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

卢绾造反的消息传来,樊哙立刻就亢奋了起来。说实话,他和卢绾共事的时间虽然很长,但感情不深。他在内心深处瞧不起卢绾,当然卢绾也同样瞧不起他。在樊哙的眼里,卢绾只是个会溜须拍马的家伙,没什么真本事。而在卢绾的眼里,他樊哙也只是个杀狗的屠夫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俩人就这样鄙视着对方,在刘邦的面前相互竞争,共同成长。

应该说,这些年来,樊哙闹出的动静要比卢绾的大,做出的贡献也比卢绾的多,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卢绾竟然混了个“王”帽子,而他自己只捞了个“侯”的称号。

这种差距,让樊哙吐槽了很多天。

要说“侯”这个待遇也不错,连萧何等人也不过如此,然而樊哙每次想到卢绾那个人,心里就会滋生一些无名之火。因此,当闻得卢绾造反,樊哙第一个蹦出来,主动请缨要去会一会卢绾。

应该说,此时樊哙的心里是乐开了花,恨不得两步并一步,一时三刻就去找卢绾打架。然而,让他不曾想到的是,他这股兴奋劲根本没保持几天。

樊哙跑到燕地,连下十八县,横行无忌、所向披靡。就在樊哙和卢绾打的热火朝天之时,有人在刘邦跟前打小报告了。

报告的内容就是樊哙在吕家小团体会议上的那句发言。

当这个报告打上去后,刘邦出离愤怒了。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刘邦最担心自己百年以后戚姬和刘如意的安全难得保障,可偏偏有人要蹦出来刺激他。

“吕党”,这个词又一次在刘邦的脑海里闪过,让他微微一颤。

虽然刘邦现在不再考虑“易储”这件事,但他决不允许有人打戚姬和刘如意的主意,谁在他面前提这个话题,那是自找不痛快。樊哙那次亢奋一把,把话说得太满了,很荣幸地踩进了雷区。祸由口出,这一点也不假。

樊哙已然有心作恶,现在又手握兵权,更重要的是刘邦自己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看来这个人也不能再留了。卢绾和樊哙,曾是最为信任的两个人,然而现在,刘邦决定同时要了他们的命。

事态严重了,临阵换将是个大事,更夸张的是刘邦准备要樊哙的命。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如果稍有不慎,那樊哙随时会和卢绾联起手搞游行示威。

对于大部分人,在这种局面下绝不会冲动地搞这么一处,然而刘邦算得上是那些少数人,是个异类,他准备现在就去动手,一刻也不愿意再等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刘邦现在已经病入膏肓,躺在床上挨日子了。虽然我们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关注这位老大的身体状况,事实上,他已经临近生命的终点,只是脑子还依然清醒,朝廷大局还掌握在他的手上。

樊哙说话真不会挑时候,如果晚一段时间再说话,就不会闹出这等事情。然而,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祸已临头,想再收回可就难了。

刘邦虽然下定了决心,但还是比较重视这种局面的,毕竟樊哙也不是个老实疙瘩蛋,真要逼急了,还真不知道那个二百五会闹出什么离谱的事。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吕家业已坐大,如果让吕家人知道这个消息,那一时半刻想办成这件事情,难度系数还是比较大的。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刘邦遇到难题后经常会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张良,不过这位仁兄正一门心思炼丹,根本不参合朝廷里的大小事情。

另一个人就是陈平,这位仁兄阴人的本事是很得刘邦欣赏的,因此他准备让陈平出面干这件事。我们已经让这位仁兄凉快很长一段时间,该出来亮相了。

陈平被召进了宫。

当刘邦屏退左右,把心中的想法说给陈平后。这位满肚子坏水的仁兄眯眼一笑,轻声说道:“臣乃文吏,军中行事,定不见疑,此举可行;但大军不可无将,请周太尉与臣暗自同行,大事已定,令周太尉夺印代替。”

陈平真是太聪明了。刘邦让他去,他却把周勃拉出来。樊哙身边的大军,基本上都是周勃的下属,只要周勃跑到军营,此举将万无一失。

征得刘邦同意后,陈平躬身告退。

就在陈平退后三步准备扭身离开时,刘邦又叫住了他,“军中斩哙,携首前来,朕将亲自验看。”

陈平心中咯噔一下,然后唱了声“喏”,躬身离开。

樊哙这一次,看来是要玩完了。

陈平和周勃出发了,俩人一边走路一边合计。

周勃虽然不算个老实人,但花花肠子并不多,老大叫他砍樊哙,他现在就忙着去磨刀。然而陈平却提出了个反对意见,“哙乃圣上旧部,劳苦功高,且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今圣上气盛,若其反悔,吾等休矣。”

陈平虽然说的比较绕弯,实际上他现在担心的是吕后报复。这是可以理解的,你一个外臣,跑去砍了吕后的妹夫,让吕须莫名其妙地守了寡,刘邦要活着或许还能勉强度日,如果刘邦升天,刘盈继位,那难保吕后会秋后算账。

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陈平这些年来一直在分派活,有没有油水可捞,他还是分的很清。

陈平一句话,让周勃傻眼了,愣着脸半天没回过神。他现在有些懊恼,明明不是啥好活,你却偏偏攀扯上我,这不是拉我跳火坑吗?

但已经跟出来了,不至于现在开小差跑回去吧,那也没法向老大交代呀?领导问起“为什么跑回来了?”,你总不至于说“我不想去”吧?要是那样,廷尉署的小黑屋完全可以让你住几天,至于能不能再混出来还得看造化。

周勃瞪着俩眼无奈的问道:“那把樊哙放了?”

周勃还是有些老实,如果按他的想法办,他和陈平可就不光要住廷尉署的小黑屋了,也许刘邦马上就会派来个张勃、王勃、李勃什么的过来,不光要砍樊哙的脑袋,也会毫不客气地捎带上陈平和他的脑袋。

陈平眯着小眼,一脸坏笑地说道:“放是肯定不能放的,可捕捉樊哙,押送进京,或杀或免,全凭圣上决断。”

刘邦要吃猪肉,陈平就给他赶头猪过来,不管是抄的炖的,全凭你自己拿主意,况且肉还新鲜,不怕放坏。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周勃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虔诚地向陈平投去一眼,安心上路了。

至此,周勃和陈平完全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了,他对眼前的这个人充满信服,当然也影响了他随后的很多举措,更使他顺利躲过了很多险关。

这次旅行,应该算是一次试金石,是陈、周二人深交的开始,正是这两个人的携手,让大汉天下在十几年后,有惊无险地闯过了那次危机。刘邦这次无意中的安排,竟然收效甚巨,真是大出所有人的预料。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一节好一根搅屎棍七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1章 起点——(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9章 日落长河—(六)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三节 查案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1章 起点——(四)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三)第7章 烽烟再起—(二)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八节 无双国士(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一节 刘盈收场(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五)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五节 抓人(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七节 戚姬的结局(一)第7章 烽烟再起—(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节 不满第12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六)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9章 日落长河—(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7章 烽烟再起—(十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3章 乱世纷争—(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节好一根搅屎棍(六)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二)第4章 军挺咸阳—(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七节 改正朔(四)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五节大婚(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七节最后的日子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六节刘兴居的抉择(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12章 覆灭—第十六节 吕氏败亡(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节 暗斗(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六节 曹参拜相(三)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8章 红霞万里—(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七节 群臣定主(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节 萧规曹随(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八)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节 萧规曹随(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第1章 起点——(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12章 覆灭—第十六节 吕氏败亡(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节 密谋(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一节 冲动(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节审食其的尴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