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以友为鉴

军事会议结束了,蒋介石兴奋得很,迫不及待地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赫尔利听到这位独裁者居然雄心勃勃地说出战略反攻的计划时,表情很是幽默。很明显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蒋介石又在忽悠他们。说实在的,赫尔利已经厌倦了国民政府无休止的讨要贷款、物资和装备。美国人不是舍不得钱,问题是他们希望自己的钱能够用在自己希望用在的地方,而不是变成官僚们投机的资本。每当赫尔利听到用美国武器装备的精锐部队在云南无所事事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厌恶。

赫尔利唯一发现蒋委员长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就是说话口气很生硬,仿佛救世主一般,“赫尔利先生,处于军事保密的需要,我无法透露更多的细节。作为盟军中国战区的总司令,我想对美国政府说的就是,为了配合盟军在各个战场上的战略反攻,我国民革命军也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果美国盟友希望这次行动能够取得期望的胜利,那就加大援助的力度吧。赫尔利先生,我们不是在乞讨,而是在要求,我使用中国士兵的生命在和美利坚合众国交换装备物资,这一点,请您务必转告罗斯福总统。”

赫尔利从说话的语气中就知道这是翻译转换了口气,但是蒋先生破天荒地说了这么多,他很惊讶。

赫尔利承诺,如果中国政府确实展开反攻,美国政府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将会从军事、经济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援。

美国人的情报部门实际上已经闻到了一些味道,这么多将军云集重庆,尤其是那个传奇的年轻将军都在,绝对不是来参加中国人的春节聚会的。此外他们还发现,这些将军们来到重庆后似乎没有参加什么公众活动就匆匆返回了。就连那个传奇的陈际帆将军都不知去向。

陈际帆此刻已经在飞往延安的飞机上了。临走前,高焕捷留下了,因为军统的戴老板居然亲自登门邀请高焕捷,说是校长给他的压力很大,他特意请“鹰眼”协助反谍工作。

看得出来,一向自视甚高的戴笠现在正坐在火山口上,很明显日本的特务机关也很重视,派出了他们自认为最好的特工。

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当着张治中的面,周恩来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他代表延安军民欢迎张治中、陈际帆两位将军访问延安,他个人愿意陪同前往。

周恩来敏锐地感觉两位将军的到访并不那么简单,他决定同去,摸一摸蒋介石新收的这位得意门生的底。

陈际帆看得出来,红岩村这次的态度明显比上次冷淡多了。不仅仅是因为张治中将军在一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叫了蒋介石一声“老师”缘故。据他所知,中国共产党对张治中一向存有好感,这也是蒋介石特意安排的原因,因为让别人去人家不一定买账。

陈际帆心中暗暗想笑,自己一夜之间成为老蒋的嫡系,真不知道国内其他党派会怎么看,还有安徽那些清高的知识分子。

“两位将军,延安的毛主席已经复电,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延安军民欢迎二位将军访问,毛主席说他也有很多问题要当面请教陈将军,届时我将陪同二位一同前往。”

行程安排在两日后,这两天张治中干脆和陈际帆寸步不离。张将军问起了家乡的很多事,问起了自己亲手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问起了自己当年亲自种下的大槐树,问起了校门口打钟的老师傅……

陈际帆告诉他,黄麓师范学校现在已经升格为师范学院,学院遍布安徽各地。很多知名学者都应邀到那里讲座或是任教。安徽人民永远记得将军造福桑梓的举动,请将军放心,有“神鹰”数十万将士在,学子们就能有一片读书的净土。

看得出来,张治中将军很高兴,“惭愧啊,身为民国军事将领,竟然抛弃家乡父老偏安一隅,要不是陈将军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家乡父老真不知会受到怎样的蹂躏,治中有愧啊。”

“将军快别这么说,民国二一年,日军在上海挑衅(一.二八事变),是将军挺身而出,率精锐之师英勇抗击日寇,民国二十六年,您临危受命指挥数十万大军与日军精锐部队血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将军,您是民族英雄,您当之无愧!”

“老弟,”张治中的眼神很虔诚,“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当面问你,这个问题憋了几年了。”

“将军请讲!”

“日寇侵华前,国民革命军拥有128个师,几十个独立旅,虽不敢说是精锐,可至少也能一战。孰料短短一年多,就丧师失地,差点亡国。但是老弟你和你的部队崛起于草莽,却能屡屡战胜不可一世的日军,这是为什么?”

对陈际帆来说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后世学习的时候,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讲授还是在下面的讨论,还有各种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但是站在这位抗日名将面前,陈际帆觉得有些不忍心,因为答案很残酷。

“将军,中日两国的国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日本侵略中国的方针蓄谋已久,初期我们打不过是正常的。丢失国土、损失兵员也不奇怪,将军不必挂怀。”

陈际帆这句话明显有些言不由衷,因为他还有话没说完。果然,张治中将军并不满意这个回答。

“老弟这话我不敢苟同,就拿你在民国27年的指挥的巢湖伏击战,当时你的兵力为一个团,参加战斗的兵力为1300余人,你的对手是第6师团坂井支队一个野战步兵大队约1000人,你并不占火力优势,但是最终却能全歼对手。这次战斗虽小,却奠定了安徽战局的基础,我们的家乡终于得以保全。至于后来你的那些足以载入教科书的战例更是不胜枚举,告诉我,为什么同是中国军人,会有那么大的差距,难道真是我们这些将领指挥不力的问题么?”

“将军,”陈际帆长叹一口气,“这个问题很复杂,国民政府的战略是有问题的。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最高层本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方针,战,则应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和,则全体投降,指望打打停停来拖延时间就是慢性自杀。而且最严重的是,民众不知所措,无法聚集在一面旗帜下共同抗战。反映在战争中,就是各地军阀争相保存实力,派系间泾渭分明。”

张治中没说话,他知道陈际帆所说的都是事实,淞沪会战正是委员长打打停停多次丧失战机,才会败得这么惨,不过他没有评论,他想继续听下去。

陈际帆不想在什么军阀纷争下面多做评论,他话锋一转,“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首先在兵员的募集上要有科学规划,只有解决士兵的征募、救治、安置、抚恤等工作,让士兵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只靠大洋来刺激是绝对不行的。不过,尽管如此,在关乎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战争中,仍然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血染疆场,我们这些后辈每每想起他们,就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抗战胜利后为他们建一座纪念碑,建一座纪念馆,让后世子孙们都记住这些英雄,记住先辈们当年是在怎样困难的情况下抵御侵略,保卫家园的。”

张治中将军的眼睛湿润了,他仿佛回到了血肉横飞的淞沪战场,仿佛看见部队前仆后继倒在日军海陆空立体火力打击下。“陈将军,谢谢你!有这句话,那些牺牲的将士可以瞑目了。其实,将军还是给我们留了面子的,身为中央军校教育长,我感觉军校的战术思想有些僵化,甚至有些过时。这是我和同僚研读贵军战例得出的结论,坦率地说,我们的战术指挥上也是有问题的。”

“将军,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因为我们的火力与日军差距太大,故每战比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各部队之间战斗力有差异,又互不统属,无法在战场上形成合力,作战时就只能被动防御,结果正中日军的下怀。其实任何军校的课程中都提到过防御作战,简单地说就是确保两翼安全,节节消耗迟滞敌人,最后再安排强大的机动兵团反击。或包抄后路,或打击侧翼,或正面进攻,或分割敌人,总之死守是绝对不会有好结果的。将军,打仗注定是需要士兵生命的,我也是军人,我很心疼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所以我在指挥的时候会小心谨慎,至少我不能让他们白死!”

“委员长这回迈出了一大步,尤其是推举你担任前敌总指挥,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将军,这次反攻其实是一次冒险,要想取得胜利光靠我们是不够的,还需要八路军、新四军的参与,全民抗战,缺少他们是不行的。”

“所以你执意要去延安?我看得出来,你想去延安绝不仅仅是联络反攻这么简单,看得出来,你很担心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格局。无论将来如何,陈将军,你都是我最钦佩的中国军人,你是真正的中国军人!”张治中动了真感情。

“张将军,您是一位爱国将领,我和我的战友今生唯一的希望,就是亲眼看到祖国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浴火中重生。抗战中牺牲的英烈,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绝不应该只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中国,而是一个能与世界列强比肩,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世界大国。蒋先生也好,毛先生也好,我们这些军人也好,如果真能完成此事,才算不枉站在中华民国的舞台上。我们这些军人,纵然前仆后继的牺牲,才会觉得有意义,才不枉穿了一回军装。”

张治中肃然起敬,他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陈际帆会把安徽的行政大权让给那些素昧平生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千里迢迢跑到缅甸丛林,为什么陈际帆会在安徽小心翼翼地搞农村改革,为什么陈际帆会把一半的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又为什么会在华北胜利唾手可得之时举大军入河南救灾,为什么会只身到重庆来说服军界去打一场风险极大的反攻……

一句话,同样是军人,境界不一样啊,他们这些军人想的虽然也是爱国,但更多的还是忠于领袖,忠于三民主义,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其实陈际帆看着这位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将领,心情也是激动的不得了。来到这个时代,他至少懂得了,这些人也曾怀揣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也曾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过,他们或参军、或治学、或从政、或经商。也许,正是这么多令人敬仰的前辈存在,中华民族才能在一次次废墟中重新振作。任何时候,国家都需要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张治中似乎意犹未尽,又问道:“你对抗战胜利后国家的走向有何看法?当然,这个问题如果不方便,也可以不回答。”

陈际帆笑笑,心想您就是不问我也得讲啊,战后靠我和几个战友就能阻止内战实现和平?威望不够,还得靠您这样的军界宿将才能实现和平建国的理想啊。

陈际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道:“日本人走了,国共两党要么接着打,要么坐下来谈,就这么简单。”

张治中将军笑了,因为他发现面前这个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年轻人很幽默,他的话就好像置身事外一样。

“打内战要简单多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谁能顺应历史潮流谁就是赢家,从这个层面上说,国民政府没有胜算。谈判的话更复杂,但不管怎么复杂总算没有再打,所以无论怎么牵扯精力都不为过,到时候他们谈,我带着麾下部队镇守边疆去。”

张治中将军不依不饶,“要是谈不拢,打起来了呢?”

陈际帆听了这话忽然回过头来严肃地对张治中说道:“站在国民政府的立场,最好谈,不然后果会很严重!”

“你的意思是国民政府会败?而且会败得很惨?”张治中不太相信。

“真到那时候,我的意思已经不重要了,四万万同胞的意思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花园口决堤的时候,河南大旱的时候,云贵川几百万壮丁客死他乡的时候,国统区物价飞涨的时候,也许就是对未来的选择。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对外能保护家园,对内能切实改善民生的政府。不要忘了,军队的装备再好,也是由千千万万基层士兵来操作的,他们可能不知道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但他们最起码知道,谁更能让他们吃饱肚子,活得有尊严。”

张治中沉默不语。

陈际帆道:“不管怎么说,内战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抗战胜利,国民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我们这些军人应该把眼光放在外面,用我们手中的枪,去追究那些对同胞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的责任,去为子孙后代争取更大的空间,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张治中完全无语了,他得承认,自己这些年在重庆官场小心翼翼,已经慢慢丢失了年轻时的血性,陈际帆这些话他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人在他面前提起过。怨不得他能百战百胜了,境界不一样啊!

认识到陈际帆这个所谓“境界”可能只有张治中一人,因为延安此刻正在紧急商讨对策。陈际帆忽然成了蒋介石的学生,而且蒋介石忽然发飙要把他看家的精锐全部拿出来(共产党的情报很厉害),这让一向把陈际帆看做朋友的政治局有些气愤,又有些摸不透。

尽管周恩来的电报中提醒,要相信陈际帆,相信这位能够率领军队挽救千万灾民于饥饿的军人。但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中央政治局在这件事上还是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对陈际帆这位蒋系新贵并不是很感冒。正值延安整风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政治局委员们即使出于对陈际帆和“神鹰”的好感,此时此刻也没法表现出来。

唯独毛主席不这么看,虽然他这几天被康生无限制将整风运动扩大化搞得很生气,可是他还是隐隐约约猜到陈际帆此行来延安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毛主席当机立断命令康生停止他的所谓“整风—审干—肃反”的公式,紧急召开包括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博古在内的政治局会议商议对策。

出乎毛主席的意料,除了朱总司令和他自己,其余都是留苏派,本身对陈际帆在多种场合表现出来的极端民族主义就十分不感冒,认为陈际帆虽不是蒋介石集团的人,但至少在他身后代表的是小资产阶级、富农,和党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革命的道路上也是左右摇摆,他此次成为蒋介石的新嫡系就是一个例证,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

“不要忙扣帽子嘛!”主席道,“除了恩来之外,我们都没有见过他本人,俗语说‘闻名不如见面’,要客观评价一个人,至少应该见了面再说,对不对?再说了,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包括了广大的爱国小资产阶级、中小地主和富农,也包括他们这样的爱国军人,人家远来是客,我们这样子,不是待客之道哦。”

朱老总虽是党的高级领导,可他也是一个军人,年轻时毅然投身行伍,其实也是要找到救国之道。对陈际帆这群年轻军人所做的一切,他从心眼里是佩服的。一个手握军政大权的将领,不贪念权位,把一腔热血都投进了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战争中去,一个战场上节节胜利的将领,在人民危难的生死关头,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压缩军粮前去赈灾。为将者,忠义仁信礼智勇样样占全他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批评他的。

朱老总干脆绕开话题:“其实,军事上他和我们已经有过多次良好的合作,双方见面是迟早的事,他刚刚参加完重庆的高级军事会议就匆忙赶来,说明此行的目的和军事行动密切相关。主席,我们的目光,还是往军事上考虑才是。”

朱老总给会议定下了调子,其余参会人员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见主席又把烟点上,“陈际帆和他的部队在华北、华东的英勇作战,不但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光复了大片国土。更重要是,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原先我们估计的,抗战反攻阶段还要有一段时间,现在看来,只怕是要提前喽。当然,中日双方国力军力的巨大差距,昭示这样的反攻一定是不太顺利的,甚至还有曲折。在这种形势下,我党就必须认真对待了。”

刘少奇道:“是啊,由于‘神鹰’军事集团连续几记重锤,华北日军的日子很不好过,而我抗日根据地周边的封锁也不复存在,对根据地军事、经济的发展相当有利,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发展自己。”

“没那么简单,任何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面性,华北的日军力量大大缩小,我军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这是好的一面。有没有不好的一面呢?有的,陈际帆自拜家门,当了蒋介石的学生,在座的都是人家没有骨气,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他要是愿意的话,早几年前干什么去了,出征缅甸的时候干什么去了。现在他才去,所为何事?只有一种解释,他要说服蒋介石打仗。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蒋介石尽遣精锐交给陈际帆,说明国民党希望在内外交困中通过一场会战的胜利来扭转不利的局面。站在民族解放战争的立场,我们当然希望能打胜,甚至还要尽其所能协助。可是同志们想过没有,国民党赢了,固然是好事。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就提出了考验了。”

主席的话虽然长,但最后一句点了题,就是大家要认真对待陈际帆的这次来访,而且要研究今后的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

主席接着说道:“蒋介石一反常态愿意把看家的部队拿出来打仗,我们是欢迎的,如果指挥得当,取得胜利也是可能的。但是蒋介石一旦胜利,他就会更加飘飘然,在独裁的道路上就会走得更远,抗战胜利后他打内战的决心也就越大。这一点,全党务必要提高认识,提高警惕。”

刘少奇道:“是啊,我党的主张是希望在抗战胜利后获得合法地位,改组政府,反对一党专制。只可惜,蒋介石是不愿意的,在他的眼中,我们是头号敌人,是消灭的对象。真到了那时候,蒋介石恐怕连让我们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取决于以陈际帆为代表的中间派势力的态度了,他们若是反对独裁,则战后和平的局面尚有商量的余地,他们若是倒向蒋介石一边,我党的形势就严峻了。”朱总司令也是忧心忡忡。

“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中间势力要团结,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务必保持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务必保持为中国最广大贫苦大众谋利益的使命。陈际帆来了,是好事,我们可以沟通交流,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不要因为人家和蒋介石成了‘师生’,我们就视为洪水猛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友为鉴,可以明得失。我们肩负重任,这点肚量还是应该有的。”

主席还真猜着了,陈际帆此来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军事。虽然他不敢说未来的江南会战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但是在他的指挥下,将大大加速战争的进程这是肯定的,他此次来,确实有和毛主席交流的意思。

陈际帆一件件地整理着给延安诸位前辈带的礼物,其中香烟是他精心挑选的,还有给领导人家小孩买的点心什么的。

看着香烟,陈际帆只能想象前世影视剧中主席的样子。说起政治,尽管陈际帆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进去,可他还是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他很想和主席交流一下,真的想!

临上飞机之前,陈际帆和张治中见到了周恩来,“此行意义重大,我党中央已经批准,由我陪同二位到延安,也算是提前迎接了。两位将军,请吧!”

(本章题目很难取)

第573章 重任在肩第590章 新疆阴云第274章 觐见领袖第百六十七章 检讨会议第百二十七章 辕门射戟第465章 恩威并施第百三十一章 主力集结第百三十六章 死缠烂打第444章 血肉长城第327章 扭转战局第318章 固本清源第590章 遭遇劲敌第368章 暗流涌动第623章 东京巷战第95章 建军理念第610章 迎头痛击第633章 意犹未尽第53章 兵不血刃第453章 战绩骄人如何订阅vip章节第百九十九章 稳步出击第550章 全球战略第546章 艰难支撑第550章 共谋大计第356章 以友为鉴第312章 好事连连第300章 丛林火攻第百四十四章 泪祭英灵第25章 南郊兵营第220章 主动接敌第百二十章 军政大学第420章 开门立威第11章 基础训练第211章 确定目标第470章 外交胜利第78章 军界新星第468章 蓝图渐清第百三十八章 正面强袭第519章 雷霆一击第358章 秀才遇兵第83章 秘密策划第3章 夜袭敌营第555章 引火上身第272章 国母盛邀第百四十七章 星星之火第346章 灾情如火第320章 再战徐州第481章 有备无患第324章 根据之争第222章 耐心寻敌第533章 难解难分第2章 回到民国第240章 巷战争夺第267章 兵行险着第275章 虚与委蛇第250章 快刀施救第31章 整军备战第629章 激战新宿第371章 河南整军第489章 借坡下驴第490章 釜底抽薪点击这里第51章 全员整训第235章 火中取栗第248章 战役胶着第6章 依田覆灭第570章 摧枯拉朽第489章 借坡下驴第26章 海归将军第237章 统一战线第359章 肺腑之言第620章 “富士扬旗”第558章 六步反攻第93章 厉兵秣马第452章 再添强援第39章 “鹰眼”计划第222章 耐心寻敌第445章 两翼齐飞第2章 回到民国第260章 战火桃源第440章 亮相开罗第226章 新闻发布第百六十六章 炮兵亮相第488章 虽远必诛第341章 未尽人意第342章 整肃山东第百三十五章 力擒敌酋第277章 桂系双雄第80章 武器规划第百十七章 反败为胜第624章 再出利刃第616章 讨日檄文第224章 残酷搏杀第247章 古道雄关第450章 热河决胜第630章 军港之夜第214章 合力擒凶第80章 武器规划第226章 新闻发布第218章 世界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