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

很荒谬,不切题。它似乎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那个人是在问:“什么是佛?”而这个东山似乎是一个疯子。他根本就不是在谈论佛,他根本就不是在回答那个问题,但是事实上他已经回答了,这是一个似非而是的真理。如果你开始去经验这个似非而是的真理,你的生命将会变成一个和谐的交响曲;它将会变成所有相反两极的东西一个越来越高的综合,那么在你里面所有相反的两极都将会消失。

东山说:“这些亚麻称起来五磅。”

他说了一件事:这个非常平凡的生活就是佛,这个非常平凡的生活就是真理,这个非常平凡的生活就是梵天,就是神的王国。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其他的生活;没有那个,只有这个存在。印度教教徒说:“那个存在,而这个是幻象。”而东山说:“这个是真实的,那个是幻象。当下这个片刻就是真理,不要问任何不平凡的东西。”

求道者一直都会问不平凡的东西,因为唯有当某种不平凡的东西被给予了,自我才会觉得满足。你到一个师父那里问他问题,如果他这样回答,你会认为他疯了,或者他是在开玩笑,或者他不是一个值得你问的人。你会赶快逃离,为什么?因为他完全粉碎掉你的自我。你在问佛,你在欲求佛,你想要成佛,所以你才这样问。而这个人却说:你所问的问题是多么地荒谬!甚至不值得回答!这些亚麻称起来五磅,这比任何佛来得更重要,这个片刻,这些亚麻就是整个存在。整个世界存在的核心就是在这五磅的亚麻里——此时此地。不要走入歧途,不要问哲学性的问题,要看当下这个片刻。

东山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东山是一个佛。东山在称亚麻就是佛在称亚麻,而真相是“一”!东山是佛,那些亚麻也是佛,在那个当下它称出来是五磅。那是真理,是那个当下的事实。但是如果你充满着哲学,你将会认为这个人疯了,然后你将会走开。

这种事曾经发生在亚瑟·科耶斯特勒身上,他是一个敏锐的西方知识分子,他完全错过了整个要点。当他到日本学禅,他想:这些人简直疯了,要不然就是他们在开玩笑,根本不严肃。他写了一本书叫作《反对禅》,它看起来很荒谬,它的确是。他错了,但他也是对的,禅的确是荒谬的。如果你不知道禅的语言,它是荒谬的;如果你太过于跟逻辑思考认同,它是荒谬的。它是不合逻辑的——你还能够找到什么比它更不合逻辑的?有人问:“什么是佛?”然后有人回答:“这些亚麻称起来五磅。”

你问天,我答地;你问神,我谈石头——一点都不搭调。但它还是搭调的,但是需要非常具有觉察力的眼睛,不是理智上的敏锐,而是感觉上的敏锐;不跟推理认同,而是等着去看、去观照到底发生什么;不是已经存有偏见,而是敞开的。科耶斯特勒是有偏见的,他是一个理智上很敏锐的人,他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里可以非常逻辑地理出事情,但是其实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根本不知道有一个完全非亚里士多德的禅的世界存在,在那里二加二并不必然是四,有时候是五,有时候是三——任何事都可能。没有一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可能性都是敞开的,无限地敞开。每次二和二会合在一起,就会有其他的结果发生。世界保持是敞开的,未知的,你没有办法耗尽它们。

看:在表面上这个人是发疯的,但是在深处你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比这个东山更明智的人。但是科耶斯特勒会错过,科耶斯特勒是一个非常敏锐的理智专家,非常逻辑,在敏锐的理智上很少有人能够跟他匹敌,但是他错过了。在这个世界里,理智是一项工具,而在那个世界里,理智变成一个障碍。不要太聪明,否则你将会错过真正的智慧。不要带有任何偏见,不要带有任何你自己的头脑来看这个东山,只要看那个现象,到底发生什么?

一个门徒问:“什么是佛?”——禅师是生活在当下的,他一直都处于此时此地,他一直都在家,每当你来,你都会找到他在那里,他从来不会离开那里,他一直都停留在当下这个片刻。树木、天空、太阳、石头、小鸟、人们——整个世界都集中精神在当下这个片刻!这个片刻是非常广大的,它并非只是你时钟的一个滴答声,这个片刻是无限的,因为每一样东西都存在于这个片刻。有无数的星星,有很多新的星星诞生,很多老的星星死掉,这整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时间都在当下这个片刻会合,所以要如何来指示这个片刻?——东山在称亚麻——要如何来指示这个片刻,要如何把这个和尚带到此时此地?要如何把这个哲学的问话摆在一旁,要如何来震憾他、使他醒悟,把他带到当下这个片刻,并且使他处于这个片刻?

这是一个震憾,因为在他的头脑里,他一定是在问关于佛的事,他一定是在想:“什么是一个佛的真相?什么是真理?”他一定是在期待某种深奥的答案,某种非常超级的东西:“这个师父已经成道了,所以他一定会说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他一定从来没有想过它会是这么平凡的东西,这么平凡而且荒谬的答案,他一定感到很震惊。

在那个震憾当中,你会醒悟一下子,短短的一下子。当你被震憾的时候,思想没有办法继续。如果那个答案有任何相关性,思想可以继续,因为那就是头脑在要求的——相关性。如果某件事被说出来,它跟那个问题是有关的,思想可以继续;如果被说出来的事是完全荒谬的,不连续的,根本不着边际,头脑就没有办法继续。突然间头脑被震憾了,那个连续断掉了。不久,它将会再度开始,因为头脑会说:“这是荒谬的!”

木拉那斯鲁丁在接受一个心理治疗家的分析,经过了好几个月的分析之后,有很多次的会面,当木拉那斯鲁丁躺在治疗椅上面,那个心理治疗家说:“这是我所感觉到的,这是我的结论:你需要一个爱情,你需要一个漂亮的女性客体,爱是你的需要。”

木拉说:“在你我之间,你不认为爱是愚蠢的吗?”

那个心理治疗家说:“你我之间?那是很荒谬的!”

在那个当下,他一定觉得很震憾,但只是一下子。如果你找不到相关性,头脑将会立刻说:这是荒谬的!如果你能够找到相关性,它就可以持续。如果某件事是荒谬的,一下子,那个连续会断掉,头脑没有办法应付那个说法。但是很快地,它又会恢复过来,它会说那是荒谬的,然后那个连续又会再度开始。

但是那个震憾和头脑说它很荒谬,这两者并不是同时发生,这中间有一个空隙。在那个空隙当中可能会有三托历,在那个空隙当中,你可以被唤醒,你可以有一个瞥见。如果能够利用那个机会,那一定很棒。东山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是无与伦比的,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像这样的人。那是一个多么自发性的回答!不是预先想好的,不是预先准备好的,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说,现在说它也没有意义。在回答“什么是佛?”的问题时,从来没有人说:“这些亚麻称起来五磅。”

东山是自发性的,他并不是从记忆来回答,否则他在成道之前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他熟知经典……他不但记得住,而且可以颂念所有佛陀的话语,他讨论哲学讨论了很多年,他知道那个和尚在问什么,他知道他在期待什么,但他是很自发性的,他正在称亚麻。

试着想象和看东山在称亚麻。在那个片刻,有什么东西可以更自发性地指出那个当下的事实,指出存在的实况?他只是说:“这些亚麻称起来五磅。”就这样!他并没有说任何关于佛的事,因为那是不需要的。这是佛的风范,这个成为自发性的就是佛的风范,这个很真实地处于当下的片刻就是佛的风范。

他所说的只是它的一部分,他所没有说的是整体。如果你在那个片刻是醒悟的,你将会看到佛在称亚麻,而那些亚麻称起来五磅。他是在指什么?他说得不多,但是所显示出来的很多,借着没有说很多,他创造出一个可能性:一下子,你可能会觉知到整个存在——它就集中在这个东山身上。

每当有一个佛发生在这个世界上,整个存在就会在那里找到一个中心,然后所有的河流都会流进他里面,所有的山岳都会向他鞠躬,所有的星星都会绕着他移动。每当有一个成道的人,整个存在都会汇集在他那里,他变成中心。

在那个片刻,东山在称亚麻,他是佛,整个存在都汇集在他身上、流进他,而他正在称亚麻——那些亚麻称起来五磅。这个片刻非常真实,如果你能够醒悟过来,如果你能够睁开你的眼睛,三托历是可能的。东山是自发性的,他没有预先想好的答案,他自然反应于当下那个片刻。

下一回如果你到东山那里,他不可能再给你同样的答案,他不会再给你同样的答案,因为东山可能不会在称东西,或者他可能在称其他的东西,或者如果真的在称亚麻,那个亚麻也许称起来不是五磅。下一次那个答案将会不同。如果你一再地来,每一次的答案都会不一样。这就是一个学者和一个有真知的人之间的差别。一个学者有固定的答案,如果你来,不管你什么时候来,他都有准备好的答案可以给你。你问,然后他就会给你答案,而且那个答案永远都会一样,你将会觉得他是非常前后一致的,他的确是。

有一次,木拉那斯鲁丁在法庭有一个对他不利的案子,法官问他的年龄,他说:“四十岁。”

法官感到很惊讶,他说:“那斯鲁丁,四年前你在这里的时候,我问你几岁,你也是说四十岁,这是非常不一致的,你怎么可能还是四十岁?”

那斯鲁丁说:“我是一个前后一致的人,一旦四十岁,我就一直都保持四十岁,当我回答一次,我就永远都回答了!你无法把我导入歧途,我四十岁,不管你什么时候问,你都会得到同样的答案,我是一个永远都前后一致的人。”

一个前后一致的人是死的。唯有当你死了,你才能够永远保持四十,那么就不需要改变。一个死人从来不会成长——你无法找到比学者、博学家和生活在知识层面上的人更死的。

一个成道的人活在当下那个片刻,你问,他答,但是他并没有固定的回答,他就是回答。所以任何发生在那个当下的事就发生了,他不会去操控它,他不会去思考它,他不会去思考你在问什么。你问,然后他的整个存在就反应。在这个时候,东山刚好在称亚麻,在这个时候,那些亚麻称起来刚好五磅,当这个和尚问:“什么是佛?”在东山的存在里,五磅是真相。他正在称;在东山的存在里,五磅是事实。他只是说:五磅亚麻。

在表面上,它看起来是荒谬的。如果你进入深一点,再深一点,你将会发现一个相关性,它并不是一个逻辑的相关,你会发现一个不属于头脑而是属于存在的相关性。试着去了解那个差别。如果下一次你来的时候,东山在花园里挖洞,你问:“什么是佛?”他将会说:“看这个洞,它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树木可以种下去了。”下一次,如果你再来,而如果他刚好拿着拐杖要去散步,他或许会说:“这根拐杖。”

任何在那个当下是的将会是他的回答,因为一个佛是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在生活,而如果你开始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去生活,你也会变成一个佛。那个答案就是: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去生活,你就变成一个佛。一个佛就是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去生活的人,他不会生活在过去,他不会生活在未来,他生活在此时此地。佛的风范就是存在于此时此地的一种品质,佛的风范并不是一个目标,你不需要等待,在此时此地你就可以变成佛。

在讲话的时候我是一个佛,因为只有讲话在发生,如果在你那一端只有倾听在发生,你也是一个佛在倾听。试着抓住当下这个片刻的瞥见。这个片刻东山并没有在称亚麻,他在跟你讲话。这个片刻你并没有在问:“什么是佛?”但是不管你有没有问,那个问题都存在。那个问题在你的头脑里绕来绕去: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佛?什么是道?不论你有没有问,它都是问题,你就是那个问题。

在当下这个片刻你就可以醒悟,你可以看,你可以憾动一下头脑,创造出一个不连续,突然间你就会了解……了解那个亚瑟·科耶斯特勒所错过的。如果你也是太聪明了,你将会错过。不要太聪明,不要太鬼灵精,因为有一种智慧要那些变成愚者的人才能够达到;有一种智慧要那些好像疯狂的人才能够达到;有一种智慧唯有当你失去头脑才能够达到。

东山真的很美,如果你能够看,如果你能够看出那个答案是不荒谬的,那么你就能够看到它,而且能够了解它,但是如果你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理智的层面,那是没有什么用的。我解释给你听,你了解了,但是如果那个了解停留在理智的层面——你用头脑来了解——那么你还是错过了。或许科耶斯特勒是反对禅的,而你是赞成禅的,但是你们两者都会错过。它不是赞成或反对的问题,它是一种非理智的了解的问题。如果它发自你的内心,如果你真的能够感觉到它,而不是想到它,如果它碰触到你的整个存在,如果它穿透了你,而不只是语言的东西,不只是一种哲学,而是变成一种经验,它将会蜕变你。

我谈论这些故事为的是要震憾你,使你离开你的头脑,把你往下带一点,带向你的心——如果你已经准备好,那么可以再往下一点,带向你的肚脐。

你越往下,你就能够达到越深……到了最后,深处和高处是同样的东西。

第34章 隐藏的真实 (3)第12章 愤怒之美 (3)第40章 道就在眼前 (4)第40章 道就在眼前 (4)第2章 原 序第20章 生和死的奥秘 (3)第22章 无为的技巧 (1)第12章 愤怒之美 (3)第30章 回答的智慧 (2)第41章 当空乃发生 (1)第4章 花雨满天 (2)第6章 静心的艺术 (1)第2章 原 序第36章 隐藏的真实 (5)第36章 隐藏的真实 (5)第36章 隐藏的真实 (5)第34章 隐藏的真实 (3)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16章 问‘路’ (3)第22章 无为的技巧 (1)第25章 眼见方为实 (1)第19章 生和死的奥秘 (2)第36章 隐藏的真实 (5)第26章 眼见方为实 (2)第8章 静心的艺术 (3)第28章 眼见方为实 (4)第24章 无为的技巧 (3)第4章 花雨满天 (2)第25章 眼见方为实 (1)第25章 眼见方为实 (1)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22章 无为的技巧 (1)第12章 愤怒之美 (3)第32章 隐藏的真实 (1)第11章 愤怒之美 (2)第7章 静心的艺术 (2)第30章 回答的智慧 (2)第15章 问‘路’ (2)第19章 生和死的奥秘 (2)第29章 回答的智慧 (1)第27章 眼见方为实 (3)第13章 愤怒之美 (4)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1章 译者序第18章 生和死的奥秘 (1)第15章 问‘路’ (2)第41章 当空乃发生 (1)第33章 隐藏的真实 (2)第8章 静心的艺术 (3)第25章 眼见方为实 (1)第37章 道就在眼前 (1)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29章 回答的智慧 (1)第24章 无为的技巧 (3)第16章 问‘路’ (3)第22章 无为的技巧 (1)第4章 花雨满天 (2)第6章 静心的艺术 (1)第11章 愤怒之美 (2)第6章 静心的艺术 (1)第26章 眼见方为实 (2)第38章 道就在眼前 (2)第18章 生和死的奥秘 (1)第16章 问‘路’ (3)第6章 静心的艺术 (1)第15章 问‘路’ (2)第35章 隐藏的真实 (4)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30章 回答的智慧 (2)第30章 回答的智慧 (2)第2章 原 序第23章 无为的技巧 (2)第8章 静心的艺术 (3)第2章 原 序第32章 隐藏的真实 (1)第29章 回答的智慧 (1)第1章 译者序第38章 道就在眼前 (2)第40章 道就在眼前 (4)第33章 隐藏的真实 (2)第33章 隐藏的真实 (2)第22章 无为的技巧 (1)第19章 生和死的奥秘 (2)第13章 愤怒之美 (4)第2章 原 序第7章 静心的艺术 (2)第11章 愤怒之美 (2)第17章 问‘路’ (4)第5章 花雨满天 (3)第21章 生和死的奥秘 (4)第10章 愤怒之美 (1)第2章 原 序第7章 静心的艺术 (2)第38章 道就在眼前 (2)第15章 问‘路’ (2)第32章 隐藏的真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