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宣布任命

就在陶净非抵达兴山要塞的当天下午,就在要塞内部一个最大工事内,召开了东北抗联一二三路军联席会议。一路军北上部队的原团以上干部,二路军除了先行南下巩固新区的赵尚志与留守在汤原与日军对峙的杜开山外,所有团以上正职干部,三路军的三大巨头都参加了这个会议。

当会场上代替林总讲话的新成立的东北局第一书记的总指挥宣布了中央决定后,几乎没有什么调整的一路军倒是无所谓。而三路军参加会议的几个领导此前对这件事已经知晓,而且三路军的部队编制以及领导班子也没有什么调整,表现的倒还算正常。

但是二路军的干部听完中央的决定后却是都愣住了。听到二路军被撤销了编制,改编为吉东军区。总指挥卸任二路军总指挥、党委书记一职,被调到新成立的东北局任第一书记,在新升级的军区只兼任了第一政委的消息后,大部分干部都明显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好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看到下面干部有些不知所措的干部,总指挥语气平静的道:“从今天起,我就除了军区第一政委外,就不在原来的二路军,现在的吉东军区任职了。军区工作从现在起,全面由新成立的领导班子主持。”

“现在我宣布一下吉东军区新领导班子成员名单。军区司令员由原二路军副总指挥杨震同志担任,原二路军下属吉东军区副政委兼独立师政委李延平同志担任主持军区政工工作的军区第二政委。”

“原吉东军区参谋长兼独立师参谋长郭邴勋同志任军区参谋长,原独立师政治部主任高禹民任军区政治部主任,赵尚志同志任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原独立师后勤部长彭定杰任军区后勤部长,原独立师后勤部政委张镇华任军区后勤部政委。”

“根据杨震同志提议,中央决定在新的吉东军区实行集体领导制。由部分军区各级部门的团以上领导中选拔出部分德才兼备的干部组成军区党委会,对军区各项工作实行统一的领导。”

“中央决定由军区司令员杨震同志、军区政委李延平同志、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赵尚志同志、政治部主任高禹民同志、一二两个军分区的司令员、政委、一团团长兼政委王光宇同志、后勤部政委张镇华同志组成吉东军区新党委统一负责全军区工作。”

“军区党委会由军区司令员杨震同志担任第一书记,全面主持常委会日常工作,主抓军区全面的军政建设。并兼任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吉东省委第二书记,负责吉东地区的对敌军事斗争工作。军区第二政委李延平同志担任军区党委第二书记,主抓军区党务以及政工工作。”

中央在杨震的再三请求之下,批准了总指挥兼任军区第一政委的要求。但是杨震提出的由总指挥担任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的要求,却被中央否决了。中央电告杨震,在对敌斗争形势严峻的情况之下,他这个军事主官兼任党委第一书记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这样才能保证他这个军区司令员在整个东北对敌斗争形势严峻的情况之下,在军事上的一些决策不会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干扰。中央除了否决了他的部分要求之外,还再三强调,整个东北地区的军事斗争他要负主要责任。

而且中央在复电上明确的告诉他,他在东北局的这个书记处书记的职务,就是负责军事斗争的。他作为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吉东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司令员要保证整个东北局的军事斗争一切按照中央要求与指示去做。

必要时他可以先斩后奏,不必事事请示中央,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自行作出决定。要保证整个东北的斗争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保证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

看着这封电报,杨震知道自己就是中央在目前无法对整个东北抗战班子做出大的调整之前,自己就是中央安插在东北的一颗钉子。自己在留苏人员、朝鲜籍干部占据了极大比例的东北党政军中,起到一个制衡的作用,以保证东北党与军队一切服从已经失去联系数年的中央领导,而不是服从某些个人的所谓领导。

否则按照现在全国各大区的部队中,几乎都是分局第一书记或是军队政委兼任第一书记的情况之下,为什么抗联的安排与众不同。一、三两路军倒也罢了,都是省委第一书记兼部队党委第一书记。只有眼前最兵强马壮的吉东军区却是担任省委第二书记的司令员担任第一书记。

对中央这些安排的真实意图,也许下面部队的团长、政委不明白,也许一三路军的首长不明白。但杨震却是心里明镜的,只是不能说破而已。他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与中央的想法。他明白这是中央借助自己的手开始逐步清洗那个人在东北抗联中的影响。

毕竟东北与中央失去直接联系已经数年,那个人在莫斯科工作的时候,一向以中央自居。他与江北的所谓共产国际对抗联的影响远比现在才有重新接触上的中央要密切多。对抗联的影响也大的多。

他在红军中的影响,早就已经随着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在遵义会议后已经消失余烬。但他对抗联的影响去远不是关内可以相比的。毕竟在调回国工作前,他一直以中央的身份对抗联下指示。

这个人在抗联中的影响必须消除,这是中央私下已经达成的共识。否则按照这个人一贯以江北与共产国际的指示大于中央,一切以服从共产国际也就是江北指示的做派弄不好整个抗联部队会被他整体的断送掉。而此时出现的杨震,正是一个绝好的人选。

说实在的中央在听取了季青的汇报后,对其回国后,将抗联与中央的关系有意的切断,将其移交给共产国际,已经是很不满意。对其在任期间作出的那些不顾现实的指示,也是怨气多多。对于三、六两个军过江部队被扣押、移交给新疆,而不闻不问,更是愤怒到了极点。所以中央对其在抗联的影响力采取逐步调整、削减的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

杨震脑海之中胡思乱想,而显得微微有些走神。一边宣布中央决定的总指挥却不知道杨震此时心中有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只是笑了笑道:“我这个第一政委只是兼职,今后在军区的工作是务虚而不务实。和大家一起相处共事的这些年,得到大家很多的帮助。即与大家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不小的辉煌,也曾经在日伪军的重兵围剿之下遭遇过严重的挫折。”

“我对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个四六开,好的方面还是占多数。不知道我这个自我评价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有一点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做到了问心无愧。如今我就要离开吉东军区,到东北局工作了,以前的恩恩怨怨大家可否一笑了之?”

“杨震同志的表现大家也都看到了,军事能力强,指挥大家打了不少的胜仗。不仅挽回了下江被动的局面,还打下了这么一大块根据地。李延平同志也是大家熟悉的老同志了,原则性强,有极高的政治素养。所以对中央作出的调整吉东军区领导班子的方案我是赞成,并支持的。”

“今后还希望大家能够多支持他们的工作,就像当初二路军成立到现在,大家支持我的工作一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服从他们的领导,配合他们的工作。”

总指挥这些说的很有深意。几个主力团的团长都是杨震一手带出来,服从性绝对没有问题。政委也都是跟随二路军总部一同到老黑顶子秘营的老政工干部,又在杨震指挥下打了几次大仗,也没有问题。

总指挥的这些话说与不说,对他们来说并未有什么影响。总指挥这些话是对着原在抗联便任五、七两个军长的现任一二两个分区司令员说的。杨震这个真正加入抗联二路军的时间才不过大半年的十八集团军的前连长,与他们的资历相比较实在太浅。

虽说他们之前的一个军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与关内十八集团军主力部队的一个团差不多,一个师的兵力与一个连差不多。要是单按照人数,杨震这个十八集团军前连长与抗联的师长也算是平级。

不是有那句话吗,叫做庙小菩萨大。部队不多,但毕竟位置在那摆着那。两个前军长要服从一个前连长的指挥,这很难让他们感觉到心里平衡。自己在也许能压制住他们,自己调走后,他多少有些担心资历尚浅的杨震和李延平压制不住他们。

实际上总指挥多少有些多虑了,挨了整整一个冬天冻饿,部队几乎损失过半的两个前军长,现在总算稳定了下来,还有了稳定的补给来源,那里还能生出离心的倾向?除非他们还想回深山老林中重新过那种饥寒交迫的日子。

况且以前因为实力不足被日伪军追着打,现在找了这么一个大的靠山,不用在过以前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有了大部队可以配合作战,就是想让他们走,恐怕他们都不会走。自尊心是必须的,但那也得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

再说两个人就算不服气,但也得掂对、掂对不服从命令的后果。先不说补给都控制在杨震手中,就是身边的干部也都被换了一个遍,他们要是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别说部队会不会跟他们走,恐怕他们的政委会先把他们抓起来。

现在部队的政工干部的权限可不是像以前了,只是军事主官的政工副手。权力大的很,虽然在战场上没有最终决定权,但日常对部队的管理权却是归政委说了算。所有的干部提拔、任用,都要政委点头才可以。部队的任何调动,没有政委的签字,根本就调不动。

更何况他们本身就与那些收编山林对组建的,一切都是军事主官说了算,政工干部大多都只是一个摆设的几个军不一样。他们都是抗联二路军的核心部队,地地道道的共军。组织原则还是有的,他们也是懂得的。所以就算在不满,他们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大家都是军人,而且这时候的会议没有后世时候的拖沓,更没有后世的三公消费,大吃大喝后再发上一些纪念品的习惯。会议开的很简短,并不长。在宣布了中央关于东北工作的调整,新成立的东北局三位书记几位常委与大家见见面后,便散了会。

作为中央代表团的团长,本身就可以说寡言少语,极少有长篇大论时候的林总一言未发,只是在静静的观察下面的所有干部。所有的中央决定都是新任东北局第一书记总指挥宣布的。

散会后,几个军分区的司令、政委,与几个团长、政委没有耽搁,纷纷骑马返回各自的驻地。近日隔江与他们对峙的日军动作稍微有些频繁,他们不敢离开太久。形势紧张,杨震自然也不会留人。

而一路军的干部也赶着回到自己部队。虽然他们的部队此时就驻扎在兴山要塞外围,但因为现在部队正在换装,他们同样不敢离开太久。杨震答应的全套日式装备,在他们一到兴山要塞,就在第一时间运到。现在正是换装的关键时刻,他们不敢耽搁。

杨震在装备运到后就说过,换装、整训完毕,一路军的部队要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装备全部收回。什么时候通过了,再行重新发放。杨震的话让他们明白,这些装备不是白给的,是要拿战斗力来换的。

不管他们对杨震的这种手都伸到了一路军的做法满不满意,但他们的总司令与总政委却是对杨震的做法很支持。在告状无门的情况之下,他们也只能打点起精神,按照杨震的要求对部队进行严格的整训。

第二百一十九章 御身大切第三百七十四章 大本营的算计第三百零五章让事实证明第一百六十七章 黑岩少将的悲歌(4)第一百四十五章 也许是一个办法第二百八十八章 斯大林铁锤第五百二十二章要从两面来看第三百零三章 不知所措的片山少将第三百四十九章 对关东军的最终要求第三百四十六章 杨震的坚持第二百三十五章 南下第五十一章 超重磅级人物第二百四十章 是不是应该事先通气第一百八十章 日军之间的矛盾与算计第二百八十八章 祁志标的冒险第三百八十八章 敲打第二百五十六章 杨震的不满意第一百三十五章 交待第二百零八章 无兵可调第二十一章 我部已经按时抵达第一章 一切尽可能的手段第四百三十六章 机动优势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贤若渴第一百零九章 日落冀中(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应对第二百九十九章 变生肘腋第二百三十九章 越长越危险第八十九章 诱饵第二百五十五章 杨震的为难第三百六十八章 站多高、望多远第四百一十七章 郭邴勋的往事第三百四十二章 使用的极限第三十六章 最彻底的计划经济第一百五十八章 倒计时第九十六章 前有狼、后有虎第五十章 调你们的原因第三百六十九章 战略调整第八十章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第三十八章 军中无戏言第二百一十八章 捅他一家伙第二章 一场豪赌第四百四十二章 至关重要第二百五十章 先弱枝杈、再掘主根第三百三十五章 胜利者是不受惩罚的第四百四十九章 你横我更横第一百零一章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第二百零九章 亏了大本的日本海军第一百二十八章 去大闹天宫第三百零八章 鱼也要、熊掌也要第一百九十六章 杨震的思路第一百七十九章 近距离伏击战第三百四十一章 不能搞血统论那一套第二百三十一章 头疼的事第三百八十章 最后一道命令第八十六章 新形势、新问题第三百二十二章 事后余波之冲突第二百三十一章 第九师团的困局第四百零二章 也许这就是命运第一百六十六章 图穷匕见第二百九十九章 观感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能太明火执仗第二十七章 是该调整部署了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后一战?第三百零六章 诡异的日军援军第五十六章 就用二十六团第四章 攻击发起时间第四百二十一章 继续你没做完的事第一百八十九章 吃撑到了第243章 今昔类似第六十八章 最了解杨震的人第一百九十五章 杨震的感觉第三百九十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点点特权第一百三十七章 真正驾驭这群铁马第九十二章 德械化第五十七章 刻薄对尖酸第四百五十三章 彻底搞残他第四十二章 冀中之战(二)第一章 一切尽可能的手段第十五章一个难缠的对手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难打也要打第一百六十章 平静的背后第二十三章 一鼓作气的战略设想第二百四十章 是不是应该事先通气第一百七十九章 时间就是胜利第二百七十二章意外中的意外第一百八十章 我相信我的部队第三百六十一章 战后影响(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难以为继第一百二十六章 东北战场的态势第四百六十四章 第七师团余部的争执第二百八十八章 祁志标的冒险第三百四十六章 我只不过是一个过客第三百六十二章 零战的登场第一百零六章 留着杀鸡骇猴第一百三十二章 没有资格按部就班第一百三十五章 手短的日本炮兵第一百八十八章 马春生的庆幸第二百三十四章 孽缘第五百二十九章 日军的新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