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一九三九

实际上总指挥担心这几位被肃反多少有些多余。几位远东军区的最高负责人被召回莫斯科的确像苏方那位中将说的那样,与援助抗联一事有关。当然能让这几位远东地区党政军最高负责人同时被召回,也不单单是这一件事情。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刚刚工作了一夜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斯大林在得知这几位远东地区最高党政军负责人已经抵达莫斯科后,不顾连夜工作的带来的疲劳,在第一时间进行召见。

在观看完总指挥向苏联远东军区展示用来交换物资的几种武器电影资料后,对这几种武器表现出很高兴趣的斯大林转过头对一同观看的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苏军总军械部长库利克大将、苏军炮兵主任沃罗诺夫中将以及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道:“你们看这几种中国同志设计的武器怎么样?适合不适合我们工农红军?”

对于斯大林的提问,这几位元帅、将军显得都很谨慎。几年的肃反下来,无数的高级将领被杀,使得这些苏军高级将领说话,尤其在斯大林面前说话都极为谨慎。万一自己夸奖了这些看起来性能极佳的武器装备,弄不好斯大林同志一发怒,指不定又有谁倒霉了。

若是将这些武器贬的一无是处,看着这些性能很优异的武器就此埋没,又实在有些过不去。尤其是主管苏军炮兵的炮兵主任沃罗诺夫中将一眼就相中资料中那款结构简单,射速极快,威力也不小的多管火箭炮了。

琢磨来,琢磨去,几个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主管武器生产的总军械部长库利克大将。人家是斯大林同志的老关系了,是其一手提拔起来的吗吗,又是主管武器生产的。想必就是说错话,也无关紧要。

只是其他人可以暂时不回答,但作为苏军主管武器装备生产的总军械部长的库利克大将却不能不回答。看到其他几个人的眼光都看向自己,生性极为保守,对新式武器并不是很热衷的库利克大将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斯大林同志,这些武器装备看起来性能不错。”

“尤其是那款一百零七毫米火箭炮,与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试制的喀秋莎火箭炮相比,虽然其发射机构只有十二管,一次发射火力数量虽然不如我们已经开始试制十六连装的БМ-13火箭炮,但其足有八公里的射程却是要远于我们。而且炮弹的散布面也要小于我们。”

“中国同志制造的这种武器使用制造普通火炮身管的无缝钢管作为发射导轨,不仅生产相对简单,在使用方面也比比我们使用的工字型发射导轨在保养和操作方面起来要简单的多。”

“而且从资料上来看,这种武器够轻便,分解之后,几个红军战士很轻易的便可以携带。最主要的是这种武器中国同志已经在实战中使用过,至少看起来效果不错。”

库利克大将说这番话的初衷并不是希望苏军能够装备这种武器,对于新式武器的装备,他一直很保守。尤其是担心正在研发,已经进入试制状态的БМ-13火箭炮会对传统火炮产生影响。所以他之前对这种火箭炮的设计与生产一直在制造障碍。

对于斯大林很强的自尊心摸的很透的库利克大将,知道以斯大林的为人,很难接受一款虽然性能优良,但却是中国人设计、制造的武器装备伟大的苏联红军。所以他夸奖这种武器的性能,实际上是想彻底的将那个该死的什么火箭炮项目彻底的终止。

应该说库利克大将虽然在武器生产、设计上极为保守,但眼光还是极准的。电影资料虽然不能展示全貌,但他还是一眼就看出这种武器优异的性能在那里。

对于库利克大将的评价,斯大林微微的点了点头。这位老战友虽然有些保守,但眼光还是很准的。他虽然没有指出这种武器适合不适合红军装备,但却指明了这种武器与现在还处于绝密状态的БМ-13火箭炮相比较的优点。

对于库利克大将的评价还是很满意的斯大林,转过身来对其他将帅道:“现在由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来介绍一下中国同志设计的其他几种武器。”

接到斯大林命令的阿巴那申克大将站起身来,打开自己身边一直很不起眼的箱子,拿出了三支外型有些古怪的武器道:“这是中国同志设计的其他几种武器。当然这三种武器并不都是中国同志拿来希望与我们交换物资的。这其中用来交换的两种武器我们刚刚在电影资料上已经见过。”

“一种是使用我们制式七点六二毫米莫辛纳甘步枪弹的所谓自动步枪。只不过这种步枪使用的弹药在口径上虽然没有改变,但在子弹的长度上却做了改变。由原来的五十四毫米改为三十九毫米。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中间型枪弹。”

“在改用了这种中间型枪弹后,这种武器虽然有效射程由原来的四百米下降到了二百米。但在射速极高的情况之下,后坐力并未难以控制。斯大林同志,这种武器的射速据远东军区军械部门的人员估计,这种武器的战斗射速至少在每分钟二百发左右。而理论射速可以达到六百发每分钟。”

“我们目前装备的无论是M1910式重机枪还是DP轻机枪,要想达到这个战斗射速,都需要笨重的枪架。而这种武器,我们的红军战士一个人便可以轻易的携带。要是大量的装备,我相信我们红军的步兵战士火力将达到一个空前的阶段。”

“这种武器采用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回转式闭锁枪机,冲压生产工艺。不仅制造简单,而且其维护性能也不比我们手动的莫辛纳甘步枪复杂,我们的战士很容易就能学会操作。”

“这种武器的缺点是不能进行长连射。一旦打连发,头几发的精度虽然还不错,但其后面的精度便会极差。不过这种武器在使用点射或是短射的情况之下,其精度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这种武器虽然然是中国同志设计的,但他们因为没有合适的钢材,只能使用缴获的低劣的日式军用钢,所以质量很差。只打了千余发子弹,枪管便出现变形。”

“使用的子弹也是他们改进的日军制式七点七毫米重机枪弹,也是经常出现卡壳的情况。关键是在使用之前,还需要对子弹涂油。否则弹壳很容易出现断裂或是不抽壳的情况。”

“眼前的这支是我们远东军区依照中国同志指点,使用我们苏维埃自行生产的镍铬合金钢制造的。其发射的子弹也是使用的我们自己制造的七点六二毫米中间型枪弹。在实验中,性能极为优异。”

“最关键的是极为可靠。即便在泥水浸泡或是在沙子中掩埋,但拿出来几乎不用任何的保养,直接就可以上膛发射。虽然因为瞄准基线短、连发时枪口上跳严重而影响了连发时的精度,但依旧是一支极为可靠的自动武器。”

介绍完第一种武器,,阿巴那申克大将又拿起第二支枪身下与苏军之前已经少量装备,但却已经撤编的PPD式冲锋枪一样弹鼓的武器道:“这种武器使用的是我们制式的七点六二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其弹鼓可以一次装填七十一发子弹。其火力密集度极高,而且精度也相当的不错。几乎与我们的托卡列夫手枪不相上下。”

“而且这种同样结构简单,生产容易。这种枪的枪管甚至可以直接用我们莫辛纳干步枪枪管制造。一根莫辛纳干步枪的枪管可以直接截断,制造两支这种冲锋枪的枪管。”

说罢他又拿起一支在刚刚的影视资料上并未看到的外型更为古怪,看起来像是几根管子拼凑而成,长长的弹匣插在枪身一侧的武器道:“这支枪并非是中国人专门为我们设计的,而是我们从他们二路军总指挥身边警卫身上收缴的。”

“这种枪使用的他们经过改进的日军八毫米南部式手枪弹。虽然因为使用弹匣供弹,其火力持续性不如刚刚我们看到的那种冲锋枪。精度也略微差了一些。但结构却比刚刚我们见到的那种冲锋枪还要简单。甚至一般的水暖工人都能制造。”

放下手中的冲锋枪后,阿巴那申克大将看了看在座的几位将帅一眼后,对斯大林道:“斯大林同志,我感觉中国同志设计的这几种武器都存在着生产便捷,结构简单,火力持续性也很好。很适合我们工农红军使用。”

“尤其那种反坦克火箭筒,可以极大的改变工农红军的反坦克装备笨重的局面。一旦我军在未来作战中,遭遇到敌人大规模的坦克袭击,这种轻便的反坦克武器可以大量的发挥作用。”

阿巴那申克大将话音落下,一直没有出声的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仔细打量了一番斯大林听罢介绍后的表情道:“斯大林同志,既然阿巴那申克大将对这几种武器评价很高,我看我们是不是组织军械部的同志对这几种武器组织少量生产,进行实验。”

“如果这些武器的确达到我们的要求,我看我们可以组织大量的生产,以替换我们现在装备的莫辛纳干手动式步枪,以及为基层军官配备一种合适的自卫武器。托卡列夫手枪虽然威力很大,但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力都不能让人满意。”

对于总军械部长的保守,对新式武器接受很快的沙波什尼科夫大将早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不仅许多新式武器的计划因为其再三的人为设置障碍而夭折,就连已经开始生产的PPD冲锋枪也被其弄的退役。

只是碍于斯大林对其的宠信,沙波什尼科夫一直在忍耐。如今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老成持重的沙波什尼科夫虽说没有落井下石,但也趁机想踹上一脚。以试图为新式武器的生产解脱套索。

作为工农红军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意见斯大林还是很重视的。既然沙波什尼科夫建议将这几种武器投入试生产,斯大林也就同意了。

在观看这些新式武器资料的将帅们离开后,斯大林向单独留下的阿巴那谢克大将与远东军区政委兼远东边疆区第一书记伊万诺夫道:“你们说这些新式武器都是中国东北的同志设计,专门用来与我们交换一些他们需要的物资的?”

对于斯大林的疑问,阿巴那谢克大将想都没有想到便点头道:“是的,斯大林同志。他们的二路军总指挥现在还在伯力远东军区司令部等待我们的答复。”

“这位设计了这些武器的中国同志很明显对于我们红军需要什么样的武器很清楚。他设计的这些武器,不仅实用极为简单,而且方便大量生产。如果红军换装了这几种武器,火力在不增加部队后勤卡车数量的基础上,可以上一个档次。”

“尤其是那种反坦克火箭筒,几乎可以做到人手一支。其对坦克的杀伤力,并不比我们现在装备的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下,但却极为轻便,而且可以不占部队编制。”

“很明显这些武器正好可以满足我们工农红军的需要,斯大林同志我认为,我们可以进行交换。虽然中国同志提供了武器的样品,但设计图纸与材料要求,却还在他们手中。”

“且斯大林同志,步兵武器自动化是世界武器发展的趋势。他们设计的这种所谓自动步枪无论从可靠性,还是生产性上,以及火力持续性上要比我们现在已经生产的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要好的多。”

“虽然改装了所谓的中间枪弹,射程减小了,但火力的密集度却是大幅度的上升。我想这种武器若是和远射程的莫辛纳甘步枪搭配使用,将会极大的提高红军步兵的的火力。”

“如果我们能用一些他们急需的物资交换过来,我们在武器研发上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物力。将这部分武器研发资金资金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对于阿巴那谢克大将对这几种武器由衷的赞赏,斯大林笑了笑却没有给他直接的答复,而是转移话题道:“阿巴那谢克同志,中国同志除了这些武器之外,还提出了那些东西可以用来交换?”

第二百一十章崔四虎的感觉第一百三十四章 毁灭性打击第一百四十章 最终人选第二百五十六章 他们只是半瓶水第一百三十七章 真正驾驭这群铁马第四百五十六章 空中绞杀战第二百六十章 强光震撼弹第二百一十一章 东宁要塞第三百七十六章 卡脖子第二百八十四章 滚刀肉似的刺头第二百四十三章 没牙的恶犬第一百四十二章辉煌的开端(10)第九十三章 很难被说服的杨震第一百八十二章 火海战术第九十章 这次发大发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一锤子买卖?第三百三十四章 辽西之战(二)第八章 王光宇的思路第235章 杨震的目的第九十二章 德械化第一百八十九章 抗命第三百三十四章 辽西之战(二)第四十二章 冀中之战(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第二百零七章 杨震也有坑人的时候第六十三章 霸气的答复第四百六十五章 秋风扫落叶第三百一十章 加快速度第三百二十七章 战役结束第三百七十二章 南太平洋上的涟漪第二百七十二章意外中的意外第五百六十九章 手榴弹还能这么用?第二百八十章 最好的反坦克武器第二百六十四章 这是拿未来做赌注第一百六十章 第二阶段的开端第四百五十二章开弓没有回头箭第二百二十五章 一击得手立即脱离第四百一十一章 威胁和警告第三百七十章 那就是一群土匪第四百九十三章 肉疼的郭邴勋第二百四十五章 先机以失第一百四十二章 日军内部的分歧第三百五十六章 砸锅卖铁的关东军第四百五十三章 王光宇的担忧第二百七十章饱带干粮、晴备伞第二百一十五章 恐惧第一百零八章 考虑不足第一百三十章 借窝孵蛋 (1)第七十章 我们补偿不起第二百七十九章 陈翰章的考虑第一百二十一章 老帅们的不赞同第一百九十五章 援军到了第一百七十六章 烽火群策山(8)第一百二十五章 东进(4)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网大鱼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一百五十三章 倾巢而出第三百四十七章 示威第一百九十二章 固执的刘长顺第四百三十六章 机动优势第五百七十五章 日军伞兵第三百三十二章缺点和优点第二百一十三章 败家子打法第三百一十章 三十军的覆灭第二百三十二章 暴躁的上月良夫第三百四十六章 我只不过是一个过客第二十九章 崩溃的前夕第一百八十六章 血肉双城(七)第二百六十四章 我们也会有的第六十六章 重庆的压力第二百零二章 军分区第四百六十三章 戏一定要做足第一百二十章 你这么做是要上史书的第六十五章 敲山震虎的戏第三百六十五章 影响之过度反应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死不休第二百八十五章 验证第三百八十三章 解惑第一百四十九章 现代化空战第三十九章 政委的不满第二十章聪明反被聪明误第一百六十九章 主攻方向第二百一十章崔四虎的感觉第一百一十章 余波之最后余波第一百四十六章 有些话只能我说第249章 袁芷若的身世第三百五十九章一声轻叹第六十八章 重庆的阳谋第四章 掩盖真实的战略意图第254章 一百分的努力不够第二百九十二章 收获第一百九十七章 死要面子的大本营第三百七十八章 要面对现实第一百六十五章 别无选择第一百八十四章 归绥之战(四)第二百五十六章 杨震的不满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只能靠你自己第二百五十四章 必须要打第五十六章 醋性子乔第一百八十三章 他就是来搅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