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节 舆论准备

临高的冬日的清晨,太阳从山后升起,驱散了夜晚的雾气。风微微有些寒意,但却是清爽宜人的。文澜河的河水已经变得非常浅,许多地方露出了河底的石头,人们可以涉渡而过。

在从新翻修通车不久的文澜河-博铺公路上,三五成群的当地农民,扛着扁担、绳索和簸箕,彼此打着招呼,都往文澜河沿岸的各个工地走去。现在是农闲季节,穿越众在各处大兴土木,到处都需要力工,只要愿意干活的,就算是妇女和孩子每天都能赚到些工钱。

以往到处骚扰本地小股土匪在大河两岸已经绝迹,穿越者拥有的机动、通讯和火力优势使得任何此类行为变得无利可图而且危险――凡是挑战穿越者威权的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抓进了劳改队。安全和便捷的交通慢慢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许多人从足不出村,开始变得愿意离开家门口到远处去寻找机会和见闻。

在这些行人中,走在公路上的杜雯显得尤其醒目。她穿着本地染织的蓝色棉布做得工作服,戴着蓝色工人帽,脖子上围着条尼龙纱围巾,背着装满文件和小册子的黄色挎包,上面还拴了条毛巾。在公路的人群里很显眼。当地人对这些“髡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只是看到有这么个女“短毛”,不免都要多看几眼。

杜雯的心情十分愉快,一是看到建设日新月异,去年去盐场村的时候,道路还都是土路,虽然有些是石板路,也早就破损不堪了。现在不但有了简易公路,而且也从简单的夯土公路改为铺设碎石和煤渣的公路――不但平坦,连车马走过的烟尘都少了很多;二是她在盐场村这些日子,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把许多过去的理论运用到现实中去,其中即有一些是碰壁的,也有成功的。现在归纳起来,她的成绩还不坏:

马袅讲习所的正式班已经办了三期,培养了二十多名农村干部,这些人不但完成了扫盲,学习了基础文化知识,还初步学习了政治理论知识和基本行政方法。包括现在百仞人民公社的主要干部,都在这个讲习所里参加过培训。除此之外,利用“业余班”和“夜校”的形式,还为整个村子做了基本的扫盲工作。现在十三岁以下学龄儿童文盲率已经下降为零。这让杜雯很有成就感。

盐场村不仅建起了村委会、编制了民兵队,她还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妇女小组也搞了起来――虽然眼前只是组织妇女做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但是她相信未来这个妇女小组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稍微有点遗憾的是谭小芹作为她的重点培养对象,觉悟始终提高的有限。在很多大事上还是宁可让男人拿主意,一点半边天的意识都没有。

快到百仞城外的时候,她看到马千瞩正和几个人站河边,便加快了脚步。

马千瞩还是穿着他一成不变的87式作训服,虽然这衣服最近已经磨损的不成模样了。作训服胸袋上镶嵌了三条红色斜扛――这是新军搞出来的新花样,魏爱文提议在没有实施军衔制和军事标记的情况下,用颜色作为职务和军中的标记。这三条红色的斜杠就代表了马千瞩的军事地位:新军参谋总长。原本的方案是打算模仿德国总参谋部的款式,镶在裤子上的,后来觉得实在不好看而且也没地方找那么多红色的布条才改为放在胸袋上。

他手里拿着个望远镜,还捏着一个笔记本,站在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望着对岸的工地。旁边是工程部门的负责人梅晚和那个她不认得的女规划师,两个人都夹着装图纸资料的文件包。在讨论着什么。

“……马委员,体育场本身也不是件急事,再说城里不是本来就有给大家锻炼身体用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之类的设施吗?突然要造这么一个有400米跑道的大型体育场,不光材料困难,连劳动力也不足啊。”

马千瞩呆着脸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搞体育运动,而是未来搞庆典、开群众大会用的。”他叹了口气,“这些事都得有场地,其他不说,主席台和观礼台这些部分是一定要按时完工的。”

正说着话,他看到杜雯来了,忙打了个招呼就过来和她说话了。

“你回来了?”马千瞩看了一眼她,“怎么不给萧子山电话,要他派车来接你?行李呢?”

“有车,”杜雯摘下帽子,从挎包上解下条毛巾擦了下汗,“我就是搭送盐的车到博铺的,不过听他们说,要中午才有车来百仞,我就自个先来了,行李一会随车送来。”

“嗯,你早回来也好。乘这会我们先谈谈工作。”

把杜雯从盐场村调回来除了工作组的事情之外有马千瞩还有其他的考虑:盐场村虽然是第一个投靠穿越众的当地村落,对穿越者的忠诚度来说也是最高的,但是谭家的宗族势力还是过于强大了一点。参加农民讲习所的大多数都是这个家族的子弟。继续把讲习所放在那里,迟早会在农村干部体系里形成谭氏家族占据优势的局面。讲习所这样的干部培训机构也不适宜长期孤悬在主基地之外。

马千瞩开门见山:“我们现在马上要组织一些工作组下乡去,为即将要召开的全县大会进行宣传鼓动。邬德已经选了一些人。你对搞群众工作比较有经验了,百仞公社的基层干部又都是你那里培训过得,人头熟悉,这件事情就由你来牵头了。”

杜雯点点头:“我和邬社长商量一下。”

“另外还有件事情,马袅的农民讲习所,执委会考虑大会结束之后就撤销。马袅讲习所办得很好,取得成绩很显著。但是地方色彩太浓了。所以这次把你回来之后就另起炉灶,从新搞个学校。盐场村那边改成一般学校。”

“我是没有意见的。”杜雯虽然不大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但是回到百仞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起码每天都能舒舒服服的洗热水澡,伙食和住宿条件也比盐场村强很多。

“学校办起来之后,还是由你主持日常工作。”马千瞩说。

“好,到了百仞村,条件更好了,有了理论阵地,能培养更多的干部了!”杜雯很高兴。她最近对搞理论工作愈发热情,《临高时报》上的理论文章,过去以席亚洲写得最多,杜雯则后来居上。

“农村干部的培养任务,以后会越来越繁重,你要多花心思在这方面,特别是干部的素质养成上。”

一旦各村寨接受了团练联防计划,穿越众就会利用团练训练的机会逐步对各村来得年轻人进行培养,作为未来正式掌握政权之后的基层干部。

“有一点我得提醒你,”马千瞩想起了什么,“给学员们上课的时候,方向把握不要错了。在目前的历史时期,地主和商人都是我们的联盟――你要记住这点。学员里会有不少这类人的子弟的。”

杜雯严肃的点点头:“这个道理我懂得。现阶段口号是‘铲强扶弱,保境安民’。不涉及政治问题――”

“明白就好,眼下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马千瞩吁了口气。

“那我的理论文章要不要继续写?”

“写啊,为什么不写?”马千瞩笑了,心底里他对杜雯的理论文章并不太看重――除了大量堆砌数据之外理论价值不高,但是有总比没有好,就算是用来占领舆论阵地好了。

“理论是理论,右派们不是一天到晚鼓吹言论自由么,你就好好的言论自由下,观点激烈些无所谓。只要别鼓吹暴力革命。”

“好!我明白了!”

杜雯看着马千瞩发黑的眼圈,“督公――你也要注意身体啊。”

马千瞩一泠,掩饰的笑道:“没什么,最近要做机构调整,会议很多,不知不觉就晚了。”他故意舒展了下腰身,“到了这里我倒觉得生活规律又充实,比过去好多了。”

“督公,你那参谋总长的职务就不要担任了嘛,你不是军人出身,又累又辛苦,还有计委的工作要做――”

“没关系,忙一点好,忙一点好,有益身心。”马千瞩有些狼狈的说。

杜雯告别了马千瞩,向百仞公社的社部走去。路上遇到几个她上过课的干部,都和她打招呼。她来到社部,只见邬德正对着一张桌子上的大比例临高地图出神――这张地图是21世纪的,但是已经被测绘部门根据目前的状况做了修改。远程勘测组在这几个月里基本上已经踏遍了临高的山山水水,把村落和居民点都标注清楚了。

杜雯来负责发动群众的事情,邬德已经接到了马千瞩的通知。

“全临高的居民点,基本上都在这上面了。”邬德指着地图插着的各色大头针小旗,“红色的是确定会参加的,绿色的是态度暧昧的,黄色的是推脱的。这些是根据我们当地合作者初步进行宣传之后的结果。”

大体一看,红色的居多,特别是县城以北,文澜河两岸地区的村落,完全是一片红。

“现在难点是在县城以南,还有临近儋州和澄迈的地区,愿意来得村落就少一些。但是公然不肯来得,倒是一个都没有。”

杜雯和邬德商量:既然态度暧昧的的村落不多,下乡的宣传小组的规模就不能太小。这些地区他们人生地不熟,人少了一是显不出威势,二来也难保证人员安全。万一遇到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二愣子,宣传小组人少了就容易吃亏。

当下决定每个小组派一个排护送,三十支米尼步枪的威力足以震慑本地的各色土顽了,除了新军,带队的穿越众不要求能说会道,而是选择野外生存能力强,体力好的人――毕竟这也是个体力活。小组里面要有熟悉当地环境的向导,最好是和目的地有关系的当地人。还要找些熟悉方言,能说会道的人进行宣传。宣传的重点自然是执委会反复强调的:是为了维持地方治安――“保境安民”。为此,邬德已经让张兴教连续写了几稿的宣传单,说明穿越者的政策。请几个学中文的看过意思差不多之后就让周洞天用印刷了一批布告和传单。

“布告传单有用吗?我在盐场村的时候发现当地文盲率很高。”杜雯有些怀疑。

“懂不懂没关系,关键是把我们的讯息传达下去。布告这东西一贴,原本做鸵鸟的村民就得好好的正视现实了。不认字没关系,他们自然会找人打听内容的。”

“苟布理也得带上。”杜雯忽然想起了这个当时在苟家庄有表演天赋的厨子,“不过他只有一个人,只能安排一个组。”

“的确。”邬德觉得有些遗憾,这个苟布理虽然心术不大正,但却是非常好用的宣传工具,可惜多数归附他们的老百姓都是朴实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对了,还可以让林全安和张有福也出面。这两个也很会忽悠人的。他们还有些能干的手下能用。”

“这些人靠得住吗?”

“哈哈,积极的很!”

除了这些人之外,情报和卫生部门都要求在小组里安排一些自己人,为得是搜集当地的情况。过去他们对这些势力范围以外的村落只能通过侦察队和勘探队的报告和照片来分析,现在有亲身去实地查勘一下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二节 审俘第五十四节 造币工艺续第四十节 第一道壕沟第一百三十二节 保甲第一百四十五节 抚局初现第五十五节 门路第三十六节 下乡笔记抄第四百六十一节 拍卖第六十四节 善后筹款第一百三十节 鸭绿江上第二十节 柳工作第一百二十节 通止规第一百六十七节 使团众生二百零六节 兄弟情谊第二十三节 吃派饭第三百一十节 三亚特区领导班子第二百六十五节 听证会(三)第三十四节 伏击第二十节 筑路(一)第一百三十八节 健全制度的讨论第一百节 上墩第三百零七节 融资(十二)第三百八十九节 私人目的第十八节 百仞滩(二)--修改第二百五十九节 招待会第一百二十五节 大有前途第三十六节 索尼亚(十五)四百一十五节 收效甚微第二十一节 进村第五十七节 战争指导原则第四十二节 推动第二百六十八节 改制第一百八十五节 攻占乌涌三百八十六节 联系第一百一十节 焚楼(二十五)第一百七十一节 步步为营第二百零七节 斗法前夜第二百八十六节 京师(四十三)第三十八节 建筑材料第十五节 李洛由来了第一百八十二节 装神弄鬼第四百一十六节 开价问题三百一十四节 数据公开第一百四十三节 各怀鬼胎(二)第七十九节 整训第七十五节 征地第五十六节 阴谋四百零九节 髡贼之术第一百零三节 凤凰山庄会议第二百二十三节 黑尔其人第一百一十节 文艺武器第二百节 腐败问题第十二节 奴仆(二)第十节 秘宅第四十一节 王涛的理想第一百六十二节 郑明姜第八十四节 温柔乡三百零八节 林百户第二百四十六节 各方想法第九十节 电力之歌(一)二百五十三节 除旧布新(十六)第四百零二节 克雷蒂亚的抉择第一百二十六节 战评第一百六十四节 虎门前第一百七十节 谈判第九十八节 整军备战第八十三节 甜港风云--人头第三百九十五节 紧急通知第四百三十三节 进度第一百六十九节 蚯蚓第一百六十三节 潘多拉盒子第三百四十七节 行动自由第一百七十三节 竹筋砼第一百四十九节 光学产品第一百六十四节 耐药性第一百三十五节 贸易协议第八十三节 抽丝剥茧(四)第六十五节 百里侯第一百一十九节 校园第三百三十一节 问题(二)第九十二节第一百一十二节 胜利的后果第一百五十五节 催青第九十二节 电力之歌(三)第一百二十四节 陈五仁第十九节 肇庆光复(五)第一百六十节 浔阳楼第二百七十七节 京师(三十四)第七十节 女归化民的新生活(三)三百二十节 李加奈的秘密第四十一节 女临时工的下落第三百八十节 义兄第一百四十三节 生丝生意第一百二十九节 无头尸第三十六节 下乡笔记抄第六十六节 苟家庄(三)第一百九十二节 调查(二十)三百一十二节 朱秋景第四十节 第一道壕沟三百五十八节 争钱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