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再入北京

常胜军经过寿春,进入河南。这一路上,长毛捻子都不多,还算平静。

李明峰骑在马上,遥遥的望着连绵不绝的押运队伍,说到:“铭传,你带了这么多年的团练,想必对附近几个省的局势有所了解吧。”

刘铭传自信的答道:“别的话不敢说,但是对皖、鲁、豫三省局势,末将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哦,那你分析一下附近的情况。将来本官真要是做了安徽巡抚,少不得要在这几省征战。”李明峰说到。

刘铭传提着马鞭向东面一指,说到:“大军如今正处在漯河,从此处往东两百里就是淮北一代了。淮北境内,并无清军,当地主要被捻子控制。不过,淮北有个了不得的人物,叫苗沛霖,这人在长毛刚刚起兵的时候,奉命办了团练。他这团练可比末将在皖中的团练要强上太多,七八年下来,这苗沛霖控制了淮北数十个州县,拥兵十余万。在当地,他就是霸王,捻子不敢到他的地盘上撒野,朝廷也只能是以官职爵位笼络。”

“恩,这苗沛霖的名号我在李续宜大人那也听过,这人倨傲的很,明里受着朝廷的官职,实际上却是听调不听宣。这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个割地自治的军阀。”李明峰说到。

“河南还算消停一些,捻子只是偶尔来,并没有在这里站住脚。但是,河南和陕西、山西的交界处,那些回回也自发的组织团练。虽然没有明着扯大旗造反,但是他们现在既不交租纳税,也不服从朝廷官员的命令,俨然也是国中之国了。”刘铭传语气之中略带遗憾,看来他也对国家的现状很是不满。

现在大清王朝十八个省,完全在朝廷手中掌握的,都不超过五个。就连那京畿直隶,都驻扎数千洋兵,更遑论其他省份了。

李明峰对这个局面也十分头疼,长毛拥兵数十万,要想剿灭,困难重重。再说,除了长毛,还有北方的捻子、西南的天地会,甚至还包括西北现在已经不听朝廷号令的数十万回回。前些日子,听说东北又有义军造反,短期内占据州县数十个,人马也有十余万人了。

这天下,到底什么时候能太平?李明峰想到这点,心中也十分沉重。天下大乱,挨饿受苦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朝廷大员,而是老百姓。而且,如此内斗下去,岂不是还要走历史的老路?中国难道还要在未来的一百年里饱受欺辱?

“哎!”李明峰本想说点什么,但是一张口,却只能发出一声叹息。

夜宿晓行,常胜军从河南又入山西,一路上风平浪静。在九月中旬,常胜军终于进了直隶。这时,一个消息从热河传了出来——咸丰帝驾崩了!

天子驾崩,大清震动。

咸丰的驾崩,可以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然这所有人中不包括李明峰。三十一岁的年纪,正是如日中天,头几个月,咸丰帝还能夜御数女,哪知随便得了一个小病竟然就一命呜呼了!

咸丰的驾崩,顿时让整个大清的局势扑朔迷离起来。

朝内,群臣势力错综复杂,亲王、大臣各成派系,矛盾重重。本来有咸丰帝的无上皇权镇压,各方相安无事,即使有些矛盾,也是靠在朝中的争论来解决。如今咸丰身故,各方势力的矛盾忽然就凸显出来。

李明峰仔细打听之后,发觉历史并未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咸丰帝驾崩之时,仍然是命肃顺、载垣等人为赞镶政务八大臣辅佐新皇。

皇长子今年刚六岁,不通事物,无法管理朝政。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内,这大清王朝最高权利将会掌握在这赞镶政务的八个人手中。

这道遗命,将本来还算平衡的力量,一下子就打破了,八大臣权势暴增,总管朝政,其他派系的大臣则是沦落到了边缘。

咸丰一生愚蠢,连临死的命令也是如此。他留下的辅政大臣,竟然完全将实力派大臣排除在外!

比如僧格林沁,掌握大清北方的七成兵力;胜保,虽然无能,但是直隶尚有归他调遣的六七万人马;文祥,九门提督,负责北京防务;曾国藩,拥有数十万湘军。这些真正控制着大清根基的人,竟然一个都没有进入到辅政大臣的行列中。

而且,大清自立国以来,如果皇帝年幼,向来都是由近支亲王摄政或者议政,哪知咸丰死后,竟然一个位置都没有留给自己的亲弟弟。

咸丰帝的安排,在赋予八大臣滔天权势的同时,也将八大臣推到了亲王和实力派的对立面!

李明峰打听清楚消息之后,心中暗喜。因为只要有政治斗争,就伴随着得势和失势。李明峰只要站对了阵营,此次来京的目的就很容易达到了。依仗着前世的历史知识,李明峰知道,这次的争斗,注定要以八大臣的失败和慈禧、奕?的胜利而告终。

那接下来事情就简单了,李明峰需要做的就是,坚定的站在两宫太后和奕?的这一边,其后就可以坐等瓜分胜利果实了。

在穿越之前,老李因为青春期的某些需要,而反复多次的温习过邱淑贞的那部《慈禧秘密生活》,所以他对这段历史还算有些了解。

根据电影上所描述,这次政治斗争持续的时间不长,在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进京的途中,慈禧和奕?就下手了。整个事变前后的时间加起来,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三两个月。

李明峰生怕错过这次捞便宜的机会,连忙催促常胜军迅速入京。

九月二十日,常胜军抵达直隶。

恭亲王奕?下令,允许常胜军一千人马押送俘虏入京,其余两千人,必须在北京城百里之外驻扎。

李明峰遵从恭亲王的命令,率军抵达北京。离城尚有十余里,李明峰在马上就见到城门口龙旗招展,兵勇林立。

老李知道这是有朝廷官员在迎接他,当即也不敢怠慢,连忙催马上前。靠近之后,李明峰一瞧,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初负责北京谈判的内务府大臣兼礼部侍郎宝鋆。

两人一年未见,再次相遇,却是物是人非。

一年前,李明峰还是阶下之囚,见到这个礼部侍郎,还要先行请安行礼。一年后的今天,李明峰已经是挂着提督衔的总兵了,在地位上与宝鋆所差无几。

虽然在官职上,李明峰可以和宝鋆平起平坐,甚至还压着宝鋆一级,但是,宝鋆毕竟是朝中的权臣,而且深得奕?的信任,李明峰如今想要站到恭亲王的阵营中,就不能不拉拢宝鋆。

“宝大人,怎么还劳烦您出城啊!”李明峰在城门口见到宝鋆,连忙翻身下马行礼。

宝鋆见到李明峰如此动作,脸上也堆满了笑容:“哎呀!使不得!使不得!”

宝鋆飞快的将李明峰扶起,说到:“李大人,您如今是提督衔啊,给我这个侍郎行礼,岂不是乱了规矩?”

李明峰故作不满的说到:“哪来的这些说法?宝大人当初对我如同兄长一般,明峰给自己的哥哥行礼,怎么能算乱了规矩?”

宝鋆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到:“本官果然没有看错你,老弟你飞黄腾达之后,还未忘本啊!”

李明峰又谦逊了几句,然后二人又换乘了轿子,率领随从进了城。

此刻正在大丧期间,北京城家家户户都挂了白布,一切商业店铺都停了业。也许老百姓对咸丰的死没有什么悲哀的,但是这个氛围却是营造的很成功,李明峰在这北京城中竟然也生出了悲戚之感,就好似咸丰驾崩之后,大清真的会有很大损失一般。

在宝鋆的安排之下,近千长毛被关押到了刑部,几百车战利品则进了礼部。安排完一切之后,李明峰随着宝鋆去拜见奕?。

两人坐着轿子到了什刹海,进了恭王府。

宝鋆是常客了,不用通报,向下人问清楚王爷此刻正在书房,宝鋆直接就带着李明峰去寻奕?。

到了恭亲王的书房,宝鋆也没敲门,就带着李明峰进了外厅。

正当宝鋆刚要伸手去揭内厅门帘的时候,就听里面传出来恭亲王奕?的咆哮声:“这帮老不死的!皇兄驾崩竟然不让我去奔丧!这些人还把不把我这个亲王放在眼里?!”

宝鋆听了这声咆哮,连忙咳嗽了两声。等屋内没了声息,才在门口说到:“礼部侍郎宝鋆带寿春总兵李明峰给王爷请安来了。”

过了许久,屋内才传出奕?的声音:“进来吧!”

两人躬着身子进到内厅,李明峰眼睛一扫,发觉原来桂良这老鬼也在屋里。

“给王爷和桂中堂请安!”宝鋆和李明峰都行了一个半跪礼。

“不用这么多礼,宝大人、李大人你俩也坐吧!”奕?说到。

看到李明峰和宝鋆都坐到椅子上,奕?这才说:“李大人这次功勋卓著,本王也是高兴的很。短短一年,李大人先于桐城之下大败长毛,再趁庐州空虚而取之,复又参与安庆会战,夺得长毛重镇。前些日子又传来捷报,说是常胜军和湘军差点将伪英王留在淮河北岸。这一桩桩,一件件,可都是惊世的功劳啊!”

李明峰听了这话,脑袋有点转不过弯来。这恭亲王如此称赞自己,示好的意思也太过明显了,可他堂堂的监国亲王,为何向自己示好呢?李明峰疑惑的想着。

李明峰想了片刻,忽然醒悟了:奕?这么做,唯一的可能就是现在他已经开始准备对付八大臣了。八大臣毕竟都是朝廷大员,恭亲王要想铲除八大臣,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实力派大臣。

李明峰虽然不如胜保、文祥这类权臣。但是毕竟也是带兵的将领。奕?为了保险,还是准备将老李拉进自己的阵营,或者,最起码也要保证老李不倒向八大臣。

“下官能有今日成就,全赖王爷提拔。若无王爷信任,委以重任,下官恐怕还在刑部大牢蹲着呢!”李明峰非常识时务的说到。

恭亲王对李明峰的回答很满意,连声说到:“好!好!好!”

“哎,刚才你在外面也听到了吧,李大人,你可知刚才王爷为何发怒?”一年未见,桂良更加苍老,虽然身体差了,但这老鬼却更狡猾了。

“下官不知!”李明峰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奕?是因为八大臣而发怒,但是话却不能从他嘴中说出来。

桂良缓缓的说到:“先帝驾崩的消息想必你也知道了。先帝的灵堂设在热河,按祖制,群臣都该去吊唁。可是肃顺、载垣这几个奉旨托孤的大臣,竟然不许恭王爷去热河吊唁。一帮奴才,竟然不让亲王去吊唁皇兄,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李明峰也故作义愤的说到:“岂有此理!一帮奴才也敢如此!”

桂良继续说到:“肃顺他们,在洋人打来的时候,跑的比谁都快,单单留下王爷处理残局。如今太平了,这些人又跳了出来。”

李明峰、宝鋆都是识趣的人,连声附和桂良,‘愤怒’的声讨八大臣的不是。

看到李明峰立场站的如此之明确,奕?满意的说到:“本王果然没看错人,李大人甚明事理。”

有些话不能多说,虽然四个人只是寥寥的说了几句,但是局面就已经很清楚了。李明峰经过这次见面,算是初步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奕?也表达了接纳的意思。

天色已晚,闲聊了几句之后,李明峰就告辞了众人,出了恭王府,返回驿站。

还没到礼部的驿站门口,李明峰就瞧着门口有两个人颇为眼熟,走进一看,李明峰这才看清,原来是这二人。

第299章 南征喀什第292章 埃米尔第321章 罪孽滔滔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71章 故人复东来第71章 故人复东来第224章 重逢司马第256章 李昭寿和李秀成第325章 内乱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331章 朝鲜局势进展(中)第75章 英国首相第三百四十八章第240章 决战前夕(下)第58章 浮梁城第136章 困境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95章 礼部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82章 长春园第26章 议和大臣第100章 签订《北京条约》第三百六十四章第358章 救还是不救?第264章 东北开禁第186章 丧命第25章 北上第22章 广州城第185章 又一支洋枪队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96章 贪财的龚半伦第31章 初会二相(下)第269章 美国公使第120章 罢工第138章 僧格林沁第110章 刘铭传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90章 北京城下第3章 身负血海深仇的大清贵族第37章 故人惨事第23章 广州富商第21章 再遇秦诚第247章 常胜军入城第144章 醉仙楼(上)第118章 朝会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248章 洪氏诸王第195章 婚庆第278章 阿古柏的悲惨童年第341章 三大神器第275章 水师学校第92章 巴夏礼来信第248章 洪氏诸王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148章 钟粹宫第243章 洪宣娇第199章 南书房议新军第290章 近代医学鼻祖第36章 再遇故人第46章 厮杀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260章 袁家后事第292章 埃米尔第264章 东北开禁第180章 苏天福第77章 出乎意料第240章 决战前夕(下)第318章 镇夷堂点将第104章 庐州战役(二)第354章 江户城下第227章 提审李秀成第28章 初入天津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142章 入宫第144章 醉仙楼(上)第230章 意外第5章 兵进广州第74章 出访欧洲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钟粹宫第40章 护关洋枪队第12章 大成国第334章 东洋消息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259章 绩溪胡家第203章 铁帽子王第11章 夜宴第119章 跋扈的赞镶大臣第118章 朝会第335章 日本帝国第40章 护关洋枪队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340章 黄金之国第110章 刘铭传第160章 容闳第14章 探子秦诚第272章 再见龚橙第309章 朝堂暗斗(上)第269章 美国公使第38章 靠山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