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

李明峰望着城墙上的苗沛霖,高声道:“苗大人何不下来和李某叙叙旧?”

苗沛霖漠然道:“不必了,苗某若要下去还要给李大人添麻烦,今日就是苗某的最后一日了。苗某素闻李大人为人仗义,此时有一事请大人帮忙,不知李大人可否答应?”

苗沛霖说的非常正确,他要是活着,李明峰倒还真不知该如何对待他。留活的?李明峰绝对不放心这么个反复无常的人。杀了?也不妥,一则是杀降兵对常胜军名声不好,二则是这五万降兵中有不少人还是忠于苗沛霖的,一旦杀他,可能会引起哗变。

送交朝廷?还是不成。因为苗沛霖和苗家军是一体的,苗沛霖要送交朝廷处理,那苗家军也会被送交朝廷处理。按照朝廷处理长毛、捻子的惯用手段,这种投降的士兵也铁定会被杀死。

所以,苗沛霖自杀是最好的选择,李明峰就能放开手脚来处理苗家军了。

听到苗沛霖还有临终遗言要说,李明峰不禁答道:“说说看!李某能办到的,一定尽力去办。”

苗沛霖笑着说道:“无他,只求李大人对苗某家眷照拂几分罢了!”

话音刚落,苗沛霖还没等李明峰回话,直接就拔出腰间佩刀,在脖子上一划,割断了大动脉。刹那家,苗沛霖脖子上鲜血喷射而出,片刻之后,尸体就顺着城墙滚落下来。

“大哥,大人!”众将之中,顿时冲上去数十个去接苗沛霖的尸体。

李明峰没有兴趣看这种感情戏,吩咐宋庆和陈星翰负责处理降军和接收庐州城之后,他自己则返回了营地,准备睡个午觉。这些天炮声隆隆,老李也没好好休息过,现在战争可算结束了,睡个觉才是老李心中的第一要务。

五万降兵,全被缴了械。按照李明峰先前的布置,中高层将领全部被收押,底层头目和士兵被安排先吃饭。其余的三个城门的三镇兵马,全部入城,搜索残兵和没收各种物资。

苗沛霖原本的老巢是在淮北亳州,但是上个月他移师南下之后,就放弃了亳州。苗沛霖积攒十几年的金银珠宝、珍玩字画、武器装备也全都随军到了庐州城。这次苗家军全军投降,这些物资自然就归属常胜军了。

初步估计,刨除古玩字画和武器,光金银珠宝,就起码价值五六十万两白银。虽然不多,但是也够常胜军的三个月开销了。

五万大军吃完饭之后,被分成十个分队,分开来安置。常胜军的将领在他们面前宣布,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想继续打仗的,可以留在常胜军接受改编,不想打仗了,常胜军发给他们三天口粮,让他们自寻出路。

也许是厌倦了战争,大多数士兵都决定放弃当兵,回乡务农——虽然当兵很赚钱。五万苗家军,只有一万两千多人愿意留下来接受改编。但是经过常胜军的严格考核之后,只有五千多人达标了,剩下的七千人仍然被遣散返乡。

这五千人暂时被打散,分配到常胜军五镇人马之中,负责后勤工作。说的好听点叫后勤,说的不好听点,实际上就是苦力。常胜军这么多的火炮、弹药,很是需要一批人手帮忙运输的。

最初出征的时候,邱青林带着十万民夫负责后勤,但是过了淮河之后,常胜军就只能靠自己运输了。

至于苗家军的中高层将领,则全部被遣散。李明峰还算仁慈,发给每个将领两百两到一千两不等的遣散费。

至于苗沛霖的尸骨,则被他的弟弟苗景开收殓。李明峰给了苗景开五千两白银,用于安葬苗沛霖,剩下的则供苗家人日后使用。一个人的临终嘱托,李明峰还不准备违背。

庐州之战结束之后,常胜军在原地庆功三日。

这三日的时间,一则是要让部队得到休息,二则是李明峰需要打探形势。现在形势不明朗,老李也不知道到底该去帮谁,或者直接带兵到天京城下,轰塌天京城墙,让湘军进城和十几万长毛死磕。

经过连日探查,李明峰得到消息,袁保庆率军去攻占据六合的张宗禹、龚得树率领的捻子,连战数日,双方各有胜负,现在来看,短期内还不能分出高下。不过,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形势都有利于清军,捻子若是不能在短期内取胜,时间一长,等到援军一到,必然会失败。

至于李秀成,则是率领五万长毛在攻安庆。安庆城是安徽第一重镇,也是攻克天京城的必要战略重地,有了安庆,水军就可以乘船顺流而下,直抵天京。所以,湘军对安庆十分重视,在城内驻扎有一万五千的守军。

因为安庆城高池深,兵力有多,所以一时之间,李秀成也拿不下安庆。

与此同时,曾国华和李续宜、李鸿章的三路援军也赶到了。三路大军,近十万人马的及时赶到,让李秀成不得不放弃攻取安庆的计划,转而准备撤回江苏,返回苏州。

当然,湘军和淮军是绝对不会让他逃跑的计划得逞的,十万大军分守各地,将李秀成牢牢的围困在安庆附近。

本来李秀成准备攻其一点,突围而出的,但是,于此同时,随着两个消息的传来,李秀成又改变了作战计划。

第一个消息,是在陕甘坚持作战两年多的陈得才部长毛,全军覆没了。

安庆保卫战失败之后,天京的形势极其危急。洪秀全为了防止清军将全部力量集中到天京城下,派出大将扶王陈德才率数万精兵,往北方进军,希望借此吸引清军主力。

但是僧格林沁何其厉害,陈德才哪敢直接从山东、河南北上进攻北京?想来想去,陈德才也只敢绕路而行。经过数月的作战,陈德才最终在陕西、甘肃一代落下了脚。

当初陈玉成就屡次想和在陕甘的陈得才形成合击之势,一同兵进北京,但是最终功亏一篑,陈玉成兵败身亡,但是陈得才的处境却要远远的好于陈玉成。

因为陕甘地处偏远,算是当今天下清军势力最薄弱的地区之一。而且因为当地回回暴乱,大肆屠杀汉人,短短两年间,将陕甘汉人屠杀殆尽,被屠总人数突破两千万,导致清兵的进攻重点在回回身上,没有多余的精力对付长毛。

陈德才的本事远远没有陈玉成大,但是运气却要略好于陈玉成。陈玉成对抗的是满清第一名将僧格林沁,陈德才面对的却是满洲倒数第一的将领——胜保。

一年多以前,朝廷想让李明峰去做陕甘总督,平定回民暴乱,但是老李却先是借故结婚,后又托病不出,拒绝了朝廷的任命。朝廷无法,只能派一个不中用的胜保去陕甘讨伐回民起义。

胜保也够倒霉的,他刚到陕西,陈德才也到了陕西。若单是回民,胜保依靠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和当地百姓的支持,还有可能保持个不胜不败之局,但是长毛一到,胜保的末日也到了。

陈德才虽然不和回民配合,但是两方毕竟都是反清的队伍。清军只要进攻回民,陈德才就配合回民,从后攻击清军,让清军头疼不已。

连续数战数败,胜保将陕西、甘肃的大片土地都丢了,十万绿营兵也死了七八万,陕甘汉人也几乎死绝。最终朝廷一怒之下,将其召回。慈禧不顾奕?、宝鋆等人的求情,直接命胜保自裁,以谢数千万英灵。

胜保死后,朝廷无奈之下,只好再度指派其他将领到陕甘去平定回民和长毛。北方已经有了一个李明峰了,陕甘虽然距离北京较远,但是朝廷也不想让汉人再在北方扩充权势,所以新的带兵将领也必须是满蒙将领,当然,最好还是满洲将领。

选来选去,全国范围内也只有多隆阿可堪一用。多隆阿是满洲正白旗人,多年以来,统领江南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和湘军并肩作战。

当初安庆之战的时候,李明峰和多隆阿多次配合作战,也算有些交情。此人虽然算不上什么能征善战的名将,但是也决不是胜保那样的庸人。一直以来,他都在江南作战,算是朝廷在江南下的一招暗棋。一旦湘军有二心,多隆阿可以就近进攻。

但是现在形势紧急,还讲什么暗棋明棋,朝廷直接指派多隆阿带兵到陕甘去扑灭回民和长毛的暴乱。

多隆阿赴任之后,果然取得了令朝廷满意的战果,数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最终在半个月前,将陈德才击毙,陈德才所率领的长毛也全军覆没。随后多隆阿又率军平定了回民的暴乱,回民领袖洪兴、任武被杀。

此次回民暴乱的首领只逃掉一个,名为白彦虎,绰号“西北屠夫”。他杀的人远多于曾剃头,而且他杀人并非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杀人而杀人,而且是专杀汉人,具估计,死在他的军队之下的汉人,起码有五百万。

他这一辈子有两个伟大的目标,一是掘了黄帝陵,二是杀光汉人。但是随着多隆阿的胜利,他这个目标注定是无法完成了。

此人后来逃入新疆,投靠了沙俄支持的阿古柏,他的后半生都在为分裂中国而努力。此人也是后来的“东突”们崇敬的人物,算是开国元勋。最终因为左宗棠征讨新疆,阿古柏战败,此人率领残余的回民逃窜进入了沙俄,现在白彦虎军的后代都生活在俄罗斯,自称东干人,族讯仍是要时刻牢记要彻底杀光汉人。

不过,李明峰穿越来的时候,中国课本称其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某些人看来,只要是反清的,就是民族英雄。谁管你是不是卖国呢?谁管你是不是屠杀过无数汉人呢?谁又会管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杀光汉人呢?

回民暴乱被平定,国内除了江南的太平天国外,基本就没有其他的暴乱了。这样一来,天京的压力将会增大很多,李秀成暗道:“如果再退回江苏苏州,就凭两座城池,恐怕连一年都休想坚持住。”

不过,更坏的消息在后头。

在接到回民暴乱被平定的消息的第二天,又一个更坏的消息传到了李秀成的耳中——苏州也丢了!

李秀成原本驻守苏州,但是上个月洪秀全派他率军接应苗沛霖和捻军,苏州由深得洪秀全信任的,拜上帝教教徒慕王谭绍光镇守。

但是李秀成带兵出城之后,苏州兵力薄弱,连续多日遭到曾国荃和左宗棠的进攻,形势危急。凡是不傻的人,此刻都看出来太平天国即将覆灭。

这个世界上,忠臣永远是少数。谭绍光在苦守多日之后,在一天夜里,被其手下将领张木暗杀。此人又带领部下半夜开了城门,放湘军入城。

曾国荃的湘军和左宗棠的楚军进苏州之后,对城内进行了大屠杀。数万长毛除了诛杀谭绍光的张木部以外,无论是否投降全被斩杀。

此时,太平天国就只剩下天京城一座城池了!

此刻,无论李秀成怎么做,太平天国都已经注定了要灭亡了。实际上,现在摆在李秀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罢了——投降和反抗。

ps:因为没准备让李明峰参与这段历史,所以回民的事以前一直没注意,翻这个时期的历史的时候,看到书上也都是以陕甘回民起义来称呼的。既然是起义,想来也应该有一定正义性吧?但是直到今天要想写的时候,翻出来的资料却这么的触目惊心。所以我也在这个事情上稍微多费了点笔墨,希望大家也能借机了解一下这段历史,这段被称为起义,实则是回回屠杀汉人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受到政治的影响太大了,尤其是像白彦虎这种专门屠杀汉人,并且投靠沙俄,分裂祖国的“败类中的败类”也能被称为“民族英雄”,这完全就是政治的影响。

第20章 启程第187章 老李亲征第296章 挑拨第18章 再回林家第14章 探子秦诚第261章 太师府第277章 到达嘉峪关第66章 翻脸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1章 外国精神病患者第116章 充满变数的未来第55章 池州密议第37章 故人惨事第166章 大败第143章 乾清宫第332章 朝鲜局势进展(下)第324章 初次谈判第167章 隐秘第323章 劝降第182章 初战(中)第270章 购舰计划第290章 近代医学鼻祖第344章 劝服载垣(上)第134章 火器初显威第98章 暂居林家第193章 返回保定第289章 输血第98章 暂居林家第189章 诛杀第171章 血溅钟粹宫第310章 朝堂暗斗(下)第163章 入京第96章 贪财的龚半伦第311章 密议第81章 局势变化第296章 挑拨第84章 再遇额尔金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48章 赴死第53章 夜谈(上)第289章 输血第361章 东山密谈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7章 洋人的肥羊第237章 密会第349章 幕府内斗(上)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18章 再回林家第29章 授权谈判第244章 蒙时雍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56章 整编第76章 密谈第314章 贝尔蒙多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146章 围攻崇文门第326章 天道教教主第256章 李昭寿和李秀成第89章 战前准备第199章 南书房议新军第226章 冯子材和马新贻第208章 战第33章 再会二相第88章 北巡木兰第2章 留辫子的老头儿第314章 贝尔蒙多第243章 洪宣娇第27章 龚半伦第199章 南书房议新军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120章 罢工第132章 奖赏第44章 请缨第292章 埃米尔第282章 英国也不是个好鸟第238章 决战前夕(上)第36章 再遇故人第241章 太平门第55章 池州密议第68章 各方觊觎第252章 擒获第144章 醉仙楼(上)第273章 劝降洪仁玕第350章 幕府内斗(下)第228章 韦志俊的劝说第181章 初战(上)第232章 群策群力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143章 乾清宫第2章 留辫子的老头儿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270章 购舰计划第221章 开城投降第34章 约成第80章 探监第254章 《资政新篇》第82章 长春园第253章 洪仁玕第262章 乾清宫大宴第16章 林家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