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红霞万里—(四)

按理说,帝王无小事,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着全国的神经。

古代的史官们在帝王的身上算是下透了功夫,尽到了本分。帝王的一举一动他们都要记录个一二三。当然,很多大事不见的能记明白,但一些琐碎小事却写的很清楚。睡了哪个女人,什么时间睡,什么地点睡;吃了多少饭,什么时间吃,什么地点吃;去了几趟厕所,什么时间去,蹲的是哪个坑……拉根木头板一天到晚跟在老大屁股后边记,杂七杂八的东西写了一大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废材,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记录了下来。

当然,史官们这么流水账的记录方式也是迫于无奈,因为这些人并没有多少发言权,也不能随便去问个为什么,更有甚者有些东西明明知道但不能写,因此很多事情出来后,自己也闹不明白前因后果,只好平铺直叙地写下自己所看到的经过和结果。

然而,经过我们长期的实践证明,看到的不见的就是真实的,自己的眼睛在有些时候也会欺骗我们。因此很多史料在大事上可能记录的单调乏味,甚至前后矛盾;可在一些吃喝拉撒的生活琐事上,还比较有看头,并且真实度还很高。

我这部书是以主要人物为主线,着重描述这段时间发生的大事,不闹的天翻地覆不愿着笔。而这一节所写的,却实实在在算是小事。

我之所以要加上这一节,一是为进一步理清很多事情的先后顺序,因为有些事情,为了展现故事全貌,在前边的章节中已经加以介绍,而真正发生的时间却是现在。如果先后顺序不理清,会在读者观念中出现假象,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二是为一些不太出名人物创造一些亮相的机会,不然一些人会在这部书中出现真空。还有一个原因是想通过这些小事中,探索刘邦这个主人翁的心里,了解这位老大的全貌。

好了,不再啰嗦了,让我们开始吧。

在前边《定朝仪》、《迁都》两节中都提到过,汉七年十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这汉七年十月,也就是“白登之围”后的没多长时间,当然也就是刘邦跑到赵国骂过张敖全家之后的没多久。

在那两节中,为了展现故事全貌,根据事件的前因,而直接介绍了最终迁都的结果,当然按时间先后排序的话,正式迁都应该是现在发生的事情。

汉七年二月,白登之围结束后,刘邦在赵国作闹了几天,带着几十万小弟返回了洛阳。那一仗让他很沮丧,也让他很丢人,而当他长途跋涉跑到洛阳之时,丞相萧何派来的使者也不失时机地站到了他的面前。使者给刘邦带来了个好消息——长乐宫成,可正式迁都。

这个消息让刘邦有些兴奋。但兴奋归兴奋,迁都毕竟不是单身汉挪窝,卷起铺盖走人就能了事,最起码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做足,因此刘邦下令丞相以下官员全部搬家,先行迁往长安,到那里分房分地,安家落户。

官员们纷纷走了,留下刘邦在洛阳无所事事,空虚无聊。

就在他百无聊赖之时,匈奴人南下,赶走刘仲、樊哙,甚至韩王信还准备扎根长垣,这让无所事事的刘邦终于找到了活干。刘邦随即亲率大军跑去了长垣,赶走韩王信,然后又一次途径赵地,给贯高创造了一次造反的机会后,返回洛阳,住了几天,又向西跑到栎阳(今西安市东北)住了几天。

也许大家会奇怪,刘邦跑去栎阳干什么。事实上,栎阳实际上是西汉早期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说是汉朝第一个都城。更关键的是,刘邦他爹以及吕雉、太子等等一班亲戚都还住在这里。

当初刘邦还定三秦之后,正式建都栎阳,拉开楚汉战争的序幕。与此同时,刘邦任命萧何为丞相辅佐太子,坐镇栎阳,负责后勤保障,征集粮草兵卒,开往前线。当时的栎阳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这里为四年的楚汉战争立下了不世奇功。

刘邦灭掉项羽后,群臣建议建都洛阳。由于洛阳地处于全国的中央,也相对比较繁华,还离自己老家很近,因此刘邦第一次搬家洛阳,史称“东都”。

在洛阳定都没多长时间,娄敬(也就是刘敬)建议定都关中。刘邦随即令萧何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并命名为长乐宫,取“长久快乐”之意,汉时称其为“东宫”。刘邦搬来后就住在这里,但刘邦驾崩之后,长乐宫则成为太后们的指定居所。

长乐宫建成后,刘邦又令萧何在长安宫之西营建了未央宫,汉时称“西宫”。未央宫直到汉惠帝继位后才基本建成,刘邦无缘消受,不过他的后继者们把这里当成了专有办公场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未央宫极为气派,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宫内三十多个殿阁,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北京故宫的大小。

然而,这个集聚几十万人心血的建筑瑰宝并没能保留下来,在西汉末年的几轮摧残下,只留存下了几处断壁残垣。

上边我写了很多犹如学术研究的东西,也许大家并不愿意看这些,实际上我也不愿意写。但思来想去后,觉得如果不写,则很难展现这段历史的全貌,因此我只好耐着性子,挑了些主要内容讲讲,如果展开写的话,还得好几千字,但我真的不愿意再搞这些研究了,如果再这样弄下去,读者们该不愿意了。

史书就是这样,有些并不喜欢的东西,如果不写则是漏项,展现不了历史的全貌;但如果写了,则枯燥乏味,让人苦不堪言。

好了,关于都城的学术研究就到这此结束吧,赶快翻过这枯燥的一章,进入有点故事情节的部分吧。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节 不满第9章 日落长河—(三)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五节 梁王的痛苦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节 国丧(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四节戏弄佞幸(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第7章 烽烟再起—(四)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五节 抓人(二)第8章 红霞万里—(八)第1章 起点——(四)第19章 争储——第十三节 脑残的对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9章 日落长河—(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三节天才陨落(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八)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三)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五节 抓人(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四节大婚(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一节 贾谊论政(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12章 覆灭—第八节 吕氏败亡(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一节 冲动(二)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5章 楚汉争锋—(九)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节 国丧(二)第4章 军挺咸阳—(七)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节 晁错其人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五节 梁王的痛苦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八节 改正朔(五)第4章 军挺咸阳—(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四节 明争暗斗(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三节 查案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一节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五节 明争暗斗(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七节最后的日子二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19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第8章 红霞万里—(九)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3章 乱世纷争—(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