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节 暗斗(一)

申屠嘉暴死,晁错升官。

在观念里,通常会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类,只要双方有斗争,往往把好坏的色彩强加给当事人。对“好人”顶礼膜拜,对“坏人”极尽鄙视。然而,都不能算是“坏人”,只是政见不同而已,虽然都有一些小毛病,申屠嘉莽撞,晁错器小,但均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角色。

不管怎么说,晁错胜利了,这位朝廷新贵轻轻松松地斗败了政坛老手。从不起眼的“太子家令”,几年间经过连番越级跳,一举成了“三公”之一,成了朝廷里炙手可热的人物,按理说会有很多人主动向他靠拢,成为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估量的政治势力。

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虽然有人向他靠拢,但晁错却嗤之以鼻,主要原因是向他靠拢的都不是一些地道人。朝廷里鱼龙混杂,溜须拍马、两面三刀的大有人在。对这些人,晁错却看不上眼。

晁错这个人一心要当正人君子,其一生作为也基本符合这一点。既然要当君子,就会有选择地挑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交往。而搞笑的是,那些所谓的“君子”恰恰看不上他,因为这些人对他很不满。

问题还出在申屠嘉暴死这件事上。

申屠嘉一生耿直,人气非常好。突然被晁错整死,让很多人接受不了,因此对晁错极有意见。这个时候,正人君子们自然不会像他示好。

如此一来,升了官的晁错依然是个孤家寡人。

剩下的日子里,还需要他一个人奋斗。

在朝堂上,一个人一旦落了单,无论你多么有能力,多么大公无私,只要去干事,通常都是危险的。这也是几千年来党争不断的根由。大家手拉手走到一起,既为共同的利益,也为降低个人风险。不得已而为之,没办法的事。

晁错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他准备热身了。

他的第一项“热身活动”是要砍掉一个人的脑袋。能够成为“幸运儿”的这个人,实际不难猜到——袁盎。

没办法,这对“活宝”积怨太深,都热衷于干一件事——弄死对方。

袁盎千里迢迢跑回京城,希望借申屠嘉之手灭掉老对手。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把申屠嘉的老命给搭了进去,这让袁盎有点不好意思。

因此,满怀愧疚的袁盎留了下来,一则自己不好意思走;二是朝廷里有人一天到晚宣传“削藩”的好处,如果削藩,自己返回吴国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所以他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决定继续和晁错唱对手戏。

要说这段时间的袁盎也并不安生。

他多次上书,希望觐见皇帝。但刘启听多了他的坏话,不准他进宫。可他很执着,只要有时间就去宫门口晃悠。可无论怎么晃就是进不去,要说也有一些成绩——认识了几个门岗保安。

虽然有成绩,但袁盎不满足,他千里迢迢跑来长安,不是为偷东西而踩点来了,多认识几个门岗保安也没什么用处。

皇帝不见他,袁盎很无奈。

不过袁盎挺有意思,他颇有创意地弄了一个日程安排:早晨起来去宫门口和上班族打个招呼;待别人上了班,他就接着在宫门口溜达;溜达到中午回家吃饭;吃完饭出去串门,因为老熟人们都下班了。

在这些老熟人中,袁盎见的最多的非窦婴莫属。

他和窦婴很早以前就已熟络,并在同一个岗位上待过,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这个岗位就是吴国丞相。也就是说,窦婴是袁盎的前任,都伺候过刘濞那个老小子,有着相似的工作经历。仅这一点,俩人就多了一些共同语言。

袁盎频繁去窦婴家串门也是有理由的。

首先是窦婴好客,羡慕战国时期孟尝君田文的那一套,喜养门客。并且他也反对“削藩”,更是晁错的“仇人”之一,与袁盎有着相同的爱好。其二是袁盎希望窦婴帮忙引荐,陈述一下“削藩”的弊端,免得有人一天到晚刺激刘濞那个老小子。

此时的窦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袁盎求他引荐,似乎有些无厘头。然而袁盎此举却很有道理。因为窦婴的身份很特殊——皇太后窦漪房的侄子;工作岗位也很特殊——詹事,掌管皇太后内宫之事。

皇帝你不见我,我去求你娘,让瞎老太太帮忙说话。不得不承认,他还真得很有一套。

窦婴也没辜负袁盎的期望,真找了个机会把他带进了长乐宫。

在窦漪房面前,袁盎规规矩矩地磕了磕头,条分缕析地把“削藩”之弊做了详尽阐述。待他口干舌燥地讲完后,只听到窦漪房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不把此话讲给皇帝,言于老身又有何用?”

袁盎如同吃了一记闷棍。早闻太后崇尚“黄老”,自然不会赞成晁错“削藩”,可自己讲了半天,她老人家纹丝不动,似乎根本就不关心这件事。

袁盎没办法,只好两手一摊,说了一句老实话,“圣上不让微臣觐见。”

窦漪房毫无表情地开口了,“听说你和晁错不睦?都是先帝遗臣,要一心辅佐新主,别一天到晚为了那丁点私仇而争来斗去,对你们、对朝廷都不好。”

袁盎心头一震,这位瞎眼老太太似乎已把他看透了。他连忙跪拜道:“是,是,微臣谨记皇太后教诲。”

“记住就好,你下去吧。”

出得长乐宫,冷汗已浸透衣背,本以为凭借自己的一番说辞,能让皇太后出来帮忙,可折腾了半天,反被人家教训了一顿赶了出来。这个女人似乎比皇帝还要可怕。

不得不承认,袁盎的感觉真是太对了,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瞎眼老太太将会在一件地动山摇的大事中,将成为整个王朝的脊梁。

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三节 查案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5章 楚汉争锋—(九)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2章 覆灭—第二节陈平的动作(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三节 明争暗斗(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六节窦漪房的身世(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八节 群臣定主(五)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六)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8章 红霞万里—(七)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节 廷争(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五节 抓人(二)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四节大婚(二)第19章 争储——第十八节 对症下药(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四节 抓人(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五节荒唐的谋反(六)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一节 冲动(二)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3章 乱世纷争—(一)第19章 争储——第六节 焦急的等待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6章 旭日东升—(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二节好一根搅屎棍八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8章 红霞万里—(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节 密谋(一)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三节 贾谊论政(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四节戏弄佞幸(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七)第12章 覆灭—第三节陈平的动作(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5章 楚汉争锋—(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八节 诸吕封王(五)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一节周勃的短板(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一节好一根搅屎棍七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12章 覆灭—第八节 吕氏败亡(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一节 明争暗斗(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五节 明争暗斗(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三节天才陨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