出不同的等级。

(一)宗庙制度:

宗庙制度源于祖先崇拜,我们对祖先崇拜当不陌生,而在农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供有祖先的牌位,“供奉先远三代宗亲之神位”,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对祖先敬拜祭祀一番。在这样一种祖先崇拜的传统之下,中国人十分重视血缘关系,于是儒家有一种观念,即中国人是不必怕死的,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命虽然终结了,但同时也在血缘的流传中传承了下来,并因此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因对这种生息繁育的重视,所以有我们现在还能听到这样的一句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中国的计划生育为什么在农村难以开展,这种观念应该就是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就是养儿防老在起作用,这一点就不绕舌了。上面提到说儒家的不怕死,终归是一种情感,如果作为比照,基督教是不主张崇拜祖先的,在基督教看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之魂,要对自己负责,基督教虽然要求爱父母,但认为永生的权柄存在于造物主那里,这也是基督徒不应该拜祖先的理由。

正因为这种祖先崇拜,所以周族要不但要建造宫室供自己居住,而且也建造宗庙供他们的祖先与死去的亲人居住。现在传统的中国人不再建造专门的宗庙了,但由于有祖先的牌位在家里,也可以认为自己的家同时也是祖先的灵安居之所。《左传-昭十八年》有“庙在道南,寝在道北”之说,虽然这是春秋时期的描述,也可以大致推论出周人的庙与寝是建在一起的,并且庙在寝的前面,颇附合族类前赴后继的样子。

传统儒家很重视孝,还有专门的《孝经》,《左传-哀十五年》有“事死如事生,礼也”,《论语》也有“慎终追远,民德归重矣”,虽然后者强调民德,但这种德行也是以孝亲为先的。要孝嘛,就要供给最基本的居所和饮食,古人认为鬼神和活人一样需要饮食,而祭祀就是供给鬼神饮食。崇拜祖先,是因为他们觉得祖先能保佑后人,所以经常在做某事之前要向祖先请示报告,叫做“告庙”,如果事成,也要告庙,如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国胜利,楚文王就在前线“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这是楚文王带着先君的庙主争战,并在战后建造临时的宗庙来告捷。这种告庙可能不会大小事都告,估计是有大事的时候才告庙,这与基督徒祷告是有区别的。

如果宗族灭亡,宗庙也就绝祀,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左传定公四年》有“灭宗废祀,非孝也”。《公羊传》庄三年经“秋,纪季以酅入于齐”,传有“纪季者何?纪侯之弟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纪季?服罪也。其服罪奈何?鲁子曰:‘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得到齐桓公的许可,桓公推己及人,在情理之中。

宗庙内都有神主(牌位),有多少个主,要看宗主的等级地位,《礼记-王制》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1)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也有说天子五庙的,但具体情形不得而知,大体情形当不错。

从我们的先民的宗庙制度,不难发现,我们有尊敬祖先的传统,那为什么要尊敬祖先呢?

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们是想得到祖先的保佑,人们早就认识到未来的无常,需要一种神秘的力量来保守。另外,我们可以用社会学来分析:由于大家的利益一致,宗庙制度的确在客观上巩固了宗族的团结,当每个人都有加强了祖先的观念,并维系在同一个祖先的脉络里时,那种力量应该是相当强大的。也就是说,尊敬祖先可以认为是一种统治手段。

(二)姓氏名字制度:

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出生于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姓”原作“生”,“百姓”在周初金文中就叫做“百生”,另外,《说文解字》中说:“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为姓。”而氏则是姓的分支。天子、诸侯分封土地,就必须新立一个“宗”,所谓“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左传-隐公八年》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宗庙祭祀时用的肉)之土而命之氏”之说。即是说,天子、诸侯分封土地给臣下,要“命之氏”。这种命氏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以字为氏”,就是以祖父的“字”作为“氏”;二是以官为氏,就是以祖先的官名作为“氏”;三是以邑为氏,就是以分封的邑名作为“氏”。

可见,同一姓可有不同的氏,而同一氏只能是同一姓的。

郑樵(2)《通志-氏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是当时贵族所特有。而将祖父的字,官名、邑名为氏,无非就是表明其身份和地位。

西周春秋时的贵族,每人都有两个名字,即幼年时所取的名和成年取的字。幼年的名由父亲题取,成年的字是在举行“冠礼(3)”或“笄礼(4)”时由来宾题取的。字的题取,需要在字义上和名有联系,使人们可以由名而推想字,由字而推想到名。成年妇女因为要服从夫权,并作为夫家的成员,故其字应在许嫁而举行“笄礼”时题取。

当时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字,第一字是长幼行辈的称呼如伯、仲、叔、季之类,第二字是和名相联的字,末一字是父字。如伯吉父,如加上氏可以是四个字,如兮伯吉父。女子取字的方式和男子相类,只是末一字是“母”或“女”,在行辈以下要标出姓,如连同氏来称呼,可以多到五个字,如“虢孟姬良母”。这样的称呼,包含有姓氏、长幼行辈、本人的字,男女性别等部分。所以要标出行辈,是因为当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很重视长幼长辈的区别,标性别是因为当时男尊女卑,地位不同。而标氏,则是因为氏是贵族的标识。女子还要特别标明姓,因为当时同姓不婚,对女子的姓看得相当重要。

全称的字因为多,在实际使用时有简称的办法。如男子有“子某”,子是对男子的美称。而女子都只以姓和伯仲相配,如孟姬、孟姜等,举例“孟姜女”,“孟”乃“伯”也,用孟指偏房所生,正房所生都用“伯”。出嫁女子,有冠以自己国家或氏的名称的,如“齐姜”;有冠以配偶(别国国君)的国名的,如“秦姬”;有冠以配偶(别国卿大夫)的氏名或邑名的,如“孔姬”;有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帝王等死后依事迹所给予的称号)的,如“武姜”。以后我们看到有关古代的人的称呼时,就要考虑到这些东西,不能拿现在的姓名规则来解读古人。

(三)族外婚制和贵族的等级内婚制:

周初是同姓不婚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茂盛繁多)”的说法,《左传-昭公元年》有“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这说。犹如现在的近亲不婚,这在自然界也可以看到。而在《国语-晋语》里面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防止族内淫乱,说到“同姓……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育)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还有人认为异姓相婚可以结好外姓,《礼记-坊记》说:“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这是把婚姻当作结外援的方法。

《论语-述而》有: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偏袒),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见,同姓不婚在春秋时已成为一种礼法。

当时贵族一方面实行同姓不婚之制,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贵族的等级地位,实行贵族的等级内婚制。也就是说,诸侯、卿大夫都要在相同的等级内迎娶异姓女子。所谓门当户对,天子找不到相同的等级,只能求婚于诸侯,王姬也多下嫁于诸侯。国君的正妻叫“夫人”,或称“元妃”,大致是从异姓之国娶来。当时的贵族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嫁女有一种叫媵(陪嫁)的制度,“媵”一般是正妻的姊妹和侄女,有时是正妻的同姓的友好国家的陪嫁。他们遵守的是同姓不婚的制度,只要不是同姓,世代上是可以轻忽的,如侄女可以同姑母同嫁一夫,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卿大夫的正妻叫“内子”,多数迎娶于异姓卿大夫和别国卿大夫,卿大夫也实行多妻制。

(四)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下,继承宗嗣的,必须是嫡夫人所生的长子。《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立嫡夫人之子应选取其长者,如果嫡夫人无子,立其它子要选贵者,先右媵,后左媵。(何休注说:“適,谓適夫人之子,尊无与敌,故以齿。子,谓左右媵及姪娣之子,位有贵贱,又防其同时而生,故以贵也。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姪娣;嫡姪娣无子,立右媵姪娣;右媵姪娣无子,立左媵姪娣。质家亲亲,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姪。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皆所以防爱争。”)

例如隐桓之祸。惠公的第一夫人是孟子。孟子去世后,娶了声子,生隐公。当时宋武公生了仲子,仲子生下来就有文字在她手掌上,说她要“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给了惠公,生了桓公。其时隐长又贤,诸大夫欲立隐,隐想要让于桓,但不知桓是否一定能立,而且,假如立了桓,也不知诸大夫能否拥戴。所以隐公得立,但他是为桓公立的,想以后再将君位让给桓。《公羊传》此时问了一句:“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又自己回答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后来,有一个叫羽父的请隐公杀桓,想以此做大官,但隐公说本来就要让位给桓,自己只要有一个养老的地方就行了。羽父很怕这事给桓知道,所以就勾结桓公杀了隐公。唐徐彦说过春秋有七缺,隐桓之祸是为夫之道缺,认为是惠公妃匹不正,才导致的兄弟相残。

(五)族长主管制:

在西周、春秋间的贵族中的大小宗族,都设有宗子或宗主作为族长,掌有主管全族的一切权力。这种管理,主要就是土地和人民。《礼记-礼运》说:“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随着土地的层层分封,大小宗族的分立,土地和人民是按着贵族的等级而层层占有的。天子为“天下”的大宗,是天下的共主,是天下所有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诗经》有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诸侯则是本国的大宗,为本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卿大夫则是采邑的土地和人民的所有者。

其中大的宗,下面又可分为家或族,再其下又可分出室。宗主可以支配下一级的财产。如一个国君可以有公室,国君的公室包括一个国家的军队和军赋等国有的东西,但不包括卿大夫所掌握的东西,虽然可以为其所用,但卿大夫的采邑已是分出的宗族了。所以鲁桓公的后裔“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在文公之后强大起来,后来竟然三分公室。

另外,当时各级贵族都有其宗族成员和私属人员所组成的军队。这些军队同国家的军队一起被国君调遣。后来由于卿大夫势力增强,加上在战争中他们也往往是国家军队的指挥者,所以导致了国君的大权下落。

宗主不但掌握财权、兵权,也掌握神权,在宗庙祭祀中,他们也往往也是主祭者。

再者,宗主对本族成员还有处分和庇护之权力和职责。卿大夫在国家担任官职的目的之一就是庇护宗族。所谓“守其官职,保族宜家”。但如果一个宗主在国家事务中有了过犯,其整个宗族的人就会倒霉。(5)要么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传统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如传统社会科举如果成功,那将是光宗耀祖的事,光宗耀祖即与宗族有关。如冯友兰先生的母亲吴清芝不懂新式教育,当冯先生考到唐河县立高小的时候,她就觉得与举人、进士不远了。求取功名,是传统社会读书人的主要目的,所谓“学而优则仕”。

(六)家臣制度:

在西周、春秋间的贵族中,各国的卿大夫是个比较重要的阶层。他们世袭着卿大夫的等级地位,世袭着封土和采邑,世代任各种重要官职,操纵着国家的兵权和政权。在自己的封土内,立有宗庙,筑有城邑,设有军队。有一套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统治机构。

宗主被称为主或宗,是一家之主,手下有宗亲和家臣帮助进行统治,形成一套家臣制度。

家臣也是有等级的,地位高的也居然可以称为“大夫”,不过不是卿大夫,而是家大夫,呵呵。而有些权力大的家臣,也会有自己的宗族和封土或封邑,同时也有一套臣属,可谓是家臣的家臣。

卿大夫的家臣依其工作性质,可以分为几类:

1,帮助宗子掌管宗族内部事物的家臣,叫做“室老”或“宗老”。其工作是掌管各种礼仪,如夫人、宗主继立的礼仪,婚礼、祭礼等等。

2,帮助卿大夫统治人民的家臣,叫做“宰”,宰有家宰和邑宰两种,家宰掌管全家的政务,而邑宰只是掌管某个邑的政务,包括财政和军政。家宰的权力相当大,如果此时家宰所属的卿大夫掌握了某国的国政,而家宰又掌握了此卿大夫的家政,实际上是此家宰掌握着国政,所谓“陪臣执国命”。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就当过鲁国季孙氏的家宰。(6)

3,专为卿大夫生活上服务的家臣,如司宫,掌管宫中杂务的官。饔(熟食,早饭)人,掌管饮食的官。车或差车,主车的官。御驺(给贵族养马的人),掌马兼掌驾车的官。工,即乐工等。

家臣必须效忠于主上,不得有二心,当时的家臣的确如此,(7)家臣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在这样的家臣制度下,名个宗族的统治机构,首先保护的,是其本家的利益,当然各个宗族之间免不了有利益上的冲突,其家臣就是维护本家利益的中坚力量。

总之,西周春秋间的贵族统治,就是以周天子为首的姬姓贵族为主,联合其它异姓贵族的统治。周天子分封同姓诸侯之时,又封异姓诸侯,诸侯也分封同姓和异姓卿大夫。由于实行同姓不婚制和贵族的等级内婚制,异姓贵族都成为姬姓贵族的姻亲。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诸侯也称异姓卿大夫为舅。周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固然有着政治上的组织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宗法和姻亲关系,以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和联合。这恐怕也是西周强大的一个原因,至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宗族与姻亲关系的疏离是一个重要表征。

注解:

(1)左昭右穆,太祖之后父昭子穆。而且宗族成员在参加祭祀活动时,也是按左昭右穆的位置排列。

(2)郑樵,字渔仲,南宋时期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著名史学家,也是美食家。他不慕功名,不应科举,刻苦攻读几十年,通晓天文地理与草木虫鱼等知识。他生平著书有八十多种,现存《尔雅注》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男子成年仪式,讲亲朋庆贺,并要拜祖先和父母,其时有规定的服饰,以示成人,能进入公共的社会生活了,并且因此具备了择偶成婚的资格。朱子说,男子年十六到二十皆可冠。

(4)成年女子所行之笄礼,时间或在十五六岁时,或于订婚以后出嫁之前,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岁时也要行笄(簪子)礼。

(5)如邲之战中的先谷,因失败,晋人归罪于他,不但杀了先谷,还“尽灭其族”,也可见宗主的责任何其重大。

(6)春秋后期,鲁国的卿大夫三桓的权力也下移到了家臣的手中,而且发动叛乱,孔子五十四岁时,就任鲁国的大司寇,就想“正名”恢复原来的秩序,实际上是想使权力集中在鲁定公那里,实现他的王道理想。于是他让子路出任季氏宰来“堕三都”(三都是三桓的三个封邑,三桓的家臣曾据邑叛乱),三家对孔子的建议都表示支持,因为三桓也是受害者。季氏的费邑和叔氏的郈邑都毁了以后,由于孟氏的家宰公敛处父对孟孙氏不错,他看出了孔子的主张是强公室弱三家,就说服了孟孙氏据成邑抵抗,鲁定公亲自帅师围成邑,结果无功而返,孔子计划失败。而此时齐国担心鲁国有孔子而强大,所以送了许多良马、美女给季氏和定公,以至于不理朝政,沉于酒色。孔子看到自己不再得到信任,也就开始辞官周游列国了。

(7)据说,孔子弟子子路为人较粗鲁,但很忠实可靠、坦率耿直,后来他在卫国执政的孔文子家为宰。孔文子死后,其子孔悝继续执政。鲁哀公十五年,被逐在外的卫太子发动政变,抢夺君位,紧急关头,子路冲进宫去,企图救被围困的孔悝,结果被人把帽子的缨带砍断,帽子落地。子路临危不忘老师的教导,说:“君子死,冠不免”,戴好帽子,缨带结上,然后被打死,并被砍为肉酱,其时六十三岁。

第4章 相晤李天王 密议天庭(一)第48章 回归(完)第1章 接任(下)第22章 天平反天庭 仙界战鏖(三)日本的根本国策就是不准中国强盛第18章 神器(一)第54章 僵尸终灰飞 剑指天魔(上)第5章 密授震旦诀 石菡之变(一)第4章 相晤李天王 密议天庭(三)第31章 - 蟠龙初显威 众神拜服(完)第22章 美女教官(下)中国和西方文化劣根的比较转载零点能相关资料第59章 炼器(二)第13章 系统(一)zt崖山之后已经没有传统中国了到东京去我们要血洗这座城市四第39章 - 神手施造化 血神出世(下)第6章 聚才(上)第18章 神器(完)第7章 错救中山狼 恩将仇报(三)第31章 破门(完)第52章 复活(续二)第23章 追索(二)转载费尔蒙特饭店会议第1章 战争的开始(上)第37章 迷魂(二)第44章 夜袭(三)第22章 天平反天庭 仙界战鏖(二)第50章 修真大会盟 暗潮涌动(下)第12章 暗中悄布局 惊获秘闻(一)第2章 小战星海间,苦心游说(完)第25章 丹成(一)第13章 四面皆出击 规模初成(完)第2章 网络斗法(下)zt对错误的民族历史观的批判第19章 轩辕心法(下)第9章 心灯显神威 妙手再造(二)第3章 激扬吐块垒,初登仙界(三)第23章 先天道体(上)第28章 - 仙佛定新约 游说开始(下完)第58章 海滨恶战第26章 初战(二)第51章 各自逞奇谋 勾心斗角(上)第25章 丹成(三)第17章 十荡乃十决 鬼蜮现形(二)第23章 追索(三)中国是太监zt忧于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种族第31章 破门(三)第46章 归墟(一)第48章 回归(一)第3章 天心之妙(上)第11章 降服病毒(上)第21章 鏖战(三)第60章 回归之旅大秦军团无敌军团三第4章 相晤李天王 密议天庭(一)第51章 各自逞奇谋 勾心斗角(上)第38章 合作(完)大秦军团无敌军团二第52章 残杀何大急 血魔再现(上)第27章 佛心亦挂碍 盘古异变(二)第29章 灭尸(一)第17章 奇特监狱(上)第21章 亲卫展神威 睥睨当世(二)第四部暴风骤雨第暴一章 战争的开始下到东京去我们要血洗这座城市完第40章 营救(一)第3章 激扬吐块垒,初登仙界(二)第34章 布阵(完)第51章 夜探黑龙第40章 战略大跳跃 琉球风云(上)第16章 窥伺(三)第8章 密探古神社 舍身脱困(一)第8章 密探古神社 舍身脱困(二)唐朝经营的西域第26章 初战(三)第36章 - 神界大整合 结盟血族(下)第48章 初入日本第25章 丹成(二)第2章 小战星海间,苦心游说(一)第17章 保镖(一)第13章 四面皆出击 规模初成(三)第32章 逃离(二)第29章 - 众神初联盟 仙界新像(二)zt为什么总是我们被屠杀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六第59章 炼器(二)第31章 破门(三)第55章 遁十甲何方遁 天魔成空(下)第5章 密授震旦诀 石菡之变(二)第13章 系统(一)第58章 突变(一)第47章 深入虎穴第54章 预言(二)第14章 朔气传金柝 秋场点兵(三)zt有了汉唐魂魄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第25章 招摇破重骑 仙帝逊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