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诈降

第409章 诈降

“长史亦知,我曾为商贾,蒙将军不弃,拔于市井之中,授以驱使之任。将军宽博容纳,知人善任,不以我出身卑微,擢为两千石太守,当方面之寄。”

说到这里,王彊顿了一下,才又继续说道:“当今之世,除了将军,还有谁会对我这样出身的人,信重若此呢?所以,哪怕郁林上下人人皆叛,只剩我一人,我王彊也绝不会背叛将军!”

吴砀闻言脸色缓和下来,的确,天下间恐怕也只有刘景这样与众不同的人,才会让一个商贾出身的人担任两千石太守。

汉人视郡如邦国,两千石太守,放在古代就是一方诸侯,多少家族奋斗数代,亦难企及。想他吴氏也算一方大族,自先祖吴霸算起,近三百年间,出过的两千石太守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眼下张津倾一州之众而来,郁林上下,人心思叛,我不知长史心意,是以才出言试探。”

吴砀当即将剑重新收入鞘中,撩衣下拜,向王彊请罪道:“是下官错怪明府了。下官刚才激愤之下,难以自已,言行多有孟浪之处,还望明府勿怪。”

“不知者不罪。”王彊急忙上前扶起吴砀,接着心有余悸地笑道:“只是没想到长史竟然如此忠义刚烈,若非我及时开口解释,今日怕是要血溅当场了。”

吴砀确实是忠义刚烈之人,历史上,孙权因荆州归属问题与刘备爆发冲突,出兵袭取荆南三郡。吴砀时为长沙安城县长,据城而拒之,称:“砀受天子命为(县)长,知有汉,不知有吴也。”后与吕岱战、与鲁肃战,纵使不敌,亦不肯屈服,兵败后返回交州家乡,终身不仕孙氏。

吴砀正色道:“大丈夫处世,唯忠孝不可弃也。《左传》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下官受将军表举,为郁林长史,自当尽忠职守,不负将军之托,断不会失节以降敌。”

“说得好!长史真乃大丈夫也。”王彊忍不住拊手赞道。“有长史和我同心,张津纵然兵势再强,我又有何惧?”

两人重新落座,吴砀探身问道:“不知明府可有御敌之策?”

王彊心中早有腹案,说道:“适才所言,固然是为试探长史之心,却也不失为破敌之法。”

吴砀立时明悟过来,道:“明府是想诈降以诓骗张津?”

“没错。”王彊点头道,“张津乃交州之主,今率军入境,所过之处,必望风而降,一路顺遂,等其到达布山,必已生骄矜之心,视我为俎上之肉,若此时诈降,张津定然会上当。”

听罢,吴砀也觉得此计可行,诈降是成本最低,却又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诈降成功后,敌人若松懈下来,便可出奇兵击之,若没有机会,亦可拖延时间。

王彊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砀,道:“我不能亲自出去见张津,不然就是诈降变真降了,而能够代替我的人,非长史莫属。长史乃郡中之副,亦是南海名士,足以取信张津,就是不知长史可敢以身犯险,深入虎穴?”

“有何不敢?”吴砀自然知道王彊是在故意激他,不过他却不以为意,长身而起道:“张津一至,下官便亲入其营诈降,保证让张津不起疑心。”

“壮哉!长史!”王彊欣喜赞道。

二人之后又商讨近一个时辰,才从便坐中走出,王彊当即下令封锁布山城门,不许进,更不许出,敢有试图越城者,就地格杀,不必通报,彻底根绝内奸。

就在王彊、吴砀围绕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各种准备时,张津率万余大军,一路沿着郁水长驱直入,数日后出现在布山西郊。

王彊和吴砀站在西城墙上,神情凝重地观察着交州军。

正所谓“人到一万,无边无沿。”一万两千余交州军,加上新近投奔的数千郁林汉夷,总人数接近两万之众,在城外摆开阵仗,倒也颇有几分气势逼人。

而王彊为示敌以弱,已经将精锐尽数藏起,西城墙上的守卒,全部都是老弱羸兵,引得城外的交州军指指点点,大笑不止。

吴砀缓缓收回视线,对王彊拜道:“明府,交州军已至,事不宜迟,我这就去见张津。”

王彊拉着吴砀的手,一脸郑重地道:“长史此行一定要多加小心。”

“诺。”吴砀再拜,接着转身走下城墙,率领二百名兵卒,及数百名民夫,带着美酒、米肉,开启城门向着交州军行去。

对于布山前来劳军,张津并没有感到意外,之前王彊已经给他写了一封言辞极其谦卑的请降信,称只要张津能够继续任用他为郁林太守,他便愿举城而降。

前年张津北上,与刘景大战于(零陵郡)泉陵时,王彊正驻守在巴丘,并没有参与此战,加上王彊不像褚方、蔡升一般勇冠三军,而是以智谋取胜,所以名声不显。张津对王彊十分陌生,只知他是商贾出身,曾往来交州,贩货为业。

张津第一次听说此事时,险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介商贾,居然堂而皇之成为了两千石太守,这让从小苦读诗书的士庶情何以堪?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王彊不战而降,在张津眼里也并不显突兀,反而十分合情合理。商贾嘛,历来都是贪婪成性,唯利是图,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在这种人眼中一文不值。

“还想继续当郁林太守?”张津心中不禁冷笑,刘景不怕世人笑话,他可怕得很,他若继续用王彊为郁林太守,还不被许靖、袁徽等人嘲笑死?

等到一入布山,他就立刻剥夺王彊太守之位,若其听话,便让其充当大军北上的向导,若其不听话,直接杀了就是,左右不过一介商贾,何足道哉。

张津望着前来劳军的郁林士卒,见其等身强体壮,兵甲齐备,一看就是精锐悍卒,与城墙上的老弱羸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莫非布山城中的精兵,都被王彊派来了?”念及于此,张津忍不住失笑摇头。

吴砀被人引至张津车舆前,俯身拜道:“郁林长史吴砀,拜见使君。下官闻州军到来,特奉牛酒前来劳军。”

张津于车中正襟危坐,微笑道:“足下就是南海吴叔山?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吴砀面上故作感激道:“不想使君也听说过在下之名。”

张津颔首道:“叔山事母至孝,通《诗》《礼》,乃交州才俊之士,孤为州伯,岂能不知。”他是在吴砀担任郁林长史后,才听说其事迹,之前根本不知其人。

张津又说道:“据说王子健为人粗疏,不理政务,郁林郡中政事,皆出自于叔山。”

吴砀点头承认道:“王府君早年以贩货为业,后周旋于军旅,缺乏治民理政的经验,在下身为郡中之副,有辅佐太守之责,自当为王府君分忧。”

吴砀虽然话语恭敬,但却隐隐流露出对王彊的不屑,张津毫不意外,换了谁在王彊这个商贾手下任事,心里都不会服气。

张津笑道:“以孤看来,叔山比王子健更适合坐郁林太守之位。”

吴砀叹气道:“在下非安远将军亲信,才被剥夺县长之位,打发到郁林做长史。在安远将军麾下,在下怕是永无出头之日,因此听闻使君举众而来,才私下鼓动王府君,献城归顺。”

“原来王子健举城请降,皆因叔山之故。”张津恍然道,“叔山乃我交人,才干出众,此番又立下大功,孤必有重用。”

“多谢使君……”吴砀面露喜色,立即拜谢道。

张津接着问起徘徊心里许久的问题:“为何只有叔山一人前来劳军,王子健为何不来?”

这个问题吴砀和王彊早就有所商量,从容回道:“安远将军起于市井,向来体恤下人,是以城中有许多吏卒不愿归降,王府君需留在城中盯着他们,不敢轻易外出,以免其等叛乱夺城。”

“原来如此。”张津不疑有他,双方虽是敌人,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刘景确实是一代英杰,礼下庶民,能得人死力。

在布山城下耀武扬威一番后,张津便驱使投靠的义军及周边的百姓,在野外修建军营。

由于布山已经投降,因此交州军营垒只挖了浅浅一层壕堑,完全就是应付了事,外围也只是简单的用木栅围起来。

午后,张津用布山城中奉上的米肉、美酒,飨食将士。

交州军从交趾龙编出发,一路走到布山,足足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将士长途跋涉,十分辛苦,如今见布山投降,不必打仗,心中无不大喜,放开吃喝。

吴砀坐在中军大帐内,手端酒杯,看着无论汉将、夷将,个个放浪形骸,大呼小叫,将宴会闹得人仰马翻,而坐在主位上的张津对此却毫不介意。

吴砀之前就曾听说张津为人小检摄,威武不足,管不住下面的骄兵悍将,今日看来,倒也不是虚传。

张津不知吴砀心里正在非议自己,见其停杯愣神,催促道:“叔山,别愣着,接着饮……”

“诺。”吴砀仰头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他平日不好饮酒,今重任在身,只能舍命相陪。

“再饮、再饮……”

随着夜幕降临,交州军大营变得灯火通明,宴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才止,将士皆饱醉而眠。

交州军大营的情况,从宴会开始后就不断传回布山,王彊见交州军只顾饮食作乐,毫无戒备之心,当即就决定夜袭其营。

当交州军大营渐渐恢复宁静,王彊开始唤醒沉睡的士卒,集结于城北的舜帝庙。

舜帝昔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因此江南地方,多设有舜帝庙。

布山的舜帝庙不只有舜帝一人,还祭祀着秦始皇,二帝同庙。这不是布山独有的现象,事实上交州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盖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兵五十万攻打岭南,设象、南海、桂林三郡,桂林正是郁林郡的前身,交州百姓感念秦始皇,数百年来,祭祀不绝。

江东的会稽郡亦类似,当年王朗为会稽太守时,见民间祭祀秦始皇,王朗认为秦始皇乃无德之君,不配获得祭祀,于是除之。

布山城中有兵三千,吴砀带走二百,老弱羸兵又五百,是以王彊能用之兵,只有两千出头。不过如今决战在即,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所以王彊连老弱羸兵也都一并召集来了。

知道夜袭计划的,只有王彊从长沙带来的亲信部曲,而郁林人,包括将领在内皆被蒙在鼓里,对王彊深夜召集他们感到十分困惑不解,而聪明的人已隐隐猜到其目的,心中忐忑不安。

王彊环顾众人,缓缓说道:“我王彊,本是长沙一匹夫,今登太守之位,皆因将军信重。张津举盛兵而来,敌众我寡,不可力敌,是以我设下诈降之计,取信于敌,以轻其心。张津果然上当,而今交州军皆饱醉,此时若夜袭之,必可将其等歼灭。”

王彊话音一落,郁林兵登时骚动连连,虽然摄于王彊平日的淫威,不敢提出反对意外,但神情惶恐不安,毫无斗志可言。

交州军足有数万之众,而他们只有三千,除非他们个个能够以一敌十,否则断无获胜可能。

王彊心知必须给他们必胜的信心,这也是他在舜帝庙前集结士卒的原因。

就在郁林兵人心不安之际,舜帝庙中缓缓行出一名黑袍巫祝,只见他来到士众前,扬言道:“明府白天求问于我,欲击城外贼军,胜负将何?我在二帝前诵祷一夜,二帝有教,此战必胜!”

岭南向来迷信成风,巫祝的话,远比王彊说话有用得多,巫祝言此战必胜,那就肯定会胜,郁林兵顿时一改颓废,士气大振。

王彊见士气可用,当即分发米糒、肉干、美酒,使将士饱餐一顿,而后留百人守卫城门,自将两千七百人,自北门而出,摸黑迂回向交州军大营背后。

(本章完)

第242章 三爵第297章 除孝第349章 玺书第308章 遗愿第192章 开战第272章 魏延第216章 取名第196章 招揽第3章 后母第348章 南下第58章 折扇 (感谢盟主sofia若冰)第253章 战死第301章 城破第41章 吟诗第373章 盟约第255章 后续第138章 征辟第305章 内附第126章 六礼第364章 使者第117章 清茶第495章 铁楼第365章 刘备第166章 崩溃第16章 决定第103章 营垒第493章 猝遇第242章 三爵第185章 许愿第147章 衡山第281章 面见第293章 奇策第268章 填堑第330章 封拜第23章 赴任第281章 面见第388章 突破第370章 同州第363章 揽才第19章 桓阶第14章 市井第22章 交谈第22章 交谈第484章 丹阳第445章 荐才第248章 心绞第191章 计议第455章 投降第325章 泉陵第395章 悲凉第339章 出战第78章 晒书第228章 斩首第53章 道歉第379章 屈服第28章 畅谈第97章 目的第330章 封拜第13章 张羡第520章 厚礼第150章 开战第15章 救命恩人第278章 射中第390章 责备第347章 郁林第437章 薨第251章 入主第495章 铁楼第98章 高利贷第115章 纳彩第469章 重法第113章 启程第454章 委蛇第526章 薄行第11章 带经耕锄第205章 失望第462章 郊迎第372章 召见第140章 二年第224章 溃败第489章 太史慈第206章 逃亡第513章 斩当第175章 授田第459章 焚桥第175章 授田第48章 取字第376章 出征第489章 太史慈第332章 徐庶第11章 带经耕锄第405章 防疫第527章 有君第382章 西进第279章 连雨第187章 袍铠第236章 看清第111章 归来第30章 陶观第7章 剑术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