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大宋三大假象之二苏轼要发达

皇帝称李逵是:“义士!”

更多的是一种钦佩,这种把自己往死里折腾的本事,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来的,更不可能是士大夫能做得出来的。

满朝文武,任何一个都没办法做到李逵这样的程度。

丢掉官职,跑到西夏去搞内部分裂。

且不说成功不成功如何。

就影响力来说,绝对要比任何一场大宋对西夏的战役都要来的惊心动魄,同时也收获更大。只要西夏局势动荡,对于大宋来说,将是无与伦比的天赐良机。这个机会要是不把握了,赵煦肯定会后悔终生。

但想要抓住机会是一回事。

怎么抓住是另外一回事。

按照苏辙、李逵等人的筹谋,大宋要做出的反应很简单,西夏不想打仗的时候,逼着西夏打一场。大打一场。

不奢望攻入西夏腹地,只要将西夏的大军拖在两国实际控制线,就足够了。

而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李逵创造条件。可和大臣商议的时候,就出现了变数。章惇首先提议:“官家,鄜延路宣抚使吕惠卿,对战事毫无经验,是否选拔贤能,且熟悉西北战略的大臣去主持鄜延路的政务?”

这个提议,对李清臣过来说,也很容易接受,开口道:“臣附议!”

“臣亦附议!”苏辙算是主角之一,这次大宋和西夏的较量,肯定不可能绕不过去他。谁让苏门出了个李逵,这厮好好的通判不当,却神跑到了西夏去当探子。这是把命放在裤腰带上,豁出去了。

尤其苏辙这时候还在西北,要说李逵和苏辙没有一点商量,谁也不相信。

看看人家的门生,为了师门,当当进士说当死士,就当死士。这种羡慕,就连章惇和李清臣都嫉妒的返酸水。因为别说他们的门生故吏,就算是自己家的亲儿子,让他们跑去西夏当探子,估计也不乐意。仅凭着一点,苏门在皇帝的心目之中,地位就要往上涨不少。以后想要动苏辙就更难了。

赵煦虽然没有从老前辈三叔公哪里讨要到良策,但自己也琢磨了一两天,觉得西夏内乱的机会不管成不成,都要抓住。

就算是李逵在西夏搞的内乱失败了,但对于大宋来说,也不过是陈兵边塞,毫无损失。

可万一要是成功了呢?

可章惇?为何一开口就要将吕惠卿赶走?

赵煦就不明白了,这个吕惠卿是如何不受你们的待见?非要处处提防他。

小心眼的章惇,这会真的不是小心眼,而是怕吕惠卿坏事。吕惠卿有能力,有手段,重要的是人品很不好。

背叛信仰,这在士大夫眼中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吕惠卿不仅仅是背叛了信仰,还挑战了官场的底线,将自己的恩主妄图踩在脚下。这个人就是王安石,而王安石是变法派的领袖,这等于是将变法派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要是让吕惠卿得了军功,再让他网罗上一批人,连章惇都有点担心,吕惠卿来到朝堂之后,他的手段能用出来多少。

人都是私心的,吕惠卿在利用人的私心上,手段堪称大家,高出他们这帮人一大截。就算是网罗的都是小人,也是一群有战斗力的小人。而且,随着战争的升级,皇帝肯定会越来越重视,吕惠卿继续在鄜延路担任军政主官,很容易攀附皇帝。

章惇等人都不敢让这个祸害有接近皇帝的机会。

赵煦没考虑到这么深,反而觉得章惇有点小题大做,但他没有反驳,反而问道:“章卿,又要熟悉很鄜延路,熟悉西北,同时又有对边军熟悉的背景,还能和李逵配合起来,这样的人不好找吧?”

“范纯粹倒是可以!”

大殿内,安焘开口了,这位大佬能抗过元祐拨乱期,在绍圣年也没有倒下,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讲真话。

可真话有时候是最伤人的话。

章惇闻听,脸色顿时阴沉下来,范纯粹是他立主贬谪的官员,说他合适去鄜延路上任,岂不是打他的脸?

李清臣暗暗对安焘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这兄弟,给力啊!

安焘的官职算起来是枢密院副手,处理行政事务的同知枢密事,还是枢密学士。在朝堂上,没有学士身份的官职,都是后娘养的,根本就没他们说话的份。安焘的话很有分量,至少表明了枢密院的态度。换人可以,但不能换你们的人。

他还是朝堂上少数的中间派,既不参加变法派,还不参加保守派,但他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过党争之祸,是个有卓越眼界的官员。之所以要让章惇难堪,太简单了,他和章惇不和。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李清臣和安焘好的就像是穿一条裤子似的。

这才是章惇头痛的地方,这厮头铁,可皇帝也知道,这样的人不会徇私舞弊。安焘举荐的人没有问题,连章惇也认可范纯粹的能力。

章惇摆着脸子,恶狠狠地对视安焘,一字一句道:“范纯粹不合适。”

“敢问章相,为何不合适?范纯粹在西北履历数职,知数州,还有知延州的经历,可以说是朝堂上最适合出人鄜延路宣抚使的人选了,此人不可,本官可想不出有谁比他更适合的人选。”

安焘可不是怕事的人,他经历过的大风大浪可一点都不比章惇少。别人怕章惇,他安焘可不怕。再说了,安焘可不认为章惇能搞倒自己,既然无后顾之忧,怼上去,准没错。

章惇颇为狼狈地看向了皇帝,心一横,道:“陛下刚夺了范纯粹的差遣,去了他直学士的加衔,不日将去金州上任。朝令夕改,会让朝堂和陛下的威信受损。”

金州也就是浙江路南端,靠近福建路。这是个遍地山沟沟的偏远地方,去金州当官,肯定是被贬官了。

皇帝赵煦惊呆了,大臣们吵架他虽然烦,可已经亲政一年了,他都快习惯了。

可是堂堂宰相甩锅,还甩在自己脑袋上,这是头一次。

范纯粹被贬谪,不是你章惇要求的吗?朕不过是画个圈的事,搞的所有的罪过都是朕的了,还有没有天理?

赵煦很不忿,可又没办法,至少章惇说的话之中,有一句是对的。

朝令夕改,会让朝堂和皇帝的威信受损。

章惇见皇帝赵煦又陷入了患得患失的状态之中,顿时明悟,皇帝这是对自己不满啊!可打脸的事,皇帝不能做,难道他找个宰相就能做吗?

由于良久,章惇踅摸道:“陛下,此中谋划,关键是李逵。找个和李逵相熟,且对西北熟悉的重臣是一样的。不见得一定要让范纯粹去鄜延路。臣以为,退隐的直学士苏轼就可以。李逵曾经在苏轼门下求学多年,他们之间必有默契。臣以为,苏轼为鄜延路宣抚使,徙龙图阁学士,坐镇延安府,必然能让李逵无后顾之忧。”

章惇和苏轼的仇恨,在李逵的斡旋下,且在苏轼写信认错之后,算是化解了。章惇已经不恨苏轼了,但关系也回不到从前。在关键时候,觉得苏轼或许能帮他顶雷。决定厚道地推荐一把。

这话一开口,别人还没紧张,苏辙就紧张起来。

让他哥去!

他哥能干什么?

作为苏轼的亲弟弟,他能不了解他哥哥的手段吗?在地方上,苏轼的施政三板斧不外乎就是:救济孤寡;兴修水利;然后创办医舍。

这三板斧,在中原,在江淮任何地方都能行得通。

可问题是西北真不适合他老哥发挥。

鄜延路的孤寡最多的是寡妇,吃的和穿的倒是其次,缺的是家里的顶梁柱,说白了,就是要汉子。就这一条,他哥就得抓瞎;其次是兴修水利,延安府这地方经常连水都没有,一旱旱半年,怎么做出政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创办医舍,看似是好事。可苏轼在徐州已经翻过一次船了,主要是苏轼在医术上就是个二把刀,他拿着从杭州山里游医手里买来的一个方子,当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动不动就拿出他的‘救世神方’,差点害死成千上万人。

要是真出了大乱子,他哥要晚节不保。

再说了,苏轼如今安逸的很,在太湖边上有个大庄子,春风中,桃花盛开三里,烟波浩渺似神仙。安稳地辞官安享晚年不好吗?非要赶这趟浑水?最关键的是,真要是朝廷下旨意让苏轼去西北,苏辙笃定即便苏轼一点印象都没有,也会乐呵呵的去上任。简直就是害人害己的典范。

原本准备一言不发的苏辙,当即坐不住了,他无意于争夺鄜延路的官职,对他来说,这个官职手上也没有合适的官员去争。

不争,就是争。

反正有李逵在,加上他在鄜延路的表现,这功劳拿在手里,他已经很满足了。

可章惇这家伙,摆明了让他哥去背锅。这事,苏辙绝对不能忍。他终于开口了:“陛下,家兄没有镇守经验,恐怕要辜负陛下的厚望。”

章惇不满意了,站在大殿中对视苏辙,道:“子由,妄自菲薄了。我记得子瞻曾经写过一首言志词,其中有这么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西北,狼烟,才是子瞻的一生抱负,你不该阻拦你兄长的志向。”

这首词,曾经风靡大宋。

就是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头就气势如虹:“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但这是写词,苏辙气地脑仁都快炸开了,他哥的哔哔水平,能和镇守水平相当吗?

真要是有这个水平,苏轼还会一直被镇压?

这头大宋的洪荒巨兽早就出笼祸祸西夏去了。问题是,苏轼的口才惊人,文采更是惊世,真要让他去做,他是个手残呐。万一,要是万一李逵都让他哥给害死了,这乐子就大了。对此,苏辙表明立场坚持不肯让步,但要说不合适,恐怕也难。干脆他硬着头皮只能编瞎话:“家兄病了!”

“唉!”章惇吃惊道:“什么时候病的?”

苏辙咧嘴,他能说刚病的吗?只好继续编:“年初的时候,家兄就手脚不便,卧床多日。”一边说着,苏辙一边觉得这也不算是瞎话,他哥还能不了解吗?

手脚不便是胖的,卧床多日是醉了。

章惇眨巴了一阵眼珠子,犀利的眼神之中透着一丝狐疑,心说:“病得好巧?”

这要是继续再推荐苏轼,就不合适了。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只好放弃,问杨畏道:“还有谁可以胜任?”

杨畏刚想要开口,被李清臣不经意的瞥了一眼,瞬间心头警觉:“陛下,章相,臣在吏部多年,往日评判官员是否胜任,自然有一套吏部的办法。”

“不行,此时机密,不能让过多的人知道。”赵煦当即反对,考核,岂不是要闹得满城风雨,这朝堂上还有什么秘密可守了?觉得有必要提醒,赵煦补充道:“诸位爱卿都是肱骨之臣,此事关乎我大宋百年安慰,还请诸位三箴其口,毋外传。”

“臣等遵旨!”

此时刘安世开口道:“观文殿学士范纯仁在西北任官多年,经验一点也不比范纯粹少,加上他和李逵也算是熟知,应该能配合妥当。”

“准了!”赵煦可不敢让这帮朝廷重臣争下去了,干脆自己决断算了。

“那么延安府知府呢?”

苏辙提问道。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李逵这家伙太不靠谱了,要是没人看着他,岂不是要翻天了?就算是他看着,就愣神的功夫,这人就不见了。但是延安府知府这样的职位已经不值当章惇这些人出面了,安焘也没有开口的意思。

御史中丞刘安世心说,干脆送佛送到西,自己一手包办算了:“官家,诸位大人,你们或许不知,李逵有授业恩师的。”

“不是子瞻吗?”

“他是师祖。”刘安世不满道,怎么眼神,李逵真要是苏轼的弟子,能见范纯仁这些和苏轼平辈的人的时候,矮那么多?

连皇帝也好奇起来,问:“可是哪位重臣?”

刘安世尴尬道:“似乎在禹州做通判。是元祐初年的进士,周元。”

“准了!”

“就他了!”

“他的弟子,就让他去管教!”

……

仿佛是同仇敌忾似的,所有大臣们出奇的团结。而周元大老爷还瞒在鼓里。

禹州。

春风楼。

此楼乃宴请,风雅之妙处。属于那种听小曲的好地方,关键是服务好,姑娘俏,店家表示,他们做的是正经买卖,招揽的是回头客。

突然楼下响起一嗓子:“老爷,不好了,夫人来了!”

楼上探出个脑袋,正是通判周元,露出衣冠不整的荒唐,大惊失色的对楼下的奴仆道:“快去后院架梯子,老爷我先去避避风头!”

第642章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第440章 窃喜第219章 马屁逵第233章 定情信物第342章 大宋球王第424章 西出崤关第375章 吃你家大米了吗?第151章 天下第一票第484章 谈崩了第001章 李二第100章 读书人为难读书人第791章 死战不敌真英雄第044章 帮人就是帮己第691章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第459章 天下第一杀阵第302章 地狱三人组第655章 陆海联合作战的宏图第426章 小子,你摊上大事了!第429章 迷路第661章 打劫第553章 送太后,上路!第763章 文化霸凌第662章 兵统局的新员工第445章 友军不好惹第109章 书林小学生第271章 绝交第015章 信誉破产风波第054章 赌斗第227章 大诗人——李逵第206章 先抢一波再说!第615章 朕,果然是天命之主!第517章 手下太专业这么办?第380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第524章 你想当皇帝吗?第787章 梁山匪首聚东京(求订阅)第758章 初生牛犊第681章 师伯要送仙缘!第587章 带路党第008章 激第159章 商人的嗅觉第688章 大宋失节文臣第一人第548章 黑大帅第613章 挖了唃厮啰的祖坟第236章 苏门下场第539章 混入护国寺第467章 将门的信念第156章 惨遭打脸第522章 野路子第540章 兵符第112章 露怯第623章 西征人选第016章 欺人太甚第380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第465章 宋军的大炮坏了!第639章 闹事第433章 香不香?第485章 蔡学士,你我一见如故!第727章 花荣回来了第204章 七星连珠第445章 友军不好惹第283章 小爷和你拼了第465章 宋军的大炮坏了!第526章 被种地耽误的党项大军第064章 干他!第298章 兵败九龙滩第143章 叫板第187章 还是太年轻第668章 大魔王第386章 双鞭将第121章 学生冤枉啊!第713章 从此节操是路人第769章 主动出击第476章 横空出世的大宋护国神器第113章 因为穷第366章 小李探花第426章 小子,你摊上大事了!第588章 我不服第325章 古之金陵人第241章 师伯的死亡之瞪第773章 欺负朕老眼昏花?第408章 给朝堂喂了一波药第669章 齐州辛秘第168章 交易所第165章 挑动新旧之战第671章 这兄弟我认了!第420章 劫牢,俺们是专业的第073章 很有钱途的大生意第817章 釜底抽薪第187章 还是太年轻第506章 小心眼的探花郎第502章 比倒霉第503章 二老爷升堂第468章 阴险小人第211章 自投罗网第028章 受雇巡检第305章 子母雷第446章 破城第572章 请命第019章 发财计划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