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保定

正月里的北京,气温能达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几乎可以说是滴水成冰。

德胜门外,李明峰穿着锦袄,戴着暖帽,看着已经整装待发三千常胜军。

“嘿嘿!”李明峰面带讥讽的自嘲道,“看来我确实是不自量力啊!”

李明峰这次出京到保定赴任,竟然没有一个朝中官员来送,由此就可以看出李明峰处境之艰难。

可笑的是,老李以前还一直自认为可以和鬼子六抗衡,现在一瞧,满朝文武,即便不是‘恭王党’的人,也对李明峰没有丝毫好感。就凭这种人望,如何能和一呼百应的恭亲王抗衡?

“走吧!今天你们不来送老子!以后老子让你们跪着出来迎!”李明峰低声说道。

声音虽然不大,但是旁边的刘铭传、蔡宜群、吴长庆、陈星翰四将却都听到了。

“对!下次回来老子非要将那阿纳布打上三百鞭!”刘铭传恨恨的道。

刘铭传和吴长庆被九门提督衙门的士兵在醉仙楼擒住,关进去之后,被阿纳布唆使的士卒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幸亏后来陈星翰带人到崇文门闹事,让九门提督衙门的人知道了他俩不是好惹的,否则的话,他俩即便能从衙门里面出来,也得落下个残疾。

“走!咱们还得靠自己的人马打江山,政治这个东西,老子还是不玩了!”李明峰一拨马头,就准备率军南下。

正在这时,忽然听到远处马蹄声急响,李明峰转头一瞧,从北京方向跑过来十几骑。待的跑的近了,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个太监带着十几个身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

到了近前,李明峰仔细一瞧,这太监二十余岁年纪,白净面皮,无须无喉结,但是长的却颇为俊秀。

纵马到近前之后,太监一勒马缰,停住了马,高声道:“直隶总督李明峰何在?”

老李拱了拱手,道:“在下正是!公公有何贵干?”

太监道:“洒家来传太后口谕!”

李明峰闻言,立刻下马跪拜,陈星翰、刘铭传等人也紧随其后,跪伏于地。

太监也下了马,清了清嗓子,道:“这次李督出京,东太后赏朝珠一盘,西太后赏大东珠十颗以作慰劳!”

李明峰谢恩完毕,太监走到老李近前,拉了拉老李的袖子,示意他到无人处说话。

李明峰会意,和太监向外走了二十余步。看到离众人已经有了十几米的距离,两人这才站住。

“这位公公如何称呼?”李明峰先开口问道。

“洒家安德海,现在储秀宫任职,李督是当朝一品,叫洒家小安子就行了!”太监尖声说道。

“安德海!”李明峰心中一惊,暗想:“这安德海在历史上可不是什么好鸟,比李莲英差远了。李莲英一生谨守奴才本分,丝毫不敢越轨,但是安德海却是依仗着慈禧太后的恩宠而嚣张跋扈,横行至极!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现在我还是得谨慎着点,别得罪了他!否则,没准哪天他就咬我一口。”

“安公公!你可不要客气了,咱俩年纪相仿,以兄弟想称便可!”李明峰满面笑容的道。

“不敢!不敢!”安德海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李明峰是什么人?太子太保!直隶总督!他呢?只是个伺候人的太监,别说当朝一品的直隶总督了,哪怕是街上的老百姓,对他都瞧不起的很。现在看到李明峰对他如此热情,安德海对这个第一次见面的总督大人心中顿时就产生了几分好感。

“李大人,东太后和西太后让我给你带个话,她们说,这次的事情,都是六王爷办理的,她们也无能无力。等到两宫太后掌握朝政以后,一定再将您调进京城!”安德海说道。

在清代,疆臣不如京官,即便是疆臣第一的直隶总督,排位也在六部尚书之下,更远不如三公和大学士尊崇。

李明峰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两宫太后的苦心,现在两宫太后和宗室势力达成了妥协,各自划清楚了权力界限,李明峰只能远离政治中心。

“至于您的折子,两宫太后都看了,东太后亲口说,只要时机合适,这几件事情都好办!西太后也亲口许下,三个月之内,定然会安排好山东的事情。”安德海又道。

李明峰临走之时,给两宫太后递了密折,将宋庆的事情讲了一遍。提出希望能将宋庆发回山东任实职总兵。而且又提到要想制衡恭亲王,非要启用杜翰、焦佑瀛不可,这两人不但资历高,而且和奕?水火不相容,是牵制奕?的最佳人选。

看了李明峰的奏折,东太后认为十分在理,所以就全应下了。但是慈禧太后知道,起用杜翰、焦佑瀛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只答应了宋庆之事。

李明峰是直隶总督,总管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民事物。论情论理,李明峰都有资格指定自己麾下的总兵。既然如此,慈禧太后就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同意了这件事。

李明峰听安德海讲完,连忙说了许多感谢两宫太后的话,并且对安德海也赞颂不已,直夸的这个大太监哈哈大笑。最终,李明峰又取出两万两银子的银票塞给安德海,才将这个瘟神送走。

安德海刚走,陈星翰过来拉了一下李明峰,低声道:“林家的人来了!”

“何必压低声音?都是自己人,有什么不能说的?”李明峰不解的问道。

虽然如此问,但是李明峰心中还是有几分感动。毕竟满朝上下都知道他和恭亲王不和,林家的人能在这个时候来送他,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的。一旦被恭王党知道,林家父子的仕途就算全毁了。恩……其实林家父子不来,不少人也知道林家和李明峰的关系。

“李大人!我们来晚了!”林德海略含愧疚的声音传了过来。

李明峰回头一瞧,看到林家几人正站在不远处,看来他们是在李明峰与安德海交谈的时候到的。林德海、林兴省为了掩人耳目,特意化装成普通百姓,穿的都是粗布衣服。

但是真正吸引李明峰目光的却是他俩身后的那个娇弱的身影。

“婉儿!”李明峰不禁开口叫道。

此言一出,林婉儿脸上飞红,旁边众人也尴尬不已。现在的大清是一个男权社会,一切以男子为中心。李明峰见到林家众人竟然不招呼林德海和林兴省,而直接叫林婉儿,实在是有些失态。

李明峰入京之后,去过林家几趟,和林婉儿早就见过面了,但是对于曾经约定的婚事,李明峰却一直没提。

一个是因为最近太忙,实在是没有时间处理私事。另外一个,是李明峰自己也不知道,他对林婉儿的感情到底有多深。

最初见到林婉儿的时候,李明峰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林婉儿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古典美,让从现代都市刚刚穿越过来的李明峰如饮清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那以后,李明峰总是隐隐约约的表达出了爱慕之意。

但是随着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李明峰早已经融入到了这个时代,现在的李明峰,早就不是当年那个纯情的小导游了。

而且随着年纪渐长,李明峰对感情一事逐渐看淡,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明峰多次问过自己,真的喜欢林婉儿吗?

这没有答案,原因很简单——两人几年来接触的时间加在一起也没有二十四个时辰,两人说的话总共算起来,也不超过一千句。

李明峰可以肯定,他俩之间没有一见钟情,所以,这么短暂的接触,还无妨让两人产生真正的爱情,现在,两人之间最多就是互有好感罢了。

恩,准确的说,应该是李明峰对林婉儿有好感。而林婉儿则一门心思都放到了李明峰的身上。林婉儿已经二十四岁,是老姑娘了,要不是一直记着李明峰的诺言,她早就被家里人嫁了出去。

“李大哥!”林婉儿饱含幽怨的声音打断了李明峰的臆想。

李明峰听了这一声叫,抬头一瞧,正对上林婉儿那噙着泪水的眼睛。老李心中不禁一痛,暗道:“当初我在刑部大狱,全靠婉儿送饭。现在我真不知道脑袋抽了什么筋,竟然考虑起感情是否成熟来了!我二十九岁不结婚可以!匈奴不灭,何以成家!

但是婉儿不同,她是女子!女子二十四岁不成婚,却是让人笑话!婉儿对我痴心一片,我怎么能让她受委屈?以前没有能力也就罢了!但是现在老子是直隶总督了,难道娶个老婆还是难事吗?”

热血上冲,李明峰张口对林德海说道:“林大人,你们林家和本官关系紧密,这次我离京赴任,恐怕你们的日子不能好过。”

看到林德海和林兴省脸上也现出难色,李明峰继续说道:“这样吧,你们都辞去部里的差事到保定跟着我吧!在下本事也不大,但是给你们安排个道台、知府之职的能力,还是有的!”

李明峰此言一出,林氏父子齐声道:“真的?”

凭李明峰的身份,真要是有意提拔,别人眼中肥的流油的实职知府也不过就是他一句话罢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北京六部,林氏父子要小心谨慎做人,但是如果到了直隶地界,他们就再也不用担心被人陷害了。

至于六部是否放人,林氏父子倒不担心。即便他们不告而别,就凭李明峰的面子,吏部也不敢去到保定将他们父子抓回来。

“当然是真的!本官堂堂七尺男儿,还能说谎不成!”李明峰说道。

这句话不单是告诉林氏父子一定提拔他俩,而且还暗示林婉儿,自己当年的诺言依然有效。

林婉儿听到李明峰邀请父兄到保定做官,也明白这实际上是想制造两人接触的机会,她岂能不暗自高兴。而且又听到李明峰暗示自己,当初的诺言他依然记得,林婉儿一扫刚刚的忧郁神情,顿时言笑晏晏。

“大人,天色不早,还是启程吧!”陈星翰看到众人正在兴头上,忍不住说道。

“恩,确实如此,来日方长,本官就先行一步了!保定再见!”李明峰对林家众人拱了拱手。

“大人一路顺风!”林德海道。

李明峰对着林婉儿笑了笑,转过身去,翻身上马,大声喊道:“启程!”

三千常胜军早就整装待发,听到李明峰的命令,全军立刻出发,直奔保定而去。

林婉儿看着李明峰清朗的背影,心头一阵沉醉——

保定在北京西南方向三百里处,号称京城南大门,战略地位重要。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说的就是保定的重要性。

三百里路,只是三日的脚程。四日后,常胜军就已经抵达了保定城外。

城外十里处,直隶总督衙门的各级官员都在寒风中等待新任总督的到来。总督管理地方上的一切事物,所以出来迎接的有布政使、按察使、道台、知府、河道官员等文官,同样也有副将、参将等武官。

李明峰离着大老远就看到迎接的队伍,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数百人,心中不禁感慨,有权就是好啊!

这大冷天的,就是老百姓都窝在家里,但是这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大老爷此刻却在城外等候自己,这种感觉太爽了!看他们那样子,估计起码等了两个时辰了。

“卑职等恭迎总督大人履新!”看到常胜军队伍靠近,等候的官员连忙下跪。

随着官员们的跪下,后面的锣鼓手也吹打了起来。

李明峰纵马向前,到了众官面前,翻身下马,说道:“哎呀!大家日后都是同僚,何必行此大礼,诸位大人赶紧起来吧!”

众官起身之后,这才发觉总督大人竟然是骑马来的,心中惊叹不已,暗道,新总督不愧是戎马出身,要是其他大老爷来上任,肯定是坐着八抬大轿。

“行了!行了!别让他们吹了!好像谁家娶媳妇儿一样,乱哄哄的!”李明峰听着乱七八糟的锣鼓声,不耐的道。

众官摸不清新总督的脾气,听到让停,他们哪敢违背,连忙将请来的锣鼓队撵走。

“天太冷了!先回衙门再说!”李明峰也在外面行军多日,早就想入城休息,现在又看到这些五六十岁的大老爷也被冻的满脸发青,赶忙下令进城。

这些锦衣玉食的官老爷听到总督让回城,激动不已,暗想,这位总督大人果然体贴下属。

直隶总督衙门在保定城中心,东西长一百三四十米,南北长两百余米,占地面积三万多平米。以两条南北甬道相隔,将衙署分为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上房,并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这些建筑均为硬山小式建筑。

李明峰在众官的陪同下走到了衙门口,抬头一瞧,上面高悬大匾一块,上书“直隶总督部院”六个大字。

这时,身后一个官员上前讲解道:“这是雍正爷的亲笔手书!”

李明峰点了点头,又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礼。

众人进了衙门,李明峰看着这威严的直隶总督衙门,心中感慨万千,暗叹:“老子竟然也做到了直隶总督!”

在历史上,清末的直隶总督的位置基本都是汉人把持,李鸿章、袁世凯都长年坐在这个位置之上。李鸿章更是一坐就是二十八年,可以这么说,清末的直隶总督,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宰相。

当然,那是后期的直隶总督,现在的直隶总督仍然只是普通疆臣罢了。只有到了后期,直隶总督身兼通商大臣和北洋大臣两职之时,才能相当于宰相。

现在天津等口已经通商,这通商大臣恐怕即将设立。至于北洋大臣,那得需要组建北洋水师才能设立。现在朝廷中不少人都主张建立使用西方洋人军舰的新水师,但是如今国库都空了,哪里有银子办水师。

所以,李明峰要想就任北洋大臣,起码得等到长毛被剿灭,朝廷的经济恢复正常的时候才有可能。

李明峰到了衙门大堂之中落座,也不客气,直接下令,先腾出地方,让三千常胜军休息。这些事情早就有人安排好了,听到李明峰下令,他们赶忙就带着常胜军到新营地去驻扎。

“众位大人自我介绍一下吧,以后咱们就都是同僚了!”李明峰端坐在大堂之上,微笑着说道。

看到李明峰目光望向武官那面,众官都知道,总督大人是想先听武官的自我介绍。

“末将是督标东营统领何汉东!”一个四十余岁的胖子说道。

“末将是督标南营统领吕旺!”又一个五十余岁的,须发灰白的老头说道。

“末将是督标西营统领何树祖!”一个三十余岁的中年汉子道。

“末将是督标北营统领周剑雄!”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汉子道。

大清军制,总督、巡抚、提督、将军都有直辖的部队,称为督标、抚标、提标、军标。李明峰这个直隶总督,按理说应该有十个督标,约五万人马。

长毛造反以后,直隶总督上面压着个僧格林沁。僧王将所有精锐部队都调到了前线参与剿捻战斗,留在这里归李明峰管理的只是不满员的四个标共计一万五千人罢了。要不是保定战略地位重要,恐怕僧格林沁连这四个标也要调过去。

李明峰皱着眉头,望着那个五十多岁的吕旺问道:“那个,这位老爷子是南营统领吧?”

那个五十余岁的老者面带谄笑回答道:“回总督大人的话,末将正是南营统领!”

李明峰从官服顶戴上看,知道这老者是个参将,不禁疑惑的问:“咱们大清没有退休的制度吗?您老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在服役?”

听到李明峰问,这老将尴尬的道:“咱大清有致休的制度,但是末将身子骨还行,还能为朝廷效几年力。末将年纪是大了点,但是现在四大督标中有许多空额,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

不用他继续说,李明峰也明白了,这根本就是一个在混军饷的。反正顶一个名额领取一份粮饷,他在保定又不用打仗,只要占着位置到月底拿银子就得了。更何况,当官的有几个靠那几个俸禄的?只要还在位,他们弄钱的道道可多了去了!

“现在咱大清国库这么紧张,难道四大督标能吃到全额的粮饷?”李明峰不解的问道。

“回大人的话!现在朝廷是一标就给拨一个营的粮饷。虽然不够,但是咱们下面可以找那些士绅们借!还可以卖几个职位。这是朝廷发文允许的。”吕旺恭恭敬敬的说道。

李明峰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

老李心中暗想:“一个四品都司,起码卖个三五千两银子,这样一来,足够一营绿营兵整年的粮饷了。再加上‘借’士绅富户们的银子。看来,貌似困难的四大督标其实比正规军都要富裕啊!不打仗还能照拿银子,果然是好买卖!”

李明峰撇了撇嘴,对着吕旺缓缓的说道:“恩,新官上任新气象,吕老爷子,现在已经换本官做这个直隶总督了,你也不要继续光吃干饷了,还是致休去吧!”

“大人!”吕旺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惊呼道。

第318章 镇夷堂点将第216章 反复第41章 趁机扩大第298章 血战阿克苏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269章 美国公使第176章 小村谈判(上)第230章 意外第三百六十四章第362章 来使第351章 川西受阻第321章 罪孽滔滔第185章 又一支洋枪队第200章 飞速发展第85章 天子上谕第336章 日本国内局势第233章 应对之策第38章 靠山归来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0章 心忧天下第12章 大成国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155章 保定第190章 受降第132章 奖赏第313章 再遇弗兰克第65章 景德镇之战(七)第310章 朝堂暗斗(下)第199章 南书房议新军第12章 大成国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228章 韦志俊的劝说第4章 四国代表第238章 决战前夕(上)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钟粹宫第77章 出乎意料第142章 入宫第186章 丧命第49章 撤退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327章 风俗第267章 来去自由第35章 初临沪上第149章 垂帘之争第80章 探监第13章 再遇敲诈第328章 惊变第99章 恭王府第140章 请罪第254章 《资政新篇》第53章 夜谈(上)第171章 血溅钟粹宫第三百四十八章第135章 白银攻略第83章 老熟人第62章 景德镇之战(四)第117章 避暑山庄第3章 身负血海深仇的大清贵族第183章 初战(下)第97章 回京第361章 东山密谈第177章 小村谈判(下)第163章 入京第20章 启程第59章 景德镇之战(一)第71章 故人复东来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88章 北巡木兰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164章 勤政殿议洋务(上)第274章 新疆叛乱第275章 水师学校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4章 四国代表第262章 乾清宫大宴第95章 礼部第123章 落难第262章 乾清宫大宴第301章 嚣张的沙俄将领第11章 夜宴第62章 景德镇之战(四)第263章 北洋水师第57章 大战前夕第107章 攻打庐州第187章 老李亲征第118章 朝会第125章 慈安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钟粹宫第300章 围困喀什第269章 美国公使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81章 局势变化第36章 再遇故人第169章 毒计第281章 再战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198章 朝廷的反应第234章 朝阳门第269章 美国公使第89章 战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