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除旧布新

?嗒嗒嗒……

马蹄踏着结实的大路,飞奔出去,这已经是一天之中的第十波。京中的乱局还没有结束,张恪就以“护国”的名义,发下了命令,要求各地守卫疆土,不得造次,一切都按部就班。除此之外,张恪颁布了两条政令,第一条叫做“兴学令”。

所有州县必须设置州学县学,每所州学名额不低于三千人,县学两千,分成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面向所有学子开放,只要通过基本测试就可以入学。高级班则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老童生和秀才。不论是初级班还是高级班,一律享受津贴。

明朝早就有县学体系,只不过人数有限,最多百十几个人,张恪一下子扩张了几十倍,对于一般小县城来说,只要读一点书,就能上学。

中国历来讲究学而优则仕,读书当官是最好的光宗耀祖的终南捷径,书读得好,就能改变命运。同时期的欧洲,根本不敢想象,他们还是封建领主制呢,至于美洲,遍地都是追着野牛跑的印第安人,更别说读书学习了。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要能学习,有上进的途径,人心就安定了。

而张恪的第二道命令,更是让人欣喜若狂。

从明年起,也就是黄帝4336年起,连续三年,加开恩科,广揽人才。每科录取人数暂定一千人,如果成绩优秀,可以适当放宽。

这条命令下去,所有读书人都沸腾了,大明的会试三年一次,每一科三四百人而已。多少人熬白了头发,耗尽了心血,从青葱少年,熬得两鬓斑白,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在后世小丑一般的范进,放在大明朝,那就是老天眷顾的幸运儿了,可见科举之难,简直难于上青天。

张恪连开三场恩科,而且录取人数扩大了三倍,中进士的难度一下子下降了十倍不止,听到消息的时候,无数学子跪在地上,嚎啕痛哭,宛如杜鹃啼血。

上一秒还在痛骂逆贼无耻,要起兵声讨的学子转瞬就称颂新君英明仁厚,一转头,跑到家里,捧着书疯狂的用功。天赐良机,不抓住了,简直天理不容!

谁还有心思管大明的江山,朱皇帝要是有张皇帝的大度,哪里会丢失江山。

两道命令下去,蠢蠢欲动的读书人全都安静下来。别看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是真正成功的造反都离不开读书人。比如刘邦就是有张良和萧何,朱元璋也有李善长和刘基等人辅佐,至于可怜的李自成只能弄到装神弄鬼的宋献策和牛金星,结果打下了京城却坐不住江山。

没有读书人煽动,地方的士绅就闹不起来,地方豪强不出力,就算那些有心勤王,想要给崇祯报仇的忠臣孝子,最多只是吆喝两嗓子,穿上孝服,扛着哭丧棒,跑大街上玩行为艺术。

抛出两道命令,张恪的精神头都放在了恢复京城的秩序上。经过两天多的大乱,参与叛乱的士兵基本被干掉,残存的也都束手就擒。主要带兵的头头儿,魏国公徐弘基断了一条胳膊,被俘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

至于袁崇焕,十分的凶悍,砍伤了两名士兵,被绊马索摔倒,成了阶下之囚。袁崇焕是赌徒的性子,被抓捕之后,知道他彻底赌输了,就干脆发了疯。

先是大喊大叫三天,接着一语不发,坐在天牢里面,当狱卒以为他死了的时候,凑近一看,刺鼻的臭气差点让他吐了,敢情大小便都**了,弄得满身都是,腌臜污秽,简直难以形容。

此时京城的损失情况大体计算出来,一共死掉的乱兵有两万三千出头,另外遇害的百姓也有三万多人,被烧毁房屋更是五千多所,大量百姓流离失所。

由于乱斗是从紫禁城辐射出来的,居住在外城的百姓反而没有受到多大波及,张恪希望的基本保全京城还是做到了。

但是对无家可归的百姓也不能视若无睹,张恪下令,将京城的军营,还有残余叛乱的贵族府邸宅院全都没收,分给百姓居住。

而且张恪还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他把紫禁城的三大殿开放出来,在空地上设置帐篷,安置民众。

神秘莫测的紫禁城竟然向老百姓开放,这个举动简直吓坏了所有人。

别说普通百姓,就连张恪手下的这帮大将都受不了了。

在沈岳的撺掇之下,张峰,乔福带着几十个人找上了门。开玩笑,皇城自古都是皇帝居住的,怎么能让老百姓住进去,还要不要规矩,讲不讲体统。

他们刚刚冲进来,却傻愣愣地看到有几个老头正陪在张恪身边。为首的就是洪敷敎,其余还有李之藻,杨廷筠,甚至包括张宗衡和刚刚投降的首辅周廷儒。

“儒家不是讲究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更何况我还不是皇帝,把紫禁城让出来也没什么不妥。”

张宗衡急忙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三大殿乃是举行朝会之所,若是有一帮百姓在一旁吃喝拉撒,委实不雅啊!”

“岂止不雅,简直有辱圣上威仪,老臣以为陛下有爱民之心即可,不必如此苛求自己,委屈了陛下,也委屈了诸位臣工。”李之藻沉着脸说道。

张恪笑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只是我可从没有想过住在紫禁城。”

“神马?”

刚走进来的张峰几步冲到了张恪面前,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永贞,你要是皇帝了,干嘛不住紫禁城?”

“难道紫禁城很好嘛?”张恪反问道:“朱明三百年的江山,一座紫禁城埋葬了多少怨气,鳞次栉比的屋檐之下,到处都有死人,到处都是怨气。近百年来,大明皇室子嗣艰难,已经证明紫禁城不适合居住。我已经下定了决心,就算正式称帝,我也绝不住紫禁城?”

“那,那你要住哪?”

“西苑!”张恪轻轻吐出两个字。

所谓西苑,就是太液池,皇家园林,是明代帝王休息游玩的场所,在后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做中南海!

比起层层叠叠,充满压迫感的紫禁城,西苑更加宽松,也更加随意,非常符合张恪的口味。

“诸位,往后我就在西苑办公,再专门辟出一片区域,留给内阁,再有规矩也要改一改。起五经爬半夜式的上朝太辛苦大家了,御前例会定在下午,我让人安排了会议室,大家坐而论道,就像在辽东的时候一样。在西苑我也不安排太监,打杂的事情交给女官,十五岁以上,超过二十五岁,就可以出宫。不耽搁她们结婚生子,诸位以为如何?”

张恪的话不多,可是信息量却大得惊人!

别说几位经验丰富得老人,就算年轻兄弟都傻眼了。

不住皇宫,坐而论道,不设宦官,把朝会改到下午,哪一样都颠覆了大家对皇帝的认知,乔福半天憋出一句话:“恪哥,你还想不想当皇帝了?”

张恪从座位站起,走到大家的中间,笑着拍了拍每个人的肩头。

“大家的想法我清楚,可是我刚刚亲手终结了一个朝代,难道还要重蹈覆辙不成?”张恪意味深长笑道:“老子的江山是打下来的,靠的是百姓支持,靠的是你们冲锋陷阵,不是狗屁天命,我有父有母,更不是老天的儿子,乱认亲爹这种事情,张恪做不出来。以往皇帝都说受命于天,纯粹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我就是受命于民,替万民管天下,替万民牟利。宦官阉割身躯,不过是满足皇帝一人的私欲,何其残酷,我不屑为之,也不忍为之。”

“陛下仁慈!”

话音刚落,杨廷筠就率先跪在地上,老头须发斑白,脸颊上布满了斑点,此时却泪水涌动,还一脸的笑容,好像开心的孩子,口中不停呼唤:“圣君降世,圣君降世了!”

老杨如此反应,并不奇怪,他是心学门人,晚明的思想界已经出现了虚君实相的主张。希望限制皇权。

三纲五常的礼法之下,唯一例外的就是皇帝,他不受任何限制。皇帝不受限制,代表皇帝的宦官就不受限制,那些遍布全国的藩王就不受限制,那些得到皇帝宠信的大臣也可以为所欲为。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破了一点全线崩溃。

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而出现一个好皇帝的概率实在不高,为了应付皇帝,大臣们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党同伐异。争斗不休的结果就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实行不下去,江河日下的国势没法扭转,眼睁睁滑落深渊、

张恪这些年借着心学的名义,推广新思想,可是真正当他当了皇帝,大家都没有把握,他能不能像自己宣扬的那样,毕竟权力太诱人了。

直到今天,大家彻底放心了,张恪不光做到了他的承诺,而且还大大超出了。作为帝师的洪敷敎,拉着张恪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

“永贞,为师高兴,太高兴了!”

这一夜注定是不眠,张恪召集了所有亲信部下,还包括周廷儒,钱谦益,阮大铖更投降官吏,毕竟他们在中枢日久,很熟悉官僚体系的运作。

张恪和众人不停争论,最终确定下了政治架构。

“护国”总揽一切大权,其下设置内阁,改首辅为首相,内阁成员五到七名,辅佐护国,总领百官。

与内阁平级,设置枢密院,总掌军队招募,训练,将领选拔,升迁,对外作战。提升都察院为御史台,总揽监督百官,审核政令之权。

在内阁之下,将原有六部改组,新设置民政、财政、农林、贸易、治安、军备、营造、法务、教育、卫生、组织等部。

凡是重大事务,由内阁召集,各部参加,共同会商拟定,若事关重大,则需要召集御史台和枢密院,召开御前会议确定。

在地方上,总督和巡抚作为常设官,总督主管军事,巡抚管民政,按照内阁六部的架构,设置地方官僚体系,原有的三司全都废除。

张恪的设想刚一提出,在场众人就一片哗然,尤其是洪敷敎,脑袋晃得像是拨浪鼓。

“永贞,这可不行,老夫绝不同意!按照你的做法,天下的官吏至少增加十倍以上,光是京城各部,就要成倍增加。如此众多的官吏不事生产,全靠百姓供养,谈何轻徭薄赋。宋朝冗官虚耗钱粮,大明藩王遍地,殷鉴不远啊!”

洪敷敎刚刚说完,倒是沈岳不以为然。

“洪老大人,您说的固然不错,可是我不禁要问,大明朝轻徭薄赋,难道百姓就安居乐业了吗?设置百官,不只是享受百姓的供养,还要为百姓做事情。陛下新的官制简单明了,各部负责一摊,汇总内阁,内阁之上是御前会议,层层负责,权力明晰,比起大明,简直天上地下。百官尽责,消耗一些赋税如何?”

“哼!”洪敷敎哼了一声,还是不同意,

张恪笑道:“恩师,我除了设计官制之外,还要确定一个原则,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凡是政令,经过充分讨论之后,由内阁表决。今天两派不妨就争论一番,然后大家举手表决。”

张恪说完之后,朱庆斌就抢先发言,他也是力挺张恪的新官制。

“洪老大人,如今的天下和以前不同了,商业繁荣,税收复杂,军队扩张,对内对外,要处置的事情众多,光是原有的六部根本不够,不能为了一个轻徭薄赋的名声,就把该做的使命给放弃了。把眼睛捂上不看,问题还在那里,我们不能自欺欺人!”

他这番话立刻引爆了讨论,各方都加入进来,就连乔福他们都根据自身经历,谈了看法,一直闹到了天明,大家脸红脖子粗,口干舌燥,最后张恪祭出了表决的提议。

支持的人纷纷举起了手,在清点之后,一共二十二票支持,十二票反对,钱谦益和阮大铖两个滑头放弃了。

第一条表决通过的法案就这样诞生了。当众人从会议室走出来,东方天空一片红霞,太阳从地平线以下一跃而出,大地沐浴在朝阳之下,每个人身上都镀上了一层金色。

“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圣贤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洪敷敎丝毫没有因为表决失败而气馁,相反老头子精神抖擞,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经过连日商讨,官制确定下来,第一届的内阁人选也敲定了。

首相落在了王化贞身上,李之藻和洪敷敎同时入阁,此外还有崔呈秀,熊辉,王多闻和张宗衡,七位辅政大学士。御史台落到了杨廷筠手里,枢密院则是有卢象升执掌。

其余各部尚书都是择优录用,一时间新朝是人才济济,气象一新。

至于很多属官暂时空缺,就要等到恩科之后,招录新人充实其中。

改革在进行,有些人也必须处置,新成立的御史台和法务部联合查办了京城暴乱的案子,很快给出了官方结论。

崇祯皇帝顺天应人,主动交出皇位,理应嘉奖。无奈一些落魄贵族,失意官僚,加上对新朝不满的士绅豪强,勾结起来,囚禁崇祯皇帝,致使他命丧深宫。冒名顶替,刺杀护国,残害公卿百姓,焚毁京城房屋无数,数万军民因此丧命,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经过御前会议决定,首犯徐弘基和袁崇焕,全部凌迟,其余二十余名官吏宦官腰斩,砍头的足有数百人之多。

事实上徐弘基在行刑之前已经病死,享受千刀万剐的只有袁崇焕一人,而且也成为史料记载的最后一人!也算是达到了他名标青史的愿望。

第18章 螳螂捕蝉第531章 崇祯的报复第480章 暴力破城第552章 造势第402章 败了第549章 开中法第154章 跟我走有肉吃第250章 联手对敌第349章 炮轰老奴第321章 掏空鞑子第48章 菜鸟初长成第494章 屠戮第110章 血战生死第9章 我的烤肉我做主第424章 太监雄起第432章 文明征税第442章 疯狂抛售第543章 驱逐垃圾第153章 福星第202章 老奴的大礼包第440章 风暴在扩大第286章 造反了第131章 恩师挨打第251章 战浑河第259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330章 水师出击第96章 匠头的眼泪第609章 东厂的人第130章 联手出击第505章 君与臣第23章 赚钱并不难第283章 釜底抽薪第98章 王化贞的邀请第188章 人海战术第1章 书生会武术第201章 守株待兔第32章 胡汉三又回来了第500章 安东王第523章 巅峰对决之奇兵第308章 杀第340章 二鞑子第31章 小礼物第446章 买下江南(下)第469章 小巫见大巫第416章 神作第234章 天降大任第635章 打不沉的怪物第308章 杀第357章 平辽方略第186章 卢象升第530章 尽杀第248章 吞并第304章 张恪来了第236章 婚礼第4章 傲骨第543章 驱逐垃圾第358章 海盗头子第541章 一群狗才第547章 晋商的手段第387章 截杀第235章 该扩军了第566章 富可敌国第441章 决战时刻第562章 覆灭(上)第548章 王爷的心思第337章 鞑子的报复第337章 鞑子的报复第575章 征服倭岛第一步第343章 酣斗第213章 援兵在哪里第424章 太监雄起第591章 一片赞扬第530章 尽杀第445章 买下江南(上)第341章 真正的考验第473章 被出卖的辽东第106章 深谷杀戮第616章 禅位第30章 好大的粗腿第619章 皇位交替第176章 魏忠贤的由来第187章 屠杀盛宴第222章 哑巴亏第275章 衣锦还乡第526章 丑事第45章 防火防盗防小人第256章 红夷大炮第200章 你这是作死第518章 宫车晏驾第96章 匠头的眼泪第302章 媳妇真好第206章 入寇第434章 反扑第26章 王化贞第446章 买下江南(下)第340章 二鞑子第447章 记仇的人第621章 灭杀第83章 阴险的杀招第487章 新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