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

在晁错犹豫不决之时,朝局开始往很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起来。

而事实上,此时的刘启并不怎么关注晁错,因为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刘濞的那篇檄文。以往,自己心存侥幸,认为诸侯们不一定会反。可现在人家真的反了,但自己却没做足准备,甚至连个方略都没能定不下来。眼前这盘棋该如何下,成了刘启目前最大的困惑。

刘启沉思了半晌也没得要领,沮丧地站起身,在宫内焦急地踱步。

他回忆起当年失手打死吴国太子刘贤的场景,如果当时自己没那么冲动,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乱局……

想起了刘贤,就忆起了父皇。父皇在乱象丛生的朝局中继位,短短两年就一揽大权,处事不显山不漏水,既压制了群臣又打压了诸侯。而自己却只用两年时间,就搞的天下大乱……

和父皇的对比中,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继位以来的举措——削藩。这两个字是整件事情的起因。当然,他也开始重新审视提出这两个字的那个人——晁错。

这么多年来,他没把晁错当下人看待,以师示之,对他所说的话也深信不疑。而现在,他开始怀疑了。

“削藩”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口号太响,行事太急”。如果像父皇那样——“不喊口号,光办实事”,也许就不会把事情闹的这么僵。晁错这个人过于心急了。当然,自己也是。

记得说晁错坏话的人海了去了,扳着指头根本就数不完。就拿“削藩”这件事来说吧。最初反对的声音很多。是自己千方百计地给压了下去。后来只有窦婴反对最为强烈。立场也极其坚定,甚至撂了挑子,回家种地去了。

想起窦婴,刘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老娘窦漪房,更记起了老娘曾说过的一句话——“儒生急进,可听其言,不可施其政……削藩之事,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

老娘的话真是太有道理了,可当时自己根本就没听进去。

刘启停下脚步,扭头对身边的小太监说道:“摆驾长乐宫”。他决定向老娘承认错误。搞的天下大乱,的确应该自我批评一番。

当刘启来到老娘面前时,几个妃子正在陪老太太聊天。

礼毕之后,刘启伸手示意闲杂人等退下。

当大殿里只剩下他们母子后,刘启向老娘走近了几步。张嘴想要说话,却犹豫了一下,又闭上了嘴。他不清楚该不该把“天下大乱”这个消息告诉老娘。

瞎眼的窦漪房看不到刘启的犹豫,但其生性敏锐。在这个短暂的沉默中,她嗅到了异样的气息。

她坐直身子。猛然问道:“有大事发生?”

刘启不自觉地干咳一下,“儿子向太后致歉。”

窦漪房伸手在身前桌案上摸索。刘启连忙上前,把案上的一碗热汤递在她的手中。

窦漪房开口了,“自家母子,能有什么事可致歉的?”

刘启转身思忖许久,终于下定了决心,“吴王反了!”

转眼间,窦漪房的脸上布满了寒霜,把碗撴于桌案,恨恨地说道:“他还真敢造反?”

刘启一咬牙,无奈地和盘托出,“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也都反了,现在可谓天下大乱。”

窦漪房勃然大怒,甩手把碗扔在了地上,怒吼道:“削藩!早说此事不可过急,而你偏不,听信那个晁错,闯了这么大祸患。既然事情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去解决。”

刘启连忙解释,“太后息怒,晁大夫也是一片忠心……”

窦漪房打断了他的话,“忠心?上可辅佐天子,下能抚慰百姓,方为忠心。而他?有胆量闯祸却没本事收拾残局,要他何用?你被他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至今还在回护这个人。”

刘启心头一震,连忙接话道:“吴王等人已反,现在追究晁错之责,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窦漪房的态度稍有缓和,冷冷地说道:“你的臣子,怎么处置由你来决定。”

二人沉默了一会,窦漪房平静地问道:“你准备如何平叛?”

刘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还没想好。”

大殿里陷入又一轮寂静,就在尴尬的刘启准备告退时,窦漪房突然站了起来,冷峻的脸上流着寒霜,“几个藩王作乱,没什么大不了的。高祖出身草莽而得天下,你身上流着高祖的血液,定能继承高祖之事业。既然他们反了,好啊!让他们来,一并灭之就是。”

老娘说得慷慨激昂,听起来“平叛”工作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刘启却没找到一丝头绪。他上前一边搀扶老娘坐下,一边说道:“可至今还没有应对之策。”

窦漪房突然咧嘴笑了,“你是皇帝,不是带兵将领,用好了人,就有好的应对之策,这一点当学学你父皇。你们不比高祖,未历战阵,自然不明战场上的事情。”

刘启叹了口气答道:“是啊,朕也晓得此理。可当今朝堂,老将凋零,谁可担此大任?”

窦漪房把脸扭向刘启所在的方向,似乎看见了儿子一脸的无奈。她微微一笑,“你父皇驾崩前为你留下一人,难道忘了?”

刘启稍加沉思,“太后指的是周亚夫?”

“‘若有缓急,周亚夫可为将’,这是你父皇的原话,为何不记?该是重用这个人的时候了。”

刘启笑了,他这次是开怀的笑。他起身至窦漪房面前,深深一躬,“谢太后教诲。”

窦漪房点了点头,接着说话了,“你父皇为你留下一人,我今天再为你推荐一人。”

刘启连忙问道:“太后所指何人?”

“窦婴。”

“窦婴?”

“对,窦婴!”窦漪房接着说道:“我这个侄子,虽然行事乖张,但深通行伍之事,且颇有一些小计谋,可为用。”

刘启深深地点了点头,“好,窦婴!”

返回未央宫时天色已晚。但刘启等不急,当即下诏:晋升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封窦婴为大将军,率军平叛。

太尉,从文帝三年至今,时隔24年后,终于有人担任了。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说升官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然而此时,无论是周亚夫还是窦婴,都没找到这个感觉。

周亚夫找不到感觉,是因为他一门心思都用在了平叛上边。而窦婴则是另外一回事——他正在闹情绪。

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5章 楚汉争锋—(二)第12章 覆灭—第十六节 吕氏败亡(九)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八)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章 起点——(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2章 覆灭—第三节陈平的动作(三)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四)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九节 刘濞的败笔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一节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七)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一节好一根搅屎棍七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四节戏弄佞幸(一)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19章 争储——第六节 焦急的等待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五)第3章 乱世纷争—(七)第7章 烽烟再起—(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一节 贾谊论政(一)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节 邓通的结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一节 冲动(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二节新一轮博弈(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三节 脑残的对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节 改正朔(七)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七节 明争暗斗(七)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7章 烽烟再起—(十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节 不满第7章 烽烟再起—(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四节大婚(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六节 群臣定主(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9章 日落长河—(七)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三节 查案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八)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三)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九节审食其的尴尬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四节 顽强的人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节好一根搅屎棍(六)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5章 楚汉争锋—(七)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七节 群臣定主(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节 廷争(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二节新一轮博弈(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19章 争储——第五节 刘启的那些女人们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19章 争储——第五节 刘启的那些女人们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5章 楚汉争锋—(七)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