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军挺咸阳—(二)

南阳郡守退守宛城后,急于西进的刘邦自认为准备充足,毫无阻力,可以自由自在的去咸阳旅游。因此率军绕过宛城,向西进发。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如果按刘邦这个步骤操作下去的话,那刘邦的结局可能不比那个周章好到哪里去。最起码他不可能是第一个进入咸阳的人,因为此时项羽正在和章邯探讨投降事宜。项狂人屠城的速度,就要比刘邦走路的速度要快好些。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看不出其中的危险,就在刘邦埋头赶路时,有人拽住了他。

拽住他的人是张良。张良的赶来,为他解开了眼前的症结,也让他西进的道路更加平坦。

这段时间,张仁兄并不在刘邦身边。事实上,这位仁兄的故事也比较丰富,在前边那热闹的氛围下,为了给刘邦一个表现的空间,因此没对张兄弟进行详细介绍,至此,我认为需要进行一下补充,因为张兄弟的戏份上来了。他的戏份多了,胡亥的戏份可就少了。

张良的先祖都是韩国人,并且都是大的没边的官。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先后当过五代韩王的宰相。张平死后二十多年,秦灭韩国。张良当时年轻,没能在韩国混个一官半职,但这位仁兄却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用全部家当在国内外聘请刺客,专门去找嬴政的麻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淮阳他找到了大力士。碰巧嬴政东游,路过河南原阳,大力士捞起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向车队扔去,没砸到嬴政,只压了几个替死鬼。但这也把嬴政吓的半死,从惊吓中缓过神的嬴政砍死了刺客,却跑了张良。嬴政一怒之下,在全国大肆搜查,最终也没能逮住这个主谋。

张良一口气跑到下邳,藏了起来。就在这里,使他跳出了刺客这个层次,让他窥见了更广博的天地,得到了更高深的手段,最终实现鱼龙变化。因为在这里,张良碰见了个老头,老头在对他进行几次考研后,送给他一本名字叫《太公兵法》的书,从此张良开始夜以继日地研究兵法。就在这期间,张良还帮一个名叫项伯的人躲了场官司。但总的来说,在下邳的这段日子是比较平静的。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的心又开始躁动了,领了一百多人跑了过来,刚好跟上陈胜被杀。一咬牙准备去投奔秦嘉,可在半路碰见了刘邦,俩人聊的投缘,干脆投进了刘邦的怀抱。后来,跟着刘邦跑到项梁手下。再后来建议项梁立一个叫韩成的人当了韩王,然后领了一千多人去收复韩国故地。抢了几个城池后,又被秦兵夺了去,走投无路之下,俩人只好领着人四处打游击。现在听说刘邦来这里打群架,因此带着人跑过来帮忙。

张良到这里时,刚好刘邦准备西进。跟着刘邦西游了一段路后,拽住了他的胳膊,给头脑正在发昏的刘邦泼了一盆冷水。

“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一句话点破其中的危局,

听了这句话,刘邦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命令部队向后转,煞有介事地举着秦军旗帜,向宛城进发。

南阳太守刚在宛城睡了个回笼觉,醒来发现城外密密麻麻排满了楚军队伍,正在门外进行庆祝联欢。刘邦的去而复返让太守彻底绝望,准备挥刀自尽。就在太守下定决心对自己下手时,有人说话了。说话的人叫陈恢,“现在死还早着呢。”

陈恢准备出去和刘邦交涉。但怕一旦开了城门,刘邦会乘机窜进来,因此这位老同志翻城头跑了出来。

陈恢说了一大些话,核心部分是这么一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捋顺舌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叫太守投降,让他继续当官,带着他的兵一起西进,其他城池也会争相投降。

刘邦还是比较认可他的这一构想的。事实上陈恢也没有说白话,在随后的几天里,进宛城,入武关(今陕西丹凤县西北),所到之处,鞭炮齐鸣、夹道欢迎,刘邦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直到峣关,才让刘邦感到有些陌生,因为这里的人不但开门,还用弓箭对付他,把他挡在门外喝西北风。因此刘邦很生气,打算用两万人去教训这些不听话的东西。刚准备下命令,张良说话了,“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这里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诱惑。可以派一些人跑到周围的山上挂些旗帜,吓唬吓唬他们,然后让郦食其带些财宝去诱惑诱惑他们。”

这一次,郦食其是先锋官,武器是金银财宝。让郦食其对付这些买卖人,那简直是屈了才。因为这位仁兄太能侃,进去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几个小屠夫侃的晕头转向,然后纷纷表示投降,并且还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袭击咸阳。

听了这个消息,刘邦很高兴,准备一起合伙干。又在准备下命令时,张良又说话了,“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不听从就一定有危险,不如乘其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这一下刘邦疑惑了,当初要打你却拦着,现在人家都投降了你却要打。张良的确是人精里的数,靠贿赂得来的军队绝对不是一支稳定的军队,要是让那帮大爷跟着一起混,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样的乱子。

wωw. тt kдn. ℃O

守将刚得了财宝,下了盟约,根本就没准备防守,都成一家人了还防守个啥呀,他们的智商和张良比起来只能归到傻子那一类。就在守将志得意满之时,刘邦率领大军全力攻击峣关。守将一边大骂刘邦说话不算数,一边抬腿跑,刘邦听他骂自己也很生气,一口气追到蓝田,最终全歼秦军。

咸阳,已在完全展现在刘邦的面前。

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七)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三节 掌控朝局(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七节 戚姬的结局(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四节薄昭的结局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五节大婚(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12章 覆灭—第十七节 吕氏败亡(十)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四节 匈奴叩边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七节 曹参拜相(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四节薄昭的结局一第12章 覆灭—第三节陈平的动作(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九 刘邦为何能成功(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七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五节 抓人(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节审食其的尴尬(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12章 覆灭—第六节 陈平的动作(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第20章 拔刺——第一节 废太子的结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9章 日落长河—(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2章 覆灭—第十四节 吕氏败亡(七)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1章 起点——(三)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六节审食其的尴尬一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七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七节 改正朔(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七节 戚姬的结局(一)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第12章 覆灭—第一节陈平的动作(一)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节 晁错其人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第1章 起点——(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6章 旭日东升—(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八节审食其的尴尬三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节 国丧(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3章 乱世纷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