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濮阳梨绝对没有想到,她这普通的一封家书,会让自家老娘又作了起来,最后被人忽悠算计,离开了家里,踏上去了四九城的车——
此时,璩美英心跳怦然抱团坐在小轿车一角,紧紧摁住自己内裤口里那笔大钱,身边有个二十余岁的壮硕姑娘,正是之前在山上找着她的表外甥女,钱花枝。
说起来,钱花枝虽然长得一般般,甚至因为长得过高,象她那个死鬼老爹,跟普通男村民身高都不差了,甚至因为是她是女性,站在同身高的汉子身边,显地更是高壮了两分。
若是再回到过去十来年,她这种身材绝对是老婆婆眼中,最佳的‘儿媳妇’外貌人选。
然而,这会儿,时代在发展,村里有钱的都装上了电话、电视机了,对外面的接触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前头黄沙坝被大集团征地后,就连村里仅有的两家对她好感的汉子,都瞧不上她了。
当然,钱花枝也瞧不上那两老赖。
可是,她家只有她一个女儿,寡妇娘败臭了自家泼辣的名声,才将她们小家一部分的财产保住——
如今,她家就那么三亩地,外家一个院子,自家那名义上的叔伯还一直盼着她早嫁了,然后将她家的田地房子都占了。
若不是自家与钱村长是亲戚,旧时生活艰难时,她那死鬼老爹又帮过不少钱村长他家,她和她娘早就被赶出来,居无定所。
就因为这个原因,她都二十岁了,一点儿也不敢想结婚,因为一旦结婚,不管是她还是她娘,都会一无所有。
但是,前两天,有个神性的人,给她送了一张纸条,说只要她听她的话,她先帮她立了个女户——
为什么这么没有安全感?因为,她和她娘的名字,还是在爷爷户口本名下!
她那死鬼老爹再有本事,分了家五年就积下了一大笔家产,可他命薄死于意外,那会儿父母尚在,就算是分了家,村里人也没有想过要分户!
人一死,还是她娘拼了老命,要吊死在老宅面前,才让爷爷出面保住那三亩地和小家。
一听到能在村里独立门户,上狼山她都敢!
钱花枝自小跟在老娘身边出工,在死了亲爹后,什么活儿都要学着做。
得到户主是她名字的户口本,老娘也在她的名下,钱花枝立马接下对方送过来的一万块,交给老娘后,就亲自去了青溏村寻璩美英——
这么巧,璩美英也是这两天,发现老头子总是拿着一封信,偷偷摸摸的看,她不识字,可不代表她真的蠢笨如猪。趁着他出门劳作之际,她终于找到了那信。
上山采菇,不过是她想着,此时她手中无钱,就用这些刚采的野菇,去跟村里专门给村人写信的村老那里,求他给她念念。
毕竟就是念一下书信,送一篮子野香菇,已经算是识趣了。这也是璩美英在村里碰壁太多,不得不将自己曾经丢掉的人情往来的常识捡了起来。
这钱花枝一来,正好她认识不少字,毕竟,叶友芬就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当然是不会亏待她,虽然上学晚了,但是她是真的上了小学、初中的。
钱花枝又因为想要上进,能读书时,还是非常认真的,看到濮阳梨的字后,脸上看不出来有什么变化,但是捏着信纸的粗手,却是一紧——
然后将里头的话,多少改动了一下念读出来,直将璩美英听地将信都撕了,气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正好,让璩美英一冲动,随了她的意,她们走时,又是从村道上走人。
有不少的村民瞧见到,钱花枝就是隔壁村的,也不眼生。
一开始,濮阳源见老婆子晚上没回来做饭,老脸就更黑了,后来是两孙女下学回来再做的。这才没有让父子辛苦劳作回来后,还要饿着肚子。
可等到天黑了,璩美英还没有回来,这情况就不对劲了,濮阳梁不用老爹吩咐,就到隔壁的李大力家一问,听到大力娘的话后,他又灰溜溜地回家了。
一听是跟着钱花枝离开,濮阳源也不担心了,以为那老婆子是走亲戚去了。
村里安静,一到晚上八点,基本都洗洗上床憩息,老农民都是是早睡早起,少了璩美英在,濮阳源还觉得耳根终于清净,一夜好眠。
第二天,天都还没有到五点,两父子又早早起来,简单整理自己,灌了一肚子水,就下地劳作了。
大妮子听话,知道奶奶不在家,一早就起来做早饭。
反正之前她们姐妹也没有能多睡多久,自家阿奶经常是阳奉阴违的,这边见阿爷阿爹下地了,后头就叫醒她们姐妹做家事,看在还能继续上学的份上,她们没敢反抗。
她们还记得小婶说过,多做一点,不过是费地劳力,可是,要是谁也不做家事,那家里就要散了……
对于大妮子和二妮子来说,她们还小,可已经深刻明白,什么是小婶说过的‘家散了’。
为了能有个‘家’,大妮子和二妮子这小半年经历下来,真的更懂事乖巧,手脚勤快。
五点半就煮好了早饭,午饭没有人做,怕爹和阿爷吃不饱,大妮子两姐妹还一起合力做了糙馒头。
因为没有糖,馒头只能掺些粗盐水,做成了咸馒头,这样子她们姐妹还能各带一个,在学校里解决午餐。
七点多的时候,濮阳梁回家准备做早饭时,看到两女儿做的,再对比了平时里他们一家吃的,心里再叹一声,家里少个女人,不光委屈他,最委屈的,是他的女儿们。
地里活儿多,他也就感叹了一声,自己匆忙吃了,就给老爹的吃食带上,还装了不少的水和馒头,决定早午饭就在地里头解决。
等忙完这一阵子,村里说要组织村里汉子劳力,自家村里要修一条水泥公路,有了公路,他们村才能象黄沙坝那样,发展起来……
想到黄沙坝的征地钱,外村的,谁不眼热羡慕的。因此听到平伯的话,也没有人反对,反而村里人都非常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