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八闽平远舰小传

“龙腾八闽”——“平远”舰小传

[[[CP|W:500|H:355|A:L|U:http://file1.qidian.com/chapters/20101/14/1124156633990866175108634882485.jpg]]]1885年7月4日,一件特殊的奏折从福建由轮船送至上海,再由驿站快马加鞭500里急送北京,尘土飞扬的驿路上,铭记了这桩对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由船政大臣裴荫森撰写,左宗棠、穆图善等大臣联名上奏的这份加急奏折里,首先开宗明义,指出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之所以能横行海上,肆无忌惮,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海军缺乏制敌利器铁甲舰。认为经过马江一战挫折后,海防薄弱的闽浙、台澎一带,急需装备铁甲舰,“惩前毖后之计,整顿海军必须造办铁甲,时势所趋,无庸再决者也”,随即便介绍了福建船政的留法学生魏瀚等提出的一个方案。该方案预备仿造法国1885年左右设计的3艘同型的小铁甲舰,这种军舰比北洋在德国定造的“定远”舰吨位小,吃水浅,较适合福建一带的船坞。而马力比“济远”舰略低,驾驶较为便易,单艘造价不包括武器、电器等装备约为46万两银。裴荫森请求清廷在财政经费短绌的情况下,也应该竭力拨款建造3艘,“闽省若有此等钢甲兵船三数号,炮船、快船得有所护,胆壮气扬,法人断不敢轻率启衅”,奏折中激动地称“……该学生等籍隶福省,均无希图名利之心。只以马江死事诸人非其亲故即属乡邻,以报仇雪愤之心,寄于监作考工之事,其成效必有可观。”大有一番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豪情壮志。

关于这级铁甲舰的设计方案,原本在裴荫森的奏折中讲得清清楚楚,是仿造3艘法国军舰。但随后因为抄录转载者的粗心大意,以及后世编辑出版者的误读,竟然酿成了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上的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公案,以致直到历史长河缓缓流过100多个春秋后,某些时候仍然还被混成一笔糊涂帐。其实在裴荫森个人的文集《裴光禄遗集》,以及福建船政史料,乃至一手原始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光绪朝朱批奏折中,都非常明确肯定地表示福建船政局申请建造的铁甲舰,参考的母型是法国军舰。但1895年,刘名誉编刊《越事备考》一书时,竟将裴荫森的这份奏折,误抄录成参考的是德国军舰,一字之差,失之千里,法兰西就此变成了德意志。而对现代学术研究影响颇深的史料集《洋务运动》一书中,竟然也随之错书成德国。

错误并没有就此停止,更为荒唐滑稽的事情来自3艘法国军舰的舰名,原本裴荫森上奏的年代,因为没有现代标点符号,用作参考母型的法国军舰的舰名是直接被书写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的,对于这组复杂的音译,上世纪50年代《洋务运动》一书编纂时竟然不假思索,在没有任何依据的基础上,乱点鸳鸯谱,随意标点断句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由于这套书在学术界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以至于“德国”造的“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竟然成了定论,被各种著作反复引用,一错再错。实际上,遍查19世纪的德国军舰资料,是绝找不到哪型军舰的译名与此相同的。这3艘被马大哈们硬生生篡改了出生地和姓名的军舰,真实身份乃是法国在19世纪末期建造的“黄泉”(Acheron)级,除了首舰“黄泉”号外,其他3艘军舰Cocyte(“痛哭河”)、Styx(“冥河”)、Phlegeton(“地狱火河”),根据音译,应该分别断句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这些才是裴荫森奏章中所指的军舰。

19世纪中期以后,由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肇始,小船架大炮的蚊子船出现在大洋上,这种军舰体格小巧,造价低廉,而却装备与其身材远不相称的大口径巨炮,颇有点“志大才疏”的阵势。这类军舰不利于出远海航行,主要用途是防守海岸、要港,当时被称为水炮台,因为具备陆地炮台所无法比拟的机动性,以及造价低廉,甫经出世,就被各主要海军国家大量装备。不太愿意亦步亦趋地跟随英国人,德国在蚊子船的设计思路上作出自行改进,加上了水线带装甲,创造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装甲蚊子船Wespe号,这类军舰又被称作近海防御铁甲舰(CoastDefenceShips),名为铁甲舰,实际则是加强了防护的蚊子船而已。但较普通无防护的蚊子船,生存力已大为提高。

法国建造的“黄泉”级铁甲舰正是属于这个类别,设计上直接仿照了德国的Wespe号,单桅杆的设计体现了她的德裔血统(在19世纪中后期的很多军舰上,存在以下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正统的德式军舰往往采用单桅杆设计,而英式军舰是双桅杆,艺术感强烈的法国军舰则大都使用3桅杆的设计)。这级军舰的排水量为1690吨,舰长55.2米,宽12.32米,吃水3.56米,外形上和蚊子船一样,看起来有点五短三粗。舰上采用2台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推进,功率1600匹马力,航速11.6节,煤舱容量较小,仅能装载98吨,由这点清楚显示了这级军舰根本不是被用来出远海作战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级铁甲舰上,包裹舰体厚度为8英寸的水线带装甲却是钢质,在近代,钢被认为过于坚硬,容易折断,韧性不如熟铁,因而从来没有被考虑用来作为军舰的装甲,法国人在“黄泉”级上使用了科洛苏工厂生产的新式全钢装甲,在当时世界造船界被认为是大胆创新之举。这艘“名不副实”采用钢甲的铁甲舰,装备的主要武器是1门10.8英寸28倍径的1881式加纳火炮,小于Wespe采用的305mm克虏伯炮,另外增加了法式舰船的传统设计——耳台,2座耳台上各装备1门3.9英寸炮,此外还有一些3磅、1磅小型速射炮。整体来看,这级军舰在各国的蚊子船中,算是较为先进出众的设计。

但由此可以看出,裴荫森积极上奏要仿造的铁甲舰,其实是蚊子船的变种。就防守海口而言,蚊子船是完全能够胜任,但这种军舰是绝对无法出大洋作战的,福建船政局选择法国的装甲蚊子船作为母型,尽管“黄泉”级属于先进设计,但不得不看到当时选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船政局有关仿造铁甲舰的申请提交的同时,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资金请求,申请向欧洲订购新式穹甲巡洋舰(即后来的“致远”、“经远”级军舰),用以加强中法战争后显得薄弱的台澎海防。“造舰”派和“购舰”派这次刚好撞了个满怀,正在因为购买了“定远”、“济远”级军舰志得意满,准备进一步加大外购军舰力度的李鸿章,看到半路杀出来的福州船政铁甲舰,认为其打断、干扰了自己外购军舰的计划,而异常恼怒。为争夺宝贵的经费,7月30日,李鸿章毫不客气地上奏清廷,从军舰吨位、主尺度、装甲防御、动力系统以及造价等问题上全面出击,措辞严厉地将船政选定的建造母型批驳得体无完肤,称通过和李凤苞的讨论,判定船政提出的方案“船式、轻重、尺寸均不合海面交锋之用”,“欲以此敌西国之铁甲舰,恐万万不能”,进而把矛头直接指向裴荫森,称“裴臬司于此道素未考究,误信闽厂学生之蛊惑”,要求清政府“审慎图维,勿任虚掷帑金”。资历、实力和官场经验都无法望李鸿章项背的裴荫森落得很大没趣,唯有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是否出于故意,李鸿章竟然没有看出3艘法国铁甲舰就是蚊子船型,否则,很难想像还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平心而论,裴荫森选择仿造法式近海防御铁甲舰,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巩固国防,提高船政造船的技术层次考虑,尽管选择的型号可能与国家的需求不是非常适合,但对新生儿横加笞伐是不够公正的。而李鸿章的部分批评,也不可谓不切中要害,同样,李鸿章坚持大量购买外国军舰,也是为了加强中国的海防起见。之所以二者间争得面红耳赤,掺杂其中的地域、派系等感情起了重要影响。

正当裴荫森灰心丧气,准备将法国铁甲舰的资料锁入档案柜,束之高阁之际,出人意料,清政府中央高层竟突然伸来有力的援手。主持中国朝政的最高权力人物慈禧太后,亲笔在福建船政的奏折上写下了很长一段批语:“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何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着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巨,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促,毋得草率偷减,乃至有名无实。”意外出现的太后批示,让本已前途渺茫的福建船政铁甲舰计划,真正开始启动了。和今天的人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脸谱化形象不太一样,慈禧,这个控制中国近代政坛达数十年之久的女主,在贪婪的一面性格之外,还具有一种近乎天生的对新事务的敏感性,她实际乃是洋务运动、近代海军建设早期在清政府中央高层最有力的支持者。甲午战争之后,被评价为祸国罪人的慈禧曾经和朝臣有过一次对话,针对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形式,指出“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总须慢慢自强起来,断不是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

为平衡福建船政和李鸿章间的关系,清政府批准了李鸿章关于购买西方新式穹甲巡洋舰的申请,但将最初购买6艘的计划调整为4艘。同样,清政府也同意福建船政仿造近海防御铁甲舰的方案,不过也做了一定改动,将原本3艘的请求缩水为1艘,而且说明鉴于闽浙局势渐趋缓和,新军舰建造完成后将归属创建中的北洋舰队。一碗水端平,各方也就相安无事了。

1886年的春天,福建船政前学堂学生魏瀚受命前往法国,购买造船所需的大批钢材。魏瀚,字季渚,福建福州人,16岁进入福建船政前学堂,为第一届学生,学习船舶建造,一度被派赴欧洲留学,后来成长为中国近代杰出的船舶工程技术专家。经过在欧洲的认真采办,至当年秋天,魏瀚将舰材购买回国,12月7日,由船政大臣裴荫森亲自主持,为新军舰安放龙骨,配套的各种肋骨开始拗制,船体的监造为魏瀚、郑清濂、吴德章等3名船政科班出身的工程专家,同时轮机部件也先后开模铸造,监督轮机建造的是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3人,同样也是船政前学堂科班出身,建造工作就此全面铺开。以后来的实际情况看,这艘中国自行建造的新型近海防御铁甲舰,并没有完全照搬法国“黄泉”号的设计,而是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改良,充分体现了福建船政局技术人员的能力。

这艘中国自造的铁甲舰,后来得到一个极具威势和民族特色的名字——“龙威”号,英文译名LungWei。军舰的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大于法国“黄泉”。主尺度则和“黄泉”接近,柱间长59.99米,宽12.19米,但吃水较深,舰首为4.19米,舰尾4.40米。动力系统采用了2台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三胀往复式蒸汽机,轮机转速80转/分钟,配套使用4座圆型高式燃煤锅炉,每座有2个炉门。主机功率24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5节,军舰上的煤舱容量设计得较大,远远超过“黄泉”级,为350吨,这表示福建船政在设计时根据这艘军舰将要用于远海作战的实际需求,做出了必要的改进。

“龙威”舰的防护能力与“黄泉”相近,舰底采用了双层钢底设计,两层之间间隔2英尺。环绕全舰装备有水线带装甲,全为从法国购入的全钢装甲。其中舰首部位装甲厚5英寸,高7英尺;军舰中部因为要防护安排在其内的弹药舱、锅炉舱等要害设施,装甲厚度达到8英寸,高5英尺;舰尾部分装甲厚6英寸,宽4英尺2英寸,除此,军舰两侧的煤舱里的燃煤也能提供一定的防护,起到抵挡炮弹破片的作用。另外,有装甲保护的部位还有,装甲甲板厚2英寸,露炮台装甲围壁厚8英寸,炮罩厚2英寸,司令塔装甲厚5英寸。整体来看,“龙威”级军舰防御力较强,但由于采用的是蚊子船船型,而且军舰吨位相对较大,整体机动性能不佳,航速较慢。

福建船政建造“龙威”时,并未给其配备武器,船政大臣裴荫森在汇报清廷的奏章中,只是介绍这型军舰可以装备260毫米主炮1门,和120毫米副炮3门,但这并不表示“龙威”已经安装了上述火炮,仅仅是可以安装而已。后世一些研究者不加辨别,忽略了这一细微的差别,竟然直接将上述数据套用为“龙威”的武备系统,这又给本就因为出身问题混乱不堪的“龙威”舰的技术记载,更增添了一层荒唐色彩。事实上,直到最后完工,“龙威”都没有安装武器装备,直到后来被编入北洋舰队后才另行装备了各类武器。因此,沿用法式设计的这艘军舰,武备系统上则和当时北洋舰队的很多舰只一样,具有浓烈的德式风格。

作为标准的蚊子船型设计,“龙威”的主炮被安装在舰首,是1门威力巨大的260毫米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为1880式35倍口径,与日本海军“浪速”级军舰的主炮相同,因为担心船头大炮太重,遇到风浪容易造成船头颠簸摇晃,难以瞄准射击,因而主炮塔的位置被安排在接近军舰的中腰附近。火炮身管长9100毫米,膛长8320毫米,炮管重27700公斤,炮架重14900公斤,配备有钢弹、开花弹、子母弹,其中钢弹、开花弹弹头重275公斤,子母弹重215公斤,而发射药包则均为87公斤。火炮有效射程高达12200米,初速530米/秒,使用钢弹在27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571毫米厚的钢板。与众不同的是,“龙威”尽管主炮采用的是德式,但炮罩却是延续前部敞开式而来的标准法式设计,而且炮罩上还有碉堡状的观察位,使得这艘充满法兰西特色的军舰,在德、英式军舰占主导地位的北洋舰队中别具一格。

“龙威”的副炮和北洋舰队的“定远”、“济远”等级军舰一样,使用的也是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钢箍套炮。布置方法则和母型“黄泉”相同,将2门火炮分置在军舰两舷的耳台内。符合船头对敌时代的设计习惯,“龙威”舰也没有安装大口径尾炮。

在上述中大口径火炮外,“龙威”另装备有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射炮4门,10管格林炮2门,均为北洋舰队大量装备的型号。

作为蚊子船型的近海防御铁甲舰,“龙威”与她的母型“黄泉”一样,和当时的传统铁甲舰与巡洋舰不同,都没有舰首冲角的设计。不过,在“黄泉”的设计基础上,“龙威”增添了当时世界非常新锐的武器,即鱼雷兵器。在军舰的首尾各装备有一具固定式的18寸鱼雷发射管,另在军舰两舷甲板下各装备1具,根据后来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的记录,这两具鱼雷发射管的射角各是45度(中央线垂直角之前5度,之后40度)。

综合来评价,“龙威”可以认为是19世纪中后期一型典型的近海防御铁甲舰,各项参数性能在当时世界同类军舰中居于中上水平,如果考虑到这是福建船政建厂以来建造过的规模最大、技术程度最新的军舰,那这艘军舰,以及创造她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们,都是不应被忽视的。然而,由于最初选型上的问题,这级军舰实际只是一个守口利器,而并非船政大臣裴荫森一心希望得到的能纵横海上的主战铁甲舰。

因为照片、图纸资料的缺失,“龙威”舰的外形、结构,一直以来都是神龙见尾不见首,处在云雾缭绕之中,不为后人所知。近年,随着保存在海外的有关“龙威”的大量资料逐渐回流入国内,使得有可能来廓清这艘军舰的真实面容。

从外形看,“龙威”最显眼的特征便是单桅杆、单烟囱,这显然是继承了母型“黄泉”号的设计,属于转抄的德式设计。但似乎是发觉到传统德式设计上,烟囱喷薄出的煤烟,会造成后方桅杆上桅盘内的工作环境恶劣,“龙威”和“黄泉”一样,都是将烟囱改在了桅杆之后,这样桅盘里的了望手就稍稍可以松口气了,看着滚滚浓烟在自己的身后翻腾,总比煤烟扑面而来要强得多。

“龙威”舰首甲板的干舷较低,没有采用首楼的设计,应当是出于减少舰首吃水的考虑。在充满法兰西情调的主炮塔后,是一座同样法式风格浓郁的甲板室,横亘军舰左右,近代中国军舰的特征——飞龙舰徽就安装在甲板室的外侧。甲板室朝向舰首尾的两面左右都开有水密舱门,里面是连接舰首甲板和军舰中部主甲板的通道,甲板室前部居中的部位,里面就是“龙威”的装甲司令塔。“龙威”舰的舰桥安装在甲板室之上,属于体形硕大、结构复杂的法式舰桥,共分为两层,第一层在甲板室顶上,是军舰的平时驾驶平台,安装有舵轮罗经等设备,在驾驶台之上则是露天的罗经舰桥,安装有1座潜水盔式标准罗经,较为特殊的是,在第一层舰桥的两翼,各设计有1个小型耳台,用以保护舰桥系统。经过甲板室建筑之后,就是“龙威”舰的主甲板,略显空旷的主甲板两舷有高高的舷墙加以防护,在接近军舰中部的两舷,有两座较大的耳台,为防止高速航行时上浪,耳台对外一侧安装有可以折倒收放的挡板。“龙威”的舰尾设置有尾楼,尾楼上方和尾楼内部两侧,分别各安装有1门小口径速射炮。虽然前方的甲板室和尾楼都各自有木梯通向军舰中央的主甲板,但是出于行动方便考虑,从甲板室到尾楼之间架设了一到纵贯全舰的天桥,从两侧的风筒中穿越,成为“龙威”舰上一道特殊的景观。

经过1年多的建造,1888年1月29日,马尾江边人群聚集,万目共瞻,一起见证中国自造,也属亚洲首创的钢甲军舰的下水仪式。午后,船政大臣朝服冠带,率领部下在江边祭拜天后、江神、土神、船神,为新军舰行命名礼,随后“抽撑拔楔,如法推送,风潮顺满,循轨徐趋”,浪花溅起,龙腾闽江,“龙威”舰在岸上如雷的欢呼声中,顺利下水。此后又经过了近1年的舾装等工作,至1889年春,“龙威”基本完工,这艘军舰在建造过程中“不用一洋员洋匠,脱手自造”,她的成功,标志着福建船政,乃至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水平迈上了一层更高的台阶,西方人对此也极为赞叹“外国师匠入厂游观,莫不诧为奇能,动色相告”。

1889年12月2日,例行南下过冬的北洋舰队,以“定远”级铁甲舰为首,由威海抵达上海,黄浦江上一时龙旗飘扬,蔚为壮观。12月12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偕同总教习琅威理仔细勘验了“龙威”舰,并出海航试达3小时,测得航速11节。为人朴诚忠厚的丁汝昌给予“龙威”高度评价,称“闽厂首先试造之船能是亦足”,并向李鸿章做出汇报,建议先命令“龙威”舰返回福建,进行一次全面修整,来年春天再和北洋各舰一起航行北上,获得批准。

“龙威”舰从上海返回福州后,立刻严格按照丁汝昌的要求,紧急修整,“增修镶配百数十处”,并安装了探照灯等设施。1890年春天,李鸿章致电裴荫森,要求根据北洋海军主力舰的命名规则,将“龙威”舰改名为“驭远”,旋因与南洋水师的军舰重名,经裴荫森提议,更名为“平远”,英文舰名PingYuen。5月8日,北洋舰队主力抵达福州,28日,“平远”舰随同北洋各舰一起北上。福建船政首创的这艘近海防御铁甲舰终于加入到了中国海防事业的第一线,开始了其真正的生命。

“平远”舰编入北洋海军后不久,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的学生李和被任命为管带。李和,广东三水人,1867年与邓世昌等一起进入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留用于福建,后调入北洋,但一直未得到重用,出任“平远”管带时,不过是都司而已,仍属于低级军官。与舰长一样,“平远”进入北洋海军后,也一直未被重视,这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近海防御铁甲舰,长久被视作另类,其重要程度仅和雷艇、蚊子船相类似。

1894年,因朝鲜事变,中日两国间爆发了甲午战争。9月16日,北洋海军主力护送增援平壤作战的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平远”、和“广丙”以及鱼雷艇“福龙”、“左一”一起支援作战的北洋舰队主力。

下午2时以后,“平远”、“广丙”二舰相互配合,向日本舰队旗舰,法式巡洋舰“松岛”发起攻击。“广丙”一度准备向“松岛”发射鱼雷,但因敌方火力过于凶猛,而被迫撤退。防护能力较强的“平远”则在管带李和指挥下,于弹雨中拼死冲向“松岛”,下午2时34分,双方距离逐渐接近至2200米,“松岛”舷侧的速射炮疯狂地向“平远”倾泄弹雨,“在无数发炮弹的轰击下,已使其舷侧出现洞穴,从舰内冒出浓烟,舰内也出现火焰”,而几乎与此同时,“平远”舰舰首260毫米主炮发射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炮弹从“松岛”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击中“松岛”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起爆炸,顿时使得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无法旋转。这颗炮弹在穿越中央鱼雷发射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4名日本鱼雷兵因此窒息死亡。

下午3时10分,“平远”舰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射炮又接连命中“松岛”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多名日本鱼雷兵受重伤,鱼**发射电路被打断。

短短几分钟后,下午3时20分、3时30分,“松岛”的姊妹舰“严岛”又接连被“平远”命中,并很快沉没。而由于日舰炮火猛烈,“平远”前主炮被命中无法操作,且燃起大火,被迫于下午4时16分退出战斗,驶向大鹿岛附近的浅水区,灭火自救。曾经大受李鸿章歧视的“平远”舰,尽管进入战场的时间较晚,参战时间较短,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方面体现了“平远”舰自身武备和防护的先进性,同时以管带李和为首的全舰将士之奋勇精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辉煌战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黄海海战后,“平远”舰随舰队返回旅顺抢修。修复完毕后后管带李和奉李鸿章之命率“平远”舰护送北洋水师参议孙纲前往天津,中途遭遇日本巡洋舰“高砂”截击,“高砂”是“吉野”的同型舰,无论火力和速度都远高于“平远”,但“平远”舰管带李和抓住日舰对中国海域水情不熟的弱点,机智勇敢的利用浓雾与暗礁同“高砂”展开周旋,将“高砂”引入暗礁区触礁后用火炮和鱼雷摧毁,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甲午战争结束后,“平远”舰经过了改装,调往广东舰队,长期担任近海守御的任务。清朝灭亡,华夏共和国成立,“平远”舰加入了共和国龙旗海军,继续服役,“平远”舰的最后一次战斗是华俄战争中的珠江口海战,在这次战役中,“平远”舰和海岸炮兵一起并肩作战击退了俄国舰队的进犯。华俄战争结束后,“平远”舰退役,后被拆毁。

滚滚闽江水流经马尾,在罗星塔的注目下川流不息奔向大海,昔日福建船政局的遗址上,早已耸起福州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吊塔,这座现代化的造船企业里还保留有一座厂史陈列馆,展厅中的一角赫然展示着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平远”舰。

资料来源:陈悦

十四中堂大人的心声724 交火950 德国舰队的突袭1235 美国舰队在哪里九十八袁大头的绯闻454 奔驰中国版二十八壮志终酬394 行政系统的问题1358 叩开北印度之门286 掌权之思887 只是自寻死路398 让贤改行的智囊443 我们什么都没做949 别了497 雾中遇袭1094 尼米兹的忧虑1130 起义566 兵发唐努乌梁海427 权力越大620 对着干927 龙晟级战列舰的最终方案和特殊舰种1090 远征美国八十九差一点掉了脑袋583 战争的好处和权力空白553 不一样的威海卫539 星火燎原四十二一炮搞定298 准备在日本点火614 舞会问对693 迂回881 追踪312 第二次太平洋战争241 黄河之水天上来553 不一样的威海卫501 民心自有青史在724 交火1082 最需要的战略资源53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372 凯旋到京174 刺杀计划792 等待777 前哨战本书位面中的蒙大拿级战列舰946 无解的死局部分女性角色简介四部分女姓角色简介三807 四国联合调停503 来参阅的英国舰队的故事353 杀敌327 俄国人动手了726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反击562 以其人之道1133 英国和美国的制衡战略381 再战海参崴567 草原雄鹰238 探望北洋军阀729 陆上破交战1426 荣归1217 巷战三十一痛定思痛195 遥控朝鲜计划537 现在多学习1166 从橙色到黄色957 和英国人在天堂岛的初次会面1376 海空大决战1403 第三帝国的裂隙571 会冒黑烟的俄国城堡766 用兵之道172 上帝的耳光529 百战宿将刘永福846 寻找盟友467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美意1320 鏖战北非1063 铁骑出世753 雪地双煞1300 被爆菊的俾斯麦号1276 天火呼啸204 四大鬼使会京师1320 鏖战北非395 国家机构的调整298 准备在日本点火250 山东差点出事了3861900 年的第一场雪1192 宿命1311 老虎vs谢尔曼十一方伯谦来访968 威震黑海718 吓破了胆的总督大人376 坐地还钱的俄国人1125 同船出征美利坚六传说中的英雄三十三大清国第一潜艇队252 见到了大才子梁启超582 英国人跳出来364 炎黄子孙1321 地中海的大行动956 光明正大收地去1343 迷雾中的遭遇六十八朝议海防七十三谋求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