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老蒋眼中的马铮

马铮之所以和老蒋谈这些,主要是马铮知道38年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日本政府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一开始单纯的军事进攻变成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变化引起了国民政府内部巨大的分歧。

事实上日本对于国民政府的诱降一直在进行,从来都不曾间断过,在日本攻克南京仅仅一月之后,也就是1938年的1月16日,日本近卫内阁就曾发表对华声明:

“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昭和13年。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内则不察人民涂炭之苦,外则不顾整个东亚和平。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帝国政府尊重中国领土与主权以及各国在中国的权益的方针,当然毫无变更。至昭和年间,帝国对东亚和平的责任日益加重。政府期望国民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而更加发奋。”

仅仅两天之后近卫内阁又对之前的声明进行了补充,总之日本人再想将尽一切办法迫使国民政府屈服。而且马铮还知道,历史上近卫内阁仅仅在38年一年的时间就对国民政府发表了三次声明,尤其是在38年年底的那次声明成功使得国民政府内部发生了分裂,汪精卫带着一帮主和派出走。

正因为如此,马铮必须要让老蒋意识到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不会因为政府的投降而消失,只会让日本人更加轻易的灭亡中国,必须要坚定国民政府抗日的决心。

尽管历史上老蒋并未动摇,但是却对近卫文麿的声明心动过,马铮实在是有点因为他的出现而使的这段历史发生改变。毕竟他这只突然而来的蝴蝶煽起的飓风已经彻底的席卷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于连武汉会战的结果也发生了改变。恐怕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了。

事实上马铮的担心有点多余了,如果是半年之前的话老蒋确实对于日本人还有所幻想,也想着通过和谈来解决问题,达到停战的目的。但是至从武汉会战爆发后。老蒋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日军至始至终都以消灭国民政府殖民中国为最高目标,从来都不曾改变过,所有的一切都是日军未达成这个目标而耍的计谋,实在不足以信。

之前包括老蒋在内的很大一批国民政府的高官之所以对日本抱有幻想倒也不是完全看不清日本人的狼子野心,而是出于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认为中国抗日是在自取灭亡,不过是想着苟延残喘而已。

但是经过台儿庄战役以及这次武汉会战,认识到日本人不是战无不胜的,中国的国防力量也是可以整个旅团甚至于整个师团的歼灭敌人,日本的将军也可以一个接一个的成为中国将军的手下败将,他们的头颅也可以变成中国人的战利品,所以这一刻老蒋的抗日决心前所未有的坚定。

有人说国民政府不想抗日,这是说不通的,正面战场上22次大型会战那不是吹出来的。这样说对于牺牲在淞沪会战、平津战场、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场上近百万的国民党部队是不公平的,要不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期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日本现在也不仅仅只是占了一个沿海地区。

但是正是因为前期打的太过于猛烈,致使国民政府精心培养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全都损失殆尽,尤其是老蒋勒紧裤腰带组建的那批德械师,基本上全都交待在了淞沪战场和南京保卫战中了,这也使得国民政府内部对于抗战的前途产生了怀疑,例如汪精卫、周佛海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迷失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了。

然而老蒋毕竟是个明白人,虽说老蒋的指挥水平确实不怎样,用很多高级军官的评价说,也就相当于一个步兵营长的水平。但是就政治手腕而言。老蒋绝对是民国时期第一号政客,他的眼光绝不是周佛海、汪精卫之流所能相比的,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

当然了。希望和光明主要是以马铮为首的前线官兵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正是因为他们在前线不断的用战绩证明着日本人是可以打败的,所以才让老蒋这样的政客坚定抗战的决心。

另外来自国际方面的声音也让老蒋更加坚定了中国不亡的信心,尤其是在这次会战之后,美苏等国纷纷示好国民政府。苏联方面答应的一亿美元的援助已经在通往中国的路上了,包括大批的武器装备和相关的设备。有了这批援助政府至少可以在短期内组建起30个步兵师。

而美国方面这次也很含蓄的表示看好国民政府,尽管罗斯福政府并没有说明如何援助中国,但是美国人的态度还是让老蒋看到了新的希望。

马铮的表现实在是令老蒋惊讶,之前他对于马铮的了解只是来自于军统局的调查,而那些调查都是三年前的老资料了,对于马铮的描述仅仅停留在有勇有谋但形式鲁莽且冲动,疯子之名名副其实。

但是军统局的调查报告和干女儿陈佳颖传回来的情况又相差甚远,在干女儿的报告里马铮是一个温文尔雅且威严十足的儒将,基本上和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周瑜差不多,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军统局是老蒋的左膀右臂,老蒋对于戴笠也是极为相信的,而陈佳颖则是夫人收养的孤女,是他的干女儿,想来也不会骗他,因此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委实让老蒋难以判断孰真孰假。但是现在经过之前的交谈,老蒋觉得两人的报告都不准确,真实的马铮远比他们报告里说的更可怕。

在戴笠的报告里马铮是一个战术家,战术指挥水平不比黄埔前几期的那几个名将差,而在陈佳颖的报告里马铮却是一个战略家,他的战略眼光极高,每一次都能在大的战略中发现敌人的弱点,然后用很小的力量就能将敌人打的晕头转向。

但是通过实际的了解之后老蒋认为马铮一点都没有辜负日本人给他的“魔将”封号,他是一个战略眼光独到战术指挥水平极高的军事指挥官,就战略眼光而言老蒋认为国内只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比,那就是依然病重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蒋百里。

最重要的是他们两人关于对日的一些策略和看法惊人的相似,尽管表述的语言不一样,但是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和谈打持久战,和日本人耗着!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英雄所见略同?

而且马铮的战术水平同样让人感到恐怖,这从他这段时间所创造的战绩就能看得出来,就这一点而言蒋百里不如马铮!

老蒋当然不知道马铮是从后世穿越回来的,对于中日之间这场战争了解的极为详细,同时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也详细的拜读过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也拜读过主席所著的《论持久战》,结合两位军事家的战略思想,自然让老蒋眼前一亮,倍感惊艳!

而且马铮又是一个特战指挥官,而特种作战又是一种最精悍的战术,对于指挥官的水平要求极高。马铮能在共和国数百万大军中脱颖而出,担任雷神特战队的指挥官,其战术水平可见一斑,老蒋看不透马铮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第346章 察北楔子第582章 媳妇儿的消息第1078章 抢时间第946章 第三次近卫内阁第297章 上钩了第208章 谨慎的黑田重德第一干一百六十二章 佐藤策一第620章 决战十三敖包第1182章 惊天巨变第一干一百五十四章 聚焦七台河第727章 压力骤增第735章 战机再现第465章 南下方案第361章 最可爱的人第517章 锄奸队发威第618章 关东军参战第800章 应对之策第443章 第二次武汉会战开打第609章 窝囊的战斗第659章 撤退前的会议第325章 绥西还是察北?第80章 阅兵进行时第454章 战朔县第1176章 东条内阁倒台第144章 听天由命第344章 日军进攻了第167章 独七师的防区第115章 驻蒙军的动向第1004章 隐龙战队出击第194章 一日三捷第70章 瞒天过海第218章 无能的松浦第961章 老蒋的分析第739章 相互算计第526章 大局已定第1000章 分化离间第377章 借鉴第683章 糜烂的战局第856章 战前准备与疲惫的冈村第1181章 计划实施第290章 狂傲的寺内大将第993章 植田的决断第935章 战后总结第490章 都是特种烟惹的祸第555章 剑指太原第917章 饱受质疑的华北方面军第1122章 瓮中之鳖第702章 求援第422章 今晚圆房第909章 淡定的植田到一第1037章 大战再起第665章 战斗总结第434章 大陆第38号令第765章 战休第1130章 阿尔都战斗第474章 为晨泳堂主法第982章 大展宏图第692章 调兵遣将第540章 战起第160章 土财主送礼第284章 老子打的就是精锐!第421章 李澜清的责问第806章 超负荷运转的日本战争机器第643章 强占天津第49章 小结第272章 突发事故第77章 BOSS出击第714章 天网恢恢第106章 撤离张家口第三百三四十一章 治安肃正作战计划第881章 贾家营阻击战第541章 这个仗可以打第225章 战地采访第860章 扩军备战第497章 呼延家的特战队第69章 守株待兔第903章 争风吃醋第185章 愤怒的冈村第190章 再下一城第89章 谈判第1137章 不祥的预感第284章 老子打的就是精锐!第1091章 横插一杠第186章 空军出场第887章 再下一城第993章 植田的决断第438章 惊吓第12章 愤怒的酒井少第999章 不可调和的矛盾第909章 淡定的植田到一第751章 援兵至敌军撤第152章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第589章 挖坑第241章 移防武汉第730章 反攻倒计时第843章 苏日媾和背后的意味第764章 转攻保定第618章 关东军参战第836章 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