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风歌 (2)

周昌胆子很大,嗓门很高,立场很坚定,但是口才实在太差,更重要的是,他老人家先天不足:口吃。

我说不出来,但我……期期……就是……期期……知道……期期……这事不行。(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大家哄堂。刘邦也不禁大笑(上欣然而笑)。

会开不下去了,此事就此缓议!

一场关乎国运的严肃辩论,竟被一个结巴搅了局。

周昌是正史中记录的第一个著名的结巴,他的口头禅是“期期”,大约四百年之后的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二个著名的结巴出现,他是灭蜀的军事天才邓艾,邓艾的口头禅是“艾艾”。

鼓掌吧!周结巴和邓结巴为我们联袂奉献了一个成语:期期艾艾。

会后,后系领袖、刘盈的母亲吕雉向周昌跪拜:如果不是你说公道话,太子位置不保。

废立太子的事虽然暂时搁浅,但并未作罢。

说不定哪天老家伙刘邦一味蛮干,刘盈的太子之位依旧难保。每念及此,吕雉寝食难安。

有人给吕雉出主意,只要找一个人为太子刘盈说话,刘邦一定听得进去。

这个能左右刘邦决策的人物就是留侯张良。

在战争时期,张良为刘邦居中策划,算无遗策。

说到张良对于刘邦的功劳,连两千一百多年后那个基本不识字的山东军阀,号称狗肉将军的张宗昌都曾经写诗,大加推崇。

诗曰: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蹿。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的)早已回沛县。

建国后,张良不争名利,不问政事,关门闭户,宣称学道。

想来,道家圣经《道德经》,张良是烂熟于心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在刘邦眼中,张先生是不同凡响的,他是智慧的代言人,正确路线的代表,高尚情操的化身。

相信张良,没错的。

吕雉承认这主意真是不错,但实施起来有一个绝大的困难:张良闭门不出,平常连人都见不到,怎能拉拢他劝说刘邦?

这道难题被后系主力,吕雉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用一种很简单的办法破解了。

吕释之是粗线条,用的是粗办法:绑架。

事实证明,越是简单的办法越是有效。

一番折腾,愁眉苦脸的张良被“请”到了吕释之的府上。

吕释之先兵后礼,态度倒还客气:您经常给我皇帝妹夫出主意,他最听你的,现在皇帝要废立太子,你怎么还睡得着觉?

这话显示出吕释之的逻辑混乱。

张良无门无派、极力低调、明哲保身,刘邦选哪个儿子当接班人都丝毫影响不了张良的睡眠质量。

虽然吕释之头脑不大灵光,辞不达意,但意思张良明白,要自己向刘邦进言,保全刘盈的太子之位。

所谓“清官不问家务事”、“疏不间亲”,何况这是帝王家事,立一个必然破一个,处理不好,后患无穷,张良避之唯恐不及。

张良向吕释之解释:那时是战争时期,每次都是皇帝在最危难的时候向我求计,因此言听计从;现在天下太平,他选儿子当接班人,纯属个人喜好,那是他父子的事,我们外臣怎么说得上话?(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张良的意思是:不是不帮忙,实在是帮不上,兄弟你放了我吧!

吕释之的回答倒也干脆:那你要给我出主意(为我画计)。分明是赖上了。

这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张良直挠头,怎么碰上这么个一根筋。

看来这次如果不拿出个对策是无法脱身了,考虑到面对面向刘邦提建议目标太大,张良决定当幕后推手。

张良沉吟过后,开始给吕释之说书:话说距此地不远,有一座商山(陕西省丹凤县城西),山上住着四个八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号称“商山四皓”。

这四个老家伙最大的本事就是啥事都不干,地也不种、家务不干,前些日子皇帝刘邦派人专门请他们出来当干部,他们却说皇帝不懂礼数(义慢侮人),躲到山上去了。

吕释之一脸茫然,不是说保太子么?怎么扯到商山四皓了?

张良切入正题:在我看来,皇帝刘邦没请出商山四皓,是因为价钱没有出到位。只要太子舍得花大把聘金,亲自写一封言语谦恭的聘书,安排豪华专车去接,让能言善辩的人去请,四个老家伙保管来得比谁都快。(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商山四皓来了之后,让他们继续发挥特长,啥都别干,天天跟着太子刘盈后面就行。只要被皇帝看到,这事就算妥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必无人撼动。

这也行?试试吧!充满疑惑的后系依计而行。

不久后,奇异的场景出现了,人家官员出门,后面总跟着秘书随从,太子刘盈只要出门,后面总跟着四个须发皆白、道貌岸然、一言不发的老家伙。

这情形终于被皇帝刘邦看到。

刘邦也深感困惑,找人打听:天天跟在太子后面的那四个老家伙算是干嘛滴?

回答:这就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刘邦大惊,自此打消更换接班人的念头。

如果说刘邦尊重或是怕了这四个老头,那是扯淡。从种种迹象表明,刘邦连他的亲爹刘执嘉老汉都满不在乎。

刘邦被震撼的原因是,他突然发现,太子刘盈羽翼已成,他的号召力已能遍及化外野老,如果废除太子,必将引起民心的极大动荡,影响帝国根基。

刘邦毕竟是个明智的人,老实孩子刘盈看来也还有一套。

好了,刘盈小子,好好干,继续准备接班吧!

现在轮到戚姬哭泣了。

如果说以前的哭泣是向皇帝老公施加压力的战术手段,那么现在就是真正地为自己和儿子的前途、命运担忧。

和后系已经彻底翻脸,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在太子的岗位竞争中败下阵来,老家伙虽说现在身强体壮,能吃能睡,毕竟是五十九岁的人了,万一哪天伸了腿,毒如蛇蝎的吕雉和凶如虎狼的吕泽、吕释之兄妹还不活剥了孤儿寡母?

这也是刘邦的担忧。

有人向刘邦提出建议:让刘如意回到赵国封国,给赵国派去一位德高望众、并且为后系所尊重、畏惧的强有力的宰相,当可保护刘如意安全。

这人接着说,环视朝廷,能够符合条件的人选只有一人:最高检察长(御史大夫)大夫周昌。

刘邦认为这办法可行,当即采纳。

提出建议的人是赵尧,时任副检察长(符玺御史)。

赵尧似乎是一片忠心为皇帝刘邦分忧。

其实不然,赵尧现在是周昌的副职,他惦记周昌的御史大夫职务已经很久了。可从副职到正职是多么难以逾越的鸿沟啊!

果然,周昌在稍后调任赵国宰相后,赵尧因为献计有功,顺理成章地接替周昌,升任御史大夫。

为君分忧只是表象,个人利益才是核心。

赵尧是个心机极深的官场人物。

据说,早在当初,就有一位赵国县令(方与公)曾经提醒过周昌,要格外小心赵尧,此人虽然年轻,但是鬼点子很多,可能**掉你而坐你的位子。(赵尧年虽少,然奇才也,君必异之,是且代君之位。)

周昌哈哈一笑,没往心里去,赵尧小娃儿一个,写写调研文章、当秘书或是一把好手,哪有能力位列三公?(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能至是乎!)

周昌真是个厚道人。

顺便多说一句,赵尧太过急功近利,终至百密一疏。他向刘邦提出保全赵如意的建议,等于自己走到了后系的对立面,后来后系当权,排挤异己,赵尧随即受到清算,被踢下高位。

刘邦接下来找周昌谈话。

周昌很是委屈:俺从造反就一直跟着你,难道现在你看我不顺眼,要把我踢到基层去了吗?(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刘邦拉着周昌的手,推心置腹,带着歉意地委托:我知道由中央三公降任封国宰相是对不起你,但我忧虑死后没人保全如意娃儿,这任务看来只有你能担当,我也是没有办法啊!

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周昌还能说啥?

周结巴唯有期期奉诏,期期不负陛下所托罢了!

刘邦其实心里清楚,如此并非万全之策。

周昌这人,忠诚度是高的,原则性是有的,灵活性是差的,其能力难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形势变化;此外,封国宰相是由中央任命,自然听中央政府的,现在刘邦是皇帝,一切好说,一旦刘邦蹬腿,新的权力核心要收拾刘如意,周昌固然强势,胳膊拧得过大腿乎?

固然清楚,皇帝刘邦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戚姬、如意,形势比人强,我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我死之后,你们的命运,全凭造化,大家各安天命吧!

背叛

刘邦确实是极喜爱三儿子刘如意。

考虑到赵国靠近边界,时有匈奴袭扰,又有原赵国赵利等人统帅的部队,武装斗争形势比较复杂,文官出身的周昌怕会应付不来。刘邦又给赵国派去了另一位相国,陈豨。

陈相国常驻代郡(河北省蔚县)主抓封事,主要职责是代表中央,管理赵国和代郡的边防军。

陈豨,宛朐(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前些日子曾和刘邦一道征韩王信,征匈奴,屡有战功,现被封阳夏侯。

重用陈豨是刘邦长期考察的结果,在刘邦的心中,陈豨和周昌一样,政治素质过硬,值得信赖。

陈豨上任赴边前,照例是要和国都的老领导、老同事们一一辞行的: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兄弟的关心栽培,兄弟今将远行,希望朝中诸公继续关照,欢迎到代郡检查指导云云。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就是其中的一次辞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陈豨这天拜访的是一个传奇人物,淮阴侯韩信。

韩信是开国功臣,他创造的经典战例为人所津津乐道,他是全人的偶像,作为军方人物,陈豨在外出带兵前向韩信请教方略也算应有之义,大概也有当下追星族找刘德华签名的意思。

看着当年的小角色现在也已封侯,手握重兵,独当一面,自己却在家赋闲,成了板凳队员,郁闷的韩信深感命运不公,刘邦太不厚道。

客套话说完,韩信大概觉得陈豨礼数周全,没忘记自己这个过气将星,他决定和陈豨掏心窝子。

两人屏退左右,就在韩信家的后院进行深入密谈,韩信突然仰天长叹,拿言语挑动陈豨。

你即将远去边境,统率全国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此可见皇帝对你的信任。然而你远离中枢后,必会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你坏话,第一次,刘邦不会相信;第二次刘邦会起疑心;第三次呢?他一定会发雷霆之怒,认为你背叛了他的信任,必定亲自去讨伐你。

陈豨请教对策。

韩信拉着陈豨的手,目视陈豨:如果你在外面造反,我就在帝国中枢发动,与你呼应,天下就在你我手中。

造反就这么容易。

当初,韩信平定齐国时,手握重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时,他没有想过造刘邦的反;后来韩信被封楚王,雄踞一方,造反的本钱也算充足,他依旧没有反意;现在,他被贬淮阴侯,羁留长安,无权无兵,造反的念头反而无比强烈起来。

似乎韩信总在错误的时候做出错误的选择。

其实未必。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有《汉祖三诈》一节。洪教授(洪迈曾任福州教授,这称呼比较拉风)认为,韩信本来是个对领导忠诚的好同志,是刘邦先后三次对韩信使诈(第一次是韩信平定赵国后,刘邦突然夺了韩信的印;第二次是平定项羽后,刘邦再次夺印悔约,改封韩信为楚王;第三次刘邦伪游云梦,捉拿韩信,把他由楚王降为淮阴侯),生生把韩信逼出了反心。

刘邦,不能怪我,我有大功于你,你却屡次对我不起,逼我走到这步!

韩信认为,陈豨的精兵,是可以借助的造反资源。

韩信说完了,按照程序,应该陈豨表态了。

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24章 翻盘 (3)第15章 帝国的终结 (2)第22章 翻盘 (1)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5章 造反 (1)第22章 翻盘 (1)第22章 翻盘 (1)第37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1)第7章 造反 (3)第15章 帝国的终结 (2)第42章 匈奴 (2)第11章 乱局 (4)第13章 冤狱 (2)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12章 冤狱 (1)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第23章 翻盘 (2)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10章 乱局 (3)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7章 造反 (3)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第45章 大风歌 (3)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8章 乱局 (1)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28章 楚汉相争 (1)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43章 大风歌 (1)第44章 大风歌 (2)第8章 乱局 (1)第5章 造反 (1)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19章 洗牌 (1)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第42章 匈奴 (2)第22章 翻盘 (1)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8章 乱局 (1)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1章 村中无赖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9章 乱局 (2)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41章 匈奴 (1)第28章 楚汉相争 (1)第23章 翻盘 (2)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41章 匈奴 (1)第33章 楚汉相争 (6)第7章 造反 (3)第7章 造反 (3)第24章 翻盘 (3)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45章 大风歌 (3)第20章 洗牌 (2)第22章 翻盘 (1)第34章 楚汉相争 (7)第33章 楚汉相争 (6)第44章 大风歌 (2)第33章 楚汉相争 (6)第43章 大风歌 (1)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8章 乱局 (1)第18章 帝国的终结 (5)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34章 楚汉相争 (7)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23章 翻盘 (2)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44章 大风歌 (2)第45章 大风歌 (3)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24章 翻盘 (3)第21章 洗牌 (3)第10章 乱局 (3)