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皇帝飘了

且不说偏殿,毕竟对于七品一下京官来说,大宋朝堂的胜利,对他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至少他们混上了国宴。

对于很多低品京官来说,他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有一个能够吹嘘一辈子的记忆,和没有能够吹嘘一辈子的记忆,人生质量上是完全不同的。

大部分七八品的小官,除非在一些要害部门。

比如说秘书监,中书省,门下省,官职虽然不大,如:舍人、著作郎、校书郎之类的官职,这些官员和其他京官是两回事。

一来,他们基本上都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事。虽说做的都是些水磨功夫不见成效的事,但这些人无一不是皇帝认为的帝国精英,需要好好观察品行的人才。

等到机会合适,就该是他们大放异彩的时候。

除了天子边上的官员。六部的官员之中,很多这辈子都是升迁无望的倒霉蛋。

不如说孙进贤,他的官职是架阁库,全名应该是‘吏部总管架阁库’,说白了就是档案室管理文案的官员。

只要不是出现重大事故,比如文案都给烧了之类的天灾人祸。他做好做坏,谁也不会在意。

像这样的官,想要升迁,难如登天。

甚至到告老还乡,他也别指望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在他的身上。

而能够参加一次国宴,在京城自然没有什么可吹嘘的。比他地位高,官职大的,自然也参加了。比他地位低的只能是吏,连官都不是的小吏,他吹嘘也没有多少成就感。甚至在京城,他会无比的失落和低沉,因为就算是做官,他这辈子能够见到皇帝的机会也就是那么几次,还是远远地看着,根本就靠近不了的那种。

可要是等他告老还乡之后,他老家的那帮子连州府都没有去过的老伙伴们,他就有了吹嘘的资本。

“皇帝的国宴也没几个菜,但官家仁厚,他老人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咱们这些做臣子的也不能奢靡不是?”

“当时官家就拉着老夫的手,勉励老夫为朝廷做事……”

反正,也没人反驳,只顾着自己高兴就可以了。

所以,这些官员欢呼,并非是因为高兴,而是在大庆殿内的上司们高兴,他们要是露出个颓丧的表情,万一被人记住了呢?

岂不是要倒霉?

所以他们也高兴,高兴青塘一下子送了大宋两万匹战马,更多的是琢磨这要是换成钱,是否能将大庆殿堆满。

至于孙进贤,早就被人遗忘了。

当然,也有真心实意高兴的官员。

他们一般有几个特点,年轻,很年轻。因为他们才是大宋今后朝堂上可能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人物。

比如说钱廖,在比如范冲。

前者高兴,是因为他是国宴的组织者之一,国宴越成功,他的功劳就越大。

而范冲高兴完全是另外一种原因,大宋的日子越来越好,朝堂的财政越来越宽松。那么对于他来说,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变得如同之前那么尖锐。他爹起复就了希望。说起来也奇怪,范祖禹被贬谪不久之后,身体明显的开始变坏。

可是当他听说吕大防进京之后,病神奇的好了。

这不得不说,冲喜是有效果的,并非封建余孽,有时候比药物更加强大。

“人杰,你说今后这青塘是否已经算是归心了?”

范冲兴奋道。

李逵倒是很平静,他淡然道:“还差得远呢?青塘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地态度,更多的是朝堂对他们的看法。土司们只有真正体会到了大宋的诚意,才会真心实意的心向大宋。”

“李大人功高盖世,为李大人贺!”

“诸位一起!”

李逵没想到,仅仅是青塘土司的一次进献,就让他和周围偏殿里官员们的对立场面消失的无影无踪。尤其是周围都是巴结的眼神,像极了他在青塘城内的样子。

至于不满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说孙进贤,这老头一张老树根似的脸,乌漆麻黑的阴沉。可他有什么办法,他如今最怕的就是李逵将他秋后算账,断了他的仕途。

虽说他芝麻大的前程,没了也就没了。

可衣锦还乡和罢官丢职能一样吗?

大宋解决了青塘的问题,解决了西夏的问题。至少可以省出两成以上的赋税,按照大宋一年赋税一万万贯来算,至少会多出两千万的盈余。有了这么多钱,皇帝还会想着变法吗?

吃喝玩乐不香吗?

躺在钱堆上不舒服吗?

为何一定要用可能毁掉大宋根基的变法去冒险?

从仁宗开始,到神宗皇帝,然后到今上,他们变法的目的不外乎是大宋的赋税已经不足以支出。要知道以前大宋的财政每年都有五百万贯以上的盈余。虽说国库的钱还堆积如山,可真要是等到国库里跑耗子,大宋差不多也该完蛋了。有意变法的皇帝,也担心变法会动摇大宋的根基,但没办法,他们就算明知道如此,也要硬着头皮去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才是智者的谋划。

其实,青塘的土司进献,李逵是知道的,不仅知道,还给青塘的土司们提了个醒。李逵虽然推动了青塘的土司政策,主张番人治番邦的策略。但他不过是作战的统帅,最多也只能给皇帝上奏折。东西两院,也就是枢密院和都事堂是否会听他的,他都不知道。土司们要表态,向皇帝表忠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出一份足够让大宋皇帝雀跃的礼物。

要不然,朝堂还是可能对土司,番人治番的政策发生动摇。

李清臣和安焘的组合,即便李清臣善于谋划,安焘善于冲锋陷阵。可是对比章惇和蔡卞的组合,还是差了很多。尤其是杨畏也投靠了章惇,加上翰林院承旨拟订政令和圣旨,可以说枢密院在话语权上完全处于劣势。

这种情况下,安焘想要彻底推行土司政策,难之又难。

至少章惇是绝对不会让安焘如愿。

毕竟,枢密院的功劳越大,对于章惇来说,他的威胁就越大。尤其是李清臣并非不是没有想做很宰相的念头,而是这个念头被章惇熄灭了而已。

出于自己利益,章惇也不能让安焘如愿。

可青塘的土司们集体赶到了京城,虽说有些年老的土司没来,但是也派遣了继承人赶来,这等于是给安焘站场子。

身为帝国宰相,章惇即便是再小肚鸡肠,也能看出来安焘的谋划。

同时,他也开始忌惮起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逵。

安焘说白了,就是个从御史台一路走上来的大臣。虽然资历很老,但问题是他没有施政才能,更不要说军事才能。如今朝堂上的几个大佬,除了李清臣、蔡卞、曾布之外,都有军功。虽说苏辙的军功说出来让人难以启齿,他老人家是因为神宗皇帝驾崩之后,指挥大军护陵才获得的军功。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宣仁太后要给苏辙一个军功进爵的由头而已。

可安焘的军功是实打实的军功。

他还有去西夏谈判,重新划定边界的功劳。

要是让安焘继续成长起来,那么势必会威胁到他的相位。

而安焘之所以获得这些功劳,都离不开一个人,李逵。

西夏的事,李逵上窜下跳,先是鼓动西夏皇族李承乾叛乱,然后弄死了西夏的皇帝和太后,政变成功。内乱之下的西夏实力大损,让大宋白捡了四个州的地盘。可最后功劳没有计算在章惇的头上,而是落在了皇帝的英明选才上,让章惇有苦难言。

之后就是青塘了,大宋打青塘是章惇力排众议的决定。一来,前青塘王,如今的阶下囚阿里骨太嚣张,竟然敢率十万大军进攻秦凤路,给大宋难堪(主要是蔡京指挥下的秦凤路没打赢)。二来,收复青塘对于完善大宋的军师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不缺战马的中原王朝,才是拥有进攻能力的泱泱大国。

要是连战马都没有,靠着步兵作战,只能沦为被动挨打的局面。

即便强悍如汉朝的军队,没有足够的骑兵,也无法对匈奴产生巨大的威胁。更不要提战略主动之类的了。骑兵,足够的骑兵,才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底气。

可让章惇郁闷的是推荐安焘去秦凤路主持收复河湟之地,是章惇的谋划。原本章惇以为可以分开安焘和李清臣在枢密院的控制,至少分开两三年之后,他就有足够的时间控制枢密院。就一个李清臣,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而安焘带兵打仗,不仅恐怕无法立功,甚至还会遭受惨败。在张章惇看来,安焘的才能比蔡京差远了,蔡京打不过青塘,安焘肯定要凉。可谁能想得到,大宋连物资都没有送到秦凤路,李逵就打下了青塘城。

留着羌人没有投降,对于秦凤路来说,真的不算是麻烦。

毕竟,羌人多步兵,还在山里,大宋再不济,对付羌人也手拿把攥般的容易。

两次的谋划,都让李逵轻松化解。

这让章惇不得不怀疑,李逵已经投靠了李清臣。章惇迟疑不已,难道真的要对李逵下手?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对一个看似没有任何威胁。甚至才进入官场两三年的小子下手。可要是李逵真的投靠了李清臣,他别无选择。

看着一群连礼数都够呛的青塘土司,有的站着躬身,有的跪在地上,还有无地投地趴在地上的丢人现眼的玩意,章惇的内心冷到了冰点。

别看这帮青塘人说话都不利索,语气怪的很,还尽丢人现眼,可是皇帝却笑的异常的灿烂。

这份喜悦,就连郝随也感受到了。皇帝这么高兴,大概只有两次,第一次是皇帝亲政的时候,第二次就是现在。

大庆殿上,赵煦激动的站起身,从龙椅上站起来,走下台阶,一个个将青塘的土司扶起来,情绪几近失控,哽咽道:“爱卿,有心了。”

“爱卿,有心了!”

“尔等不负朕,我大宋誓不负卿!”

君无戏言,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番邦使臣开口。这要是还说话不算数,他恐怕真没脸死后见赵家的列祖列宗了。

而内心最挣扎的恐怕还不是章惇,而是西夏的使臣和辽国的使臣。

对于他们来说,大宋越强大,他们就会越担心。

庆典结束。

皇帝难以克制心头的喜悦,在皇宫中快步的走着,身后跟着郝随等宦官。越想越高兴,他爹神宗皇帝即便用王韶打下了青塘又如何?青塘人该叛乱还是叛乱,甚至预想的战马也无法提供。还不得不拖累秦凤路驻扎大军防备。

可是他呢?

同样是收复青塘,从战报上看,青塘死的人至少是王韶那次熙宁开边的三四倍,可是熙宁开边实际上是失败的,这些都是有定论的事情。

可是赵煦呢?他收获的却是四海归心。这岂不是说,他比他父皇都要厉害?可他才二十岁啊!想起来,就兴奋。要是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他岂不是要超越秦皇汉武……想到这等美事,真要是等将来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他只能去炼丹打发岁月了,一想到这些,他忍不住笑起来:“郝随,明日紫宸殿上赐封青塘土司你说朕要给什么才好?”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陛下给什么,青塘的土司都会满心欢喜。”郝随可不敢乱说话,尤其是皇帝高兴的时候,要是坏了皇帝的好心情,他就要倒霉了。

对于这样的答案,赵煦自然不会满意,连声道:“不妥,朕富有四海,怎么能占了臣子的便宜?”

这话在理,华夏是礼仪之邦,一直信奉的道理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青塘十大土司如此醒目,赵煦怎么能够没有点表示?再说了,青塘土司给了两万战马,他要是抠抠搜搜的,岂不是让忠臣寒心?

赵煦皱眉问:“郝随,你说青塘的土司会缺什么?”

“缺的可就多了,茶、铁、武器、丝绸多了去了,毕竟草原上不产这些。”

“给,往多了给。茶给十万斤,铁一百万斤,丝绸……土司往来青塘和京城不易,要是修建宫苑不妥当,你说修个庙如何?朕听说,青塘人喜欢住在庙里,和佛主住的近点。”赵煦很有钱,毕竟准备打仗的物资都没有用掉,这些换成钱,别说买下两万匹战马了,就是再多的战马,也足够。当赵煦决定赏赐的时候,自然要给足面子。

毕竟赏赐越丰厚,他就越有面子。

可随着赵煦败家似的赏赐决定冒出来之后,郝随心惊胆战的想到一个问题:“这买卖似乎亏大发了。”

“陛下,使不得啊!这么多的物资,都事堂恐怕不会答应。再说了,青塘设立土司,还是李逵的建议。赏赐这些,是否该去问问李逵?”郝随紧张道,皇帝要说给,他不能拦着,但是都事堂不答应,到时候两头受气的就是他了。

万般无奈之下,郝随只能搬出了李逵。

赵煦挑眉道:“为何李逵回京了,却不来见朕?”

郝随对此腹诽不已,一个头天回京就能在大冬天跳汴河的愣头青,会想着您,别做梦了。

不过郝随毕竟是李逵的好兄弟,甚至一度想要让李逵占便宜当他儿子的亲爹。即便李逵没有答应,但还是自家兄弟,郝随说什么也要把话给圆了,他想到了李逵没有进宫的借口:“陛下,您忘了,李逵已经不在皇城当差了,直秘阁的官身也去了,他没有进德胜门的腰牌。”

皇帝愕然,心说:“这小子不会是傻吧,没有去要一个啊!”

要是李逵知道皇帝这么想,肯定要生气:你以为要了,就能给?

第365章 完成小目标第559章 你也配姓李?第491章 招黑第681章 师伯要送仙缘!第173章 沉船第758章 初生牛犊第129章 任性第273章 范老挖坑第420章 劫牢,俺们是专业的第538章 入虎穴第385章 李氏凶猛第517章 手下太专业这么办?第632章 东京快运第304章 黑狗精投胎第042章 抽他第471章 白脸的宋奸第732章 排枪一响,尸横遍野第456章 援军被围第023章 科举学区房的优势第007章 灵智上人第267章 心头好第550章 梁家的废物第327章 保康门赌王第331章 小子,认命吧!第421章 攻陷刑部大牢第299章 立功心切第435章 火铳第749章 收复涿州第563章 绝户计第761章 突如其来的心心相惜第323章 李全的转机第001章 李二第507章 小名不是瞎叫的第223章 老夫要举荐你!第243章 要丢人了第137章 莫须有第136章 死局第701章 割智商税第335章 戏弄第574章 书生的奋斗第801章 没人要的辽东第576章 老阴货第371章 三叔公进京第279章 进太师第238章 龙子龙孙第777章 上当了第203章 一言不合就开大招第102章 醉酒第126章 好兄弟,有福同享第778章 幸福的烦恼第347章 懵圈的李全第591章 冤枉呐!第804章 奔向大海的山贼第789章 好汉佣兵团第664章 公报私仇?第116章 从平庸到惊艳第030章 烦人的东西第198章 喧宾夺主第510章 夏奸第783章 来时好好的第316章 御拳馆第793章 殃及池鱼第467章 将门的信念第021章 说真话没人信第482章 挖自己人墙角第371章 三叔公进京第164章 立场不坚定第735章 海军才是大宋的未来第286章 虎骨酒第431章 魔王出渊第072章 黑吃黑第651章 脑子被门板夹了第337章 二哥,不要怂,就是干!第326章 益智玩具第092章 忍辱偷生第426章 小子,你摊上大事了!第754章 稀碎的大帝梦第202章 天杀星第376章 谁还没点黑历史?第489章 致命的缺陷第534章 自带光环第543章 贼叛军第772章 套路之王第730章 包道乙第220章 手段第086章 大保镖第497章 日行一善第686章 李逵,你的事犯了!(求订阅)第753章 心痛到想死!第633章 做宰相公子太难了!第568章 大宋重工的开始第778章 幸福的烦恼第588章 我不服第151章 天下第一票第037章 糖炒栗子第744章 鱼儿上钩了第633章 做宰相公子太难了!第736章 要当爹了第493章 针鼻大的心眼第253章 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