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冰也实行选官制度,今年的秋天,各学子都很忙,他们十几年寒窗,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
翌日,天气还是阴沉沉的,北宫夜他们在朝堂上讨论关于若涵的事情。以及科考的事情!
“回皇上,微臣有本要奏!”一名臣子站了出来说道。
“陈爱卿有什么事情要奏啊?”北宫夜看着下面的臣子道。
“皇上,微臣听说皇后娘娘出宫了,这是怎么回事啊?南郡的问题很严重吗?”说话的是一名叫陈华的中年男子!他是吕大人的属下。
“朕也想跟大家说这件事情呢,皇后确实不在宫中了,前不久不是南郡出现了问题吗?为了怕走漏风声,朕跟陌王爷他们几位大臣商量过后,就派皇后悄悄前往。”北宫夜看着大家道。他想消息倒是传得很快的嘛!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了!
“是啊,这事本王也知道啊,现在南郡的危机进一步缓解了,但是却出现了大问题,皇后娘娘在南郡遇到了问题,经查证,南郡问题是有人肆意而为的。皇后娘娘处境堪忧啊!”北宫陌回道。
“皇上,那这件事情要怎么办呢?”冷相看着北宫夜道,他想我不希望涵儿在这个时候出事情呢!
“朕打算派陌王爷前去支援,把兰尚书他们叫回来,处理朝中的事情,这科考马上就要开始了啊!南郡的何县令被皇后和兰大人他们打入大牢了,他贪污巨款,而起还勾结外邦劫下米粮,最可恶的是他手里已经有命案了,百姓对他们何家是深恶痛绝啊!”北宫夜冷静地说道。
“真是的,太可恶了!”大家齐声说道,下面开始有人议论了,这何县令吃了雄心豹子胆啊,敢勾结外邦,真是的!
“皇上,这事情比较严重,是应该派一个可靠的人,这使臣们还在京城,如果南郡问题和其他国家有关的话,陌王爷去最适合不过了,老臣支持陌王爷去!”冷相分析地说道。
“微臣也支持陌王爷去!’西门雄站出来说道,这朝中的主要大臣都赞成了,其他的人也就站出了来啊!
“我们都支持陌王爷去。”
“既然大家都支持陌王爷的话,那就这样决定了,接下来还有一件事情要跟大家商量一下,马上就要科考了,大家有什么意见吗?”北宫夜才征求意见道。
“回皇兄,臣弟觉得选官最重要的是品质,不是他文章写得好,就可以做官,最重要的是他要好的品性以及实际的才干!”北宫夜说出自己的见解。
“陌王爷说得对,如果一个人品性不端正的话。就会出现第二个何县令,甚至第三个。”西门雄接话道。
“两位卿家言之有理啊,科举是我国重要的选官制度,这点不得不重视啊!”北宫夜回道。
(备注:玄冰选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1.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演进,地方官的选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以“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从选拔上看:在先秦时,实行乡里举荐的制度,在血缘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基层举荐实际上跳不出“荐人唯亲”的框框。
汉代实行察举制度,规定由地方主要长官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人为官,推选的标准以德行、经学、乡闾清议为主。察举实行荐举者与被荐举者连坐的制度,制度之初还是比较严慎的,但由于察举的标准笼统,主观评价的成分多,容易出现请托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
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
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
“各位卿家说得是啊,如果做官的品性不好的话,那他的政治也不会清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啊,这样吧,各位卿家下去好好想想,有什么好的注意,等道明天上朝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讨论如何?”北宫夜看着大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