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争储——第十八节 对症下药(二)

周亚夫找来了袁盎。

闻得太后的意思后,袁盎当即蹦了起来,并且还配了音:此举万万不可,望丞相力荐。

周亚夫两手一伸,没有说话,但意思很明确——我要有这份能力还找你干嘛?

前边提到过,袁盎是个爱凑热闹的人,但凡有丁点机会,就不会闲着。见周亚夫一筹莫展,袁盎张嘴就来了一句:我将上书皇帝,言明利害。

周亚夫心中一乐,正愁没突破口呢,兄弟你太厚道了。

只不过还有个问题摆在眼前。袁盎现今是无业游民一个,他是没资格直接给皇帝写信的。当然,对于这一难题,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周亚夫很适时地配合了一句:好!我会速呈皇帝。

袁盎匆忙回家,发挥几十年文学功底,引经据典、博古论今,连夜赶了一份奏章,递到丞相府。

周亚夫没敢闲着,拎起奏章就送进了宫,第一时间摆在刘启的御案前。

事实上,刘启最近也比较烦。“兄终弟及”这种事,他干不来,也不愿意干。但老娘的性格他清楚,若没合适的措辞,老娘这一关过不的。所以,刘启目前也正抓耳挠腮。也就在此时,袁盎的奏章送来了。

刘启不喜欢袁盎,但欣赏这份奏章。难得地笑了笑,最终做了个决定——开会。他要拿这道奏章观察一下大臣们的态度。

皇帝是天底下最牛的岗位。为了这个岗位,许多人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但事实上,这个岗位除了有无上的荣光外,更隐存着巨大的风险。据有限的史料记载,在这个岗位上非自然死亡的概率非常高。为此,脑子正常点的帝王们,一般都会小心翼翼,一般都不会太过放肆。最起码要象征性地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笼络一些人心。当然。个别超级猛男,或者脑子缺根筋的家伙,会是些例外。

刘启不算是“例外”的那一类,他有事行事虽然不拘于常理。但大部分时候还是会按规矩办事的。

三公九卿都被召进了宫,一次小范围的会议开始了。

刘启开门见山:太后有意立梁王为储,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猛然听到这个话题,大家一愣。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皇帝不愿意来这一手,可太后认准了这个理。大家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你说行吧?得罪了皇帝。你说不行吧?太后又不高兴。不管事皇帝还是太后,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也得罪不起。

也许有人会问了。从位置排序上,皇帝似乎应该靠前,既然如此。就应以皇帝的马首是瞻,应该不有错。可事实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之所以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关键因素还得从汉朝的体制上来探讨。实际上,我不想讲这些东西,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讲的话很多问题解释不清楚。所以。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把这个问题做个简单介绍吧。

在历史教科书中。尤其在讲汉朝那段历史时,有两个字上镜率非常高——外戚。这是一股非常强大政治势力,并且一直贯穿整个古代史。而汉朝,正值这股势力的巅峰时期,不过在唐朝时也有过一个小*。直到有一天,这股势力强大到连君权(皇帝)都难以制约,另外一股政治势力才相应而生。当然我不讲大家也清楚,另外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宦官。当然,宦官也有巅峰时期,不过那还得再等一千多年才能到来。

也许有人会问,汉朝的“外戚”何以会如此猖獗?根源还在这个的开创者刘邦身上。刘邦建国后,把立国的根本定性为一个字——孝。刘邦本人虽然算不上孝子,可他却就认准了这个理。当然,这还得拜萧何所赐。因此,除刘邦外,随后历任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

孝,本身没有错,可一旦上升到政治高度,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古人的观念里,“孝”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听父母的话,因此“听话”就成了整个朝代的代名词。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老爹一死,新皇继位,自然而然就需要听老娘的话。如此一来,舅舅、姨夫这些角色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国家核心部门。可这些人,皇帝还动不得,若不小心惹老娘不高兴,一时三刻就能给你扣上“不孝”的帽子。一旦戴上这顶帽子,就是挑衅祖制,自身皇位的合法性将会受到质疑。

因此,汉朝历代皇帝在这个问题上,都小心翼翼。当初,汉文帝刘恒逼死亲舅舅薄昭后,心神不宁,临死前还不忘向老娘道歉。虽然有良心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怕影响自身声誉。十几年后,猛男刘彻继位,讨厌娘舅,甚至讨厌老娘王娡,可还是硬生生隐忍了几年。

简单说来,汉朝得政治格局就是这么个情况。

刘启现在和老娘的意见相左,自然不太好解决。但这个问题还必须的解决。我前边提到过,刘启名声虽然很好,但绝非老实人。他不愿意和老娘起正面冲突,自然就需要找一些顶缸的人,因此他就组织了这么个会,统一一下思想,组织一些措辞,研究一下办法。

就这样,议题被摆在了桌面上。

可下边的这些大臣们却紧张了起来。

记得月余前,栗家人不小心说了句话,就掉了脑袋。大家千里求官不容易,没胆量、也没必要为一个话题,搞的自己身败名裂。因此,大家窃窃私语半天,没一个人主动站出来说话。

这个景面,搞的刘启很不高兴。当即就点了个人名——刘舍,新任御史大夫。可这位老兄是个滑头,站出来后,支吾半天答了一句很绝的话:臣没想好。

刘启长脸一拉:废物!

刘舍脸一红,忙退到了一旁。

刘启接着又点了几个人名。有人和稀泥,有人打太极,半天没闹出一个结论来。

刘启很是失望,把目光移向周亚夫:丞相有何说辞?

周亚夫清了清嗓:臣是粗人,不太会讲话,但立梁王为储,总觉不妥。

刘启脸上掠过一丝难以琢磨的笑意:我这里有道奏章,大家一起议议。

说完后,向身边的太监一摆手:把奏章交于丞相,给大家念念。()

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节 暗斗(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九节 无双国士(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三)第7章 烽烟再起—(八)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第7章 烽烟再起—(三)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5章 楚汉争锋—(九)第9章 日落长河—(八)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7章 烽烟再起—(十)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9章 日落长河—(五)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4章 军挺咸阳—(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九节 刘濞收场(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九)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一节走上前台(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四节戏弄佞幸(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12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节 廷争(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八节 刘肥避险(一)第12章 覆灭—第十七节 吕氏败亡(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节 廷争(二)第5章 楚汉争锋—(九)第4章 军挺咸阳—(六)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七节 群臣定主(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四节戏弄佞幸(一)第9章 日落长河—(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9章 争储——第十六节 废黜太子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九)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一节 贾谊论政(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八)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八)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节 国丧(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节 暗斗(二)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9章 日落长河—十九 刘邦为何能成功(一)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四)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二节好一根搅屎棍八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12章 覆灭—第十四节 吕氏败亡(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节 国丧(三)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9章 日落长河—(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4章 军挺咸阳—(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19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九节 无双国士(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19章 争储——第十八节 对症下药(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节 廷争(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二节天才陨落(六)第6章 旭日东升—(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七节 改正朔(四)第20章 拔刺——第二节 废太子的结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