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三)

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韩信得到了刘邦的认可,最终登台拜将,成为汉军唯一的大将军。

干完这些事,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准备再去收拾一个人——陈余。收拾了这个人,将立于楚军上游,再去彭城转一圈似乎不无可行。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两个人正在项羽腹地闹腾,项羽还顾不上太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一个是黥布。事实上,韩信定赵是在黥布败退之前发生的事情,笔者只是为了能全面展现韩信的功绩,才在这里加以介绍。黥布现在还没被打败,仍赖在九江和项羽对垒。另一个是彭越。这个游击高手仍在梁地四处闹腾,牵制着项羽军力,破坏着楚军辎重。这两个人的闹腾,让项羽很是头疼。

项羽很头疼,而刘邦却很快乐。因为此时的刘邦正忙着灭敌、收降和掠地。下一个目标就是陈余。严格来说应该是两个人,另外一个人名字叫赵歇,但这个人只是被称呼为赵王,事实上只是个摆设。

要说陈余这个人很有意思。和张耳称兄道弟那一阵,提的建议都还很能拿出台面,可自从和张耳翻了脸,脑子就开始不断发热,国运和私仇完全联系到了一起,成了十足的愣头青。只要是张耳的朋友,那就是我陈余的敌人。在这一办事宗旨下,开始了他和刘邦的对话。但事实证明,他和刘邦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对话的结果最能证明这一问题。

刘邦在进攻彭城前期,派使者通知陈余,准备和赵国联合攻楚。当使者站在赵歇和陈余的面前唾沫横飞地说完后,只得到陈余一句冷冷的回答,“杀掉张耳,我就出兵。”

张耳现在是刘邦跟前的红人,陈余的要求明显超出了使者掌控范围之外,最终使者无奈地离开了赵国,把陈余的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刘邦。

如果陈余一句话,刘邦就砍掉张耳的脑袋,则难以服众,其他小弟们也会战战兢兢,因为整天杀人放火,哪个人外边没几个仇人呀?这也不是刘邦的办事风格,他要这么搞,没几天汉军大营也只剩下刘邦一个光杆了。

陈余的要求似乎是个不能完成的课题。但对这一课题,刘邦轻松应对,根本不算个事。

当听完使者的复述,刘邦哈哈一笑,“这还不简单?找个假的给他就是。”

于是找了个容貌很像张耳的人,割下首级,送给了陈余。几百里路程,又是大夏天,等首级送来,已腐臭不堪,只能看个大概轮廓而已。陈余研究了半天,也没辨出个真假,最终出兵助汉,进攻项羽。

等到刘邦彭城大败四处奔逃之时,陈余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张耳没死。这个消息差点把陈余气的吐血,一怒之下背叛刘邦,与楚联合。

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张耳率军东进,一阵很追猛打,全速推进,一举灭掉代国,在阏与俘虏代国丞相夏说。两人本想一举灭赵,可不想荥阳吃紧,刘邦派人调回韩信精锐,开赴荥阳抵御楚军,这让赵歇和陈余又得以消停一年。

也许你会问怎么不抓住代王,而只抓了个丞相啊?为能把故事讲的尽量清楚,在这里做个简单的补充。当初项羽封张耳为赵王,让赵歇去当代王;后来陈余赶走张耳,迎接赵歇回来当赵王;再后来赵歇为了表示感谢,封陈余当代王;由于赵歇软弱,陈余为保其不受项羽欺负,也为抓住赵地大权,因此久久留在赵歇身边,一为保护,二为监视,但又舍不得代国,因此就让夏说去做了丞相。虽然这段话有些绕口,可事实情况就是这么复杂。也就是说韩信攻代时,代国最大的领导就是这位姓夏的仁兄。俘虏了他,也等于灭掉了代国。

公元前204年十月,荥阳战局逐渐稳定,回过了神的刘邦,再一次想起了陈余,准备收拾他。

陈余这一年过的也不好受。虽然给项羽送了几封投降信,交流了感情,抹了把眼泪,可项羽还是不信任他,时不时会来刺激刺激他。而西边的韩信也时不时会过来凑凑热闹,这让陈余腹背受敌,痛苦不堪。想收复代地,又没那个精力。不得已,只好龟缩赵地,胆战心惊地防守了一年。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先打破了这个僵局。荥阳战局稳定后,韩信、张耳率几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直指赵地。

赵歇、陈余听闻消息,立马聚集大军,号称二十万,在井陉关(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摆开架势准备与韩信决战。

就在陈余忙活之时,一个厉害的角色说话了。这个人叫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这个人文武全才,深谋远虑,其智力足可和张良、范增、陈平之流一决雌雄,并还著了一部兵书《广武君略》,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只要上过几天学的小朋友几乎都听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李左车属于赵歇嫡系,当初辅佐赵歇,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当然他也是陈余刻意打压、排挤之流,空有个称号,摸不住兵权,只是有机会让人很不待见地提提建议,发发牢骚罢了。

看着陈余忙活,李左车也准备为赵国贡献一份薄力,因此他向陈余提了个建议,“汉军千里馈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狭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则可万无一失。”说完他的建议,还没等陈余回过神,他又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借我三万精兵,从小路断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韩信、张耳必被将军所擒。”如果陈余按李左车的办法去搞,韩信也只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可不幸的陈余对李左车这个人很不屑,对他说的这段话更为不屑。

陈余听完,不屑地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道,“李将军可晓兵法?”

这种侮辱智商的话差点没把李左车气背过去,但陈余没考虑他的感受,也没给他解释和发怒的机会,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之兵虽号称数万,实则不过数千,能千里迢迢跑到赵地已然筋疲力尽。像他这样的兵力我们都避而不击,又用什么方法战胜他们呢?如果照你的说法做,让各路诸侯耻笑,以后不将轻易来攻打我们?”

陈余的言论发表完了,也把他的软肋展现了出来。他只是个读死书、死读书的迂腐书生,发个言、表个态还可以,领兵打仗那就超出了他的学术范围之外。陈老兄对打仗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也就是说,打仗不需要出什么计策,只要双方站好,拉开阵势,喊一声“开打”,双方pk就行,不然则不是“义兵”。就这么一个人,真不知他如何在纷乱复杂的时局中生存了下来,还混了一个王的称号,让人匪夷所思。这一次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也把自己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陈余、李左车对话的内容和结果,很快被汉军密探报告给了韩信。当得知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兴奋异常。于是率军进入井陉狭道。陈余的自以为是减少了韩信的行军阻力,使得他长驱直入,在离井陉口三十余里地时停了下来,进行休整。

半夜,韩信挑选二千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并交代副将,“天亮后,两军对阵,如果赵军看见我军溃退一定会倾巢而出来,那时你们快速冲进赵军营地,拔掉赵军旗帜,立起汉军的红旗。”同时吩咐副将,“今日打败赵军后会餐。”韩信的话,让副将莫名其妙,以为大将军拿他逗乐子。对方放出话来有二十万人,纵然有些水分也该有十来万,凭这两千人就能打败赵军,简直是个笑话。但人家毕竟是领导,也不好当面反驳,因此副将们只好假装答应了一声“遵命”,出去准备了。

副将出去后,韩信满面凝重地看着留在身边的将领们,眼光在每位将领的脸上慢慢移过。这一次他准备走一步险棋,这次战法他已想了很久,无比奇妙,也无比凶险,不是大获全胜,就是全军覆没。举几万人之力硬拼占据有利地形的二十万大军,别无他法。那就这样吧,是生是死,一锤定音。这个战法很有名,也很出彩,有个专业术语——背水一战。当然,这种战法的专利权应该属于项羽,因为“背水一战”简直是“破釜沉舟”的翻版。最终,韩信亮声下发了自己此战最后一道命令,“各位将军,随我渡河。”

当夜,韩信率军渡河。事实上这次渡河,韩信并没有遇见什么阻力。韩信怕自己渡河时陈余过来阻拦,因此特意安排在半夜,可他还是太不了解陈余的为人了,陈余的君子战法根本不屑于使用他人所认为应该有的手段。什么都想到了,可陈余的为人方式还是出乎了韩信的预料。

因为就在韩信刚开始下水,消息就传到了对岸陈余的耳朵里,因此有人建议趁汉军泡在水里的良机,用弓箭去招呼他们一顿。可陈余很是不屑,还很鄙视的把提建议的人臭骂了一顿,他觉得这种方式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最终,韩信轻松渡过绵河,很有创意地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看见,都嘲笑韩信,连陈余也乐的前仰后翻。

就在陈余高兴的档口,韩信树起大将旗帜,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引诱赵军出击。陈余非常配合,见韩信摆出如此无能阵势,很是轻视,随即率军攻击。而韩信在和陈余硬拼一阵后,丢盔弃甲,假装败退,一路跑回河边阵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

绵河东岸,陈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背水而战的汉军,个个如同杀红了眼的野兽,迎着赵军冲了过来,在空阔的场地上进行了一场殊死之战。

就在陈余忙着应付眼前的韩信之时,埋伏侧翼的二千汉军举着红旗冲进了防守空虚的赵营,拔掉赵军全部的旗帜,插起了两千面红旗。

前碰硬敌,后失老巢。赵军瓦解了,队伍大乱,士兵溃逃。最终结果是韩信大破赵军,俘虏赵歇,斩杀陈余。

韩信定赵之战,亦称井陉之战,是又一次军事史上的奇迹,这次奇迹的创造者,也得以跻身军神的行列。此战,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

战斗已近收尾,不过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这个人就是李左车。

大破赵军后,韩信传令军中不准杀死李左车,必须抓活的,重赏千金。他给李左车标上了这么个价码后,广大汉军同志们彻底激动了,别的活先不干,专找李左车,不要死的专要活的。在这一倡导下,东奔西逃的李左车没能逃出韩信的手掌心,最终被捆成个粽子送到了韩大将军的面前。

然而当李大粽子被送到韩信跟前时,奇迹发生了,韩信慌忙亲自过来为其松绑,并礼让上座,以师待之,让身旁将领很是纳闷,也让李左车很是吃惊。在这里,这个败军之将,才真正找到了发挥他价值的机会。

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四节大婚(二)第1章 起点——(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五节 梁王的痛苦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节 廷争(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六节最后的日子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二节天才陨落(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节 串谋(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九)第12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4章 军挺咸阳—(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一)第9章 日落长河—(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7章 烽烟再起—(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七节 天才陨落(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九节好一根搅屎棍(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第9章 日落长河—(二)第4章 军挺咸阳—(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四节薄昭的结局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三节 明争暗斗(三)第1章 起点——(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9章 日落长河—(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二节 走上前台(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九)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六节窦漪房的身世(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八节 诸吕封王(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节好一根搅屎棍(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七节 改正朔(四)第6章 旭日东升—(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九)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八节审食其的尴尬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七节 断粮(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四节薄昭的结局一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6章 旭日东升—(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一节 冲动(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九节审食其的尴尬四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七节 群臣定主(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节 不满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九节审食其的尴尬四第1章 起点——(一)第1章 起点——(四)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七节 改正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