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纣

那么帝辛即位之后的表现如何?当时商朝内部争权夺利,外又有方国外族的入侵,可谓是内忧外患。帝辛即位后选拔贤能,改革政务,废除贵族干政,同时改革完善祭司制度,打击当时的宗教神权,以此巩固国内统治。之后对外用兵,征服东夷,扩展华夏文明的统治,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播是做出了贡献的。但战争总是一把双刃剑,连年的征战使得商王朝国力空虚,纣王的暴虐之名也多来于此。而周作为当时的诸侯国,国力与此同时却日益壮大,直至危及商王朝的统治,最终武王伐纣灭商,纣王自焚身死。

我们来看看纣是如何逐步走向灭亡的吧。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帝辛血气方刚,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而且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东南方发展,征服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商王文丁时,季历受封为“牧师”,成为西伯。因权重遭忌,季历被文丁软禁绝食死,自此季历所属周部族与商朝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季历去世后,其子姬昌继位,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服,遭到商朝的忌惮。这一小段的之后我们基本上可以对接上《封神榜》上西伯姬昌被关押在朝歌的原因了。

再来看看那个被做肉饼的伯邑考,他在商朝做人质,担任为帝辛驾车之职。后因事触怒帝辛,帝辛烹杀伯邑考,并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姬昌吃(有记载被做成肉羹者非伯邑考而是梅伯,到底是谁我也不知道啊),并把姬昌囚禁在羑里两年,由于周部族的臣子们多方营救,并向帝辛行贿,才获得释放,由此周部族与商朝的仇恨越积越深。

好吧,也顺带提一下妲己。按明代(明代画重点)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诗曰: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丝绣华服。娇若九重天仙子,实为殷商亡国狐。炮烙熔骨锻赤练,虿盆噬魂化流毒。引得凤鸣彻岐山,摘星鹿台尽归当然,这是小说的说法,不足为信,但却能表现出商末政治形势。据《帝王世纪》记载"从黄帝至纣三十六世。纣二年纳妲己,二十年囚文王,三十年武王观兵于孟津。",《荀子·解蔽篇》记载"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也就是说历史上商纣王(帝辛)只有一个王后(也就是说那个被剜眼炮烙双手的姜王后应该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妲己家族是蛇图腾,脸黑,昆吾后代,有苏氏己姓,苏是草,己(己巳相通)是蛇,意为打草惊蛇。不过各类历史记载都是“纣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好了到此与神话故事的对接咱到此结束。之后请忽略《封神榜》。

在往后的日子里,帝辛的臣子们似乎都刻意地在经营东南一带的广大地区,而忽略雄踞两北的周氏族,姬昌首先并吞泾、渭平原上的密须、阮等部落;更越过黄河,征服黎、刊等部落,黄河以南的虞、芮等部落也已望风归附,周人的势力渐渐威胁到商的中心地区。周人的首都由歧地(今陕西岐山县)迁到渭南的丰邑(今陕西户县),国力快速强盛。而此时的商王继续进行改革,贵族与商王离心,有诸侯开始背叛他。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发继位,姬发以姜子牙做他的太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遗业,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帝辛杀王叔比干,囚王叔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孟津观兵以试探商军并座并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于是联合天下诸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朝歌。帝辛率领大军,把周武王的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想不到这些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溃不成军。周人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也有学者认为帝辛是在乱军之中被周武王所杀,自焚与斩首相互矛盾)帝辛死后,周武王象征性地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