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

现在站起来造反的人叫陈豨。这个人对大家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我们在前边也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他。

虽然我们对他很陌生,而实际上这个人还是比较爱热闹的,并且一直以来在刘邦的跟前混的很不错。

但很不幸的是,史料对这个人的记载很少,只交代过他是山东菏泽人且做过韩信部将之外,就没什么更多实质性内容。就连司马迁老先生都没弄明白陈豨的发家史,我们也就更是说不清楚了。

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很值得提一下的。陈豨在闹革命前是个小商人,对赚钱做生意这门专业比较有研究,当时养成的办事风格和生活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并最终也栽在了这上边。

陈豨虽然做过韩信的部将,不过从两人此时的待遇来看,他应该不是韩信的嫡系,甚至有可能是刘邦当初放在韩信身边的暗探。这种揣测实际也是有理论依据的,依据就是他和韩信现在的待遇。现在的韩信犹如囚徒,而陈豨却被刘邦安排到赵国当了个丞相。

当然赵国当时的丞相不止他一人,因为那个贯高也在这个岗位上待着。应该说这两个人一正一副,共同为当时的赵王张敖服务。

不过他和贯高的关系处的不是太好,理由也很简单,贯高属于张敖的嫡系,时时刻刻围护张敖的利益;而陈豨则不尽然,他实际上算是刘邦派过来的监督员,对张敖及赵国属臣们的一举一动比较感兴趣。他两个的办事宗旨不同,自然就尿不到一壶,时不时还会掐架。久而久之,积怨很深。

后来刘邦挖空心思搞的“白登之围”结束后,分封二哥刘仲为代王,樊哙辅佐,镇守代地。可刘仲和樊哙让刘邦大失所望,因为他俩在代地没待多长时间,就手拉着手跑回了长安。跪在刘邦面前,感受一番刘邦特有的问候后,灰头土脸地回了各自的家。

这一次,他两个人算是实实在在丢了人,不过两个人还是有差别的。刘仲的黑耳朵是当定了,因为他没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然而樊哙还有,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挽回丢掉的面子。

他俩人跑回来没多久,刘邦准备任命一个比较靠得住人去镇守代地,这个人就是陈豨。

随即,刘邦派人把陈豨叫到了长安,封其为列侯,命其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督统赵、代部队戍卫边疆。从这一点来分析的话,陈豨这个人不光会做生意,还比较会打仗。这虽然是揣测,但也是有根据的。

根据有两个:其一,能进入刘邦的法眼很不容易,因为刘邦的专长就是发掘人才,并且还从不走眼,陈豨能得到刘邦的认可,足见他绝不是等闲之辈;其二,陈豨到达代地后,就没有再挪窝,当然也并不是匈奴人没再来,而是陈豨没让匈奴人在自己手上讨到便宜,最起码陈豨没有像刘仲和樊哙那样落魄。由此可见,陈豨还是很有两把刷的。

虽然没能称王,但手握重兵,俨然一方诸侯。此时的陈豨是兴奋的,因为他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看来这些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

兴奋的陈豨出的宫来,去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我们已经让这位韩信兄弟坐了好长一段时间冷板凳,这个时候该让他出来露露头了。

不过这位仁兄死性不改,容易犯贱,现在他的这个毛病又要犯了。可不幸的是,他这次犯病碰见了个狠角色,也让他自己彻底玩完。

陈豨这次拜会韩信,完全出于礼节,因为曾做过他的部将,虽然暗地里还多少阴过他,但毕竟没有撕破脸,这次千里迢迢跑来长安,怎么说也得叙叙旧。

兴奋的陈豨来了。

而韩信现在却比较伤感。因为自从他被刘邦逮来长安后,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年四季请病假,空虚寂寞加无聊,伤心难受带生气,日子怎么过怎么不舒心。可他也很无奈,手里没兵没将,也无权无势,想叫唤也没人应和,想闹腾没人配合。所以,此时的韩信是伤感的。

我一直认为,心情是能够传染的。这次陈豨和韩信的会面就验证了这一句话。

此时的韩信过的很失败,所以一直在挖空心思地找翻身的机会。这次陈豨镇守代地的消息传来,韩信又冒出了个犯贱的想法,他认为机会来了。

要说韩信有这种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现在是想造反想疯了,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这个人生规划。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都比较信任那个叫陈豨的人,从来没怀疑过陈豨曾经阴过自己。韩信在认人识人方面的能力也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了,就他这点水平整日里还胡思乱想,不说他“犯贱”就是对不起他。

俩人会面了,闲聊一会后,韩信屏退左右,拉住陈豨去庭院散步。

似是无意地说出了他思虑已久的话:“代地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处,你也是陛下最亲信的臣子。然陛下多疑,久之,恐要灾祸临头了。现在的你,也就是当年的我;而现在的我,也就是将来的你。”

陈豨愣了。韩信的话砸住了他的麻骨,让他浑身一颤,不自主地问了一句:“该当如何?”

韩信盯着陈豨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他日如若见疑,只能举旗……。”

陈豨又是一颤。

韩信轻声说道:“只有如此,方可久安。那时,我将相应将军。”

对话终于结束了,陈豨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韩信的家门。

这一次,他不准备去告密,因为他在心里相信了韩信的话。

韩信现在的境地,深深地刺激着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经,他似乎想象到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也许韩信说的对,如若到了那时,也许只有这一步路可走了。所以,他不准备把这次谈话的内容报告给刘邦,因为韩信也许真的会成为自己将来转危为安的绝佳的棋子。

几天后,陈豨告别了刘邦,离开了长安,向代地出发了。

无论将来的境地如何,但此时的他应该是顺风顺水、呼风唤雨的。所以,韩信传染给他的那一丝不快,随着一路的颠簸,渐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一)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1章 起点——(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八节 群臣定主(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四节 医之圣手(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三节 明争暗斗(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节 改正朔(七)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9章 日落长河—十九 刘邦为何能成功(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一节 冲动(二)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12章 覆灭—第三节陈平的动作(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七节 曹参拜相(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第7章 烽烟再起—(六)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二节 走上前台(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六节刘兴居的抉择(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四节 顽强的人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12章 覆灭—第二节陈平的动作(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二节萧规曹随(三)第19章 争储——第六节 焦急的等待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九节 刘濞收场(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章 起点——(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20章 拔刺——第一节 废太子的结局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七节 戚姬的结局(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一节走上前台(一)第4章 军挺咸阳—(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八)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7章 烽烟再起—(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9章 日落长河—(八)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七节 梁王请罪(二)第7章 烽烟再起—(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六节 断粮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章 起点——(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七)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7章 烽烟再起—(六)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六节 断粮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九节 刘濞收场(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四节 刘濞其人(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