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

说起来,刘邦还是挺可怜的,从四十多岁开始闹革命,一天到晚东奔西跑的忙活,辛辛苦苦二十年,挺不容易的。要说六十多岁的人了,到退休年龄了,也该歇歇了。

既然刘邦该歇了,那作为儿子的刘盈就应站出来干些活,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子扛着炸药包,东奔西跑地忙活几十年;然而临老了,让儿子干次活,还使一些人认为“事危矣”。这明显有些“坑爹”。

刘邦的命令下发后,作为当事人的刘盈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不愿意去,但又不敢拒绝。也并不是他品格多么高尚,只能说他是个老实人,隔代继承了刘太公的基因——不擅长闹腾。一句话:他没这方面的能力。

都已21岁的人了,古人既不上高中考大学,又没有晚婚晚育的限制,就刘盈现在的年龄,在当时怎么着也该归到“男人”这个序列里边了。更何况,灌婴二十多的时候,已经在战场上横冲直撞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刘盈活的有些窝囊。

纵观他多年来的表现,就不难理解刘邦这一阵的态度。就刘盈那窝窝囊囊的性格,刘邦要不挖空心思换了他,那才叫有悖常理。

刘盈心里发虚,因此就去向吕雉求救。看着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吕雉既然生气又无奈,最终叫来了吕泽和吕释之商量。

应该说,这是一次机会,如果刘盈能顺利灭掉黥布,一则可以稳定其在老爹心中的地位;二则可顺利接管兵权;三则也可得天下民心。真若如此,那所谓的“易储风波”将彻底消于无形。因此,吕雉等人还是有些赞同的。

当然,机会往往伴随着风险。到底是“机会”多一点,还是“风险”多一点,这与个人能力有关。如果是后世的那个叫刘彻的人遇到这种问题,肯定是微微一笑,根本不会把放在心上,因为对他来说这根本不算个事。而对刘盈而言,这是个天大的困难。

但无论怎么说,吕雉等人准备尝试一下,不过前提是让吕家嫡系们过来帮忙。事实上,吕家的人在黥布面前还真不见得管用。

就在吕泽等人替太子谋划出兵方略之时,有人来找他说话了。找他说话的人就是上节提到的“商山四皓”。

他们不是饶舌的人,所说的话也是开门见山的。“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

这句话实际很好理解,“太子”是什么样的位置?那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在他这个位置上,干不干活倒无所谓,只需锻炼锻炼身体,别死的太早,熬到老爹闭气,就能功德圆满。

如果哪位太子精力充沛,闲不住,想干点活,那对不起,通常情况下,还没等他干完活,“太子”那个位置可能就该交出来了。

有几年社会经验的人也许会有样的感受。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干可能不会犯错;如果你多少干点事,总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些把柄,在你身上做一些文章,纵然奈何不了你,也能弄你满身腥,恶心你一把。

小人物还能享受到这种待遇,何况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太子”?说不定活还没开始干,花边新闻就先传了出来。

四个老爷爷还有更厉害的话要讲给吕泽听呢。“太子所率诸将,皆圣上所选的天下枭将。此番出征,无疑使羊将狼也,定不肯尽力,其无功必矣。”

这句话,的确说到了精髓。打仗这种事,领军主将很关键。并不是你的地位高就能让手下人信服的。真正有本事的将领们,都是很有性格的人,你如果威信不够,或者是个半吊子,最好别在他面前指手画脚,说不定你一句话还没说完,立刻就被冷言冷语反驳了回来。你还别不服气,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些老粗们,大都不怎么会考虑你面子上的问题。

所有的这一切,都基于主将个人的本事。但很不幸的是,刘盈根本没这个能力,这一点四个老头看的很准。当然,吕泽自己也很清楚。在诸将面前,别说刘盈,连自己的话也不会有多大分量。

因此,吕泽陷入了沉思。

四个老头接着说话了,“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圣上常言‘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此番出征,代太子位必矣。”

话已经说的很直白了,吕泽等人准备进行的尝试似乎已经没那个必要了。吕泽顺口问了一句:“该当如何?”

“让皇后承间泣言,尽述诸将之强,而太子之弱,此行不易见功。可请圣上扶病率军,诸将定将尽力,黥布定会手到擒来。”

后边发生的事情就有些程序化了。

随后的几天里,吕雉天天跑到刘邦跟前哭。要说这个女人的眼泪还是很起作用的,在三番五次哭诉后,还真起到了效果。事情的走向,也完全按照那四个老爷爷所设定的步骤进行着。

事实上,刘邦这次让太子将兵是有意为之。这些年来,换太子的想法他从来没有中断过,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身体状况愈来愈差,这个想法变得异常强烈。

而他清楚,刘盈没有犯过什么错,并且就他那老实巴交的性格,也绝对不可能会犯什么错。如果硬等着刘盈露出什么破绽的话,只怕是没多少希望了。

因此,刘邦准给给他找点事情干干。黥布造发,刘邦恰好有病,此时让太子“露脸”似乎是最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能偏心到这等地步,真够让人无言了。

然而,刘邦的这种心思,还是被人发现了。吕雉现在的行为,很明显是窥见了其中的奥妙。并且经她这么一搞,满朝文武全部都知道了太子并不适合带兵,如果此时强令太子出征,纵然他弄出事情来,自己也不容易下手。更何况,刘邦也不愿意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人马,让那个“败家子”随便去挥霍。

在吕雉的哭声中,刘邦怒吼一句:“知道那小子不足派遣,还的老子亲自出马吧!”

好了,吕雉想要的结果得到了。不过,刘邦也彻彻底底把刘盈看扁了。

而就在此时,黥布闹出的动静已经很大了,因为有一个人已经交出了性命,这个人就是刘贾。

应该说,刘盈的运气还是太好,能让老爹扶病亲征,并不完全是因为他老娘的眼泪,他更应该感谢黥布的配合。所有的一切都怪黥布的能力太强了,他没头没脑地跑到刘贾的地盘上,顺利地砍掉了他的脑袋,也让刘邦暂时放慢了“易储”的步伐。

好了,回到我们的正题上吧。黥布和刘邦都先后登上了擂台,该看他们的表演了。

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二节好一根搅屎棍八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节 国丧(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六节 断粮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一节改正朔(八)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12章 覆灭—第三节陈平的动作(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五节荒唐的谋反(六)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三节 贾谊论政(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七节 断粮(二)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第4章 军挺咸阳—(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19章 争储——第五节 刘启的那些女人们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8章 红霞万里—(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八节 改正朔(五)第19章 争储——第十八节 对症下药(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7章 烽烟再起—(六)第7章 烽烟再起—(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九节 败亡(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七节刘兴居的抉择(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六节 断粮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8章 红霞万里—(十)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19章 争储——第十三节 脑残的对答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八)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19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19章 争储——第六节 焦急的等待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六节 群臣定主(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六节 曹参拜相(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四节 医之圣手(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一节 刘盈收场(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一节好一根搅屎棍七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8章 红霞万里—(十九)第12章 覆灭—第七节 吕雉驾崩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节 晁错其人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4章 军挺咸阳—(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二节天才陨落(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六节刘兴居的抉择(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七节 明争暗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