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最头疼的事情

说到这里,郭邴勋微微的迟疑了一下道:“新式武器受到原材料制约以及生产工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我们的工业基础还异常薄弱的前提之下,大规模的运用也并不是适合。尤其这种武器威力巨大,还需要对外严格保密的情况之下。提早过度曝光,只有坏处而没有半分的好处。”

“而单纯的依靠重炮火力,在我们还无法生产所需炮弹以及备用炮管的前提之下,更是极为不可取的。”这些二百四十毫米重型加农炮、三百毫米要塞炮以及二百四十毫米重榴弹炮的炮弹,我们根本就无法生产,至少在眼下我们还无法生产。所有的几千发炮弹全部依赖缴获,一旦使用光了那么今后又该怎么办?”

“至于您拒绝的其他原因,我想还是有您的道理的。不过,仅仅单纯不能让部队养成过于依赖火力支援习惯,同时要让部队学会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之下,用脑子打仗这一点我就认为您没有做错。”

“尽管这种学习,很多的时候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这也正是您之前说过的,成长所必须的要付出的代价。有很多的时候,拒绝不是一种伤害,而是一种帮助。我们都应该学会拒绝。”

听到郭邴勋的这些话,杨震若有所思的微微点了点头,站起身来在屋子里面踱了一会步后道:“老郭,我是不是应该去一趟东宁前线,看看那里究竟该如何下手合适?我有些担心伤亡过大,会伤到三纵的元气。毕竟这场攻坚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

对于杨震要亲自赶去东宁一线指挥的想法,郭邴勋淡淡一笑的道:“一号,你有些着像了。当初您是怎么和我们说的?到了您这里,怎么就沉不住气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可是您经常和我们说的。”

“密山之战,您已经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只能靠他们自己领悟了。今后我们要面临的类似情况很多,您不可能每次战斗都到现场去指挥。而临场处置,也是考验一个高级指挥员的最基本的功底。在之前已经取得过类似经验的前提之下,如果这个考验都过不了,还是只能死打硬拼的话,那么这个位置我们就该考虑换人了。”

说到这里,郭邴勋语气微微一变,严肃的道:“而且就我认为,如果真的获得类似的经验,就算付出的代价大一些也不是不能接受。不说别的,东宁南边的珲春境内,日军就有一个大型的要塞工程正在抓紧施工。”

“而且通过审讯日军第一师团战俘得知,日军在兴安省的海拉尔地区也正在修建一个大型的秘密要塞群,这还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在整个东北,不知道的秘密工事群究竟有多少,除了日本关东军之外,恐怕谁也不清楚。”

“这样的攻坚经验,就是花再多的代价我们也必须获得。从虎头要塞到鹿鸣台、东宁都在一线,而且有日军修建的轻便铁路可以利用。但是今后有一天,如果我们遇到日军道路更加困难的西部要塞群,重炮无法运用又这么办?”

“况且,这个要付出的代价也不见得大。他杜开山之前已经有过一定的经验,他现在是关心则乱。见到别的战线都偃旗息鼓了,就剩他这边还在打。还无法快速解决战斗,感觉到面上无光而已。这个家伙他不是没有这个能力,现在只是有些急躁了。”

郭邴勋的这一段话,倒是提醒了杨震,自己也显得有些急躁了。想明白了,杨震也就一笑了之。想了想,给杜开山又追加了一份电报。而这份电报上,杨震只写了四个字:“稳扎稳打。”

发完了这封电报后,杨震和郭邴勋很快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大战刚刚结束,部队的整补、布防事情太多。杨震现在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单一一个战场。而且他对杜开山和王效明的能力,心里还是有数的。

如果以他们两个人加在一起,还始终无法拿下整个东宁要塞群仅剩的胜洪山、勋山以及朝日山这三处要塞群。或是死打硬拼,为了这么一个要塞群给部队造成重大的伤亡,那么他们的这个纵队司令员也该当到头了。

不过在想了想之后,杨震还是决定将马春生调到东宁协助作战,将整个牡丹江地区的清剿行动交给刘长顺负责。同时调整了一下部署,将陶净非所部调到了双城。将一纵队调到齐齐哈尔驻防。

在调整完整体部署后,郭邴勋犹豫了一下还是对杨震道:“一号,您看这次我们的战果虽大,但是部队伤亡数字也是之前从未有过。到目前为止,不算东线作战,单单一纵和四纵,就伤亡三万余人。而随着新的基建设施不断的兴建,我们的劳动力已经呈明显不足的状态。”

“虽然我军此次从虎林要塞群、霍尔莫津要塞群、法拉别要塞群以及东宁要塞群解救劳工十余万。但是这些劳工年龄参差不齐,从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适龄的人数只有六成不到。剩下的虽然能挑出部分技术工种,但是作为兵员明显有些年龄过大。”

“而此次作战俘获的三万余伪满军警之中,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体检和筛选。估计国兵中可挑选的余地很大,但是对于那些伪满森林警察一类的特务武装,还是那句话能不用尽量不要用。这样一来,除非在新区实行普遍义务兵制,否则我们补充兵员的缺口,还有一定的短缺。”

“仅仅从地方武装来看,我们就至少要新成立四个分区,并编制一定的武装。这还不算补充各分区原有被抽调进主力的部分。此外,我们为了维持根据地目前的规模,还要再组建六到八个野战旅,还有补充旅等补充部队。”

“这样一来,兵员潜力还是有些不敷使用。从目前看,兵员缺口在两到三万人以上。这还不算给一路军补充的部分兵员。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老根据地兵员潜力已经挖掘余烬,新区情况复杂没有半年的整治时间,根本无法开始征兵。”

“所以我建议我们眼下的兵员补充,还是应该以解救出来的劳工为主,伪满国兵俘虏为辅。相对于不知道里面参杂了多少日伪特务人员的伪满军,劳工的性质更纯洁一些。而且这些人在日军身上吃足了苦头,对日军可谓是相当的仇恨。”

“最根本的是,他们的家都远在关内,在当下的情况,不会出现大量的逃兵。在我们已经解救出来的劳工中适龄兵员数量还不足的情况之下,我建议是不是将李明瑞抽调出来,从王效明那里在抽调一个旅配属部分骑兵,向珲春一线突击一下。”

“从抓获的日军战俘口供上以及情报部的情报来看,日军在珲春的五家子一线正在修筑一个大型的要塞。虽然规模不如北面的东宁、虎头两大要塞群,但规模应该不次于黑河境内的几大要塞群。”

“按照我们现在已经攻占的几处日军要塞的劳工使用情况来看,这个珲春要塞所需要使用的工人至少在三万人以上。而现在日军在珲春只有一个五十七师团的两个联队。我建议是不是趁日军也同样急需休整的机会,突击一下将那些劳工都解救出来。”

“一是可以避免这些劳工被日军折磨死,或是在工程完成后被屠杀。二就是可以通过这部分的劳工补足我们兵员上的缺口。否则在我军占领东宁的情况之下,日军很可能为了保密而抢先对这些劳工下手。还有海拉尔一线的那个日军要塞群,一旦查明了确切的位置,也可以派部队专门为了解救而出击一下。”

郭邴勋的建议,让杨震听后不由的微微一愣。虽然觉得郭邴勋的这个专门为解救劳工组织一次奇袭有些夸张。但是对于目前,尤其在新解放区还没有来的及整治的情况之下,部队兵员补充困难杨震还是知道的。

对于大部分都在地广人稀的北满地区的根据地来说,现在兵员补充的问题,甚至已经取代了装备问题成为杨震最头疼的问题。现在兵工厂如果投入全力生产的话,不算弹药,轻装备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而兵员就不一样,地广人稀的北满,就算再怎么挖掘适龄兵员总归还是有限的。没有了兵员,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一切。如果说装备是一支部队部分战斗力的体现的话,那么兵员就是一支部队生存的基础。

杨震现在虽然控制了伪满的滨江省、龙江省、黑河省以及三江省,看似地盘扩大了,而且资源也称得上但是人口资源却是有限。四个省加起来,人口还不到五百万。总人口数量还不足关内人口大省的几个行政专区多。人口基数过少,已经成为制约杨震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别说现在新区还无法开展征兵,就是可以开展,能提供的兵员数量也并不是很充足。在仅仅这不到五百万的人口之中,还要保留下一部分为将来几个大型工业厂矿提供工人,另外还要保留相当一部分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本就不多的青壮年这么一分,除非杨震不为将来的矿山开发、兴建工厂做打算,以及全军准备饿肚子,否则真正能补充进部队的还是相当的有限。而俘虏的伪满军,很少能做到即俘即补充。补充兵员问题,几乎已经成了现在杨震,甚至整个军区高层最头疼的事情。

第二百六十二章 饵儿的分量第一百八十四章 杨震对部下的评价第三百二十七章 亡羊补牢的关东军第三百七十九章 平底锅?第三百零八章 时运不济?第五十五章 马春生的三个要求第二百九十四章 血腥新广武第241章 真正的基础第一百八十章 血肉双城(一)第一百零八章 余波中的中美海战第三百六十三章 还是术有专攻为好第三百六十四章 幸运的于明第四百二十二章 人民币之困第三百零八章没有草包第三十六章 东施效颦的日军第三百二十五章 日军的反常第二百一十八章 炮击的效果第229章 东宁要塞的秘密第一百五十章 损失和代价第四百二十七章 有些尴尬的设计第一百二十章 必须丢掉第一百七十八章 授勋的原因第一百五十六章 热情高涨的炮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山寨一切可以杀鬼子的武器第二百八十六章 反击时机的选择第三百九十九章 走极端的转变第三百七十一章 杨震的心病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 下(3)第五十九章 政治任务第一百七十五章 冈村宁次的苦心第二百七十一章 杨震的抱怨第九十三章 攻坚战术第二百八十九章 意外的开场白第七十六章 决断第二百二十九章 太原城下第五百三十九章 通辽外围争夺战(三)第二百二十四章 不上当的日军第三百五十四章 是牢骚,但也是实情第二百八十六章 反击时机的选择第一百三十章 成交第五十四章 从天而降的死神第二百九十八章 鏖战皖南第一百零二章 我们的计划更适合第十九章 绝对不能恋战第五百五十六章 犹豫和代价第二百一十一章 东宁要塞第九十八章 彻底的摧毁第五百零二章 德国战俘的贡献第一百九十八章 以恐怖对恐怖第三百三十四章 辽西之战(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威慑第三百五十一章 不要将对手看的太简单第一百五十一章 败了第二百七十章 野地支队的覆灭第一百六十九章 铁路输送第一百三十五章 交待第四十二章 都失去了耐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血战的前兆第一百六十七章 军人一诺重千斤第三百三十九章 失望的美国人第六十九章 奔袭(2)第八十一章 你是在炫耀吗第二百三十四章 重任第一十五章 腐败带来的危害第二百九十九章 观感第四百七十三章 疏漏第三百九十六章 夜间精确轰炸第二百六十六章 很难改变的作战模式第三百四十二章 粮食的问题第二百七十五章 服从命令是第一位的第一百一十二章 南 下(3)第一百九十六章 王效明的决断第二百九十四章 烟雾第一百九十五章 这仗怎么打?第二百八十六章 反击时机的选择第一百一十四章 秘书第五十八章 翻身仗第四百八十章 也是一种压力第二十三章 新的作战模式第三百六十八章 皮尔逊的问题第二百一十八章 失联第三百章 把你的想法都说出来第二百七十一章 最新敌情第三百六十八章 郁闷的日本人第十六章大本营的最低要求第二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六十七章 心怀各异第三百六十章 战后影响(一)第九十四章 退而求次的韦维尔第三百零五章让事实证明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不住我要他的脑袋第二百八十章 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任第十六章 你前面打的太顺了第一百一十四章 秘书第三百一十二章 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第九十九章 必须彻底的解决第一百七十四章 奇袭(二)第一百零七章 余波中的余波第225章 一号最看重什么第二百一十章 艰苦的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