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被困

我明白鲁班说的这个“又”,指的是刚才在第三层被瓦斯封闭门关在里面的那次。不过我还是很难想通为什么上面会重新积满了水,这也太奇怪了点。

于是我让他们在原地等待,我一个人爬上去再看看。这倒不是我不相信鲁班,而是这种况过于匪夷所思,不亲眼见到真的很难接受。好在鲁班只顾得上郁闷了,没有在意我的动作。

我努力爬上了这段不长不短的上坡,鞋子里已经灌满了水,走起路来咕叽咕叽的,非常难受。这不是个好兆头,我的心一路沉下去,仅存的那点希望还没爬上坡的时候就消耗殆尽了。

等我站在“u”型巷道的边缘,借助矿灯的光线看过去,眼前的景象更是验证了这一点。

鲁班说的没错,这个地方已经被水完全淹没了,可以看到再往前十几米,整个巷道从上到下都在水中泡着了,积水似乎还在不断的渗透出来,从我的脚下不停的往深处流去。

这条巷道大概有百余米长,有人能憋一口气潜游全程,从那边的高处爬上去吗?我心里琢磨,就是奥运游泳冠军来了估计都悬,人的肺部容量有限,潜游又是大体力耗氧运动,根本不可能支撑那么远的距离。

愣了片刻,我想起到现在都没碰到的第二批救援队,明白他们为什么没有按照约定好的时间下来交接了,他们肯定是被积水给阻挡在了上面,搞不好已经上去调抽水机,正在卖力的抽水呢。

想到这,我转下坡,找到了等待的几个队友,对他们说了我的想法。我建议我们几个人先回去汇报况,暂时把宋二胜的尸体放在这里,回来的时候一起抬上去就行了,来来回回的浪费体力,我是真的坚持不下去。

我的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其他三个人的烈响应。道理很简单,上面的积水甚多,抽完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在这里干等确实不是办法。

于是几个人站成了一排,由鲁班作为代表对着宋二胜的尸体默念道:兄弟对不住了,先放你在这里一个人待会,哥几个体力实在顶不住,回来一定带你上井,莫怕莫怕!

默念完毕,我们四个人沿着原路返回了第三层的交叉口,重新和王小柱他们会合了。

听完我对上面况的汇报,文明若有所失的说道:“难道是地面上又下暴雨了?几个小时就重新透出那么多水,这雨下的可不小呀!”

王小柱接着道:“搞不好那条害人的地下河也是刚冲出来的!我就说嘛,这个第三层开采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平时都好好的,怎么咱们进去的那一小会儿就塌了?他妈的,原来那个底下肯定不是河道!”

“你们说的都有可能,可是时间上还有点问题。”张曦想了想,道:“如果地面上真的下起了暴雨,为什么上面没有及时通知咱们呢?我记得,最后一次通话是在排查完第三层,时间应该足够,他们没有理由不通知咱们注意防范呀?”

她这么一说,所有人都无言以对,纷纷陷入了沉思。良久,文明才缓缓道:“我知道有一种透水是在大雨过后好几天才会发生的。煤矿的地下层次特别容易蓄水,有时候,某个位置会在下大雨的时候储存了大量的地下水,经过慢慢冲压,好多天后才会突然透出来,造成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事故。现在的况,如果不是上面下了暴雨,应该就是这么回事了。”

文明这番话说的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他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几十年,对地质的了解和分析,早就不是我们这批人能够望其项背的。但知道了是一回事,如何解决又是另一回事,是不是就这样原地等待,一直等到上面抽完了水派人下来交接,还是主动做点什么,又产生了分歧。

以吴思明为代表的意见,认为我们这支救援队已经尽了全力,队员们的体力基本也达到了极限,不应该再冒险行动,以防发生更大的伤亡。现在应该按照约定在这里等待,同时防范可能存在的敌对分子向上层逃窜。

说实话,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但鲁班和努*尔作为矿工,坚决不同意什么都不干,只是伸长脖子等着。他们的理由也非常充分:下面还有七个矿工兄弟生死未明,每过一秒钟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因为我们的消极等待,使本来可以得救的幸存者白白的死去了,哪个人能够问心无愧?

这话同样很有道理。谁也没料到这一次的救援任务竟然如此艰难,别说救人了,连个人影也没见到,还有推测出的敌对分子,更是没法证明他们一直存在。什么都没发现,自还损兵折将的死伤了多人,就这么灰溜溜的上去,确实心有不甘。

一时间,这两种意见各说各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没了办法,大家都看向王小柱,等着队长做出最后决策。

左右为难的王小柱来回转了好多圈,始终拿不定主意,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大家都心急如焚了,他才终于停下来问文明道:“以文工你的经验,上面那些积水什么时候能抽空?”

“下来前我看过了这个571矿的设备,抽水机很小。”文明默默的算了下积水的大概容量,回道:“从矿监局运过来的装备中,也有一台型号差不多的小抽水机。如果这两台一起作业,最快要三四个小时能排空。”

王小柱点了点头正要说话,文明又想到了什么,接着道:“不过,这个时间只能排空巷道里的积水,如果还有新冒出的水不停的往下透,那就难说了!刚才小姚他们说过,上坡的时候看到有很多水流下来,估计况不太客观。”

“我相信局领导会考虑到这一点的,如果两台小抽水机不顶用,肯定会从局里调大的过来,时间可能要长一点了。”王小柱的目光由犹豫慢慢转为了坚定,显然已经做出了决定:“这样子,还是选出六个人进第四层排查,留两个人在这里等待!”

“不必了吧?”吴思明看到王小柱否决了他的意见,黑着脸道:“只剩下最后一层了,咱们一路前进,不可能有人从咱们边跑到上几层去,何必再留人在这里堵着?估计真的有事也是在这一层,到时候队伍前后不能相顾,后悔可来不及!”

我想起刚在第三层遇到的危险,确实有点后怕,那还只是自然灾害,要是再有什么人为的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再看其他人,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王小柱没法,只得同意在此地留下指示标志,然后全体队员一起行动。

“早知道下来就直奔第四层好了,上面连个鸟蛋都没有,还死了个人。”重新派好队形前进时,努*尔愤怒的嘟囔道:“耽误了那么长时间,要是被困的再死几个,那可真是......”

“你唧唧歪歪乱说什么?”鲁班照头给了**一巴掌,前后左右看了下,幸好大家各人想着各人的心思,没人注意努*尔在说啥。其实努*尔的普通话说的本来就很含糊,想听也很难听懂。

不过我正走在他们的后面,这几句话我不仅听到了,也猜出来意思了。我不想,如果一开始真的直奔第四层,现在是个什么局面。会不会早就完成任务升井了,或者至少我们这支救援队是完好的,不会这样狼狈吧?

但是有钱难买早知道,没有排查完前三层,谁也不能保证下面没有敌对分子,毕竟上面王长安的伤口是实实在在人为的。就拿现在来说,谁又能知道第四层的深处有些什么在等着我们这批人呢?

一边走,我一边四处观察,希望在这一层能找到不同于其他巷道的地方。可惜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里和第三层都极为相似,仅有的差别,可能就是它的长度是571矿最长的一条巷道,还有两个新造好的避难硐室了吧。

看了看深度表,此处的位置已经深达地下负700米左右,救援队在第四层已经行进了足有一个小时,才前进到一半不到的地方。这是因为排查的进度更为谨慎缓慢,外加大伙儿都疲劳至极的缘故。

而且越往深处走,温度和湿度越高,让人十二分的难受。我的衣服在地下河那边早就从里到外湿了个透,特别的沉重,现在不停的汗出如雨,看样子基本是干不了了。这衣服穿在上,搭配上那么高的温度和湿度,几乎等于是披了一层铠甲,让人透不过气来。

我从后面看过去,其他人比我也强不了哪去。最前面的吴思明和鲁班还好,他们始终手持武器保持着警惕,该检查的决不放过一处,没有受到精神和体力上的影响。

走在队伍中间的文明和代玉可就离谱了,他们两人累得不停的喘着粗气,声音之大如同吹风机一般,百余米之外应该都能听到,几乎让救援队完全失去了隐蔽,也让止非必要谈话的规矩变成了笑话。

这就像两个一本正经的人在前面带队,并且如临大敌,后面则跟着一帮狼狈不堪的逃难队伍一样。前后的对比如此的强烈,如果不是在那么严肃的氛围内,我想这样一种场景谁见了都应该放声大笑才对。

好不容易走过了一处弯道,前方出现了一片耀眼的灯光,其光线明显和矿灯不同,在这条幽深暗黑的巷道里,简直像灯塔一样的显眼,晃得很久没见过强光的我们都睁不开眼。

“第一个避难硐室到了,”前面的吴思明回头小声的说道:“我们走了一半了。”

说完,他并没有冒失的带头走进去,而是示意后面的人原地等待,又让鲁班和他一起把头顶上的矿灯熄灭,他们两个人拿着制式刀和铁镐,一左一右慢慢向右手边的避难硐室靠去。

一直在我边的张曦此时也抽出了制式刀,轻轻走过去,跟在了他们的后面几米远,以防万一有问题,可以及时支援。

我虽然对吴思明没什么好印象,只觉得他现实势利市侩气很重,有点眼睛长在额头上,只能看到上面不能看到下面的味儿。不过他的业务能力却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即使是我,也不能说出什么来。

人品是人品,能力是能力,这二者有时候非但不能统一,反而经常背道而驰,要一分为二的看才行。

“这里这么亮,敌对分子会躲在这里打埋伏?他们缺心眼吗?”代玉忍不住提出了质疑。

“小声点!”王小柱怒道:“这叫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敌对分子要是吃准了咱们的心思,偏偏在里面藏着,你傻愣愣的走进去,缺心眼的就是你了!”

大家闻听此言,纷纷点头称是,转而集中精力盯着吴思明和鲁班二位的动作了。

这里要说明一下,所谓的避难硐室从规格上说,它只是一个箱体结构的长方形小房子,恰好能镶嵌在一个普通工作面大小的空间里,从外表看好像和一间临时搭建起的板房差不多,完全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但专业人士都知道,它的四周是用高强度的不可燃材料组成的,具有抗冲压抗高温防透水的优点,绝非普通房子可以比拟。其内部的设施和装备非常丰富,不仅有通风和氧气瓶这两种供氧方式,还储存了饮用水和食物药品等等,可以大大的提高幸存者生还的几率。

除了以上这些,照明也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条件,避难硐室可以保证在任何况下,提供连续96小时的灯光,也就是说可以持续四天四夜的时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就我所知,571井下的两个避难硐室都建在巷道的右手边,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从井上一层层下来的,那么它们会出现在我的右边,反之,如果我是从最深处往外走,那么看到的避难硐室就会在我的左边。

这一点非常的关键,但只有在最困难的时候,我才会明白它到底为什么那么重要。

另外,这两个避难硐室并不是永久的,而是属于临时架设的,总面积没有永久的那么大,最多也就能容纳十几个人。这对于只有八名矿工的571矿来说是绰绰有余的,也是符合安全检验标准的。

当然,这种避难硐室不可能十全十美,它的出入口就是个最大的薄弱环节。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安全,所有的避难硐室都特别采用了两道门的设计,在这两道门之间是一个很窄的过道,长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和需要,或长或短,这个过道被称为过渡室。

只有通过过渡室,才能进入避难硐室的主体部分:生存室。绝大多数设备和物资,都是储存在生存室内的,条件好一点的煤矿,生存室里甚至还有上下铺和座椅板凳等等休息用具。

前面说过,571井下的第四层巷道是沿着煤层延伸的,因为这一层的煤层相对复杂,它的避难硐室设计的也就复杂了一些。其两间避难硐室的过渡室竟然都长达七八米之多,属于很罕见的一种。

现在,吴思明和鲁班就站在了第一道门的前面。

(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第18章 少了一个第8章 透水事故第23章 新发现第27章 乱战第35章 最后一招第1章 当年的国际形势第37章 寻找第27章 乱战第5章 救援队第32章 矿工的老本行第2章 矿难马上要上架了说几句吧第17章 “穿越”第23章 新发现第44章 U型巷道第14章 疑点第19章 未知巷道第22章 拉绳运动第43章 失踪第2章 矿难第38章 目标第8章 透水事故第14章 疑点第29章 窘迫的事实第44章 U型巷道第7章 下井第45章 坚持第7章 下井第1章 当年的国际形势第23章 新发现第4章 571矿区第12章 被困第45章 坚持第6章 计划第37章 寻找第22章 拉绳运动第27章 乱战第42章 文明的办法第25章 验证的过程一第45章 坚持第34章 混乱第33章 惊恐第2章 矿难第24章 验证的方法第40章 疯狂的顶点第5章 救援队第29章 窘迫的事实第42章 文明的办法第41章 绝望第5章 救援队第13章 奇怪的发现第36章 冲突第14章 疑点第47章 最后的意外第47章 最后的意外第37章 寻找第11章 奇怪的事第20章 被困第44章 U型巷道第46章 升井第12章 被困马上要上架了说几句吧第40章 疯狂的顶点第23章 新发现第45章 坚持第36章 冲突第25章 验证的过程一第5章 救援队第18章 少了一个第41章 绝望第28章 不可能的任务第30章 一个新的想法第28章 不可能的任务第12章 被困第9章 第三层第37章 寻找第28章 不可能的任务第16章 邪门第32章 矿工的老本行第38章 目标第34章 混乱第32章 矿工的老本行第43章 失踪第5章 救援队第9章 第三层第1章 当年的国际形势第7章 下井第9章 第三层第10章 冒顶第29章 窘迫的事实第44章 U型巷道第35章 最后一招第26章 验证的过程二第23章 新发现第46章 升井马上要上架了说几句吧第28章 不可能的任务第17章 “穿越”第15章 争吵第6章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